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78
颗粒名称: 一、人文掌故
分类号: K820.866
页数: 20
页码: 115-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包括三亚的先民、冼夫人、唐代高僧鉴真、唐代宰相韩瑗、李德浴,宋代宰相卢多逊、丁谓、赵鼎、名臣胡铨,元代改革家黄道婆,明代巨儒钟芳,南明总兵王熀以及戊戌君子林缵统。
关键词: 历史人物 三亚 人文

内容

一万年前的“三亚人”
  距三亚市东北约15公里处,有一个著名的石灰岩溶洞——落笔洞。洞中有很多诗文石刻,洞顶有石林、石马、石猴等自然奇观。它是古崖州八景之一,也是现在三亚市人文风景的游览胜地。海南省已规划在此地辟建万亩热带植物园。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文物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落笔洞进行考察发掘,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迹。考古专家将出土的人类牙齿,经过科学加工复原,命名为“三亚人”,经碳14测定,“三亚人”文化为10642±207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三亚人”洞穴的地质、古生物及古文化资料均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南端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它以不可置疑的事实证明至少在1万年以前,三亚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这把海南岛的人文史实记录向前推进了约三千年。为纪念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当代著名艺术家以“三亚先民”为题意进行雕塑创作,在人造巨石上雕绘一幅古朴浑厚的原画,重现1万年前古人类在三亚地区繁衍生息场景:莽莽的古林,茫茫的大海,天荒地老,鸿蒙混沌,我们伟大的祖先,栖身洞穴,渔猎为生,冒着风火雷霆,搏击山洪猛兽,胼手胝足向大自然发起顽强的进军,跸路褴褛地开拓着人类的早期文明。其勇敢勤劳的精神和顶天立地的气概,可歌可泣。此一塑画陈放在“天涯海角名人雕像园”中,莅临观赏瞻仰的中外客人,无不赞叹。
  “圣母”冼夫人
  2000多年前,南越地区(今华南一带至海南岛)聚居着一个冼氏大家族。这个家族的领袖人物是当地世袭的少数民族首领。到了南朝梁代,冼氏家庭中一位天资英异的女孩呱呱落地。她就是后来历事三朝,威服南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历史功勋的冼夫人。夫人生性聪明,自幼贤慧,足智多谋,胆略过人。生活在父母家中时,就表现了杰出的领导才干,尤其善于行军用兵,曾经率领部众降服海南岛千余村峒。南朝梁代,她嫁给高梁太守冯宝为妻子。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完全依仗夫人的威望进行招抚才得以平息。经南朝的梁朝、陈朝直至隋朝,中原地区封建王朝政权发生三次大变动,但是,夫人臣服朝廷,维护民族团结,保卫国家统一的意志始终如一。隋朝初年,正当中原战乱朝廷无暇南顾的时候,岭南陈佛智、王仲宣等人乘机起兵谋反。此时,夫人年事已高,遂调兵遣将命孙子冯盎统帅进击;夫人也亲自戎装披挂,骑甲马,张锦伞,以鼎盛的阵容,雄壮的军威,代表朝廷讨伐逆党。叛乱分子见了夫人,纷纷下拜投降。夫人挥麾征战,所向无敌,岭南局势遂迅速得以平定。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下诏册封她为谯国夫人,以临振县(三亚市)作为她的封地,俸禄食享1500户的赋税徭役。后来,海南岛各地及广东地区均立庙祀奉冼夫人,尊为“圣母”。因她的庙号谥“诚敬”所以又称“诚敬夫人”,旧崖州也有谯国郡主冼夫人庙。
  唐代高僧鉴真
