3风景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840
颗粒名称: 3风景名胜
分类号: K926.63
页数: 30
页码: 27-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崖州古城是三亚市唯一的名胜古迹,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为中国大陆南端规模较大的一座古代城池。崖州古城现存遗迹有古城门遗址、崖州学宫和水南村等。崖州学宫是崖州文化振兴的重要场所,由大成殿、明伦堂、关帝庙和文明门等建筑构成。
关键词: 崖州古城 古代城池 遗址

内容

崖州古城
  三亚的著名景点多以热带滨海风光为主,即便是承载着流放历史文化的天涯海角也不例外。崖州古城则是三亚市这座新兴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中唯-的名胜古迹,以其古朴、悠长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客。
  崖州古城位于工亚市西40多公里处,在中国边疆城建史上地位突出,具有独特的国家地理特色。据史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兀、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中国古代大陆南端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盛衰具有重要的影响。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崖州古城现存遗迹如下:
  古城门遗址。古崖州原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东门叫阳春门,西门叫镇海门,此两门早已无存,现仅存南门,叫文明门。城门呈拱形,宽约3米,高约4米,可容两驾牛车并行而过。
  崖州学宫:也称“崖州孔庙”,位于古城北50米处,是我国最南端祭祀孔子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也是崖州文化振兴的重要场所。崖州也因尊崇儒学、人文蔚起、贤才辈出而获“海外邹鲁”之誉(“邹鲁”,是战国时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据史书记载,崖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距今960多年。崖州学宫建筑以大成殿中心为轴线对称而建。左为明伦堂,右建关帝庙,形成“左文右武庙居中"的建筑格局,并与古城文明门、少司徒牌坊紧密结合,构成对称、严谨、协调的建筑群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水南村:位于崖城镇中南部古崖州城附近,包括上坊、中坊、白腊根、大蛋、头糖、麒麟坡、高山、独村八个自然村。水南村最早建于隋朝,以其地处宁远河之南而得名。“水南暮雨”是古崖州八大景之一。水南村风光旖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到明代颇为繁华。
  水南村的名人掌故丰富多彩,历史名址及政要著作遗留颇多。宋代名臣卢多逊、丁谓、赵鼎、胡铨,杰出棉纺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等曾留居水南村。水南村的历史名址有晒经坡、盛德堂、洗兵亭、逸贤峒、还金寮等。水南村的开发与发展更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该村的四大姓“裴、卢、黎、慕容”,入琼始祖都是“罪臣”或名宦。水南村因此被誉为“海南古文化第一村”。
  崖州古塔:据历史记载,古崖州曾有三座塔:文峰塔、西关塔、迎旺塔。前两塔已不存在,只有清代建的佛塔迎旺塔仍矗立于古城西侧。该塔高七层,约20多米,首层内径3米左右,塔内可攀登。目前虽略微倾斜,但塔的结构与砖石仍保持完整,虽屡经台风侵袭仍巍然屹立。
  此外,崖州的古韵民风、老街民居、古波斯穆斯林文化遗存等也都颇为可观。
  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的自然景区多且风光各具特色。位于三亚市西南部的南山文化旅游景区是依托南山独特山海形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开发建设的超大型生态和文化景区。2007年5月8日,国家旅游局认定南山文化旅游区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该景区内现已建成三大主题文化公园:1.南山佛教文化公园;2.中国福寿文化公园;3.南海风情文化公园。
  南山文化旅游区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名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水平,让世人瞩目并赢得普遍赞誉。游客数量从1998年的50万人到2008年的252万人,10年间增加了4倍,共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南山先后举办了4届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还举办了海南省生态游开幕式、迎接2000年神州世纪庆典、2005年中国南山吉祥文化博览月等大型庆典活动,现已发展成闻名中外的生态休闲和祈福朝圣的旅游胜地,成为三亚乃至海南旅游的一个标签。