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沿革•环境•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大观》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616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沿革•环境•资源
分类号: P208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三亚地处海南岛南端,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为稳定,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全市河流的径流总量较大,有多个河流注入海洋。三亚市面积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和海滨平原为主,三亚市的历史变迁和政区划分。
关键词: 三亚市 建置沿革 地理环境

内容

一、建置沿革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百越、南海地区以后,在海南岛分设珠崖、儋耳二郡,共16县。其中,珠崖郡属下的临振县乃今三亚市地域。
  汉代约300年,魏晋至南朝约400年,其间,珠崖郡的建置屡有变迁,其下属的临振县或罢除或改名或复设。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以临振县(三亚市)封赐冼夫人作为汤沐邑(封地),俸食1500户。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朝廷析海南岛的东南部地区,在临振县的基础上,设立临振郡,领5县。其中,延德、宁远二县就是今三亚市政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其下增设临川县;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析出廷德县的一部分增设吉阳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振州为延德郡,又增设落屯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恢复振州名称,领5县:宁远、延德、临川、吉阳、落屯。此时,海南岛共分设五个州,即琼州、崖州、万安州、儋州、振州。唐朝曾在海南设“五州游奕大使”,为海南岛的最高军政长官。五代十国时期,振州建制仍旧,但撤除下属三县,只存宁远、吉阳二县。这二县的中心地带即今三亚市。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振州为崖州。由此可知,今三亚市一带政区称为崖州,实际是从宋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崖州的治地在今琼山境附近。宋熙宁六年(公元1197年)改崖州为珠崖军,“珠崖”的名称象征这块地方乃海中盛产珍珠的崖岸。“州”改“军”的同时废吉阳县为藤桥镇,废宁远县为临川镇。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珠崖军再改名为吉阳军。“吉阳”的寓意为此处乃阳光普照的吉祥之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吉阳军下领吉阳、宁远二县。元代基本沿袭宋朝体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阳军为崖州,下属一个宁远县。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废宁远县名,其政区直接并入崖州。从此崖州为不领县的散州建制。清朝建置沿明朝。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四县:万县、陵水、昌化、感恩。
  回顾2000多年的历史,三亚市一直是海南岛南半部的重要政区。隋、唐时期的州、郡性质一般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建制;宋元二代曾降“州”为“军”,但其辖下仍领属若干县,辖区面积有478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的崖州,虽为散州,辖面积仍有4594平方公里。这两个阶段,也相当于今天的副地级政区。至于清末的直隶州,辖区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其职能与当时的府道相似,也相当于地级政区无疑。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崖州,改名崖县。原崖州所辖的4个县直属于琼崖道。民国8年(公元1919年)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入崖县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崖县政区未变。1958年12月,将崖县、陵水、保亭三县合并成立榆林县(1959年3月,国务院批复,仍称崖县),原属万宁县的兴隆一带地区也归崖县管辖。而原崖县所属的四区、五区(九所、黄流)则划入乐东县。1959年11月,保亭县和万宁县的兴隆地区各自归复原建制。1961年3月,崖县、陵水县分开。同时将乐东县属的雅亮、育才一带地区划入崖县。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以原崖县政区为三亚市政区。1987年9月26日,中央通知,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的南端,背靠五指山麓。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东西长91.6公里,南北最宽51公里。地处北纬18°13'~18°14’,东经109°29'~109°30’,是我国最南的城市。既是连结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交通要冲,也是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中心,与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如新加坡、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吉隆坡、台北、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的联系十分便捷。
  季风气候