  1200多年前,唐朝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航师迷航,又遇飓风,漂流到海南岛上的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登岸,在振州居留一年。鉴真是我国唐代北派律宗的传人,著名的佛学家、经文译著家。他的“东渡弘法”和玄奘的“西天取经”,是鼎盛的大唐帝国民间文化对外交流的壮举。他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并且已经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为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唐广德元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日本唐招提寺圆寂。该寺至今一直供奉着他的真身干漆夹紵像,日本举国上下视此为国宝。鉴真大师的献身精神备受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永久的推崇和爱戴。
  在鉴真五次东渡失败的过程中,漂流至三亚市的这一次是行程最长,历时最久,遭受艰难险阻最多的一次。这一次是他失败的终点,也是成功的起点。所以,振州之旅也一直被法门弟子视作吉祥之转机。
  据《东征传》记述:唐天宝七年(公元748)鉴真率弟子15人(其中有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随员2人,另船工18人,共35人东渡,6月27日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航行至舟山群岛附近因风信不利,停泊约2个月。在继续航行的次日,突遭台风,风险浪恶,粮水断绝,人命危浅。经历了千难万险,于11月间漂流至振州登岸。振州别驾冯崇债笃信佛法,特派400甲兵迎护鉴真一行入城,在太守衙设斋供养,在大云寺安置起居。众僧人因见寺院破败,就捐舍衣物,修造大云寺佛殿;又开法会讲律度人;还把中原文化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绘画、雕塑、医药等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鉴真一行在振州滞留一年多时间所进行的佛教文化活动,对于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是有重大影响的。唐天宝八年(749年),冯崇债增派800甲兵护送鉴真大师等北上,经万安州(万宁县)抵崖州(琼山市),在崖州又逗留半年多,旋于天宝九年(750年)从澄迈县的石〓港(今马村港)渡海北上,辗转回扬州,继续第六次东渡,并获得成功。
  为了纪念鉴真大师及其第五次东渡日本时漂船抵达三亚的事迹,今人在西距三亚市中心约40公里处,被誉为“珠崖第一山水名胜”的“海山奇观”风景区,建筑巨型石雕《登岸》。
  《登岸》群雕由5尊石像组成。自左而右顺序:第二位为鉴真。大师当年已61岁,形貌伟岸,而脸庞稍显瘦削,他面朝大海站立着,一如传戒时的祥和姿态,双掌,拱奉胸前,两眼深邃,远眺烟波,似在向海溟佛陀祈愿,并关照着陆续登岸的随行众人。他的表情显得庄严而慈慧,谦逊而敦厚,坚毅而勇敢。鉴真的右边是日僧荣睿,左边第一人为弟子祥彦,左第二人为弟子思托,最末一位是日僧普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师徒一行共15人,雕塑家选取这5人作代表,可谓是匠心独运,是十分高明的艺术浓缩。这5人一体的群雕显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显示了以两国僧徒为代表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情深谊厚,难舍难分。
  从史学家考证的资料中获悉,鉴真大师一生在6个地方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一是扬州大明寺,这是他出家入佛门,并长期担任住持的名刹;二是西安实际寺,这是他拜名师学律,修得正果的道场;三是古崖州的南山湾,这里是他第五次东渡遇险获救的福地;四是端州的鼎湖山,在这里,与他志同道合的日僧荣睿不幸寂化,不久,普照别去,他本人的眼疾也因胡医用药不当,导致双目失明,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但终能彻底悟脱,一秉初衷,决心继续东行;五是日本的秋妻屋浦,这是他六次东渡成功,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站;六是日本的奈良,在这个日本国古都,他受到圣武天皇的隆重礼遇,被封为大僧都,亲自为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诸臣民摩顶授戒,荣宠无比。他在奈良居留10年,创建唐招提寺,成为该国佛门的最高圣地。他以76岁高龄在这一世界名刹圆寂。现在,他离开人间已经1200多年了。但是,人们来到“海山奇观”,凭吊这座《登岸》群雕时,似乎还闻到当年海上风暴的咆哮之声;似乎还嗅到大师及其弟子们僧袍上散发出的咸咸涩涩的海风气息,似乎他们才刚刚登岸。奈良招提寺的钟声,秋妻屋浦的古唐人足迹,扬州大明寺的灯火,西安大雁塔的倒影,端州鼎湖山的云水僧语,似乎已经不存在地理上的差距,已经溶入了古崖州“海山奇观”的一派迷蒙之中,烘托出南山云霞的千万气象!凝视着群雕的座顶,顿觉灵光万道,若幻若真。中日两国僧徒,一同在佛光下沐浴;中外游客到此共同虔诚顶礼,竟日流连;今人和古人在进行着充分的感情交流。