在这里,人们既可以体味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又可以感受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国传扬千古的名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更道出了南山与福寿文化的悠久渊源。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屹立于烟波浩渺的南海之滨,衣袂飘飘似举,宝相慈悲庄严,犹如踏海而来,欲度众生脱离苦厄,是目前世界海上观音造像之最,被佛教界称为“世界级、世纪级”的经典之作。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108米,表面材质为白色合金,壁厚2-3毫米,总重约2600吨,可承受14级台风风速,供奉期为100年以上。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主题文化工程,涉及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绘画、雕塑、铸像、建筑等众多专业领域,应用合金工艺、高分子、流体力学、海上施工、建筑维护等系列高科技成果,堪称当代佛像作品的杰出代表。其具有三个独创性:海上108米的高度,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11米;“一体化三尊”,三面观音分别手持经书、佛珠、莲花,寓意智慧、慈悲与和平;宝相庄严,脚踏一百零八瓣莲花宝座,莲花座下为金刚台,金刚台内是面积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
  据佛教典籍记载,观音菩萨的前身是古代印度国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普度芸芸众生,发了十二大宏愿,其中第二大愿即是“常居南海愿”。
  南山坐落南海之滨,因其形如巨鳌,因而被佛教界视为观音的坐骑,与观音常居南海之愿有着密切的缘由关系。相传南山一带海面历来就是观音出巡之地。在三亚民间传说中,东部海棠湾上的螟支洲岛,是观音点化神牛而成;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是观音救护海上渔民的身影;南山东南侧的东瑁岛和西瑁岛,是观音挑土填海时,扁担折断而洒下的两筐土;西部梅山龙栖湾上的石柱、石井,是观音的遗迹。108米高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的落成,完美地了却了观音菩萨和广大信众的愿望。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于2005年4月24日举行了震撼世界佛教界的开光大典。开光大典由海峡两岸108位高僧主持,数万信众参加了“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佛门盛事、华夏民族盛事。当月,在三亚举行了海峡两岸佛教论坛,达成《三亚共识》,将三亚南山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四大会址之一。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极具艺术性、创造性和观赏性,是东方文化的象征,现已成为东南亚佛教信众朝拜的中心和世界佛教文化旅游的圣地。
  南山寺
  南山寺傍山面海,大气沉雄,于1993年由一代佛教大师赵朴初亲自选址,1995年动土修建,1998年正式接受信众朝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兴建的最大的一所仿汉唐建筑风格的佛教寺院。寺院常年香火缭绕,香客不断。步入其中,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环绕,无论是否信佛之人,都会被其氛围所感染。站在宽阔的南山寺平台上,只见“南山中的南山寺”与“南海中的南海观音”遥遥相对,如同身在佛云之中,令人感受到佛法的慈悲、宽厚与伟岸。
  南山寺在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佛教文化事业,满足国内外信众的朝拜,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三亚的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诸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南山国宝“金玉观世音”
  供奉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观音阁内的金玉观世音,祥光闪耀,瑞气纷呈,是由观音金身、佛光、千叶宝莲和木雕须弥底座四部分组成的,总高度为3.8米,耗用黄金100多公斤、钻石120多克拉,还用了数千粒红蓝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珍珠及100多公斤翠玉。
  观音金身是由200多片平均壁厚1.2毫米的金片,经手工锻打成型,再焊接为一体的,采用中国传统的花丝镶嵌、金寥、玉雕等宫廷手工技艺精心制作而成。观音头戴天冠,胸佩璎珞。天冠上一尊白玉化佛在400多粒钻石和海蓝宝石的簇拥下端坐正中。观音妙相庄严,含笑垂目,一面八臂,手姿轻柔,神韵动人。
  观音背光呈莲花瓣形,背光中心的双层宝相是由3280根纤细的金丝平填而成,1100颗天然珍珠勾画出宝相花优美的轮廓。佛光上有3对形态生动的飞天仙女:礼佛天女跪拜虔诚、伎乐天女舞奏闻声、散花天女降福人间。粉红芙蓉石、红珊瑚、绿松石、紫晶、玛瑙等五彩缤纷的宝石随花飘洒,呈现一派极乐世界的祥和气息。
  观音千叶宝莲由52片白色翡翠雕刻而成。木雕须弥底座用紫檀制作,色彩深沉,古朴凝重。
