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奥委会:让奥运与三亚结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凤舞天涯》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8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际奥委会:让奥运与三亚结缘
分类号: F592.76.6
页数: 10
页码: 64-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让奥运与三亚结缘的情况。其中包括让三亚留下奥林匹克精神遗产、李红想做三亚人民的表妹、一个国际家庭与三亚圣火的故事等。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会 三亚市 城市竞标

内容

没有想到三亚这么美,奥运真的应该和三亚结缘!
  ——国际奥委会执委、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杰哈德·海博格
  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简称IOC)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机构,如果能让国际奥委会的相关领导人了解三亚、支持三亚,对三亚争取成为北京奥运圣火境内传递首站将是十分有力的筹码。在一次到北京开展工作的时候,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结识了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红女士,李柏青向她详细介绍了三亚准备申请境内首传的情况,并且盛情邀请她以及国际奥委会的相关领导亲临三亚考察。李红女士欣然答应,从此成为三亚与国际奥委会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海博格:让三亚留下奥林匹克精神遗产
  杰哈德·海博格(GerhardHeiberg)先生是挪威人,现在的头衔是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他曾经是挪威最大银行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私下里,他被很多人称为国际奥委会“财神爷”、“经济大管家”。从1989年到1994年,他担任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开创了冬奥会运作的新纪元。1994年,他进入国际奥委会工作,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01年,海博格出任IOC市场委员会主席,并于2007年7月7日在国际奥委会执委竞选中获胜。此外,他还担任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评审委员会主席这一要职。
  这位已经70多岁的实业家负责为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筹款,工作重点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寻找理想的赞助商,以及敲定比赛的转播合同等,在国际奥委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博格先生虽然是一位外国人,但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都很有研究。因为北京与奥运结缘,海博格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常客。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06年举办的重走长征路活动。
  三亚市领导私下里都称呼海博格先生为“老海”,正如这个名字所表现的,他是一个很慈祥、很宽厚,也很热情的一位先生。也正是这位鬓染白霜的老人,来到了三亚,爱上了三亚,并且畅想着在中国、在三亚留下奥林匹克精神的遗产。
  不足24小时结缘三亚
  2007年3月5日,这对三亚来说是一个很特殊也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海博格先生与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李红等一行四人到访三亚,考察三亚的旅游资源以及未来合作发展前景,实地勘察奥运火炬传递线路并听取了三亚市政府对准备情况的汇报。这是海博格先生第一次来到海南,他只对三亚进行了不足24个小时的访问。但正是在这短短的24小时内,国际奥委会以及海博格先生本人都与三亚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到三亚的那天,海博格先生刚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从哥本哈根飞到达北京,40分钟后又坐上了飞往三亚的飞机。第一次来到三亚,全程只停留了大约20小时。海博格先生考察了凤凰岛、太阳湾、南山文化旅游区等几个三亚著名风景点。在参观过程中,海博格先生及随同的一行人都对三亚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海博格来自北欧,对海洋有着天然的热爱。晚上十点的时候,他还兴致勃勃地想要到三亚美丽的海边畅游一番。据随行的李红女士回忆,出于安全的考虑,到了海边以后安全员不允许下水,然而海博格先生不顾劝阻,执意要下水游泳。他对李红说:“红,我不能看着三亚这么美丽的海水而不能下水,你一定要帮帮我。”最后在李红以及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海博格先生如愿以偿,下海畅游了五分钟。仅仅五分钟与三亚大海的接触,便可以看出海博格对三亚的热爱。他赞叹说:“没有想到三亚这么美,奥运真的应该和三亚结缘!”