  初唐宰相韩瑗
  韩瑗是唐代京兆,(今西安市)三原人,出身于官僚贵族世家,父亲当过朝廷大官。在封建仕宦家庭的严格管教下,韩瑗自幼勤学好问,又十分重视个人节操的修持。青年时期就已袭承父辈的封荫,一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升任黄门侍郎(朝廷门下省的副长官),第二年(653年)继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朝政(相当于副宰相)。永徽六年(655年),再升任侍中(门下省的长官,乃皇帝亲近重臣),兼太子宾客。韩瑗与宰相褚遂良等属政治保守集团。当时,唐朝廷上层斗争十分激烈。褚、韩等人因联手反对武则天失败,先后遭到罚黜,韩瑗于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被贬为振州(今三亚市)剌史。显庆三年到任,显庆四年病故。时年54岁。韩瑗被贬为振州时也想竭尽“愚忠”,为唐皇朝效命,在天涯万里之外,做出一些政绩来。无奈南荒极地,瘴烟恶绝,终于一病不起,在满腔忧愤中离开人世。此时,他的孙子辈也被放逐来百越地区(今广州一带)充当官府奴仆,一家三代,北望京华,饮恨南天,备极悲凉。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还未解恨,又派专使来振州杀他。地方官员具报韩瑗已死。来使不信,且惧武氏追究责任,就逼令挖墓开棺,验尸取证,方肯罢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皇帝李显下诏恢复韩瑗官爵。
  唐代名相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饶,今河北省赵县人。他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朝任宰相。德裕出身于仕宦望族,英年得志,经历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朝代在朝廷当官,曾多年担任尚书(中央部长)、节度使职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并两次拜宰相,封卫国公,掌管三朝政柄,是唐代一位炙手可热的显贵政要。当时唐朝廷内部党争剧烈,德裕与另一政治集团的首领宰相牛僧孺为政敌。“牛李党争”,两大政治集团生死倾轧,长达40余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牛僧孺得势,李德裕失宠,遂被贬为潮州司马,还在途中继又被贬为崖州(唐代崖州为今琼山市及澄迈县一带地方)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抵达贬所,十二月病故,终年63岁。李德裕父子两代,出将入相数十年,曾培养过不少门生及下属官吏。他的被贬,当时人虽有不少同情心,却又感到莫可奈何,故作诗婉惜道:“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南望李崖州!”李德裕万里投荒,只身南来,平生旧知,无人敢通音问,悲愤至极,因有“五十余年车马客,无人相送至崖州”的浩叹,心境十分苍凉。他抵达崖州后,穷病交迫,“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见李德裕《状侍郎十九弟》)。为了寄托去国怀乡的抑郁心情,每每登上城墙的亭阁翘首北望,曾感愤而作《望阙亭》诗云:“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江山似欲留人在(一作青山只恐人归去),百砸千围绕郡城。”此诗留传极广。还有一首五言绝句影响很大:“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乃是另一位被贬宰相杨炎所作,有不少史家曾认为是李德裕手笔,其实不对。唐代李德裕贬所崖州,虽在琼山市境界,但相传李氏子孙多人,后来流落聚居在三亚市前身原崖州的毕兰村,后又辗转迁移到崖州属下的乐安道(乐东县)境内。现乐东县大安村有李姓数百家,自称为李氏后人,村中曾建有李卫公祠堂,旧时保存着李卫公的冠带等遗物,《崖州志》载:“副使李德裕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又旧崖州五贤祠中也祀有李德裕神主。崖州清代举人吉大文所作《多港黎村李丞相祠》诗云:“万里投荒客,今生入鬼门,朝端无党羽,海外有儿孙,冠带唐家宝,蒸尝李氏村,孤寒空落泪,南极望归魂”。吉氏吊古怀人,悲凉慷慨之极。但在史学研究上,吉大文只承认李氏儿孙流落来崖州,却极力主张李德裕其人的贬地乃是今琼山境内。吉曾上书给时地方长官申明他的研究结果。作为一代名相,李德裕流寓期间对南荒极境的贡献主要在于传播中原文化方面,他的遗裔在三亚地区流传着不少值得后人怀念的遗闻。