  为金玉观世音落成,1997年7月7日,西藏大昭寺捐赠释迦牟尼佛舍利一颗,西康竹庆寺多吉扎西活佛捐赠古佛舍利一颗,并由多吉扎西活佛主持了隆重盛大的开光装藏法会。1997年7月14日,经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宝石协会、国家博物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确认:“金玉观世音无愧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与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稀世瑰宝。”1998年,金玉观世音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1998年11月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金玉观世音缘归南山。
  天下第一龙砚
  南山天下第一龙砚坐落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内。龙砚重35吨,长10米,宽3米,高1.5米,上边雕有56条形态各异的神龙、32只活灵活现的长寿龟和9只金凤凰。其中,3只回头龟,寓意香港、澳门、台湾,翘首期待回归祖国。中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左边是太阳,右边是月亮,还刻有3个砚池。整方砚石寓意华夏56个民族、32个省市自治区的千秋基地欣欣向荣、天长地久、与日月同辉的美好景象,故又称“日月同辉龙凤砚”。
  龙砚由12个会喷水的龙头托着,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月月吉祥;周围是24个喷水的龙头,象征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美好如意;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四海龙王的化身,它们手上分别握着“安邦神笔”、“将帅令牌”、“王者玉架”、“金龙巨宝”,分别代表才智、权力、王者、财富。
  该砚于2000年7月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评估,价值为1.017亿元人民币。
  文宝院秉承“拜佛修心,敬龙修行;仁义礼信,天地人和”的理念,以“游客免费参观、员工义务讲解、随缘参与活动”的形式为游客服务。
  鳌山寿谷
  鳌山寿谷也叫长寿谷,位于南山东麓,其地貌依攀山势,呈谷状纵伸。谷线全长2300米,堪称热带雨林奇观。其间鸟鸣不断,溪水长流,林木郁郁葱葱,岩石突兀奇特。传说观音的坐骑巨鳌行至南海之滨时,发现这里是福地洞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长命百岁,于是巨鳌便畅饮南海之滨,伏卧福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山。
  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寿”文化内涵,设计者巧用天然形胜,独具创意,从不同角度,将“流动”和“静止”的状态融汇福寿文化于热带雨林奇观之中,建成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自然山水园"长寿谷"景区,并于1999年首届“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时正式向游人开放。其主要景观包括"无量寿佛”、“流水尊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之“寿比南山”巨大石刻、“百岁阶”、“贺寿堂”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增福添寿的美好祈望,是游客热望驻足游览的著名景点。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意为世界的尽头,代表遥远的地方。古时候,三亚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凄凉荒芜,是帝王流放逆臣之地。如今这片曾经荒凉、遥远、与世隔绝的土地已成为美丽浪漫的代名词。
  历史记载中,天涯-词出于哪个年代,见于哪个人物之笔,目前尚未有统-权威的提法。据考证,最早用“天涯”一词指称天尽头的,是三国时期曹植的诗句:"中心陵苍吴,布叶盖天涯。”最早在巨石上题刻“天涯”二字的,是清雍正年间的崖州知府程哲。最早将"天涯”、"海角天涯”的条目列入辞典的,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海》。其释义为“天涯:犹言天边,喻遥远也。海角:陆地向海中突出之尖端部分,另犹言海隅,喻其远。海角天涯:极言其远也”。1938年,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将军(海南澄迈人)在与“天涯”相邻的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天涯海角”从此成为一处天下名景。
  天涯海角碧水蓝天一色,烟波浩渺,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关于“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巨石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强烈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字样。以后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相随”表明心迹。
