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96
颗粒名称: 还金寮
分类号: K878.4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崖州高山所人钟明夫妇在村边的茅棚卖水浆时,捡到一袋装满金子的钱袋。他们等待失主,终于还给了负责催收钱粮的小职员陈里胥,得到了当地人的称赞。钟明的子孙都考中了进士,受到当地人的羡慕。为了纪念钟明的美德,崖州知州唐镜沅建立了“还金寮”,歌颂钟明的高尚品德。后来,“还金寮”因修建公路被拆迁,现在已在“海山奇观”附近重建。
关键词: 钟明 还金 文化遗产

内容

明朝成化年间,崖州高山所人钟明,家境贫困,夫妇俩在村边大路旁搭茅棚,向过路行人卖水浆,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一天傍晚,在收拾浆摊时,发现有一袋硬物触足,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装满金子,一数有“三百金”之多。老实厚道的钟明夫妇计议道:“这客人丢失了这么多金子。现在,不知焦急到什么程度了!”但是,无法寻还失主。他俩估计失主会寻来。于是,坐在寮棚中守护着金子,耐心等待着。等到半夜,果然有一家男女慌慌张张,一路呼号奔走而来。钟氏夫妇问明原委后,就将“三百金”如数奉还。原来,那失主是负责催收乡村钱粮的小职员(陈里胥)。那一天带着官家的粮金过路,走得太累了,入寮棚饮过水浆歇息之后,觉得十分舒服,就轻飘飘地上路,迷迷糊糊地丢下了钱袋。回到家里,妻子一问,他吓呆了,赶忙让妻子、孩子陪着他连夜寻来。
  还金之后,陈里胥心里千万感激,就拿出一半金子酬谢钟明夫妇。钟说:“丢在这里的全部金子我不贪取,难道还想贪拿一半吗?我每天卖浆水也可以过日子了”。陈里胥连连拜谢而去。
  这一则还金佳话,在崖州流传很广。后来,钟明的儿子钟芳考中进士,在朝廷当官,升到户部侍郎职务(相当于今天中央财政部副部长),孙子钟允谦又中进士,钟允直中举人,一门鼎盛,当地人很羡慕,而且附会以为是“还金”德行所得的好报应。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崖州知州唐镜沅为表彰钟明“还金”的德行,特在州城附近的宁远河渡口处,建“还金寮”,又亲笔写了《鼎建钟公还金寮序》,意欲借此“风世教人”。“还金寮”为砖瓦建筑的亭子,两侧有小廊,可供休憩。寮前植刺桐花两棵衬托成一幅简明的农村风情画面,寮中题写着好几副对联,其中一联是:
  杜少陵广厦虚怀,何如一厂蔽人,实惠独能留下里。
  杨伯起辞金雅量,尚待四知克已,真诚终觉逊先生。
  此联摭取历史典故,通过文学比喻手法,歌颂钟明还金的高尚品德,意境甚佳。上联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少陵)的典故,杜甫曾写诗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联语说,杜少陵说的广厦千万间,只是伟大的理想(虚怀),不比得实实在在搭一间厂棚供过路人暂歇足、饮口水、躲避风吹、雨淋、日晒,为乡里人留点实惠。下联说的是汉代杨震(杨伯起)辞贿不受的典故。杨震当了州官,到各县去巡视,他的一个当县太爷的学生,半夜里来旅舍拜见他,奉送一份礼金,杨震不肯收。学生急切地说:“老师呀,半夜里无人知道此事,收了也无妨呀!”杨震答道:“怎么说无人知道?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一共‘四知'啊!”联话说,杨伯起辞贿时,尚要借“四知”的理念来律已,真诚之处,终于比不上先生(钟明)啊!
  民国15年(1936年)因修建公路,“还金寮”被拆迁。《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刻尚保存完好。现在,还金寮已在“海山奇观”附近重建。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还金寮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