  宋代宰相卢多逊
  卢多逊是宋朝的怀州河内人。他自幼聪明,记忆力很强,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但为人生性圆滑,内心叵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卢多逊为翰林学士,主持史馆事务。太祖爱读书,常常向史馆索书阅读。卢多逊就嘱咐手下的吏员,注意太祖取了什么书,及时转告。卢多逊暗中探悉所取书籍后,立即加班通宵阅读背熟,至第二天早朝时,太祖问及书中事理,多逊应答如流,毫无迟滞之处,同列官员都暗暗佩服,宋太祖也因此加倍器重他。宋太祖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叫赵普,是开国元勋,也暗中协同太祖一起提携他,使他一直升任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位。但是卢多逊并不感念赵普,反而以怨报德,在太祖召见时专门攻击赵普的短处,最终把赵普打下去,自己取而代之。
  历史也会作弄人。宋太宗即位后,赵普在太平兴国七年(982)恢复宰相职位,就和同僚找了几条罪名,奏请太宗皇帝把卢多逊及全家亲属流配崖州(吉阳军)。并且严令:纵使实行天下大赦,也不得减轻卢氏的罪状。贬逐的诏书写得十分滑稽,主要意思说,卢多逊大逆不道,本来应杀掉九族的,不过“尚念曾居重位,久事明廷,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不杀全族算是最宽大的了!老奸巨滑的卢多逊来至崖州后,也立即上表谢恩说:“流星已远,拱北极以无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表示仍然十分尽忠和怀念皇帝,希图以此博取皇帝的同情。但是,过了不久,至雍熙二年(985年)卢氏就死在寓所(今崖城水南村),享年52岁。
  有一则传说,卢多逊被贬来崖州时,在押送途中曾遇见一个老婆婆,很熟悉京城旧时的事情,卢与她交谈,感到惊异,因而追问原委。不料那婆婆黯然神伤回答道:“我的儿子以前曾在朝廷当官,是个好人,被宰相卢多逊以私恨罗织罪名,贬逐此处。我儿冤死,遗下老身无依无靠,实在可怜,那位妨贤忌能的卢宰相呀,如果他尚未死,我最终会见到他,看看他是个什么模样!”卢多逊听了,满心羞愧,默默无言地离开,这真叫“不是冤家不相逢”。
  卢多逊在崖州终日闷闷不乐,常作诗填词以为排遣,其中《水南村》七律二首有“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鱼虾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等佳句,把农家风物描写得清丽自然,天趣横生,令人十分羡慕。
  宋代宰相丁谓
  宋代有一个宰相叫丁谓,他的处世为人和仕途经历与另一位宰相卢多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丁谓的权术智数比卢多逊更胜一筹。
  丁谓是苏州长洲人,宋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第。当时寇准任宰相,一路把丁谓提擢到吏部尚书的高位,并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可是丁谓倒过来专门打小报告,向皇帝说寇准的坏话,使寇准丢掉了官职,被贬到雷州。丁谓也同时爬上了宰相的宝座。但忘恩负义的小人,终究好景不长。到了宋仁宗时候,丁氏的劣迹被人揭发,因而获罪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丁谓谪崖时,路经雷州,拟借民房住宿,房主人说:“当年寇公被贬来此,我借房子给他住,被当权的丁谓宰相拿了治罪,现在怎么敢借给你?”丁谓知道自作自受,莫可奈何。
  丁谓虽为人险诈,但富有幽默感。他被谪崖州与众客人闲扯,突然问道:“天下的州郡哪一个最大?”众客答:“当然京师最大”(类似于我们今天说:“北京最大”)。丁谓说:“不对,朝廷宰相被派来任崖州司户,那么崖州应该是最大的州郡了”(司户是州里一个管户口钱粮的小官)。众人听了大笑不已。其实丁谓这种苦涩的幽默,究竟不知道包含着心头的多少酸楚和喷射着灵魂深处的多么可怕的怨怒啊!