  天涯海角风景区位于三亚市西南海滨,距市区23公里,它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为海南旅游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人们心中的“天涯情结”,特别是一年一度盛大的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和第53、54、55、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更使天涯海角成为情侣们表达忠贞爱情的圣殿和中外美女展示美丽与浪漫的舞台。
  来到天涯海角景区,除了能游览观赏到自然与人文景观外,相信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感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亲情,“爱你到天荒地老,陪你到天涯海角”的爱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悲情;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安然,“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然,“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的超然等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融合,正是天涯海角的独特魅力所在。
  1988年以来三亚市政府对天涯海角景区加强管理,景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拥有了众多传统、浪漫和时尚的旅游资源项目。电瓶游览车、海上游艇、观光潜艇、动力伞、大象表演、歌舞表演等,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和领略历史文化之余,身心得以放松。2001年,天涯海角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2008年接待游客29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在海南旅游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海判南天
  天涯海角景区有闻名遐迩、让人抚今怀昔的摩崖石刻十处,其中五处属清代和近代题刻。由“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海角”、“海阔天空”石刻群构成。其中年代最为久远、造型最为特别、价值最高的石刻是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十一月题刻的“海判南天”石刻群。
  据史料介绍,清康熙盛世时期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活动,现天涯海角所在地成为这次测绘中国陆地版图南极点的标志。当时负责测绘的钦差官员以石刻碑镌书“海判南天”为标志,要求永久保存。虽然说“海判南天”是否清朝《皇舆全览图》测量活动的结果,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论,但"海判南天”是天涯海角游览区内最早的著名石刻应是无疑。
  南天一柱位于"天涯”“海角”二石向东约300米处,是一尊高大兀立的圆锥形奇石,像一支神笔直指苍穹。石高约7米,正面看像一颗哲人的头颅,侧面看像一艘古船上升起的“双桅帆”。
  关于南天一柱,民间传说很久以前,陵水黎安一带海面上恶浪翻滚,渔人出海往往船翻丧生,有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渔家指航打鱼,渔民生活从此安定美好。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她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矗立海上继续为渔民引航。雷公大怒,将双峰石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三亚的天涯海角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也有传说,此石是“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天柱”一截,被放置到这里独撑南天。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当时的崖城知州范云梯根据上述说法,题刻“南天一柱”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当时正是清朝末期,列强瓜分中国,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范云梯壮志凌云,苦心经营,期望祖国河山能被此擎天大柱支撑起来。
  郭沫若先生也曾做诗吟诵这著名景观。据史料介绍,1961年初春,郭沫若先生邀冯白驹将军同游天涯海角。此日风和日丽,海静波恬,渔民们在海边拉网捕鱼。郭老以诗人固有的浪漫性格,兴致勃勃地撩裤甩袖,走近海边,双手使劲地抓起了缆绳,为渔民们助力牵缆,并以满腔激情写下脍炙人口的《游天涯海角》五言诗一首:“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清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柱立,相与共盘旋。”现这首诗就题刻在“天涯”巨石正面。
