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与黎族棉纺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55
颗粒名称: 黄道婆与黎族棉纺织业
分类号: K826.16;TQ171.77+6.4
页数: 8
页码: 191-198
摘要: 黄道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到海南岛黎族地区,学习并且推广了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大胆革新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使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衣被供给的迫切需要。黄道婆的卓越贡献,证明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民族间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 黄道婆 棉纺织革新 黎族棉纺织技术

内容

黄道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到海南岛黎族地区,学习并且推广了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大胆革新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使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衣被供给的迫切需要。黄道婆的卓越贡献,充分地证明了这的真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①;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关于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的事迹,最早见于元人王逢和陶宗仪的著作。王逢《梧溪集》卷二载:“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陶宗仪《辍耕录》又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从文献记载,我们知道黄道婆是在年轻的时候沦落崖州,直至年老(公元1295年间)才从崖州归回松江的。也就是说,她的青、壮年时期是在黎族地区度过的。我们认为,这段时期对于她的一生的事业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那末,是什么原因促使黄道婆由松江出走而又择留崖州呢?
  关于黄道婆出走的起因,在她的故乡乌泥泾(今上海龙华公社)一带历来有这样的传说:
  黄道婆自小因家贫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了虐待。有一天,她从地里劳动回来,因精疲力尽,就和衣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她的公婆看见后,不问情由便破口叱骂。黄道婆一下惊醒,起来解释。那知道这么一说,反而引起了公婆更大的恼怒,使她惨遭一顿毒打。她的丈夫不但不加劝阻,反而也动手打她,还把她锁在一间柴房里。半夜里,黄道婆躺在阴湿的柴房内,浑身上下疼痛难忍。她思前想后,觉得再也不能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下去了,便拼命从柴房里挖开一个出口逃了出来,偷偷地爬上黄浦江边的一条商船,跑到舱里躲着。第二天,这条商船扬帆出海,她才从舱底钻出来,向船主倾诉她的不幸遭遇,恳求船主把她送到远方去生活。就这样,黄道婆跟着海船远走他乡了。
  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这些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当时南宋小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加上北方蒙古大军压境,正处于国势将亡的境地。南宋小朝廷内部,不但贵族、官僚生活腐化,文恬武嬉,苟且偷安,而且大地主、大商人同样过着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他们为满足其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步步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根据历史记载,在这段时期,江南一带土地兼并剧烈,土地迅速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丧失了土地,加上天旱歉收,米价高涨,租税沉重,只好被迫逃荒,离乡背井,或是寄人篱下,受尽析磨。黄道婆就是处于那样的境遇而毅然离开家乡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以上我们引述了黄道婆之所以出走的家庭原因和社会背景。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黄道婆搭上了远航的商船,跟着船主在各处港岸停泊,可以肯定,那些港岸多数是兴旺发达,物阜民丰的,远胜于当时的崖州,而黄道为什么要择留崖州这的当时还很荒凉、偏僻的地方呢?这样看并不是出于偶然的。
  我们认为,黄道婆为什么要选择崖州为居留地,应该说是与黎族的棉纺织业有密切关系的。
  海南岛黎族人民在棉纺织的技术上,其历史之悠久,手艺之精巧,一直为历代志书所称颂。黎族人民称棉布为“吉贝”。黎族当时棉纺织技术较为先进,其产品虽闽、广产者也比不上,据史籍所载:“吉贝”,……,雷、化、廉州及南海黎峒富有”,而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其中有:“间以五采,异纹炳然”的“黎饰”;从汉人那里得到“锦彩”,拆其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的“黎饰”;“青红间道,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的“黎单”;用贝饰纺线,以五色绣成若锦”的“黎筒”,五色鲜明,可以“差文书几案”的“鞍搭”,等等。还有被后誉之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的“白㲲”,早于十二世纪初的北宋时,已在黎族聚居区出现。
  而黄婆道所处的江南一带起初又是怎样的状况呢?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当时棉花的种植首先是传进乌泥泾。由于棉花具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埒之枲麻,免缉之功,得御寒之益”等优点,很快就被广大劳动人民“纺之为纱,织之为布”。可是,由于当时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低下的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根据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特点,黄道婆在少年时期,已经痛切感受到纺纱织布的艰辛,而直到她反抗封建家庭出走,搭船远航踏上崖州的土地,一直接触到黎族地区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精巧的手艺,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不可抑制的学习欲望,终于不顾一切困难,决定居住崖州,跟黎族人民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总之,象黄道婆这样一个具有理想和坚强意志的青年姑娘,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她之所以在茫茫旅途中择留崖州居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黎族棉纺织业的吸引。这是可以相信的。
  二
