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研究》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740
颗粒名称: 《黄道婆研究》序
页数: 5

内容

1984年12月,余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之邀,与王恒杰同志赴海南考察文物。在乐东县工作期间得识黎兴汤同志,互相交谈,知兴汤研究海南历史,源源本本,闻见甚博。他1980年开始研究黄道婆,资料搜集尤为丰富,并在1982年撰写了《黄道婆》的大学毕业论文。1988年秋,兴汤同志来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习。除了学习民族学理论之外,并对史学界、科技界有关黄道婆的论文、著作、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在北京修改了几篇论文。兴汤同志离京后,遵照杜荣坤教授的建议,系统研究黄道婆。1990年春,积10年之功力,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黄道婆研究》。书稿寄到北京,嘱余先读,并谓黄道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希为其书撰序。
  《黄道婆研究》对黄道婆的伟大历史功绩、籍贯、真实姓名和生卒年月,黄道婆南下崖州和北上松江的原因,在崖州的居处和向谁学艺及黄道婆之所以成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原因等,进行了系列的论述,书后附录有关黄道婆研究的论文、故事、传说、文献、遗迹、诗词歌谣等。通读之后,余谓兴汤同志此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黄道婆的学术专著,很有独到见解。此书出版,将填补史学界研究黄道婆的某些空白。不但为黄道婆研究作出成绩,且对纺织史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新的突破。
  《黄道婆研究》,开篇力辟德国汉学家库恩博士提出的“黄道婆或许不是做了改进的纺织专家”的怀疑,有力地维护和树立了黄道婆的光辉形象,使人倍增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黎兴汤同志对某些人提出的“黄道婆原籍崖州,是位黎族妇女”的观点,从史书、文物等方面娓娓道来,使人确信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龙华乡东湾村的汉族妇女。
  黎兴汤同志还考出了黄道婆的真实姓名叫黄四娘,别称有10个,其中黄道囡、黄道姑、黄道婆,是在道观中的法名。黄道婆生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农历四月初六日,卒于元大德十年(1306)前。年龄最长不超过60岁。她于1260年前沦落崖州,1296年前后返回松江,居崖时间约37年之久,而在家乡头尾才23年左右,晚年返回松江传艺不足10年便逝世了。
  黎兴汤同志,不但对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和晚年返回松江的原因进行考证,而且着重地论证了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后的居处和向谁学艺的问题。
  黎兴汤同志对解放以来,史学界一直沿袭的“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同黎胞居住在一起,学习、带回、并在松江革新和传授黎族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的成论,不是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而是在长期深入实地,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多视角地论证了黄道婆少沦落崖州的居处。黄道婆初为流人,后为道人。她在崖州是同闽广等地流落来崖州的汉族人民和道人一起居住在汉族村落和道观中的。她初居州治所在地的水南村,再嫁宋五爹移居崖州城,后因夫亡故,出家到城西2里的广度寺中修道。
  黎兴汤同志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黄道婆少沦落崖州,既不是向“黎人学艺”,也不是拜“临高人”为师,而是向崖州汉族闽广移民学艺。这是他在论证了黄道婆的籍贯及在崖州的居处之后,把黄道婆与崖州黎、汉两族的织具、织技、织物,逐一进行类比鉴别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他认为,崖州黎族古今使用的纺锤、踞织机等,是十分落后而原始的工具。这与黄道婆革新的先进的三脚踏纺车和脚踏提综高架斜织机等,是完全不同种类的;然而,黄道婆的织具、织技和织物,与崖州汉族闽广移民古今使用的单脚踏纺车和脚踏提综高架斜织机及其织物,不论是名称、形状、使用和织造方法,都是那样的相似和相同,有着接承和发展的亲缘关系。当然,黎兴汤同志没有否认,黎族纺织工具虽然落后,但织技却相当高超,织物图案也很华丽,然则和黄道婆及崖州汉族闽广移民的织物截然不同,自成一派,别具一格。他将在另一部专著《黎族服饰艺术博览》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样看来,过去所谓黄道婆居黎村,向黎人学艺之旧说,并非真实情况,当系出于近人主观想像之词。其误解之根源,盖认为崖州是纯属黎族之地,对宋元之际崖州汉族已“反客为主”,占居崖州沿海平原地带、黎族已退居山中的民族分布状况不甚了解而造成的。
  黎兴汤同志推翻史学界“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艺”的成论,从而确立起“向崖州汉族闽广移民学艺”的新观点。这是值得史学界和科技界引起重视的科研成果。历史学家以科学求实之态度,正本清源,重新撰写黄道婆的生平事迹,是很有必要的。
  更有价值的是,黎兴汤同志从社会学和人才学的广度和深度,阐明了黄道婆之所以成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主客观原因:松江和崖州社会的动乱与安定,治棉技术的落后与先进(尤其是崖州纺织人才济济、治棉技术很高),海南“海舶司”的成立、商贸的发达,松江棉布市镇的形成,元朝政府强制性地大征棉花棉布的政策,社会对棉布需求量增大与松江治棉技术落后的矛盾等,为黄道婆在逆境中的成才,具备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黄道婆飘泊的生涯,丰富的阅历,艰苦的人生之路,养成了她那勤劳的本色、叛逆的个性、顽强的意志、改革的精神、爱民的品德,这正是促使黄道婆成才的内在心理因素。黄道婆走的在逆境中艰难困苦拼搏成才之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她那“有志覆赤子,遗爱在桑梓”的优良品德,勇于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全国人民,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的!
  中国是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素称发达之农业及手工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织物通过丝绸之路和对外商埠,源源输往国外。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灿若星斗。中国妇女做为人类发展之一部份,曾经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黄道婆便是国内外著名的女科学家。她革新的三纺车,比英、德等国,早四、五百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
  黎兴汤同志,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员、《乐东文史》主编,是奋发向上的青年史学工作者。他怀着对黄道婆的挚爱之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十年来对黄道婆“追踪”不舍,既深入调查、勘察遗迹,又挑灯夜读披阅史书方志;既不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又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故能见解独到,新义层出,.对黄道婆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今天,有些人讲求商品经济的实惠,忽视艰苦的学术研究,象兴汤同志那样在一个民族自治县内,刻苦地从事史学研究的青年,可谓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委实难能可贵。今值《黄道婆研究》出版之际,谨将阅读之心得体会,信笔写出,权当弃言,未必有当,供读者参考。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黄道婆研究》

出版者:改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黄道婆是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少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乐东等地),从当地劳动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教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及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对当时我国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勋。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树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