  蓝天碧海,浩瀚无垠,白鸥翔集,巨石凌空。这独特的景观和美好的诗意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到天涯海角来,一睹这天地之根。
  大小洞天
  三亚"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的南山西南隅,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背山枕海,为崖州古城之南屏障。
  因其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和洞景,此地在公元1187年的宋代即被开辟为旅游景点,至今已有82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也是我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1992年2月,三亚市政府投资开发大小洞天;2004年7月,大小洞天景区通过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5月8日,国家旅游局认定三亚南山大小洞天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此地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大小洞天是一个凝聚古崖州文化,汇聚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与龙文化,融滨海风光、科普教育、民俗风情、滨海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旅游风景区。
  自宋代开始,大小洞天就以神仙洞府著称于世,是海南道教的发祥地。史载公兀1187年,崖州郡守周〓寻芳览胜时发现大小洞天,遂建成风景区;公元1247年,崖州郡守毛奎以道家文化的理念开发大小洞天,使之成为道家风景胜地。毛奎卸任后在大小洞天羽化升天。相传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也曾隐居于大小洞天,修炼身心,传法布道,留下仙坛等遗迹。
  800余年间,此地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探访和游览,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其“石船”、“小洞天”、“海山奇观”、“寿字碑”等景点,历代文人多有吟诵。近代更有郭沫若、江泽民等名人留下的诗刻墨迹,大小洞天因此成为三亚乃至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大洞天
  大洞天何在,至今仍是个谜。据《崖州志》记载,小洞大外还仃“大洞天”。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本《崖州志》中的崖州图反映,小洞天位于南山岭左侧,大洞天位于南山岭右侧。乾隆《崖州志•古迹》记载,大洞天亭为宋代所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本《崖州志》记载,大洞天亭为知军毛奎所建。明嘉靖《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清乾隆《崖州志》等,都写明大洞天在“州南二十里”,小洞天则在"州西南二十里”。
  认定“大洞天”是一片实景而非洞穴的古诗很多,较早的有1662年,时任崖州训导的卢轺写的五言古诗《游大洞天》,诗中句云:
  岧岧大洞天,疑是神仙宅。
  习习岩下风,磊磊岩里石。
  石上扫莓苔,岩间容布席。
  坐久不知还,赏心随所适。
  悬崖登渐穷,天路与尘隔。
  遥指大海东,奇峰当树隙。
  青青乍有无,可望不可即。
  悔逐中区缘,羁思日委积。
  愿假双芒鞋,远逐凌风翻。
  另有一说,洞天福地是道教的概念,是指仙道神人居住和修炼之所。崖州南山胜景,比道教文化中所描绘的洞天福地环境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毛奎以道智之宏大与道眼的卓识,将道教洞天福地全部融入崖州南山一境之内,总命题为“大小洞天”,升华了南山洞天胜景。
  另有多处石刻文字,均提及鳌山下海边有“大洞天”一景,“尤奇绝而深秘”。但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崖州黄流廩生孙元度著《鳌山探胜记》慨叹“大洞天有其名,无其地。海山石室,有万木幽森”。
  1962年,郭沫若先生进南山勘验摩崖石刻,对清光绪三十四年《崖州志》中的《大小洞天记》加按语:“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沫若曾往游览。于时查对石壁,本志文字有所窜改。今悉依石刻改还。文中只言'小有洞天',并无所谓'大洞天',题作'大小洞天记'殊非其实。”
  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旅游局、三亚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相继悬赏巨额资金寻找大洞天之洞,众多人士积极探寻,但无结果。
  “大洞天”,至今还难寻其踪,只留下一个充满梦幻的悬念,让我们感叹于那“有缘者方能见之”的传说。美丽的传说增添了人们对大洞天的神秘遐想。
  小洞天
  小洞天是一块状似挺腿海龟的方圆十多米的巨石,背腹弓弧,腹下洞穴外宽里窄,可容二三十人。洞内曲径通幽,凭借灯火入内,可见到一个观天的碗口大的小洞。巨石拱眉镌有遒劲醒目的“小洞天”三字,此三字为宋代淳祐吉阳军(今三亚市)知军毛奎的手笔。游人至此,既观览巨石奇特的外形,又得进洞观天,别具一番情趣。