  黄道婆在海南岛崖州居住了几十年,度过了她人生历程的一半以上。正当她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时期,象她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棉纺织革新家,在她学习黎族人民纺织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说是要对棉纺织工具做出一些改革以及对织绣工艺有所创新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加上当时海南岛的阶级压迫和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锐、复杂,所以,黄道婆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做出过许多贡献,但是,却没有文献资料记录下来。尽管如此,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下结论,说她在海南没有做出过任何贡献,而等到她归回松江之后才开始改革创制出一系列的棉纺织工具呢?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在宋元以前,海南岛黎族的棉纺织业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所产棉布曾作为“贡品”,其时中原只有丝、麻织物。据《后汉书》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年)末年,珠崖(郡府设在海南岛崖县崖城)太守孙幸,在征调当地的土产“广幅布”时,搜刮过度,激起当地人民(包括汉族在内)的反抗。后来造反的人民攻打太守府,并把孙幸杀掉了。这种“广幅布”就是棉布。“它幅广五尺(约等今3.5尺),洁白不受垢污”。当时海南岛能生产这样好的棉布,说明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有关记载黄道婆的史料。陶宗仪《辍耕录》载:黄道婆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灿然若写。人既受教,意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未几,妪卒……”。褚华《泸城备考》卷一载:“黄道婆,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海峤间。元贞间,携踏车、椎弓归,教人以捍、弹、纺、织之法,而木棉之利始溥。”这些记载告诉我们,黄道婆晚年回到家乡后,就将学到的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传播开来,不但教人制作捍(搅车)、弹(弹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还传授了织绣崖州被褥带帨的方法,不久,她就去世了。而后,在王祯的《农书》中我们才见到关于棉纺织工具的记载。虽然这些棉纺织工具不一定是黄道婆创造,象脚踏三线纺车,就明显看出是继承前人丝纺的成果应用到棉纺上来。但是,也可以肯定,有些工具象“搅车”、“弹弓”,还有比较先进手摇纺车,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甚至直到现在)早就使用,有些革新创造也会是黄道婆在崖州几十年岁月与黎族群众共同搞成功的。很难设想,黄道婆年老回到故乡,不久的时间就能创造新出一套由碾籽、弹棉、纺纱到织布的工具。如果把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改革的时间说成是她归回松江之后,或者说在她居留崖州的年代,在黎族地区(主要指开发较早的崖州沿海)没有较为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看来是说不通的。
  在这里还要指出一点,黄道婆除了在棉花加工和纺织技术上,继承了黎族和前人的成果,敢作敢为、大胆革新之外,在织绣工艺方面,同样有杰出的建树。她把从黎族群众那里学来的技艺,加上自己的实践,融会贯通,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灿然若写”,并广传于人,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从此,“乌泥泾被”名扬天下,松江府曾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各族劳动人民有着无穷智慧和创造才能,共同为我国纺织工艺史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三
  黄道婆晚年为什么要归回松江?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关注。普遍的观点认为:她是由于年老思乡,想“叶落归根”才搭船归宿。这种看法当然可以理解为原因之一。
  黄道婆归回松江的时间是元贞年间(公元1295年—1296年)这是可以肯定。我们在研究黎族古代历史资料中,发现了一则历史背景材料,从中可以窥探其根由。明代郑廷鹄《平黎疏》记载:
  “臣尝考今昔剿除黎患者见二大举焉:元至元辛卯(公元1291年)黎叛,十月度师,又明年七月深入,黎巢尽空;又明年(1293年)春刻石五指、黎婺山而还,中间虽二经变故,而谋不乱,率以成功,可谓捷矣。”①
  由此可见,正是黄道婆归回松江前夕,在黎族地区爆发了大起义,迫使封建统治者调兵渡海镇压。从战争规模来看,官军直驱五指山刻石纪念,烧杀掳掠致“黎巢尽空”,可见是十分残酷的。黎族人民在这持续三年之久的暴动中,肯定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严重牺牲的。生活在黎族人民中间的黄道婆遇上了这场灾难深重的浩劫,看到朝夕相处的黎族兄弟姐妹家破人亡,不能再过安定的生活了,这样便促使她决心归回,为故乡的人民群众传播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我们还可以从元人王逢的诗“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分析推断,黄道婆之所以归回松江,主要是由于阶级压迫、民族矛盾加深和她终身热爱棉纺织事业的原因。这样理解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黄道婆在封建社会里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她以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只身流落海角天涯,跟黎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热心学习和传播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革和创新了一整套棉纺织工具,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棉纺织事业,人们永远怀着敬仰的心情感激她、怀念她!黄道婆过世之后,人们“莫不感恩洒泪而公葬之”。后来又多处立祠设庵,四时祭祀。元代诗人王逢赋诗赞颂她“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柚乌泾夺天造”。明末农学家徐光启在叙述江南一带“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的情况时,推崇她造福松江一带居民达三百年之久。清人张春华提到她从海南归来,“携粤中木棉,教人播种,又倡为纺织,数百年利赖自道婆开之”。黄道婆不愧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棉纺织业的卓越的革新家,同时她的形象又是黎汉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创造祖国科学技术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附注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①《黎族古代历史资料》第212—213页,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民族研所编。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光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