  三亚市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月平均最高气温26.4℃~28.5℃,1月平均最低气温17.4℃~21.0℃。南部平均气温为25.4℃,北部为23.1℃,极端最高气温34.2℃~35.8℃(7月),极端最低气温6℃~11℃(1月)。年平均活动积温8493.8℃~9289.1℃。年日照时数2031.6~2586.5小时,日照率为58%,全年平均每天日照7小时。全年太阳辐射量545.9千焦耳(130.6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为1100~1625毫米。5月至11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5%,尤其是8、9两月雨量更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34%~42%;11月至翌年4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15%。旱雨季节极其明显。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左右,大于降雨量,故干燥度较大,其值在1.05~1.52之间。本市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的影响,大于6级台风的频率为4.1次/年,大于8级台风的频率为2.8次/年,台风多出现在7月至10月。
  全市河流的径流总量16亿立方米。独流入海河流有:宁远河、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河、九曲河、烧旗河、藤桥东河、藤桥西河、石沟溪。若按枯水年计,市境内地表径流量平均每人2500~3000立方米。三亚市丰水年水量相当于枯水年水量的2倍,年际之间差异较大。至1995年底,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03宗,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6亿立方米。引水工程5宗,引水流量1.8秒立方米。
  河流水文
  三亚河出口处实为潮汐叉道,受潮汐影响,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375立方米/秒。三亚河口(三亚市区一带)靠近大海,水面宽阔,从未受过水灾的威胁。历史最高洪水位为5.5米,三亚港最大潮差1.41米。三亚河进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且河口处束水流急,有利于维持港口水深不致淤浅。三亚地下水位高,沿海地带沙坝多为咸水区,据海南地矿局的资料,在荔枝沟、田独等处地下水可供饮用,但储量不大。近海岸地下水位高,多为咸水。
  面积地貌
  三亚市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市区山系属五指山山脉的南支,全市呈北高南低,沿海东西走廊的地势。由于山系的各向伸展、分割,全市基本上形成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从北向南地势逐级递降,北部群山叠嶂,地势自海拔300米~1000米以上,南部经台地、谷地呈阶地平原。地形构成为山地占33.4%,丘陵25.2%、台地15.5%、谷地2.6%、阶地平原23.3%。全市成土母岩母质以花岗岩、砂页岩和安山岩为主,花岗岩占56.6%,砂页岩占13.2%,安山岩占14.4%,浅海沉积占9.8%,河流冲积地3.7%,湾海沉积占2.3%。
  按全市大陆架转折线内的管辖区计算,三亚市还拥有4500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这里海区水质清新,污染较少。除个别海区海水中油类含量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以外,其重金属元素(汞、铅、镉、铜、锌等)含量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类水质标准要求。从海洋生物体污染物质的残毒量来看,三亚海域污染较少,海水资源保护良好。
  三亚市区属海南岛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平原大部分已开发为农田,沿海沙滩平缓,靠近三亚河边有部分盐田,海岸相对稳定。
  市区风貌
  三亚市区的环境极为独特,山、海、河三种自然美集中一地,构成了三亚市特有的自然景观。
  山——三亚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3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更映出三亚市的妩媚多姿。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海——海之美在于湾,三亚地区海湾较多,湾湾有佳景,而处于市区的三亚湾则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海上的东、西二岛仿佛是面向南海的“双阀”,为宽阔的海面增加了层次感,海雾飘过,两岛掩映其中,凭添了几分神秘;漫步沙滩,可望见作为三亚市标志的鹿回头山立于东天。
  河——河之美在于曲,三亚河分东、西二条河叉,南汇于南边海,北汇于中岛北端,自然岸线曲折多变,汇合处的空间景色更佳,且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时有水鸟飞弋,鱼跃锦鳞,景致优美,生机盎然。
  三亚市区座落在这样一种幽美的以山、海、河为特点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建设注意处理好城市与自然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山一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三亚市区的环境特色。
  人口民族
  根据三亚市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全市1994年末总人口39.477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2%。其中,汉族22.827万人,黎族15.4682万人,苗族0.2747万人,回族0.7461万人,壮族0.1174万人,其他0.0428万人。
  三亚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是:
  (一)北疏南稠,城镇人口少,乡村人口多。
  (二)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比重高,增殖性强。
  (三)科技教育含量较低。
  (四)外来人口大量增加。
  据专家预测,三亚未来15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约17‰,到2010年全市人口将达到51万人(未计未来机械增长人口)。预计随着三亚重要基础设施建成,旅游业的发展,外来人口流入高潮将会出现在1996~2005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按1.5万~2万人增加,2005~2010年每年平均按1万~1.5万人增加,那么,总计15年间外来人口将增加20万~27.5万人。如果外来人口95%生活在城镇,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55万~60万人,其中市中心区人口达到40万人左右,全市人口71万~78万人。
  三、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据地质部的探明,三亚市陆地有水晶矿、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磷矿、钛矿、铅锌矿、铁矿、大理石,还有金矿、铜矿等。其中石英石、石英砂、花岗石等储量均在亿吨以上,金矿品位最高达每吨12.2克。