  今南山西麓天然气终端站旁,有“仙人脚”石,传言是毛奎飞仙之处。据《崖州志•名宦》载:“毛奎,字子文,昭州富川(今属广西)人,能文章,通术数。”任吉阳军郡守时,“修城池,移学养士,尝经营州南大小洞天”,颇多建树,得到士民的仰戴。“任满,去。行到南山不知所终。”民间盛传他行到南山“羽化登仙”了。“仙人脚”石上有两个深陷的脚印。一种说法是毛奎飞天时,双脚用力一蹬蹬成的印痕;另一种说法是一位老婆婆瞧见毛奎要飞天,就拉他的脚,把他的鞋子拉脱,掉下来嵌成鞋印。两种说法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三亚民间一直把小洞天景区叫做“仙人脚”。
  “小洞天”外有一平台,因岩石临海,石平可坐,名曰“钓台”。石上,郡守毛奎所书“钓台”二字清晰可见。其旁边镌嵌的五言古风体《游崖县鳌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于1962年游小洞天时所作,令古石增辉。“钓台”下海水漫漫,有浪时白沫飞溅,似雪飞絮舞;无浪时清澈见底,可睹各色鱼儿穿梭于水下礁岩丛间。游人至此,只要端坐钓台垂钓,顿觉烦恼消尽,心旷神怡,能感知当年姜子牙渭水垂钓的趣味。此间石刻的清康熙年间崖州学正尹之逵的《钓台》诗中,“双眼静看消长处,一竿宁计利名时”所述又属另一样情趣。游览“小洞天”、“钓台”后,沿石径走几十步,在石径上侧,有一形状酷似头尖尾宽的木船的石条,长4.5米,尾宽1.9米,各部分的比例及角度甚是合理,石身刻有“石船”二字。经考证,石船上的文字为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知军周〓手笔。
  孝宗淳熙丙午年(公元1186年)九月九日,周〓率领僚属多人,重阳登高览胜,迤逦来到南山西麓,在山海风光相映之处,发现石船奇观。他抚览再三,觉得这个地方真好玩,“可为海邦之胜绝”。故立即鸠工经营,开通道路,清理芜杂,整修林木,辟建成海滨山水风景区,以作政暇休憩宴游之所。
  石船离海水近30米,人登其上,俯瞰湾内浪涛拍岸,远眺湾外白帆竞流,大有乘风破浪之惬意。难怪清康熙年间崖州学正尹之逵《石船》诗中,以“千古仙航元不朽,登临如泛剡溪游”为结句。
  沿石径前行几十米,又到一片状物肖形的石群,每处自古即有其名,有“鉴真沐海”、“仙桃石”、“交欢石”、“飞来石”……细细观赏,趣味无穷。
  沿“小洞天”西北面的崎岖山路攀援而上,至半山腰,于万绿丛中,一块气势非凡的刻有“海山奇观”四个遒劲大字的巨石立时展现眼前,其下石壁上刻有《大小洞天记》,大字和游记是古崖州郡守毛奎所书。人登岩上,环顾四周,顿觉“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山上还有“试剑峰”等景观,观赏内容极其丰富。
  御笔寿碑
  “御笔寿碑”字以慈禧太后六旬御笔寿字“原宝”镌刻。该碑高2.67米,宽1.1米,厚0.3米。“寿”字顶额正中刻有5寸见方的慈禧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恭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宫廷内外,依然张灯结彩、欢声鼎沸。内廷王亘,湖南湘乡人氏,颇有画技,又善“攀龙附凤”,为人机智。他承光绪皇帝旨意,为慈禧太后制作寿屏,以祝太后六十大寿。
  慈禧太后素爱画菊。王亘投其所好,精作菊幅,使人置于屏风御道处,又以重金贿赂近侍李莲英等,奏请太后赐览。王亘此举果然“旗开得胜”,被慈禧太后“圣目”御定,提任为中央直隶州崖州州守。
  据《崖州志》载,王亘走马上任时,就随身携带着慈禧太后六旬御笔寿字“原宝”。到任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派出石匠选料刻石立碑,为慈禧歌功颂德。并在州城择地筑“同善堂”,堂里又筑“御书亭”。将慈禧太后的“御笔寿碑”,竖立在“御书亭”的正中,以供游人欣赏。
  岁月沧桑,“同善堂”、“御书亭”现均无存。慈禧太后的“御笔寿碑”,则亦一时失去了踪迹。
  1984年春,三亚市人民政府派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终于找到了“流落”多年、被深埋在州城西(今崖城镇人民剧场所在地)瓦砾堆中的慈禧太后的“御笔寿碑”。三亚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崖城镇人民政府大院中重新建亭,将约重2000公斤的“寿”碑重竖新址,后移入“海山奇观风景区”,列为市重点保护文物。
  三亚自然博物馆
  三亚自然博物馆坐落在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内,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中国南端唯一的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真实展现了1.4亿年前的生命世界,主要以恐龙化石为主,馆藏标本2000余件,其中国宝级精品达800余件,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本。馆藏的辽西热河古生物化石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三亚自然博物馆集科研、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是三亚旅游中科普文化知识最好的补充。在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的经
  验,通过大量现代化手段的辅助,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绚烂多彩的生命世界。目前,博物馆科普展示主要采取展柜陈列和实物复原造型形式,通过解说并结合展区展馆文字介绍,设置与展品对应的展板、展架与文字标签,结合声、光、电多媒体背景环境设计,使参观者恍若进入了史前时代,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科普知识水平,增强参与兴趣。
