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墓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76
颗粒名称: 黄道婆墓碑记
分类号: K826.16;TQ171.77+6.4
页数: 2
页码: 276-277
摘要: 黄道婆是元代的一名纺织家,自海南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后,回到故乡乌泥泾积极从事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并向妇女传授了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她不断改进技术,使制棉手续从轧子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的操作规程,对我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黄道婆墓位于东湾大队平桥村南,墓碑上题写了“元代纺织家黄道婆之墓”,墓志介绍了她的贡献。墓地多次整修,最大规模的是1984年,墓地被围以花窗滴瓦围墙,四周种植树木,设有供桌和石凳,并立有碑亭和墓标。墓地从1957年起被列为文物保管单位。
关键词: 黄道婆 元代 纺织工业

内容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手工业革新者——一个普通地方纺织女工。她生于元代,乌泥泾人(松江府上海旧日府西南九里,今华泾镇),因自小流落在崖州(海南岛)从黎族人民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成宗元贞间(公元1295—1298)才渡海返回故乡。当时,乌泥泾虽闽广输入棉花种子,但还没有踏车椎弓等工具,用手剖棉子用线弦竹弧弹制,工具和技术都很简陋,回来后,她积极的从事棉纺织工业的生产,以织造一种崖州被面为生计(崖州即海南岛极南端的崖县)并将少数民族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妇女,如制造捍、弹、纺、织工具,和怎样错纺,怎样配色,怎样综线,怎样挈花等,还教会织被,带、帨,上面绣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的花纹,销路远广,乌泥泾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使依靠了纺织生活的人家,很快的就增加了一千多户。以后,因不断的改进技术和棉织工业迅速的发展,到了明松江一带就成为国内出产棉布的中心了。因此,对杨子江和国内棉纺织工业的推广和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棉布是从国外和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在古代,一般平民穿的布衣,是借用麻织成布,土大夫阶级穿的是丝绵织成的衣服,虽然亦有用棉布做的服装,但为数很少。因棉布洁白如雪,轻便温柔,当时还当着一种极珍贵的物品,后来因为棉花种植广了,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棉布才逐渐成为人们普通的服装原料,不论贵贱男女老少,都可以穿这上美丽而又舒适的服装。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是一件很重要的进步和改革。
  黄道婆的贡献很大。她不但将少数民族治棉经验和技术带了回来,而且热心的传授给别人,不断地改良工具和钻研技术,使制棉手续从轧子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因而对以后我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一良好的基础。
  今天我们从穿的衣裤襖褂,饮水思源,不能不对这位少数民族地区回来的劳动人民起无限的敬仰!
  公元一九五七年四月修建
  上海县人民委员会立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