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历代有关颂扬黄道婆的部分诗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79
颗粒名称: 附录三 历代有关颂扬黄道婆的部分诗词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8
页码: 280-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代有关颂扬黄道婆的部分诗词,包括《黄道婆祠词》、《木棉歌》等。
关键词: 黄母祠 诗词

内容

黄道婆祠词
  元·王逢
  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柚乌泾夺天造。
  天孙曼司巧,仅能制牛衣;
  邹母真乃贤,训子喻断机。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
  荒哉唐元万乘君,终醮长衾共昆地。
  赵翁立祠兵久毁,张君慨然继绝祀。
  我歌落叶秋声里,薄功厚享当愧死。
  (摘自中山图书馆藏书《梧溪集》卷三)
  木棉歌
  元·熊涧谷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襄翻白絮。
  田妇携筐采棉归,浑家拮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袴。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竹笼旋着活火熏,襄虫母子走纷纷。
  尺铁辗作摇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车声才冷催上机,知作谁人身上衣?
  少女背面临风泣,忆曾随母园中拾。
  摘自《松江府志》卷六,十一页,“木棉花”条下
  黄道婆专祠
  《上海县竹枝词》
  治西半段泾,黄婆专祠妥神灵;
  礼宣请列先棉祀,胜奉黄姑天上星。
  摘自《上海风物志》
  木棉诗(一)
  南宋·艾可叔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湾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
  木棉诗(二)
  元·宋道传
  乌缪笥滑脱绒核,竹弓弦紧翻云涛。
  挼挲玉箸光夺雪,纺络新丝细如发。
  乌泥泾夜寻黄母祠
  清·高不赛
  吉贝蛮方物,分栽此地多,
  织成资赤子,取法自黄婆,
  报本祠安在,称功石可磨,
  听莺桥畔月,犹照玉人梭。
  弹花
  南宋·李昱
  铁轴中窍,檀椎用两头,
  倒看星象转,乱卷雪花浮。
  黄道婆与丁娘①
  清·无名氏
  吉贝黄婆力补娲,剪灯今见纸笼纱;
  天公巧试丁娘手,新样开成顷刻花。
  黄道婆
  木棉原产在闽广,交通梗阻不外传,
  元代有个黄道婆,生长江南黄浦边,
  闻知木棉有用处,长途跋涉去福建。
  果然见到木棉树,干高十丈满田园;
  花如山茶子子絮,颜色黄褐轻且软。
  虽然不能织布用,做成垫褥很温暖,
  道婆携种回江南,实行种植在田间,
  一人传十十传百,江南农家学种棉,
  道婆功劳自不休,至今人人还纪念。
  ——摘自1937年小学教材《国语》课文
  上海民谣
  (一)
  布机头上出金银,
  纺车头上聚宝盆,
  吃不完来用不尽。
  (二)
  黄婆婆,黄婆婆,
  不会纱,不会布,
  教我纱,教我布,
  三个筒子两个布。
  《黄道婆研究》跋
  《黄道婆研究》在北京出版了!从开始搜集资料到完成书稿,时间跨度整十年。我的观点,多悖于目前史学界的“成论”。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然而,我不敢奢求,谨对史学界有些似乎定论的问题,发表个人肤浅的见解;对没有探索的问题填补个空白,以求对史学有所裨益罢了。书中涉及的“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假之别”,无意在史学界争强斗胜。
  黄道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在十三世纪出现的女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她研制的搅车和三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可是,因为出身贫寒,地位低微,官修史书对她记载不多,这就使得对黄道婆的研究十分困难。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元贞间才附海舶回归松江。她在崖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从当地人民学艺和修道。这就使出生于崖州故土的我,对黄道婆的研究获得了“地利”的优势。在上中学历史课的时候,我对有关黄道婆的记载就产生了怀疑,到了大学二年级,也就是1980年10月,我被中文系的韩伯泉、郭小东两位副教授,派回家乡崖州去搜集黄道婆和李德裕的资料。那时,因时间短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但打那以后,我对黄道婆和李德裕就生发了研究下去的兴趣。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回乐东县政法委员会工作,再下乡镇,后到县人事局,杂务很多,又抽去县整党办,工作更加繁忙。然而,我不论走到哪.里,都注意跟踪着黄道婆和李德裕。迨及1987年底,我到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乐东文史》,才得以在史学研究的古道上加快了步子。政协主席姓王名开贤,人亦开明、开朗、开通。他给了我文史工作的主动权。我可以自主地掌握时间,深入多港峒,南下崖州城,北上琼山、上海、北京等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1988年8至10月,我赴京参加论文写作研讨班,聆听了首都第一流的专家、学者们的讲课。我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多港峒黎村与李德裕贬所研究》,得到了古清尧先生的审定,在中央级刊物《民族研究》上发表了!首战告捷,我斗胆地把黄道婆研究的几篇论文交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杜荣坤研究员审阅。想不到,我从北京返回海南后仅有一个月,杜所长竟然在百忙中审阅了书稿,来信指出:“看完你撰写的论文,很有见地,可写成系列文章,结集出版”。导师的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此后的两年内,我埋头伏案,披阅史志,奋笔疾书,赶着把余下的内容补写,把写好的稿子再三修改。常常早上五点钟前起床,晚上十二点后入睡,与电视无缘,整个身心沉浸在研究和写作之中。经过紧张的努力,艰苦的劳动,一部二十多万字的书稿装订成册了。这里面,也渗透着我的爱妻—钟桂兰同志的汗水,她花费了无数的假日打印了书稿。书稿分别寄到杜荣坤先生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处。史老认为“该书稿的出版,将填补史学的一个空白”。他还着意题了书签并写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白翠琴老师,对该书进行编审。白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审阅了全书,匡正其中的疏漏,并对过多的内容做了删节,恰到好处地编排了内容和目录。尔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动态》主编华祖根先生,划定字号,联系到改革出版社。这一消息传来,我在茫茫的史海中看到了理想的彼岸,有说不出的兴奋!朋友们祝贺。“你成功了!”但我深知,如果说我在史学领域中取得点滴的成就,那么,离不开上述导师对我的热心帮助和着意裁培。我爱北京,更爱那些学问精深博大、诲人不倦、乐于助人的北京人!当然,除了上述导师之外,我在搜集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好人。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张琼,上海县志办的王孝俭,上海县龙华乡府的石佩英,广东民院的杨彩娥,乐东县检察院的李济良,还有中山图书馆、中国纺织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等,一些不知名的同志都给我提供了方便和热情的帮助。因此,我说《黄道婆研究》是大家的成果,他渗透着导师们的心血,凝结着友人的情谊!值此《黄道婆研究》公开出版之际,对上述指导、帮助过我的导师和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收入本书内容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对改革出版社的全体同仁谨表谢忱!
  《黄道婆研究》是我的第一部论著。因为,我对史学涉足不深、学识短浅,所写专题旷时已久、资料匮乏,加之,文章缺乏锻炼,书中难免有粗疏错误之处。所以,祈望有关专家、学者们,掏出爱心,不吝赐教。
  黎兴汤
  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于崖州故园。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