  2007年12月21日,海南省科技厅在大小洞天举行授牌仪式,正式授予三亚自然博物馆“海南省自然科技馆”称号。三亚自然博物馆成为继海南省热带森林科技馆、三亚京润珍珠博物馆之后的第三个专业科技馆。
  “万年不老松”——龙血树
  在三亚南山山麓大小洞天区域广泛分布有三万株“南山不老松”,这种形似松而不是松的巨树叫龙血树,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植物保护名录,是中国二级保护珍贵树种。经考证,龙血树是世界上罕见的长寿树,树龄可达万年,与恐龙同生,但恐龙毁灭了,它还活着。这三万株不老松,株株根树相抱,似尊尊盘腿而坐的老寿星,与这块人寿福泽的宝地共同抒写了“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千古福愿,构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自然与文化奇观。
  生长在岩石峭壁中的“不老松”生命力旺盛,是植物界的超级“老寿星”。在民间,被人们誉为“不老松”的龙血树,还是延年益寿、佑护子孙的吉祥象征。
  龙血树树形奇美,风姿不凡,可作风景树,是观赏和利用价值极高的树种。这种树生长缓慢,几百年才长成一棵树,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因此十分稀有。龙血树虽属单子叶植物,但茎中的薄壁细胞却能不断分裂,从而使茎逐年加粗。
  大小洞天风景区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责任,采取了多种科学措施挽救保护龙血树,如在龙血树林带种植与龙血树相映衬的有观赏价值的低矮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挡土墙,对重点树木进行围护等,以期为龙血树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为游人展现更多更好的生态奇观。
  落笔洞
  落笔洞旅游风景区,系三亚市八景之一,地处三亚市荔枝沟境内,距市区约15公里。该洞坐落在奇特独秀的山峰——印岭下,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口高约12米,宽9米,深18米,洞顶逐渐升高至22米。洞的中央有两根钟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传说古时笔尖水滴不断,人若手接此水,便能文思敏捷,落笔成章,或发财致富,延年益寿。洞底地上数块平面大石形如砚台,传说此乃“神仙用的笔砚”。落笔洞由此而得名。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此洞:“石形如悬笔,笔尖滴水不断。”可见此洞在古代已闻名于世。清朝钟元棣曾做诗《落笔凌空》描绘落笔洞的奇绝景色:“信是仙家逞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落笔洞至今流传着一个善恶报应的故事:古时,文曲星君双手握着神笔在彩云上潜心书写天经仙典,经年不息,因神疲力乏,神笔脱手落于印岭,变成洞顶垂伸的两支巨大的石笔,笔尖不断滴下仙水。仙人定下禁言:仙水只给诚实
  勤劳的人以发家致富、延年益寿;而对权贵恶劳者,滴水不赐。附近有个贪婪十足的财主,手捧金盆进洞,看到巨笔尖下仙水连珠,满以为此生天赐福分无边,可当他双手捧金盆接水时,笔尖滴水顿停。他一连站了几个时辰,总无仙水滴下。可当他收盆转身,笔尖又滴水连珠。财主恼怒极了,带家丁打手,用大锤打断笔尖。从此,石笔无锋,仙水消歇。财主回家后,家道年年衰落,他在穷困潦倒中一命呜呼。不知过了多少年,仙人为了帮助诚善勤劳的百姓,便又使两截悬笔长年滴水。两根巨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现洞顶仅存半截残迹。形如砚台的大石周围怪石嶙峋,形状各异,一眼望去,好像许多学子团团席地而坐。
  落笔洞的摩崖石刻甚多。刻在壁上的“落笔洞”三字有尺余大,经考证为元代北海南道宣尉云从龙所题;“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的刻字,顺念与倒念都是一样,令人回味无穷。落笔峰有众多酷肖马、犬、猴、龟等的石景,洞的周围还有不少如房如阁的溶岩洞,有名的“仙郎洞”、“仙女洞”各具特色。
  “仙郎洞”在落笔洞东20余步的峭壁底下,洞口宽3米,高近2米;洞里宽16米,深11米;洞底平坦,洞顶更平整如板。《崖州志》称之为“仙姑洞房”。洞内有一悬石,远远望去,形似仙女头像,“仙姑洞房”由此而得名。关于此洞,流传着一个美满幸福的爱情故事:古时,有一位不甘寂寞的仙女,羡慕人间七彩生活,遂从天宫降落此地,与一位黎族青年结为夫妻。二人以洞为家,男耕女织,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幸福美满。这神奇的故事,使附近的黎族群众视这里为洞天福地。不知从哪年起,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皆身着盛装,聚集在此赛歌、跳舞、摔跤。姑娘和小伙子还以此地为择偶佳地,形成世代相传的“游洞节”,一直沿袭至今。
  “仙女洞”位于印岭头半山腰,从“仙郎洞”再往东走,沿着弯弯小径攀藤而上便到了。洞中奇石千姿百态,洞底有石床,形似芭蕉树,称“芭蕉床”。洞顶有众多钟乳石条纹,流光溢彩,形如蚊帐。传说这是仙女的卧床和纱帐。溶洞深处,有许多洞穴,洞连洞,洞套洞。据说洞底有暗井、暗流,能钓上大鱼;洞顶有幽洞通天,能直见阳光,海天相通,奇妙异常。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极处有井深不可测,昔人刻上记号的椰子投入井中,后于大海得之。”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人在洞上听到流水声,把刻上记号的椰子投入井中,果然在大海中捞到。
