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家黄道婆对于棉纺业的伟大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51
颗粒名称: 我国纺织家黄道婆对于棉纺业的伟大贡献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6
页码: 166-1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棉花种植和制棉工具的历史,指出最早是在云南、广东、福建、新疆等地种植棉花,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应用制棉工具和方法,汉族对于棉花和制棉工具的认识均较晚,南方制棉工具和方法进步更快,而黄道婆是一个有名的织崖州被和制棉工具的技能传承者,她教人制棉和作被面,使乌泥泾等地千家万户都变得足衣足食。她的事迹也被纪念和传承。
关键词: 棉花 制棉工具 黄道婆

内容

一 黄道婆以前的制棉工具
  中国境内棉花的种植是有先后的,最早是在云南、广东、福建、新疆,而最后在扬子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制棉的工具和方法也应当是依这样的次序而传播的。
  棉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种植的,制棉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应用的。那就是说,汉族对于种植棉花的智识以及制棉的工具和方法都是从少数民族学来的。今天棉花在我们的生活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原来这是少数民族弟兄们伟大的贡献啊!
  汉族对棉花的正确认识远不出五代与北宋①,对制棉工具和方法的认识则远不出南宋②。周去非《岭外代答》云:“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织,以之为布最为坚善。”赵汝适《诸蕃志》曰“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③周去非在宋孝宗淳熙间试尉桂林,赵汝适也是在淳熙间为福建提举司舶的官。所以他们两个人是同时人。他们所提的“南人”是指雷化廉州南海黎峒的少数民族。其次是方勺的《泊宅编》①也说“闽广……土人摘取出壳,以铁铤捍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织为布,名曰吉贝”。周只提碾去棉子一条铁铤,铁铤即铁杖,而方勺又提到弹花的小弓。时代愈后,而汉人对制棉工具和方法的智识也就愈详了。扬子江流域的棉花是由闽广传入的,黄河流域的棉花是由新疆传入的。初传入的制棉工具和方法繁简不同,其时代约在13世纪中叶前后。关于扬子江流域的制棉工具和方法有艾可叔的木棉诗②为证,他是宋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进士。这首诗作的年代不明。但总在南宋覆亡之前。他说:“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湾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他提到纺车、弹弓、织机,这些工具,而说棉花是“野人芹”,可知棉花传入汉族地区不久,工具之为汉人所应用也是不久。其次胡三省通鉴注③木棉云:“木棉江南多有之……土人以铁铤碾去其核,取如棉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棉,令其均细,卷为小筩,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自闽广来者尤为丽密。”可知这时候棉花已在江南种植不但用铁铤、弹弓这些工具,而且对制作和使用方面也有些法则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陕西)的制棉和方法特别简陋,试看元世祖至元十年(公元1273)即南宋灭亡的前六年,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④说:待子粒乾取下,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用梨木板长三尺,宽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棉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赶出子粒,即为净棉。拈织毛丝,或棉装衣服,特为轻暖”。全书只有碾去棉子的铁杖和木板,其他工具一概不提。至于棉花的用途在拈织粗棉线和棉絮冬衣。大概世祖至元初,黄河流域只由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的畏兀儿)传入此极简的工具和制作方法。其时南宋亡,南北交通还不大容易,所以没有把南方的便利工具和进步方法传入。南方制棉工具的便利和方法的进步是和北方比较而言。实际上,仍然不能说是便利和进步,在制棉过程中,人们还是感觉着苦,陶宗仪说“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闽广)。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①”。试想用手从棉核剖去棉子是多么麻烦!弹花用线弦竹弧的小弓是多么微弱!所以江东虽然早已种植棉花,因工具和方法的不良,产品粗粝,销售不了,人民生活还是不能改善。