  三亚市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南海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天然气贮量的1/3。据调查资料表明:南海气田储藏量2.3万亿立方米。中国南海石油西部公司自1983年起,开始在南海海域进行勘探开发,其中正在建设中的崖13—1气田,1996年1月1日正式投产,年产天然气34.5亿方。到2000年,天然气产量可达100亿方,2007年可达210亿方。
  土地资源
  三亚市土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其中:①建设用地(包括城市、乡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道路用地)134.12平方公里。②农业用地491平方公里。③林业用地1013.96平方公里(包括人工林)。④其他土地(包括内陆水面、荒草地、沼泽地、裸土地、滩涂)279.92平方公里。
  1988年以来出让土地242宗,面积15300亩;转让土地167宗,面积4431亩;已办和正在办理征用手续的工业、旅游业基础设施用地27891亩。
  水利资源
  根据三亚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分为中、东、西部三个水系。
  中部水系以三亚河为主,包括大茅水。目前已兴建了4座中型水库,即汤他、福万、半岭和水源池水库。中部水系以福万、水源池和半岭水库为城市供水水源。
  东部水系以藤桥河为主,包括藤桥西河和藤桥东河。已在藤桥西河下游距藤桥镇5.4公里、距三亚市中心46公里处修建了赤田水库。拟在河上修建新民水库,其总库容4500万方。
  西部水系以宁远河为主,该河流域面积1020平方公里,为海南第四大河流。据水利部门对宁远河流域开发的计划,在其干流由山区向平原过渡处建大隆水库,总库容达4.27亿方。
  目前三亚市以城市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有福万水库、水源池水库、半岭水库和赤田水库,其设计年供水量分别为700万方、1200万方、834万方和6230万方,合计为8964万方。已建成的荔枝沟水厂、金鸡岭水厂和青田水厂是三亚市目前城市供水的主要工程,三水厂设计供水能力21.4万方/日。荔枝沟水厂原水由福万水库提供、金鸡岭水厂原水由水源池水库提供、青田水厂原水由赤田水库提供。已建成的三个水厂基本满足本世纪内三亚市中心区的供水需要。
  森林资源
  北部山区属季雨林群落。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坡垒、铁棱、子京、花梨、陆均松、荔枝等500多种。甘什岭铁棱林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8000亩。三亚山区是岭南药物的宝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述及的岭南药物,几乎都可在林区觅取。
  海洋资源
  三亚市管辖海域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海岸基线外12海里内市辖海域),海岸线长209.1公里(岛屿岸线30.4公里);海水水温:(表层)低温21℃~24℃,高温28℃~30℃。海水盐度:年平均盐度28‰~33‰,海水透明度3米~12米。沿岸海水水质优良,除三亚港区及榆林港区小范围外,各海区水质均可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潮汐类型为不规则日潮混和半日潮合潮型,以日潮为主。
  全市沿岸地形多样、海湾众多,自东向西主要有:海棠湾、竹湾、亚龙湾、六道湾、大东海湾、鹿回头湾、三亚湾、天涯湾、红塘湾、崖州湾、角头湾等。各海湾都拥有洁白松软宽阔的沙滩。众多优良的海湾是三亚市发展港口建设、开辟滨海旅游和发展海水养殖的理想之地。
  三亚市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亚龙港、铁炉港、后海港、合口港、港门港、角头港等。目前三亚港为三亚市主要的客货综合港和渔业港,其他港口主要为军港或小渔港。可发展为大型港口的岸段有亚龙湾、六道湾、南山岸区等。
  海岛资源:在所辖海域上,岛礁有42个。自东向西分布的10座岛屿主要为:蜈蚑洲、西洲、野猪岛、神岛、东瑁洲、西瑁洲、小洲岛、东锣岛、西鼓岛等。
  渔场与鱼产:三亚渔场1.3万平方公里,是南海最大的渔场之一,常见的高经济价值鱼类有40多种。常年9月至次年4月是三亚渔汛旺季。年海洋水产捕捞量在6万吨左右,其中三亚市渔船年捕捞量2万余吨。
  每年来自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山东及海南省沿海渔船约4000多艘次集结于三亚渔场作业。
  近几年来,三亚海水养殖业发展较快,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品主要有:石斑、海鲤、海鳗、龙虾、对虾、螃蟹、鲍鱼、珍珠贝、螺旋藻等。年产高级海产品约400吨。
  主要养殖区域:榆林内港红沙港海区、铁炉内港区、六道湾海区、鹿回头湾、崖城宁远河口至头灶海岸(主要是养虾区)。
  热作资源
  三亚市常年光照多而强,干湿季节明显。温、光、热、水、湿等自然条件,使它成为发展农作物特别是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的理想地域。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片热带宝地为全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所重视。从60年代起,成为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营地,年平均育种制种面积达5万亩,繁育作物品种包括水稻、玉米、棉花、高梁、大豆等100余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三系杂交水稻良种是在三亚培育配套成功的。三亚市大量发展橡胶、椰子、甘蔗、芒果、香蕉、菠萝等热带作物,产品运销国内外市场。国家轻工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在三亚崖城地区建立了中国唯一的甘蔗有性杂交良种所,该所繁育的“海蔗4号”良种最高产达29.3吨亩,创中国单产最高纪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冬季及季节瓜菜是三亚市高产值农产品。全市每年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超过18万吨,有大量瓜菜运销香港等地及北方各省、市、自治区。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

《三亚大观》本书介绍了三亚是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开放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聚集了国内最好的热带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产、海洋资源和优质海产品。内外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富足,市民积极开发各个领域,积极为大规模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介绍三亚的现状,诚邀各界前来投资、旅游或洽谈贸易,愿意与仁人智士共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