  1992年和1993年,考古人员对落笔洞进行了两次清理发掘,发掘出上百件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海南历史上从未记载过的华南虎、亚洲象、貘、豺等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证明海南岛的远古文化与大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鹿回头
  鹿同头也称南海情山,位于三亚市南部5公里的三亚湾,状似坡鹿。这里三面临海,四季常春,以其美丽的传说闻名于世。相传天上有佚名位仙女,思凡来到人间。她降临五指山,想匹配一位勇敢勤劳、心地善良、英俊威武的猎人,于是变成了一只美丽的梅花鹿,吸引成群猎人驰马迫逐。他们迫啊追啊,不知赶了多远,许多猎人因力已不济而勒马停鞭。但有一位猎人紧追不舍,追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这悬崖的边缘。茫茫大海挡住了鹿的去路,梅花鹿跳到高高的崖顶上,而猎人此时却不忍心伤害梅花鹿,没有放箭。仙女深感猎人的心地善良,不禁回头望了一眼,发现猎人英俊无比,爱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海上日出,金光闪耀,云雾消散,梅花鹿倏忽不见,猎人眼前却出现了一个天仙般美丽的姑娘。姑娘身披霞光,笑吟吟地迎着猎人走来,猎人愣住了。姑娘向猎人表达结成连理之意后,猎人喜出望外,用弓箭射下一串槟榔作为信物送给姑娘。他们吃着槟榔,倾吐心曲,海誓山盟,留下了一段佳话。聪明美丽的梅花鹿姑娘在同猎人举行婚礼的时候,摘下天上的五彩云,采来地上的百色花,为自己编织成一件嫁衣。从此,他们安居乐业,在海里撒网,林中捕猎,地里耕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场“天仙配”,便把这一块锦绣之地取名为“鹿回头”。相传这里的黎村苗寨人民都是猎人和仙女的后代。
  传说中的猎手和仙女,已被雕塑成“鹿回头”巨型石雕,栩栩如生的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众多游人都惊叹于这雕塑艺术的鬼斧神工,把传说故事的精魂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三亚市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鹿城”。著名雕塑家林毓豪先生为《鹿回头》雕像,整整倾注了七年的心血。他认为《鹿回头》雕像应该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赵朴初先生曾作《诉衷情》一词,为这一美景增添文化内涵:
  “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登高夜望奇甸,美景不胜收。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不须逐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
  词中“奇甸”,是古人对海南岛的称谓,也是古人对三亚的美誉。
  鹿回头实际上是一个伸向南海的小山头,叫鹿回头岭,高约270米。它原是一个孤立的海中小岛,后来因为地壳不断抬升,又被大量的珊瑚遗体等堆积,逐渐成为连岛沙屿,又与南边岭、火岭相连成一体,才成为今日所见到的奇特的陆连岛。鹿回头各景区的命名,都自有个性、风格迥异,每一个名字里似乎都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意。如“玫瑰抱”,在黎语中可称为“情花村”,其中有拥抱爱情的含义。这里是一个爱的伊甸园,由巨大“爱”字摩崖石刻、“永结同心”海誓山盟台、系连心锁处、“夫妻树”、“海枯不烂石”等景点组成了一个情爱的世界。自1996年起,每年一度的三亚国际婚庆节和
  各种美丽赛事,主办单位都组织来自国内外的情侣们到这里祈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游客们伴随着清爽海风,醉在“爱”的海洋里。
  在月老庙前,国外佳丽们总要询问什么是月老,其后有什么美丽的故事,此处应该许什么愿等等。当了解到月老是中国传说中的“爱情和婚姻之神”后,佳丽们也入乡随俗,在月老庙前求起了平安姻缘锁,希望月老给她们带来一份美满的爱情和一个潇洒的如意
  郎君。一位澳大利亚小姐就曾说,民间传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一扇窗户,她非常喜欢“鹿回头”这一充满浪漫色彩的美丽故事。
  有人说,衡量美女有标准,回头率上知美艳。三亚鹿回头美丽的传说中就蕴含了对三亚美丽的留恋。所有游人,来到这里都不想走,总留恋,离开这里都回头,总牵挂。鹿回头的美,是一种借景之美。这里山岬角与海浪辉映,站在山上可俯瞰浩瀚的大海,远眺起伏的山峦,三亚市景尽收眼底,景色极为壮观,是三亚其他地方都无可比拟的亮点。

知识出处

走进三亚

《走进三亚》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自然资源、重要港口与海湾等基本情况,以及三亚的历史文化和辉煌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南方三郡到清朝时期的直隶州,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强调,三亚不仅拥有自然美景,也值得人们为其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