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故乡与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56
颗粒名称: 棉纺织故乡与黄道婆
分类号: K826.16;TQ171.77+6.4
页数: 5
页码: 199-203
摘要: 黄道婆是一位传授纺织技术的江南劳动妇女,她的技术改革使得当时贫困的宾贤里得以发展,成为乌泥泾镇,同时也促进了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的身世资料较少,但她的事迹被记载在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对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 黄道婆 纺织技术 江南

内容

在古时江南的平畴沃野间有一乌泥泾,伴随着这个乌泥泾有个村庄,叫宾贤里。村庄西面有大片农田,一直被称作“八千亩”,长年干涸,不能耕种。据说千余年前,这一带土壤硗瘠,农家几乎年年歉收。南宋后期,住在宾贤里被誉为“富甲一乡”的张百万,花钱开了一条长渠,让泾水通入黄浦,引灌“八千亩”,从此这个地方的土壤逐渐肥沃。因为乌泥泾沟通了黄浦,航行便利,宾贤里跟着也就发展成了乌泥泾镇。到元代,这里已成为一个繁盛的大镇。
  南宋时候,江南开始种棉,乌泥泾因土壤改良,也种植起木棉。每年收成丰厚,颇获利润。元代初年在这里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专门管理沿海一带的木棉生产。可是那时的纺织技术十分落后。收下的棉花,没有轧车除棉籽,还要靠十个手指一颗颗地来剥。弹棉花用一个竹条制成的小弓;纺车更是依靠用手摇动,效率很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立县后的第三、四年有个沦落到崖州(今广东省海南岛崖县一带)30多年的黄道婆,重返故乡乌泥泾,带来了海南岛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的妇女。不久“八千亩”地方就开始大种棉花,家家纺纱织布,改变了贫乡面貌。后来遂使松江、上海、嘉定、太仓一带,也变成了国内重要的产棉和纺织地区。
  黄道婆是江南人民“福星”,可是对于她的身世,元明以来的文献资料中记载却很少,仅有元人陶宗仪在他的笔记《辍耕录》中,记下了几段简单的文字。文字只谈到元初有个黄道婆,从崖州来,教人民使用捍、弹、纺,织的工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随后广为流传,江南一带受惠者不少。黄道婆死后,农民感泣共葬,立了祠纪念她。封建社会里,对一个劳动妇女能留下这样的事迹记载,确算是不容易的了。与黄道婆同乡同时代的诗人王逢,在他的《梧溪集》里有一首《黄道婆祠》诗,就同样颂扬了她的事迹,足证陶宗仪的记载确非虚说。因为陶宗仪的文章没有说明黄道婆是乌泥泾人,只称她来自崖州,于是有人怀疑她不是上海人。还有人说她是个修道老妇,为了传道才不远千里来的。但王逢诗中明显地有“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之句,这可解释为不愿客死异地,而才远道回故乡。明代万历年间,生长在乌泥泾的张之象,在一篇《黄道婆祠》中,却明确地写道:“道婆者,始黄氏,本镇人也。元初沦落崖州,元元贞间附海舶归。”而民间传说中的黄道婆,又是童养媳,因不堪公婆虐待,逃出家门,躲到一艘来乌泥泾镇装货的海船上,故流落到了海南岛,在黎族地方生活了30多年,从那里学会了去棉籽、弹花以及纺纱、织布的技巧。到她老年时因想到故乡妇女纺纱可能还在使用落后工具,生活一定困苦,于是有一天她搭上了一艘到上海的海船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先向“八千亩”一带的妇女传授了技术,接着又动手改革了纺纱工具。她创造了用碾轴的搅车轧棉籽,用四尺长以绳当弦的大弓弹棉花两种办法,一下子就能弹出一床棉被絮。她又创造了一种三锭脚踏纺车,只要用脚踏木辊,一次装上三个锭子,一手就可纺出三根纱。她又教会妇女们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的织布技术。织出的“乌泥泾被”,上面还有棋盘格,或是团凤、人字、卐字纹图案,花样奇巧,很受人们喜爱。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由乌泥泾传到了黄浦以东和吴淞江北面。一时之间乌泥泾布和被名声大噪,不胫而走,外地商人也纷纷远道前来收购。乌泥泾的农民因此稍摆脱了困境。饱经忧患的黄道婆回到故乡并未稍得安逸,而是尽心为故乡人劳累,不久因年老多病,也就离开了人世。乡里间无人不感念她的恩惠,妇女们更是痛泣不已。大家出钱为她买棺木收殓,安葬在乌泥泾东湾村的一块高地上。因为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的事迹在上海地区流传了几百年,确是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所以人们只记着她的功绩,对于她到底是什么身份,研究是何处人民,也就不感到重要了。
