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真实姓名与生卒年月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43
颗粒名称: 黄道婆真实姓名与生卒年月考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8
页码: 38-45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地方志书、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的考察,探究了黄道婆的真名和生卒年月。根据各种资料,笔者得出结论,黄道婆有一个真实姓名,叫做黄四娘。同时,黄道婆的生卒年月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证清楚。
关键词: 黄道婆 真名 生卒年月

内容

有人说,黄道婆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她的生卒年月和身世没有详细记载,她的真名也没有留下来;还有人说,在统治阶级编写的史书里,没有一页有关她的记载,生卒年月无从查考。
  究竟黄道婆有没有真名留传下来?她的生卒年月能否查考清楚?我带着这两个问题,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书、人物传记、民间传说,又亲自北上到黄道婆的家乡古之乌泥泾,即今上海县龙华乡东湾村,还南下黄道婆的第二故乡古之崖州,即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去寻觅和考究黄道婆的真实姓名和生卒年月。
  笔者认为,黄道婆是有真实姓名的,生卒年月也是基本清楚的:
  198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民间文学》第三期转载顾世明口述、胡志新搜集整理的《黄道婆的故事》记:“距离现在约摸700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径)村子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无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黄小姑因不愿婆母拐卖去当官妓,便逃到一所道观中,被老师太收留下来当道女。因此,大家叫她黄道姑。”笔者于去年十月初到东湾村和黄婆庙村采访,也听到同样的故事和传说,证明胡志新同志所记是出自群众之口。
  1985年9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编印、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上海的传说》刊载由顾延培、王爱珍、胡志新搜集整理的《黄母祠和黄道婆墓》,一文中记:“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一天清晨上海乌泥泾一户姓顾的人家的女主人,扛着锄头到棉田去锄草,走到半路,忽听道旁草丛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她循声去找,原来是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子躺在一片黄泥滩上,便赶紧把她抱了回家。她同丈夫商量后,便把这女孩留下来当童养媳,这孩子没娘没爷,只是从黄泥路旁拾来的,大家就叫她黄道囡。”
  1981年,揭培礼编、陈成斗绘,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代纺织家的故事《黄道婆》脚本中记:
  “黄道婆小的时候,连个名字都没有,人们就叫她黄小丫。因生活所逼,经别人介绍,给一个姓赵的人家当童养媳。婆婆要她一天弹三斤棉花。她手指肿得象胡萝卜。一天夜里,她被婆婆毒打并赶出门外,她便逃到一个道观里,述说她的遭遇,观主可怜她,便把她收留下来。因她姓黄,姐妹们便叫她黄道姑。”
  1981年,崖县文化馆编印由周振东、苏盛伟、陈儒辉合写的民歌《崖州织女——黄道婆》中记,黄道婆因生于“乞巧节”,所以命名“巧姑”;后因官府所逼,遁迹道门,人们因她姓黄,便叫她为黄道姑;她在道观中生活了30多年,白发爬上双鬓,人们便称她为黄道婆。
  1978年,上海科学院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纺织史话》一书中载:“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因出身贫苦,十二、三岁为生活所迫做了童养媳。她白天割草、砍柴,夜里舂米、纺纱,起早摸黑,忍讥挨饿,还要遭公婆的恶骂和毒打。一天夜里,她便逃到一座道观里,谎说自己是从外地逃荒来的,终于被道观主收留下来。因她姓黄,人家就叫她黄道姑。过了一段时间她打听道观离婆家不太远。适逢道观主的师姐从海南崖州云游到此,便请求带她到崖州。年轻的黄道婆到崖州后,一晃30多年过去了,黄道姑此时年过半百,人们已开始叫她黄道婆”。
