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有关黄道婆的部分文献记载及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70
颗粒名称: 附录二 有关黄道婆的部分文献记载及遗迹
页数: 10
页码: 270-279

内容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第二百九十七条《黄道婆》记: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逐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卒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黄道婆之名,浙泯无闻矣。
  元·王逢《梧溪集》卷三《黄道道祠有序》记:
  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更被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兵毁,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享。且征逢诗传将来,辞曰:
  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柚乌泾夺天造。
  天孙漫司巧,仅能制牛衣;
  邹母真乃贤,训儿喻断机。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
  荒哉唐元万乘君,终醮长衾共昆地。
  赵翁立祠兵久毁,张君慨然继绝祀。
  我歌落叶秋声里,薄功厚享当愧死。
  《上海县新建黄道婆专祠碑》记
  清·包世臣
  道光六年,沙船在上海受雇,载江苏布政使司属额漕百五十余万石,由海运抵天津兑交官。拨驶鲸波,五千余里,不两月蒇事,米数无所损失。而质坚色洁,为都下所未见。中外庆悦,于是上海士民相与谋曰:“黄婆降诞,至正之初,自崖州附海舶至我泸乌泥泾,教民纺织,棉始为布。化行若神,法流松太。近世秦、陇、幽、并,转传治法,悉产棉布。然松太所产,卒为天下甲,而吾沪所产,又甲于松太。山梯海航,贸迁南北。黄婆之殁也,乡里醵葬而祠之,递迁递毁。乐利在人,肸蠁无所,有功则祀之,谓何常用为耎。今兹幸以沙船运漕,懋著成绩,而沙船之集上海,实缘布市。海壖产布,厥本黄婆,饮水思源,不仅生养吾民人已也。合词吁闻,宜必得请”。则皆曰:“诺”。有司稽诸载籍则有征信,以转请于上官。士民黄道婆之得建专祠也,争舍之财,不劝而集。隆榱桷之制,极轮奂之饰,趋事孔亟,不日落成。附近郡邑,欢呼感慕:棒腥熟,挈香楮,伛偻踊跃。泥首阶下者,肩踵相摩。嗣以公牍有海运功臣之语,近涉牵附,上官指驳,格于入告,沪人以未列祀典,不足称成功盛德,征言于予,以讯将来,余应之曰:“显晦有时、神人一致。夫以棉布之利,百蚕丝而无主祀之神,异日秩及无文,举先棉之祀,舍黄婆其谁与归?诸君子推本海运,归美黄婆,固非无说。然国家承平二百年,徒以河事多故,偶举海运著绩也犹暂。至于松太两属,方壤不过二百里,岁供编银百余万石,额漕六十余万石,而因缘耗羡,以求利者称是其地土高水下,风潮日至,沙松不保泽。虽得木棉,种于闽广,差宜土性,而车弓未作,莫利民用,农不偿本,久必罢废。追呼急迫,驯致流亡,则虑财赋之邦,鞠为瓯脱矣。而今数百年来,红粟入太仓者,几当岁会十二,朱提输司农者,当岁会亦且二十而一。而士民仍得各安生业,称东南乐土。其以宦游至者,又皆絜驾齿肥,以长育子孙,凡所取给,悉出机杼,以此程黄婆之功,其仰关国计盈虚者,较之海运,奚啻什佰而已哉!”沪人以为然,故为之铭,其辞曰:天怜泸民,乃遣黄婆,浮海来臻。泸非谷地,不得治法,棉种空树。惟婆先知,制为奇器,教民治之。踏车去核,继以椎弓,花葺条滑。乃引纺车,以足助手,一引三纱。错纱为织,粲若文绮,风行郡国。昔苦饥寒,今乐腹果,租赋早完。昔苦逋负,今乐盈止,以安子妇。我衣我食,五百年所,远矣明德。谁忍忽诸,享祀不闻,墓没祠芜。无隐不彰,新庙奕奕,泸民奉尝。神飨具醉,降福吾民,自今有岁。岁有民足,居足思匮,敢告司牧。
  清·包世臣撰《安吴四种》卷二十九
  乌泥泾庙重塑黄道婆像碑文
  敬启者:乌泥泾庙,向在宾贤里乌泥泾镇,中有社神佛祖,乃黄婆原像在焉。明万历间,镇毁于倭,而庙迁滨浦。本朝康熙间,复因潮患,而里甲孙姓创迁于今所,惜无碑记,故年月姓氏失传。厥后随损随修,僅蔽风雨。迩来墙垣圯坏,风雨难蔽矣。以致游观者顿无生色,而奉神坐视不安,乃集里人,俱各行善,或解囊布施,或募捐工料,从心所发,口庙焕然一新。岂特一方所庇佑哉!至黄婆像已失真,今口重而塑之,即吾乡纺织为生者,知祖述而酬答也。是以吾里善人凤鸣徐岗与宝善王口、本庙上人广达,及诸善人随缘乐助,福愿同登。工程告竣,故勒碑以志。世世善人,感且不朽,须知碑记者。
  道光二十五岁次乙已仲春谷旦立
  文载《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注:碑原在黄母祠旧址。
  黄道婆墓
  黄道婆墓,始建于元代乌泥泾古镇(今东湾大队平桥村南)。据《二十六保志》载:“黄道婆墓在二十六保廿八、九图,田六分二厘七毫”。历来未见修记载,年长日久,已荒冢累累,难以辨认。1957年经江苏省上海县人民委员会整修,加高坟台,设石凳供桌,镌石立碑。墓碑正面题“元代纺织家黄道婆之墓”,背后为墓志,写道:“黄道婆的贡献很大,她不仅将少数民族制棉经验和技术带了回来,而且能热心的传授给别人,不断的改良工具和钻研技术,使制棉手续从轧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的操作规程,因而对以后我国棉纺工业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82年再次重修,并立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书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石碑,墓四周遍植松柏冬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为平地。