  黄道婆死后,后世的人总少不了将她给以“神化”,立祠祭祀。最早是乌泥泾人赵如珪为她立了祠,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元末兵荒马乱中,祠被战火焚毁。明代成化年间,上海的纺织业已有很大发展,人们仍念及黄道婆的恩赐,不仅民间崇奉她,连一些文人绅士也奉她为神,当时知县官刘琬又为她重建神祠。嘉靖年间江南沿海深受倭患,到处遭到烧杀淫掠,乌泥泾镇被火烧成为一片废虚,黄道婆祠随之再次遭劫。后来万历年间,当地文人张之象捐地重建黄母祠,未及30年,祠又遭颓圮。到了天启年时,曾做过山东右布政使的张所望,兴工发起修理乌泥泾镇的宁国寺,遂将寺的政编殿改建为黄道婆祠。他在《重建黄道婆祠记》中高度称颂黄道婆的功绩说:衣食之源,妪实开之,等于育我,以母道事之,谁曰不然。”从此更加扩大了影响,所以黄道婆的这所祠宇才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
  明清时期,“松郡之布、衣被天下”,所以奉祀黄道婆的地方逐渐增多。道光六年在西门半段泾李氏吾园的红雨楼西;造了一座黄造婆祠,后又在附近造了黄道婆禅院,但祠院中所供奉的塑像却是一个手执梭子的少妇,有人以为这不是黄道婆,而是织女星。《上海县竹技祠》中有一首写道:“治西半段泾,黄婆专祠妥神灵;礼宣请列先棉祀,胜奉黄姑天上星。”说的都是黄道婆。如今,半段泾的祠早毁,黄婆禅院后来改为先棉祠,祠后毁圮,什么也末存留,至今不过只留下了一个先棉祠弄的名字而已。在豫园内的得月楼上,过去也曾供奉过黄道婆像,塑像的模样也不是老人。这里是布业公所商人们对黄道婆表示的一种纪念。
  除此以外,虹口曾有一个黄道婆庵;奉贤萧塘刘港有黄姑庵,乡人们还传说黄道婆曾到这里教过他们纺织;浦东、嘉定都出现过黄道婆祠庙;太仓县城内有二处木棉祠,一处在大东门外,一处在海宁寺内,所供的神就是黄道婆。这些都是早已湮没的历史陈迹。
  解放后在龙华镇南的喜泰路口,曾发现过一座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的黄母祠,是不见诸文字记载的。这地方原叫黄母庙村,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居房,前进门内有“黄母祠”匾额,后进供奉一座较小的黄道婆塑像。塑像放在一个玻璃神龛内,倒是个老妇人,但身上的衣服,有点富贵气。左右有童女二人。这座塑像是农民塑造的。祠内很简陋,还陈没着一架三纱式小纺车,当地人说这就是黄道婆改革的纺车模型。民间还流传农历四月初六为黄道婆生日,这一天农妇都要到黄道婆祠去烧香祈祷,祈求黄道婆庇佑其所织布能多卖钱;小姑娘则祈求很快学会纺纱织布,能生出一双灵巧的手,织得又快又好。
  从明代开始,上海地区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纺纱织布为副业。每年秋后,田事初毕,“东邻新妇西邻媪”,无不忙着拣花,接下来轧车之声,夜以继日。真是“夜阑何处摇柔橹,欵乃声中听轧车”。贫苦人家的妇女,连夜织成一、二匹布,男子就披星戴月送往城镇出卖。布庄每天都在天没亮时,派伙计出外收布,那就是诗中所说的“远郊灯红早出庄”的情景。
  纺纱织布是一种个体生产,可以在家庭中自行操作,而染布、〓布要众多人手同时操作,家庭中无法施展。于是,松江府便趁机出现了大批染布和牙布的作坊。〓坊是用石牙布,工具很简单,却是一种沉重的体力劳动。方法是用一块凹字形的元宝石压在卷着布的木轴上,〓匠足踏两端,两手拉着一根木辊,两脚不停地在下面蹬踩,压在下面的布便会薄而生光。清代中叶,松江府的枫泾、朱泾等几个镇上的染坊、〓坊,有工匠千人,这些都是靠加工布吃饭的人,可见当时棉纺织业发达的盛况了。
  上海解放后,由于生产力的解放,纺织技术不断得到革新,纺织工业逢勃向前发展。但是,上海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忘记历史上黄道婆的功绩。1956年,有关方面在龙华公社东湾村(今龙华镇南六公里)的荒冢里,勘查核实了黄道婆墓,遂之加以重修维护,并请魏文伯同志题了墓碑。喜泰路上的黄母祠,也得到了重新修茸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内乱中两处遗迹虽遭破坏,但在1983年,坟墓将经过重修复原。黄母祠也将划入上海植物园范围内,计划修茸复原,为的是让后世之人永记着历史人物黄道婆的不朽功业。
  (摘自1982年9月顾廷龙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风物志》)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嘉祐
责任者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