  丁谓此人善于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乔装打扮,应变能力十分惊人。他在崖州贬所,专门攻读佛理,以求精神上的暂时解脱。闲时也著书,所写诗文达数万字,他的《知命集》,收个人诗作约百篇,其中有警句道:“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他在流所偶闻当地有“忘忧草”和“含笑花”,因而感发),其诗意已几近禅理。
  丁谓权谋诡变,智术多端,从被贬的当天起他就竭尽智虑,窥伺方向,盘算怎样投机取巧乞求减罪。他先在崖州城东南修筑一座“怀远亭”,夜夜在亭台上占星求卜,寄托不忘中原之本意。他在贬地遇到一个商人,故意送给商人几百吊钱作为生意资本,过很长时间,也不过问。商人内心感激,想报答他,问他有什么事情托着办?丁谓家本寓洛阳,他和洛阳太守刘烨是故友。丁谓就暗自推算洛阳将要举行春季官宴的时日,根据自己的判断,春宴时必然有朝廷内宫的使节在座。于是伪装写成一封长信给家人,信中一边自己责备本身的过错,一边叙述皇家恩典的厚重,再次告诫家人,切勿怨望。丁谓又嘱咐商人,必须在刘烨太守大宴宾客的席上当众投递致意,请求刘代转丁家。商人照办了,但刘烨接信时,已被坐在宴席上的朝廷使者窥见。因丁是罪臣,刘不敢隐瞒,故将信公开交给使者,使者趁便再转交给皇帝。皇帝看了他的家信,觉得文词委婉,感情凄切,其做假的真正动机反而察觉不出来,就相信他的自责和感恩是真诚的。因而滋生了怜悯之意,下诏同意让他量徙回大陆的雷州,过了三年又量徙回道州,最后,还给了他一个秘书监的官衔。退休时居安州,再移光州,72岁时死去。丁谓在封建政治舞台上玩弄小聪明,居然侥幸得逞,真可谓是一则历史趣话。
  宋代宰相赵鼎
  赵鼎,字元镇,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九月,官拜左仆射(宋代的左仆射是宰相)。绍兴六年(1136)十二月,自己辞职。绍兴七年(1137年)第二次拜左仆射。他极力主张抵抗金人的侵略,收复被占领的中原失地,因而与投降派的大奸臣秦桧形成不可调和的对立。秦桧连续罗织“罪名”陷害他。绍兴八年被降为绍兴知府,秦桧假惺惺地率领僚属来送行,赵鼎采取藐视的态度,不予搭理。秦桧更加怀恨在心,特地在一德格天阁书写赵鼎、胡铨、李光三人姓名决意杀害他们。绍兴十年(1140年)赵鼎再贬为清远军节度使,安置在潮州;绍兴十四年,又远徙来吉阳军(三亚市)安置。所谓“安置”实际上是对流放大臣进行管制的代名词。被流放安置,按旧例还要上表给皇帝老子表示感谢。赵鼎很有骨气,他的“谢表”写道:“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久;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表示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一片“丹心”。秦桧见了谢表悻悻地骂道:“这老家伙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赵鼎在崖州,寓住水南村裴闻义家,闭门不出,谢绝一切交往,以表示对秦桧的抗议。裴闻义是唐朝著名宰相裴度的第十五世孙,曾任昌化军知军,是地方上的名人。他家对待赵鼎很客气。当时,秦桧党羽监视严密,赵鼎的旧部都不敢通问音讯,惟有一位广西帅张宗元常常给赵鼎馈送酒米。秦桧知道了更加恼怒,下令吉阳军严加管束,每月都要报告赵鼎的居处状况。赵鼎寄语给儿子赵汾曰:“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你们或可幸免,不然的话,灾祸将殃及全家”。于是在绍兴十七年八月,绝食而死。死前从容写好墓志,记载姓名乡里及任职年月,又书写铭旌二句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河山壮本朝”。此二句掷地如金石,化作天地之大音,千载以还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勃然奋发。宋孝宗朝,赵鼎获昭雪,追封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海口五公祠及崖州五贤祠皆祀享赵鼎。
  宋代名臣胡铨