  1984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决定,在原地重修黄道婆墓。计划墓地占地一亩,坐北朝南,围以花窗滴瓦围墙,四周种植松柏、黄杨、盘槐、罗汉松等树木,前为绿化地,左立碑亭,右立墓标,墓台以青砖铺地,中为椭圆石圈土墓,墓前设供桌,石凳,中立1962年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石碑。全部价约四万元。1984年起列为国家文物保管单位。
  —《龙华志》
  黄道婆墓碑记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手工业革新者——一个普通地方纺织女工。她生于元代,乌泥泾人(松江府上海旧日府西南九里,今华泾镇),因自小流落在崖州(海南岛)从黎族人民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成宗元贞间(公元1295—1298)才渡海返回故乡。当时,乌泥泾虽闽广输入棉花种子,但还没有踏车椎弓等工具,用手剖棉子用线弦竹弧弹制,工具和技术都很简陋,回来后,她积极的从事棉纺织工业的生产,以织造一种崖州被面为生计(崖州即海南岛极南端的崖县)并将少数民族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妇女,如制造捍、弹、纺、织工具,和怎样错纺,怎样配色,怎样综线,怎样挈花等,还教会织被,带、帨,上面绣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的花纹,销路远广,乌泥泾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使依靠了纺织生活的人家,很快的就增加了一千多户。以后,因不断的改进技术和棉织工业迅速的发展,到了明松江一带就成为国内出产棉布的中心了。因此,对杨子江和国内棉纺织工业的推广和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棉布是从国外和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在古代,一般平民穿的布衣,是借用麻织成布,土大夫阶级穿的是丝绵织成的衣服,虽然亦有用棉布做的服装,但为数很少。因棉布洁白如雪,轻便温柔,当时还当着一种极珍贵的物品,后来因为棉花种植广了,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棉布才逐渐成为人们普通的服装原料,不论贵贱男女老少,都可以穿这上美丽而又舒适的服装。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是一件很重要的进步和改革。
  黄道婆的贡献很大。她不但将少数民族治棉经验和技术带了回来,而且热心的传授给别人,不断地改良工具和钻研技术,使制棉手续从轧子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因而对以后我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一良好的基础。
  今天我们从穿的衣裤襖褂,饮水思源,不能不对这位少数民族地区回来的劳动人民起无限的敬仰!
  公元一九五七年四月修建
  上海县人民委员会立
  黄道婆祠
  黄道婆祠,据历代《上海县志》载,也称黄母祠或先棉祠。黄道婆殁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于乌泥泾立祠祭祀,以后祠毁,当地人赵如珪重建,又毁。元至正间,张守中迁地再建,并由诗人王逢作“黄道婆祠有序”以记其事。明成化间(1843年)知县刘琬重建。万历间张之象改建于张家浜听莺桥畔,三十年后祠废。天启六年(1626年)张所望移祠至宁国寺西隅,也废。
  南郊大队有黄婆庙村(南郊大队第一生产队),村内有“黄母祠”,是一座三间两进的民房,供奉黄道婆塑像,像系一老年妇人,上悬“黄母祠”匾额,匾额题词系明张之象建,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3)整修。建国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新修理,但在“文革”中遭摧毁,现仅存残屋废墟。
  又,原上海县西门半段泾有“黄道婆祠”,又名“先棉祠”,建于道光六年(1878),由李松林等禀请知县许乃大建,今南市有先棉祠街,即因祠得名。本公社(按:龙华)境内上海中学之教学大楼名先棉堂,因上海中学前身龙门书院系先棉祠改建,故也以纪念黄道婆而命名。分祠原有上海县县衙西南梅溪弄三黄姑庵,先棉街祠南弄梵寿有黄婆禅院,虹口区有黄婆庵,漕河泾梵寿庵,浦东临浦乡有黄婆庙,太仓营建门有木棉祠,今均废。
  ———《龙华志》
  黄婆庙村黄母祠匾跋
  按郡邑志称,黄婆乌泥泾人,殁后,立祠乌泥泾镇,再建再废。明万历间,耆宿张公改祠张家浜上,不三十年后毁。万伯七泽张公移祠宁国寺西隅,面张家浜之北复有黄母祠,或云王屋张公复建于此,所以广香火者,兴废不一。今文孙孝廉公君洪一捐地首倡,距故址不数武,里中好义者共襄厥事,老僧徵沅董其后,庙貌后如故矣。昔方伯张公曾颜旧祠日黄母,谓其开我邑纺织之源,而是为众人母,崇报功也,今仍其额并识数语,令后世享杼轴之利者,毋忘所自至,其卒作颠末,已详碑记中。
  雍正八年岁次庚戌菊月邑人陆瀛龄拜题并书。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春月日重修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