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76
颗粒名称: 努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分类号: G20
页数: 8
页码: 105-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有利的科技发展条件包括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经济建设的提升等;南繁育种基地和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发展为农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全市拥有近2000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奠定了科技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科技发展利条件 指导思想 规划目标

内容

1.三亚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进步意识。
  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方面采取一系列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从组织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加以支持,及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组织保证。
  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战略规划的制订及其分析评审等活动的开展,为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决策依据。
  全市科技事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经过解放以来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建市以来,广大科技人员在种植养殖、热带作物开发利用、医疗卫生、海水养殖、科技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建立起近30个科技示范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及一批科技实体,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繁育种基地及高科技农业技术企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70年代以来,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先后在三亚建立了制种基地。制种已成为三亚市一项科技农业。近几年又引进台资等一批高科技农业开发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市属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技术,致力于开发高效农业,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累了技术和经验。
  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三亚得到稳步发展 尤其是科技型三资企业,有比较明确的企业技术进步目标,吸收和运用高新技术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这将有力地推动高新技术向三亚市传统产业扩散和渗透。
  经济速度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升格以来,三亚市经济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在1988年2.93亿元的基础上,1994年增加到18.58亿元,6年共增长5倍。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城市建设已初具滨海旅游风景城市雏型,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为高新技术的引进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全市现有近2000名熟悉市情、素质较高的科技队伍 他们勤奋地工作在农业、工业、工程和卫生等各条战线上,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2.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三亚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发展三亚经济。
  ——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科学管理经验;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和山区、沿海资源、技术、产业的综合开发;搞好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增加消化创新能力,使之能跨越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力争赶上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加速传统工业和农业的技术改造,极大的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和有限目标的高技术产业的建设;狠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的科技攻关,为建立以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加工工业和适度规模经营及综合配套的大农业生产服务,为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发展储备力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符合市情的新型科技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规划目标
  ①推进全面科学管理,提高科技进步总水平。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5~1995年为35%左右;规划1995~2000年为50%;2000~2010年为65%。
  ②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大科技振兴大农业。
  ——到2000年,基本上建立起现代化农业十大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农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跨上新台阶;实施星火计划20项;培育3~4个科技示范乡镇,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10个科技促小康示范村;培育1个年产值超亿元、年利税超千万元的星火支柱产业和2个产值超5千万元的星火企业;实现星火年产值5亿元、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
  ——到201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农业十大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规模经营的程度大大提高;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迅速发展;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稳产高产农田占现有水田面积的75%以上;农业机械普及,在耕、种、管、收等主要田间作业,畜禽,水产饲养以及农产品产后贮藏、加工等方面基本实现机械化、半自动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微电子技术在农业的主要生产、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
  ③推进工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层次。
  ——到2000年,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业主要行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达到国际80年代末水平,一些重要行业达到发展国家90年代初水平;主要行业中35%~40%的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优质产品(指国家、部和省级优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12.6%提高到4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
  ——到2010年,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企业不断崛起,形成轻纺、建材、制药、天然气、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群和工业主导地位;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优质产品的产值率达80%左右;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
  ④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到2000年,力争实施火炬计划4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项;培养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1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率由目前的7%提高到10%;高新技术产品的年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由目前的5%提高到10%;荔枝沟高科技园初具雏形。
  ——到2010年,荔枝沟高科技工业园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基地,通过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渗透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组合和升级换代,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点和产业群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3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的年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25%左右。
  ⑤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到2000年,基本建成生产中、高档产品之观光旅游业;在开展高层次旅游科技研究、开拓旅游市场、旅游全行业标准化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职工培训、保障旅游安全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文化艺术、风土民情、潜游冬泳、滨海自然风光、农田庄园旅游、科学观察、国际会议旅游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格局;旅游科研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大大提高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
  ⑥坚持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持续协调发展。
  ——到2000年,废物资源化技术和治理技术得到提高;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和治理;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水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噪声质量基本达标;完成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反馈系统建设;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节育技术得以全面推广,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全国预测平均11‰左右;对常见病、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防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10年,污水、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大气污染的处理与防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整洁、舒适、优美、安静、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⑦培养和引进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科技队伍。
  ——到2000年,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受到一次比较系统的继续工程教育;工业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率达95%以上;农村做到村村有农民技术员,户户有人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全市每万人口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从目前的185人增至270人,略高于全省1993年的平均数245人;培养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代科技企业家和现代科技管理人才;充分利用科技体制改革正进行“人才分流,调整结构”的机遇,积极引进人才。
  ——到2010年,每万人口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人,年递增7.2%,基本上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毕业生的比例为1∶10∶20,高、中、初技术职务之比为1∶4∶5,人才配套、人才素质获得解决。
  ⑧认真执行专利法,全面启动专利工作。
  ——到2000年,完善专利管理、执法、代理、信息、技术推广、许可证贸易、培训体系和有关规章制度,为市属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打下坚实基础;大中型企业建立起专利工作机构;健全专利文献档案;培养专利代理人10名、企业专利工作骨干250名;筛选、推荐专利技术(产品)50项。
  ——到2010年,依靠专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增强企业自我保护能力取得明显效果,专利技术产品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30%左右。
  ⑨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服务。
  ——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技术市场的管理体系、经营体系、综合服务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行政规章体系,技术市场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开拓专利技术市场和农村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信息网络。
  ——到2010年,技术市场体系更加巩固和完善,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
  ——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产学研联合体和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组织结构体系,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科技与经济统筹协调的宏观管理体系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构建科技经济相结合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