  胡铨,字封衡,今江西吉安市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任枢密院编修官。他和赵鼎一样,极力主张抗战,反对投降金人。曾向皇帝上书直言,请将奸臣秦桧、孙近、王伦三人斩首示众,以激励民心士气。因此遭到秦桧的报复,连续被贬逐到边远地区。绍兴十八年(1148年)谪来吉阳军(三亚市)编管。他栖身在好友赵鼎曾寓居过的崖城镇水南村裴闻义的私宅。此时,赵鼎已经亡故,物是人非,胡铨感到无限的悲恸。在吉阳的岁月里,他以传播中原文化,向士民讲解儒教经书作为日常主要活动。他有时一日作诗数十首,在宋代南来的贬臣中,他留传的诗词最多。当地黎族首领,特地送子拜他为老师,学习文化礼节。他和当地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胡铨为人宽厚大度,谪居时,吉阳军守张生正是秦桧的鹰犬,对他十分苛刻,监视甚严,逼令他每十天必须“跣足、免冠、散发”以囚犯的身份到州衙呈报言行实状,胡铨照样忍辱承受。当时的黎族村峒距州城只20里左右。有一次,胡铨应送子上学的黎族首领的邀请入山,适好那位张军守已被首领的部众捉住,五花大绑并枷钉起来,成为囚徒了。黎族首领指着军守骂道:“这个人贪虐过度,我将要杀死他,先生的意见怎么样?”胡铨答道:“此人死有余罪,我也恨他极了,果真杀他当然解了我心头积恨。不过,从大处着想,还是把他放了为妥。因为,杀人要经过诉讼手续,一级一级地告状,依律例行事,用不着擅自乱杀人。”黎族首领尊重胡铨的意见,就大声叱令军守:“有胡公说情,姑且饶你一命,今后再不得为非作恶!”张军守连连下拜,惶恐不已。他获释回到城里的第二天,就上门向胡铨感谢救命的恩典,对自己过去的恶劣行为,赔礼道歉。此后,一直把胡铨视作上宾来服侍。胡铨后来还在宁远河边筑“洗兵亭”,取意为“净洗甲兵长不用”,启导各族人民取消暴力对抗,为加强黎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和解团结,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胡铨把赵鼎和他先后寓居的裴闻义宅第号为“盛德堂”并写了《盛德堂赋》。宋孝宗即位,胡获准召还京城,临离开吉阳时,他对赵鼎的亡故,更是感慨万千!就写了《哭赵鼎》一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缘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大书三姓”系指秦桧在一德格天阁书写赵、胡、李(光)三人姓名,决意杀害一事;“两翁还”慨叹三人被贬只有二人生还。此诗慷慨悲凉,直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胡铨最后任职侍郎(朝廷部门副长官)以资政殿学士衔头退休。海口五公祠、崖州五贤祠均祀奉胡铨神位。
  元代女棉纺改革家黄道婆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棉纺织技术改革家。她生活的年代大约是13世纪,即我国的宋末元初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崖州盛产“吉贝”(棉花),棉纺业相当发达。黎族地区生产的“广幅布”、“黎锦”等棉织品,已经进入商品市场。“广幅布”在汉代就已成为官府征调的贡品。及至宋代,崖州生产的“吉贝纱”、“吉贝布”、“被单”、“白布”、“棋盘布”、“青花布”等已成为来往客商争购的热门货。同一时代出产的“黎锦”,“黎〓”、“黎幔”等,已采用了“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技术,锦彩富丽,“灿然如画”。黄道婆在崖州生活30余年,潜心致志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棉纺技术,取得很大成功。元朝元贞年间(约1296年)她获得偶然的机会,乘坐来往商船,辗转数千里到达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定居,并热心向当地人民传授栽植棉花的方法和织棉技艺。教导当地人民制作“轧花机”、“弹弓”、“纺车”等工具。当时她已年迈体衰,却仍十分勤劳,又不断刻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经她改进的“弹弓”一日可弹棉3公斤~4公斤;她发明的三绽脚踏纺车,可同时纺出三支纱线,是旧有的单绽手摇纺车生产效率的3倍。经过黄道婆的大力倡导,松江地区以至江南一带的植棉业和棉织业日趋发达,棉织品畅销中国大陆地区,有“衣被半天下”的美誉。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人民也富裕了,广大民众对黄道婆十分爱戴。她死后“里人感恩洒泣”,自愿聚资殓葬,还立祠祀奉,香火不断。乌泥泾的黄母祠遗址及黄道婆墓地犹保存至今。