  访问期间,海博格先生深为三亚人民的热情和三亚市政府的努力所感染。在离开三亚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海博格对三亚赞不绝口,并表示一定还要再来三亚。此后,海博格为三亚争取成为奥运火炬中国内地传递的第一站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我要去看一个真实的中国
  海博格先生以及众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对中国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以往的工作访问中,他往往会突然提出要去某个地方参观的要求。他并不满足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与景象,也不喜欢政府安排的行程,而是渴望了解人们最真实的生活。
  为了看一个真实的中国,海博格不喜欢在日程表上安排一些刻意的参观活动。他常常说:“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人民才是世界人们都会接受、都会爱的中国,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裕,都不要担心,我说哪里下车我们就哪里下车,我说去哪看我们就去哪里看,我不会为我看到的任何事情而惊奇。我或许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我只要看到这些人们我就会喜欢他们,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我才能放心。”
  第一次到三亚的时候,一行人开车走在高速上,海博格先生突然提出要求,想去三亚的一个村子看看。随行的三亚工作人员马上做了安排,20分钟以后,他们就来到了凤凰镇的鹅仔村。在这个村子里,海博格看到黎族的妇女们都带着头巾,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他从头到尾认真参观了这个黎族村子,每到一处都细细了解情况,不仅去看了村政府的办公楼,还到当地的一个黎族家庭里去了解情况,看村民家的沼气池,跟一位一百多岁的黎族老奶奶一起乘凉、合照。在这样一个没有安排好、没有准备、没有表演的参观中,海博格真实地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海博格先生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三亚,因而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海滨城市。他赞美三亚的美景、三亚的酒店、三亚的海洋,充分赞扬并高度评价了三亚火炬传递的方案,表示国际奥委会愿意支持三亚争取境内首传的工作,并对此乐见其成。海博格先生这些发自肺腑的话感动着三亚人民,也给了三亚市政府很大的鼓励。
  当然,除了真诚的赞美之外,海博格在实际工作中也十分关心三亚。他是韩美林大师非常好的朋友,每次到北京都要去韩美林家里共进午餐。得知韩美林要为凤凰岛做雕塑后,他就十分关心雕塑进展。从最开始的创意草图到最后雕塑成型,海博格先生虽然不在现场,但是对整个过程却依然十分了解。
  三亚向海博格展现了它的真和美,海博格和国际奥委会也让三亚人民看到了他们的真诚。这份真诚和热情让他们成为三亚人民永远的好朋友。
  让“奥林匹克国际村”落户三亚
  海博格先生第二次来到三亚,是在2007年10月29日。这时候,三亚已经正式成为奥运火炬中国境内首传城市,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的部署中。海博格对三亚的关心和支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于是,他再次来到三亚,考察了凤凰岛、体育中心和爱心大世界等地方,并且与副省长符桂花在三亚金茂希尔顿酒店进行了会谈。
  会谈中,海博格指出,三亚拥有很好的自然条件,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完善的配套设施都有很好的硬件基础,如果能把文化和体育结合起来,再加上适当的宣传和推广来树立城市品牌,三亚将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不仅能吸引大量的亚洲旅客,美洲、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朋友都会了解三亚,了解海南,并且热衷于来三亚旅游的。这次会谈中,他还特别建议三亚政府支持建设更好的体育场馆设施来促进奥运精神的推广,以便更好地把三亚的自然环境与体育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城市发展。这一点上他又与海南省和三亚市的领导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且给了三亚一个很大的惊喜。
  2008年3月9日,海博格先生在北京表示,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有形遗产,国际奥委会授权其中国官方代表在中国建设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永久性会议基地——“奥林匹克国际村”,该项目拟选址三亚。两次到访三亚后,他坚定不移地认为:三亚是建设“奥林匹克国际村”项目的最好选择之一。用海博格自己的话说,他“想在中国,想在三亚留下奥林匹克精神的遗产”①。
  据悉,该项目拟建设规模2000亩左右,项目集国际会议、运动训练、运动保健、休闲度假、奥林匹克精神宣传为一体,同时具备会议、教育、运动、养生四大功能。奥林匹克国际村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国际奥委会及其相关组织永久性的会议基地、培训基地和度假基地。