  1985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编写的《龙华志·人物篇》中载:“黄道婆,又称黄婆,王逢《梧溪集》称黄四娘。明天启年间,曾做过广东按察史的张所望尊为黄母,改名重建的“黄婆祠”为“黄母祠”盛颂黄道婆的功绩:“衣食之源,妪实开之,恩斯勤斯,等于育我,以母道事之谁日不然,”民间流传着歌颂黄道婆的歌谣:“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清·包世臣《黄道婆碑记》载:“天怜沪人,乃遗黄道婆,浮海来臻。黄婆先知,制为奇器,教民制之,昔苦讥寒,今乐服果。”
  明·张之象《黄道婆》一文中记,“黄道婆姓黄氏,本镇人也,元初沦落崖州,元贞间附海舶归。”
  元·陶宗仪《辍耕录》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
  元·王逢《梧溪集·黄道婆祠有序》载:“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更被乌泥泾,名天下,仰食者干余家。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庵后兵毁,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享,且征逢诗传将来,辞曰: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从以上节录的民间传说、人物传记、地方通志、历史文献等有关资料来看,黄道婆的姓名一共有过11个称谓:小年时候曾叫做黄小姑、黄道囡、黄小丫、黄巧姑、黄四娘;青壮年时期又称为黄道姑、宋五嫂;老年及逝世之后又叫黄道婆、黄婆、黄婆婆、黄母。这些称谓均是历史上人们对黄道婆有过的称呼。然则,黄道婆的真名只有一个,其他十个都是别称。
  那么,黄道婆的真名叫什么?笔者以为,黄道婆的真名叫黄四娘。因为,“黄四娘”的称呼出处见诸于跟黄道婆同时代,并也居住在乌泥泾的元人——王逢《梧溪集》中的《黄道婆祠有序》。值得重视的是,这篇《黄道婆祠有序》,是王逢为第二次建成的黄道婆祠而书写的有关黄道婆的生平记载。这是目前发见的有关黄道婆生平记载的最早文献之一。《黄道婆祠有序》记“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文中所记“前闻黄四娘”,即记述了做为诗人和史学家的王逢,他于很久以前就听到了黄道婆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黄四娘”,中国农村的老百姓,他们给孩子起名字,有点文化的都按各姓氏的“派歌”依辈份而命:没有文化的,或以孩子出生的胎次而命名。我们从“黄四娘”的“四”字来看,依照老百姓命名的习惯,可以推断出黄四娘必定是黄家第四的女孩。又从黄道婆小时候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的传说来看,究其原因,除了当时元兵压境,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迫使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之外,家庭人口众多,则是主要原因。因为从“黄四娘”的排号来看,这黄家仅女孩子就有了四个。如果黄四娘上有哥哥下有弟妹,那么黄家连同父母当不少于八口之家。显而易见,黄四娘当是黄道婆的乳名了,也就是她的真实姓名。
  “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中的“宋五嫂”和“黄道婆”,则是黄四娘到了崖州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崖城镇年近九旬的范景禄老人于1980年10月间,曾对本人说过他年青的时候听说过黄道婆来到崖州后,她先嫁给崖城的宋五爹,后来因宋五爹病故,她誓不再嫁,便出家到城西二里的广度寺(俗称观音庙)中当道姑。由此可见,后称“宋五嫂”当是黄四娘嫁给了崖城的“宋五爹”而随夫叫起的名字;而“黄道婆”则是她到了道观中的晚年,人们对她的称呼。现在,崖城西二里的广度寺旧址内尚存迎望塔(又叫黄道婆塔)可资凭证。至于引文中出现的“黄小丫”、“黄小姑”则是如同“小丫头”、“小姑娘”等称呼一样,均是对小女孩的泛称,而不是专用的名字。又那种因在“黄泥滩上拾到,便称她为黄道囡”的说法,也是不尽成理的。为什么不叫“黄泥囡”,而叫“黄道囡”?“囡”,读nan,是上海方言,“小囡”同“小丫”“小姑”一样,也是对小女孩的泛称。另者,黄姓是全国人口较多的十大姓氏之一。据《琼南黄氏族谱》记:因祖先(连公)周朝受封于黄国(今日的河南省璜川县西)且赐姓黄,其子孙自春秋战国以来,已迁居长江流域。东汉以后中原扰攘,黄巾起义,李郭构兵,人民不堪兵连祸结之苦,纷纷迁地避难,西晋未叶,五胡十国入侵中原,元帝渡江,汉民迁徙江南各郡。唐末,流寇为祸,战乱连年,其时众多的黄氏家族由鄱阳湖向东南迁避,或越武胜关而至福建,或越蕉岭而至广东。今天众多的琼南黄氏后裔,便是历代相继南迁的史称“司豫流人”的一部分后裔。又《琼南黄氏族谱·人物考》载黄道婆为其族元代杰出的人物之一。可见,那种把黄姓演译为“黄泥滩上拾到的”这是欠确的。