  关于黄道婆的籍出,有人坚持说是“上海乌泥泾人”,少为童养媳,不堪压迫,出走流落崖州,晚年才归乡里。又有人研究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是“崖州籍人”,为传播棉纺技术,随南来商船北上,在上海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她的种族属性,到底是黎族还是汉族?史学界为此聚讼纷纭,大打笔墨官司。却又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对方。依笔者意见,对她的籍贯和族别可以存异,我们研究焦点最重要的应该是她的生平贡献。她生活在崖州30余年,她的棉纺技术是向崖州黎族人民学习的,这一点争论各方都共同承认了;她的发明创造的成果,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在人类辉煌的纺织史上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一点又是世界科学技术界所共同承认的。700多年前,中华民族涌现了这样一位纺织女神,给中国、给世界造成深远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骄傲。
  关于中国历史伟人文化遗迹的论争,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李白墓有三个;赤壁有两地;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庐也遗存两间……,那么,杰出的黄道婆如果说她是乌泥泾人的同时也是崖州人,大概问题不是很大吧。写到这里,我乐意引用一首关于黄道婆的古诗中间一段作结:“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织云灿花草,片帆鲸海得风来,千轴乌泾夺天造”。
  明代岭海巨儒钟芳
  钟芳,又名黄芳,字仲实,号筠溪,崖州人习惯尊称“钟进士”,原籍崖州高山所(今崖城镇高山村附近)人。钟家世代务农,出身微寒。及至父亲钟明、母亲彭氏当家时,生活更为穷困,夫妇俩在路边搭盖茅寮,向过路客人卖茶水靠微薄收入聊以糊口。
  有一则还金寮佳话:说钟芳父母一天收拾茶水生意时,偶然发现过路某人遗失三百金,夫妇俩就守候寮棚至深夜,直至失主寻来,如数交还,分厘不差,并婉拒失主的任何酬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沅为宣扬钟芳父母美德,特地修建“钟公还金寮”,撰文立碑,以垂训后代。岁月沧桑,“还金寮”虽已拆毁,最近已重建,而碑文尚保存完好。
  幼年的钟芳曾托付给外亲抚养,因取外亲姓黄,大约将要辞官退休前才向朝廷奏准恢复钟姓。
  钟芳天性聪颖殊绝。崖州地区广泛流传着“钟进士7岁写马契”的轶事。说的是他的祖父钟京(字锦堂)卖一匹马给九所村人陈士郎。马价谈妥后,祖父便叫钟芳写卖马契。七岁的童子怎么能写契约的?陈士郎未免胡疑。不料钟芳竟利利落落地把“马契”写成一首诗:
  立契高山钟锦堂,西里买马陈士郎。
  家中早养马一匹,今年卖马度年荒。
  主客集头先商议,善价而沽理应当。
  当面交钱后不悔,任君骑过罗浮山。
  陈士郎看后,惊叹不已。就将马价赠给钟芳作为读书的学费,连马也不要了。钟芳10岁入州学,名列前茅。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25岁领乡荐第二(考取举人第二名)。当时父亲和生母都已亡故,他和继母相依为命,愈加发奋读书。正德三年(1508年)32岁,进京城应试,被录取为进士二甲第三名(实即该科全国进士第六名),入选为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其后,历任户部员外郎、吏部稽勋郎、考功主事等职,正德十六年(1521年)起,历任浙江提学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兼国子监祭酒(祭酒乃中央大学校长)、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均为该部副长官)。嘉靖十三年(1534年)58岁时,获准退休,结束了26年的宦海羁绊。
  钟芳退休后,卜居琼山府城西门外,人们因呼所居里弄为“进士巷”。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故,享年69岁。钟芳博学强记,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医学卜术,一生著作甚富,被誉为岭海巨儒。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志略》、《汉学广义》、《养生举要》及诗文二十卷行世,清朝人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四库全书》。钟芳的儿子钟允谦也中进士,钟允直中举人,满门才俊,一方景仰。旧府城有钟芳故居及“少司徒”、“文宗”、“少司马”三石坊,崖城南门也有“少司徒”、“世科”坊,今崖城糖厂附近原树有“钟筠溪先生故里”石碑,均属纪念钟芳的文物。