  奥林匹克国际村一旦落户三亚,对提升三亚的国际知名度,发展高端体育会展业,对丰富三亚旅游业内涵,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将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海博格先生以及国际奥委会送给三亚的一份厚礼,也是对三亚在奥运火炬传递工作中所做努力的充分肯定。
  海博格曾表示,三亚是他的家,三亚人民是他的好朋友,他与三亚这份珍贵的缘分和感情将伴随着奥林匹克精神而长存于三亚人民的心中。三亚也必将像海博格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三亚,以更美丽的面貌欢
  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
  李红:我想做三亚人民的表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很多海外华人华侨都加入到办好北京奥运会的工作中,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智慧和精干为人赞赏,她是百年奥运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国际奥委会管理层的华人女性,她是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她还是国际奥委会电视与市场开发部北京分部总经理——她的名字叫李红。
  1991年,李红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这位从小就爱摆弄机器的女生怀着梦想来到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取得工程硕士学位,继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获得职业工程师资格。1999年,李红考入哈佛大学攻读工商行政管理。毕业后,她成为美国高通公司互联网服务部的工程师,负责中国市场的推广。2002年夏天,国际奥委会总部正在物色派驻中国、主管奥运电视转播及市场服务的人才。学习经历完整、通晓中英法三种语言的李红前往应征,立即被奥委会市场部录用。经过洛桑总部六个月的密集培训后,李红于2003年9月正式赴北京就任,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筹帷幄,负责出售奥林匹克媒体转播权、制订TOP合作伙伴赞助计划等,协助奥运会主办国组委会制订和实施票务计划和市场开发计划等一系列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长期稳定的全部资金来源。
  我的工作就是一座桥梁
  李红在中国奥委会提供的海淀区奥运大厦开设了自己的办公室,每天忙进忙出。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她分管的事务非常庞杂,从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到最敏感的票务,无所不包。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饱含激情的。要知道,北京奥组委的4000多人、国际奥委会的260人,此外还有10500名运动员、20000多个媒体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而我正是连接这些事情和人的纽带之一。”①李红不仅是连接中国北京与国际奥委会的桥梁,也是连接三亚与奥运的重要桥梁。
  由于工作上的机会,李红在北京结识了三亚市的领导,三亚市领导一直在为三亚争取中国境内火炬首传做着大量的工作,出于对三亚优势的了解和自信,三亚市领导充分相信所有来到三亚的人都会受到“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感染,从而爱上这座城市。这次他们也不失时机地向国际奥委会相关人员做了推荐,他们力邀国际奥委会相关人员亲自到三亚来感受一番。
  按李红的话来说,整个推荐十分让人动心。
  李红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安排国际奥委会领导的一些行程,向他们推荐一些在中国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去的地方。李红办事向来干脆利索,于是在三亚市领导的大力推荐和热情邀请之后,海博格先生的行程上就多了一项——到三亚去!
  除了把海博格带到三亚去以外,李红还为三亚争取了更多资源。有一次三亚市领导到北京,正逢李红当天有来自中央电视台、奥运合作伙伴以及世界妇女经济论坛三个方面的会议安排,她敏锐地想到这些与会的人都可能会对三亚有帮助,因此她把大家都安排到了一个大会议室里。此举最终产生了两名三亚火炬手,一个是张兰女士,另一个是苏芒女士,苏芒主编的《时尚芭莎》也成为三亚的使者。在后来的很多细节中,他们都会为三亚的宣传、日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而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也都成了好朋友。
  三亚人民的努力赢得圣火首传
  虽然李红一手促成了海博格先生的三亚之行,并且在三亚争取圣火首传城市的过程中以及争取成功之后,一直不遗余力地给予三亚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当被问及为何如此钟情三亚、帮助三亚时,她仍把这归功于三亚市领导以及三亚人民自身的努力。
  在李红的眼里,如果不是真的很好,而让大家说违心的话,大家是不会说的,尤其是对于国际奥委会这样的机构来说,只有真正的实力和优势才能打动他们。她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情。她与三亚的接触让她对三亚有了足够的了解,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三亚的好和三亚人民的好。
