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62
颗粒名称: 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
分类号: K826.16;TQ171.77+6.4
页数: 3
页码: 241-243
摘要: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对我国棉纺织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她回到故乡后,传授先进的制棉、纺纱、织布技术,使得江南地域的纺织手工业逐渐发达,出产的土布远销到北方。她的坟墓位于上海县曹行乡,在扈闵南拓路之东。黄道婆祠现存的已不多,但在龙华喜泰路附近有三间二进的黄母祠,重建于雍正八年。老年人至今还能传诵“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关键词: 黄道婆 纺织家 棉纺织手工业

内容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棉纺织手工业的革新者,她对我国棉纺织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恒纪念的。
  遗憾的是只知道她大概是宋末元初的人,其详细的生卒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在上海县的民间,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动人事迹:黄道婆是上海县乌泥泾人(现在曹行乡),幼年时是童养媳,年青时仍旧受着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有一次,她在田野里劳动了一天,晚上回家觉得很疲倦,就和衣睡了。她公婆见后,不问情由就咒骂了她半天,黄道婆回了几句嘴,于是公婆就把她拖下床来,横蛮毒打,她的丈夫不但不加劝阻,反而帮着打她,并把她锁在一间柴房里。这时,她觉得不能在家里生活下去了,半夜里就狠命的在茅草屋面上拉了一个洞,逃了出去,奔到了一条停靠在黄埔江边的航行闽广的海船上,躲在舱底里。次日,这条海船起碇出海,她才从舱底里钻出来,向船主倾吐了她痛苦的遭遇,恳求带她到远方去生活。这样,她就到了崖州(海南岛),在那里跟着当地人——主要是黎族妇女们学习种棉和纺织的技术。到了1295年(元代元贞元年),她年纪老了,感到沦落天涯,终非久计。因此就在当年携带了新式纺织工具,搭海船返回故乡。
  那时,闽广棉种虽已输到江南,但耕作和纺织的技术仍很落后,正如元末陶宗仪所著“辍耕录”记载的“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所以生产力很低,据说乌泥泾一带虽有棉田八千亩,而一千多户人家,都过着贫苦的生活。黄道婆回来以后,就教当地人制造去籽的轧车、弹棉的椎弓以及纺纱车和织布机,她又将纺织工具加以改进,把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妇女们。如原来用小型竹弓和手指弹棉花,她改用大弓椎击法来代替;过去纺车上只有一锭一线,黄道婆却把它改进为一手纺三纱。并且在织被褥帨带之类的布匹上,还能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织出了团凤、棋盘、折枝、花卉、文字等美丽图案,粲然若画。不到一、二年,上海、松江、青浦以及苏杭等地,尽传其法,江南地域的纺织手工业也随之逐渐发达起来,出产的土布,远销到北方。明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称;“我邑(指上海)供百万之赋,赖一机一杼,今北土吉贝(按即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上海有句老话叫做“松郡棉布,衣被天下”,可见当时上海等地棉纺织业的繁荣景象了(松郡就是现在江苏松江专区各县和上海市)。
  黄道婆死后,当地人民感恩痛泣,他们集资替她公葬,又替她在镇上造了一所祠宇,提名叫“先棉”。封建时代,非达官贵人,是没有资格建立专祠的,惟有一个劳动妇女的祠庙,却遍设各地。在当时,每年四月黄道婆诞辰,各地人民均往其祠庙致祭,并演剧敬神,士女云集热闹异常。
  黄道婆的坟墓,就在现在的上海县曹行乡,在扈闵南拓路之东,约当钱粮庙附近东湾村与平桥村之间。百余年来,该墓已荒废不成样子。去年三月,经上海市文化局和江苏省文化局派人查核证实后,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加以修建。现墓地占两亩余,植有龙柏、松树、冬青,几近湮没的一坯黄土,已成为庄严秀丽的墓园了。
  黄道婆祠,现存的已不多,在龙华喜泰路附近有三间二进的黄母祠,重建于雍正八年,进门处悬有“黄母祠”横匾,上面写着她的出身事迹,屋子中间,塑有黄道婆神像,惜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相传从前凡当地姑娘要学纺纱织布,先要到黄母祠去烧香,这样才能学得好。所以老年人至今还能传诵“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上海旧城区内有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黄道婆禅院,该院一楼一底。比较完整,底层中间有黄道婆年轻神像。此外,已毁的祠有乌泥泾镇的黄母祠,现只留下清初高不赛的一首“乌泥泾夜寻黄母祠”诗,诗云“吉贝蛮方物,分栽此地多,织成资赤子,取法自黄婆,报本祠安在,称功石可磨,听莺桥畔月,犹照玉人梭”。已毁的祠还有逢莱路南首吾园街先棉祠;虹口黄婆庵:浦东临浦乡黄婆庙;太仓营建门木棉神祠等。可见,这位古代技术革新者、也可说是纺织工人的祖先黄道婆,是多么受人崇敬啊!
  (摘自1958年3期《旅行家》)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延培
责任者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