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女棉纺改革家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88
颗粒名称: 元代女棉纺改革家黄道婆
分类号: K249.2
页数: 3
页码: 128-130
摘要: 黄道婆是13世纪中国宋末元初时期的伟大棉纺织技术改革家,她在崖州区域学习棉纺技术30余年,推动了当地棉织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黄道婆籍贯、种族等相关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争议。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她的生平贡献上,她的发明对于人类纺织史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道婆 棉纺织技术 发明

内容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棉纺织技术改革家。她生活的年代大约是13世纪,即我国的宋末元初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崖州盛产“吉贝”(棉花),棉纺业相当发达。黎族地区生产的“广幅布”、“黎锦”等棉织品,已经进入商品市场。“广幅布”在汉代就已成为官府征调的贡品。及至宋代,崖州生产的“吉贝纱”、“吉贝布”、“被单”、“白布”、“棋盘布”、“青花布”等已成为来往客商争购的热门货。同一时代出产的“黎锦”,“黎〓”、“黎幔”等,已采用了“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技术,锦彩富丽,“灿然如画”。黄道婆在崖州生活30余年,潜心致志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棉纺技术,取得很大成功。元朝元贞年间(约1296年)她获得偶然的机会,乘坐来往商船,辗转数千里到达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定居,并热心向当地人民传授栽植棉花的方法和织棉技艺。教导当地人民制作“轧花机”、“弹弓”、“纺车”等工具。当时她已年迈体衰,却仍十分勤劳,又不断刻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经她改进的“弹弓”一日可弹棉3公斤~4公斤;她发明的三绽脚踏纺车,可同时纺出三支纱线,是旧有的单绽手摇纺车生产效率的3倍。经过黄道婆的大力倡导,松江地区以至江南一带的植棉业和棉织业日趋发达,棉织品畅销中国大陆地区,有“衣被半天下”的美誉。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人民也富裕了,广大民众对黄道婆十分爱戴。她死后“里人感恩洒泣”,自愿聚资殓葬,还立祠祀奉,香火不断。乌泥泾的黄母祠遗址及黄道婆墓地犹保存至今。
  关于黄道婆的籍出,有人坚持说是“上海乌泥泾人”,少为童养媳,不堪压迫,出走流落崖州,晚年才归乡里。又有人研究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是“崖州籍人”,为传播棉纺技术,随南来商船北上,在上海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她的种族属性,到底是黎族还是汉族?史学界为此聚讼纷纭,大打笔墨官司。却又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对方。依笔者意见,对她的籍贯和族别可以存异,我们研究焦点最重要的应该是她的生平贡献。她生活在崖州30余年,她的棉纺技术是向崖州黎族人民学习的,这一点争论各方都共同承认了;她的发明创造的成果,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在人类辉煌的纺织史上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一点又是世界科学技术界所共同承认的。700多年前,中华民族涌现了这样一位纺织女神,给中国、给世界造成深远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骄傲。
  关于中国历史伟人文化遗迹的论争,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李白墓有三个;赤壁有两地;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庐也遗存两间……,那么,杰出的黄道婆如果说她是乌泥泾人的同时也是崖州人,大概问题不是很大吧。写到这里,我乐意引用一首关于黄道婆的古诗中间一段作结:“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织云灿花草,片帆鲸海得风来,千轴乌泾夺天造”。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