  由于工作需要,李红能很方便地到世界各个城市去,接触不同的人,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她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往往很敏感。在跟三亚领导、各级干部以及三亚人民的接触当中,她深刻感受到了三亚人民的热情,感受到了三亚的爱——不仅是土生土长的三亚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不管来自东北、安徽或是哪里,都以三亚为家,以三亚为荣。李红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深信三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魅力,将成为中国面向国际的一扇窗。
  几次的来访和接触后,李红和国际奥委会都心里有数:三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天涯海角这样的景点,是国人心目中的最南端,从版图上看,火炬从三亚开始往北京走,也就是往中国的心脏走,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国际奥委会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知道三亚人民的热情会让火炬在这里受到最高的礼遇和最热情的接待。
  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进入中国内地的首传城市,三亚圣火传递不仅得到了三亚人民的热烈欢迎,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一大亮点。
  李红十分愿意看到奥运火炬从一个拥有着热情人民和高效政府的美丽城市进入中国。三亚人民如此热情,如此善良,她说,她真心地愿意做三亚人民的表妹。
  一个国际家庭与三亚圣火的故事
  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繁忙的事物让李红不可能去每个城市参加奥运火炬接力工作,但是她说,三亚传递她一定要来。她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准备工作,对三亚一直十分关注,为三亚火炬传递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李红的丈夫,瑞士籍的格劳瑟以及他们的混血儿儿子也来到了三亚。国际奥委会的理念是希望那些为奥运工作的人的他们的家属和朋友都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因此对友谊和家庭也十分重视。格劳瑟也有幸由海博格先生提名,成为在三亚由国际奥委会提名的奥运火炬手。这样一来,李红在奥委会工作,格劳瑟当火炬手,儿子来看火炬传递,三亚火炬传递成为这个国际家庭的盛大节日。
  火炬传递当天,李红和丈夫各有要务在身,无法分身照顾小孩,于是把只有四岁的儿子寄放在酒店的幼儿园里。幼儿园的老师问小朋友为什么自己在这里,他说:“我妈妈工作,我爸爸跑步去了”。工作结束后,李红和丈夫去接小孩,老师看到李红穿着奥运圣火传递的工作服,格劳瑟穿着火炬手的衣服,才明白这原来是一个“奥运国际家庭”,他们十分激动。
  格劳瑟出生在国际奥委会的本部所在地洛桑,又在北京生活了五年,这冥冥中似乎就是一种缘分。这次参加三亚奥运火炬传递,格劳瑟感触很深,尤其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当看到每个人都在欢呼,当抬头看到燃烧的火苗比他想象中还要旺,他仿佛看到从奥林匹亚取来的火种,由希腊开始,经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的手,传到了他的手上,那一刻他真的是非常感动。这种特别美好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一生难忘的回忆。
  由于工作繁忙,李红陪伴儿子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儿子却对妈妈的工作有自己的理解:“我妈妈工作去了,她跟北京福娃一起工作,和欢欢一起。”对于爸爸参加火炬传递接力,他也十分兴奋,还要求拿火炬。只是小孩还分不清楚火炬和火炬手,他拿着火炬对李红说:“妈妈,我拿着火炬手呢!”一家三口享受着由奥运带来的独特幸福。
  李红认为奥运会是全人类的庆典,不仅是对成年人,对青少年和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奥运会庆典中有很多福娃的展示,就是希望把奥运的概念带到青少年当中。很多青少年或者孩子可能并不清楚奥运是什么,但是他们会记住可爱的福娃,由于福娃而产生与奥运的关联,从而记起奥运火炬在三亚传递的盛典,记起奥运在北京召开的盛况。
  相信李红的儿子日后肯定也会像他的父母一样,将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

附注

①国际奥委会执委海博格畅想:“在三亚留下奥林匹克精神遗产”,http://news.sina.comm.cn/c/2008-03-10/065413546711s.shtml,2008年3月10日。 ①“李红推动奥运的女人”,http://fashion.enorth.com.cn/system/2008/05/26/003316309.shtml,2008年5月26日。

知识出处

凤舞天涯

《凤舞天涯》

出版者: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纪实作品,它讲述三亚极力争取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首传城市的幕后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杰哈德·海博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