  值得重视的是,纵观黄四娘一生11个称谓,她小时候曾被称为“黄道囡”,青年时期又称为“黄道姑”,老年时期叫做“黄道婆”,始终离不开一个“道”字。显然,这道囡、道姑、道婆,是置身于道观中的妇女少、中、老年三个时期的专用名词。可见,“道囡”的“道”,并不是“黄泥滩上拾到的,而是“道观中人”的“道”。这说明黄四娘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她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都在道观中生活过。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真实姓名当是黄四娘,正如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想思家、革命家鲁迅的真实姓名却是周树人一样;黄道囡、黄道姑、黄道婆、黄小丫、黄小姑、黄巧姑、宋五嫂、黄婆婆、黄婆、黄母均是黄四娘别称、
  那么,黄四娘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在崖州居留多久?真的无从查考吗?我想,通过对一些资料的分析并佐以民间传说,是可以查考出来的。
  吴海林,李延沛编著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记:“黄道婆(约1245——?),元纺织技术革新家,一名黄婆。”
  又陈润生、陈士俊、程惠芳编著的《中国古代科技人名传》载:“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人。为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又高云鹏写、陈丽君配画的《科学家画廓·黄道婆》记:“黄道婆(公元1245——?)又称黄婆,我国元代女纺织家。”
  《上海风物志》记:“上海县有一黄道婆庙村,供奉着一座较小的黄道婆的塑象,还陈设着一架三纱式的小纺车。当地人说这就是黄道婆改革的车模型。民间还流传农历四月初六为黄道婆生日。这一天,农妇都要到黄道婆祠去烧香祈祷,祈求黄道婆庇佑其所织的布能多卖钱;小姑娘则祈求很快学会纺纱织布,能生出一双灵巧的手,织得又快又好。”
  上海县《龙华志》记“黄婆庙村的黄母祠,解放前每逢四月初六(传说黄母生日),附近妇女都来祠中烧香礼拜,祈求庇佑。民间曾流传着歌颂黄道婆的歌谣:”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又《龙华志》·杂记章第二节“社会风土气”庙会条记:“旧社会,本地区各所庙宇都盛行庙会。……农历四月初六日是黄道婆生日,远近农户都到黄道婆祠去烧香祈祷,祈求黄婆保佑其所织的布能多卖钱,小娘姑则祈求很快学会纺纱织布,织得又快又好”。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知,黄道婆约生于1245年农历四月初六日,这是可以确定的。
  那么黄道婆卒于何年?许多史料都打上个“?”问号。
  但陶宗仪在黄道婆祠中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国初,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未几,妪卒。”这里,陶宗仪记载黄道婆“国初”时回来“未几”便殁了。然则,,这“国初”仅是“元朝建国之初”的大概时间,而“未几”也是一个不足十年之久的大概时间。据此很难断定她卒于那一年的。
  然而王逢的《黄道婆祠有序》却明确告诉我们:“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
  这里,王逢记载黄道婆是“元贞间”返回乌泥泾的,换句话,也就是陶宗仪所说的“国初”的具体时间。据《中国历史纪事年表》载,元贞间为1295——1297年,那么,黄道婆当是在1296年前后返回家乡的。这与陶宗仪所记的“国初”之时,是相吻相合的。因为,元世祖忽必烈在“大蒙古国”建立的十年之后,因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他便于公元1271年11月正式立国号为“大元”。这便是元朝的“国初”之始,但只有到了1276年2月,宋谢太后和恭宗赵显奉传国玺及降表降元,才宣告宋朝最后灭亡,元朝真正建立。直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位,立国号为明。元朝经历了97年后灭亡。如果按(初、中、晚三个时期等分之,那么元朝“国初”之期应在1271——1303年之间。这样,元贞间(1295——1297年)当属于“国初”的范围。可见陶宗仪和王逢所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黄道婆当在1296年左右返回乌泥泾,“未几”,即约在1296年后不足十年,她便逝世了。这样算来,黄道婆应在1306前逝世。黄道婆约生于1245年,卒于1308年前,享年最长不超过80岁。王逢所记:“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元贞间附海舶以归。”古时,女子以15岁为及笄(出嫁)年龄。少女,指未及笄(未足15岁)的女孩。可见,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当是在未及笄之时,即她(1245年)出生后不足15岁即1260年前便沦落崖州、直至元贞间即1296年前后,才返回家乡乌泥泾。这样算来,黄道婆居崖时间约在1259——1296年,长达约37年之久,而她在故乡乌泥泾前后才不过23年。
  1982年7月于广州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