  南明总兵王熀
  话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崖州知州于有义“奉旨”强迫全州士民“剃发”。号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崖城地区有12名人士拒不听命被杀害。明朝生员王应桃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应桃的儿子王熀也是明末生员,父亲被杀后,王熀就潜赴崖西一带,策动志士彭信古等,联结黎汉二族“义民”举兵抗清,数战不利。
  是时,桂王朱由榔已在广东肇庆就帝位,这就是南明永历皇帝。王熀获悉,遂于顺治六年(1649年)北上效忠南明王朝;同时,上疏陈诉他父亲和崖州士民“戴发效忠”,抗清殉节的事迹,得到永历帝的表旌,王熀也随之在朝廷供职,不久就以扈从功被授总兵职衔。其后,他持节联合各地义军“勤王”,转战湘桂边境,收复失地十余城。那时,南明小朝廷争权夺利不息,大搞“窝内斗”,形成所谓“吴党”、“楚党”之争,王熀因被“党祸”牵连,降职为“副总兵”。
  降职之后,王熀仍然忠于南明,追随桂王转战在云贵地区,备尝艰辛。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桂王逃入缅甸后被杀。南明覆亡,王熀带印信遁回崖州,再举兵。又以五百步军战败于大过岭。继而退到天涯附近的“扎兵村”宿营。此时,王熀知道败局已定,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遂将印信旗帜烧掉,埋名隐姓入山匿居,在深山的溪流边结茅舍,名为“水竹居”,自号“水北渔人”,过着半野人式的生活,终生不入城市。康熙年间,崖州知州李应谦通过各种关系,拜请他出山,被拒绝。至死仍然保持不与清廷和解的节行。
  王熀投笔从戎,以文人司武略,在军旅倥偬中,屡屡赋诗言志,清代人修撰的《崖州志》收录他好几首诗作。他兵败回崖入山隐居度岁时,曾有《山居》一首写道:
  山居穷日月,笑傲不知年。
  守岁空瞻斗,望明屡看天。
  深山守志,夜不能寐,望“明”看天,岁暮兴悲,情牵故国,回肠荡气。寥寥20字、深沉郁结,意境双关,遗臣孤忠的形象跃然纸上。
  戊戌君子林缵统
  清朝末年,崖州官圹(今三亚市崖城镇拱北村)人林缵统是一位具有现代改革思想的封建士人。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祖父是岁贡,父亲是拔贡生,自幼就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缵统本人天资聪明,且又勤奋好学,因此才华出众,约20岁时参加郡试名列第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负笈羊城”,入广雅书院深造。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是年恰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梁启超等就联合各省应试举子1300余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林缵统签名,积极参加上书各项活动。清朝廷采用利诱威逼手段,令各省举人“取回知单”(自己删撤签名册),“削存六百余人”。但缵统拒绝清廷的威迫,紧紧追随康、梁,坚持改革主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缵统加入康、梁等人组织的“保国会”。4月23日,清光绪皇帝下“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缵统被“保国会”推举为“条陈时事奏善具”的“领衔”人,成为康、梁新党骨干分子。8月,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康、梁出走日本,缵统潜逃回海南。终于又被清廷追革功名。
  林缵统赋闲乡里,不忘报国,曾多次约友人同到万宁、琼海等地召集商贾议事,筹划开发西沙群岛,同时,成立开发公司,拟定具体规划上报官府。接着,以公司名义集捐银两,雇募员工,造船、备器械、用品、医药等。经筹备就绪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连续两次试航西沙,皆失败。后来,缵统仍继续为此项事业奔走呼号不息。不幸病故于万宁县,享年70岁。
  林缵统是海南地区唯一参加戊戌变法活动的举人。他儿子林作霖也是开明知识分子,因反对贪官汤葆棻被杀害。时人同为叹惜。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