  二 黄道婆以后的制棉工具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上海旧城西南九里)人,年轻的时候流落在崖州(海南岛极南端的崖县),从当地黎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的技能织崖州被的方法②。元成宗元贞间(公元1295—1296),遇顺道海船,复还故乡。她初以织崖州被为生计,其后又教人制棉和作被面,一时乌泥泾被名满国中,好象今日四川的锦被。乌泥泾和附近地方的人民赖以为生的有一千多家,都变得足衣足食。她死后,大家因为感激她的恩德,公共把她埋葬了,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并为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她的祠给毁了。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有个张守中出来把祠迁到他的祖父墓地南边,并求王逢作诗以为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2)张之象塑其像致祀宁园寺。清嘉庆年间又有人在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内也立一小庙享祀她。民国七、八年间她的小庙还在一个学校和一个剧场之间存在着。①
  黄道婆传入长江下游乌泥泾的制棉工具据陶宗仪说是“捍、弹、纺、织之具”,没有具体指明是些什么东西。但捍即赶,有《泊宅编》解稀可据,是用铁杖捍尽棉子;弹花用弓振掸轻松;纺花用车;织布用机子。她在制棉工具上的贡献是以当地不完备的工具而令完备了,如由核除去棉子以前是由手剖,她教以用铁杖捍;当地不得劲的工具而使之得劲了,如无力的线弦竹弓而代以强而有力的绳弦竹弓之类。并由碾棉子、弹花、纺花,到织布,立下了一个系统化的手续,使人有所遵循。
  黄道婆把崖州少数民族的制棉工具和方法传入之后19年,即元武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王祯的农书②关于制棉工具有详细的介绍,有图并有解说。一、搅车,即踏车,或作轧车,是去棉子用的。
  二、弹弓,长四尺许比胡三省所说的“长尺四五寸许”大了好几倍。弓身以竹为之,弦用绳子,比黄道婆以前乌泥泾人用“线弦”强而有力多了。但不提椎,则此时尚没有椎可知。
  三、卷筵,用无节竹条卷棉花成筒,
  四、纺车,其制比麻苎纺车小,
  五、拔车,将纺讫绵于稀糊盆内度过,稍干即拨于车上。
  六、〓车,用以分络棉线,出自福建,
  七、线架,将架上线纺于车上。以上的图是由轧子到线准备上织布机的过程。织布机,王祯没有列出来,他说和织䌷类一样。这些东西不必尽是黄道婆传入的,但与她有绝大的联系。有的是由她传入而改制的,有的是传入别地而后改制的。
  陶宗仪说乌泥泾“初无椎弓踏车之制”,并没有说黄道婆把这些东西传入。椎弓是椎子和弓,用椎子击弓弦而振掸棉絮。踏车或搅车是轧棉子的,王祯说“昔用辗轴,今用搅车尤便”。大概踏车在王祯写《农书》时才有,而椎子到元末才有。熊辗谷《木棉歌》①云:“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汛槎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此写踏车,弹弓、卷棉筒等事,唯不提椎子。又宗道传《木绵歌》②云:“乌镠笴滑脱绒核,竹弓弦紧翻云涛,挼挲玉箸光夺雪,纺络新丝细如发。”此写踏车、弹弓、以及由花成线的过程,也不提椎子。因此我们不得不疑熊宗二家所写的弓乃是王祯所说的“如弹毡毛法”,用手拨动弦而振掸棉花的弓子。陶宗仪说乌泥泾“初无椎弓”正是反映他那时候有椎弓了。和他差不多同时的李昱有诗③云:“铁轴横中窍,檀椎用两头,倒看星象转,乱卷雪花浮”。所谓檀椎就是用檀木制的椎子,有大小两头,先用小头击弦,使弦上的棉絮顺序了,然后用大头一击,将棉震出,四下飞散。
  三 黄道婆提倡棉织业
  黄道婆不但由崖州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制棉工具和方法,并把崖州被面的做法也传入。她教妇女们怎样错纱,怎样配色,怎样综线,怎样挈花,各有一定的法则。“以故织成被、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其后本地人根据她的方法,把技术提高,织造各色各样的布,上绣各色各样的纹理。明成化间,这种布流传到禁中,宫女们甚为爱好。乌泥泾人又织造皇家御用衣袍,上有龙凤、斗牛、麒麟,而用大红、真紫、赭黄等色,一匹有贵至白银百两的①。
  乌泥泾本来在元初是个“民食不给”的地区,可是后来因为棉织品的制作,家户殷实。到了明朝,松江一带成了全国产棉布的中心,因此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徐光启说:“尝考宋绍兴中、松郡税粮十八万石,而今平米九十七万石,会计加编,征收耗剩,起解铺垫,诸色役费,当复称是。是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耗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内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杼而已”。②
  黄道婆对于我国棉织品的工业贡献很大,她不但传入制棉工具和方法,而且使制棉的手续从轧子到织布有了一定的规格;由于她的热心教人和提高,使我国的棉织业在扬子江下游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今天我们人人穿衫裤襖褂,饮水思源,不能不对这位从少数民族地区回来的劳动人民起无限的敬仰!
  (载《历史教学》1954年第4期)

附注

①赵翼《陔馀丛者》卷三谓史炤通鉴释文有碾弹纺织的记载,但我查了几遍,没有找得。疑赵误记胡注为释文。 ②《岭外代答》卷六。 ③《诸番国志》卷下 ①《泊宅编》卷中。 ②陆心源《宋诗纪事补》卷七五。 ③《资治通鉴》卷一五九。 ④《农桑辑要》卷二。 ①《辍耕录》卷二四。 ②《辍耕录》卷二四说是“国初”很笼统,今从王逢《梧溪集》卷三。施国初吉贝居暇唱亦从王逢说。 ①这一段除根据陶、王书外,又参阅渚华《木棉谱》、《泸城备考》卷一。《松江府志》卷一八,《上海续志》卷一二。 ②《农书》卷二五。 ①②《元诗选》葵集之葵上。 ③《李草阁诗集》卷三。李昱元末避地永康,明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 ①《辍耕录》卷二四。《木棉谱》。 ②《农政全书》卷三五。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家昇
责任者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