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庙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城从前》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78
颗粒名称: 祖庙往事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文昌市的一些传统建筑,包括祖庙、宗祠、学堂等,并探讨了这些建筑的起源、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作者认为,这些建筑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礼制建筑的特点。同时,作者也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关键词: 文昌市 传统建筑 祖庙

内容

祖庙就是《朱子家礼》说的祠堂。吾乡不论品官的家庙或士庶的宗祠,都俗称之祖庙。其实吾乡并没有几个品官之家,三坊四厢多是士庶族人的宗祠。由此可以推断,吾乡祖庙多是始建于明清两朝祭制开放之后。
  祖庙之建,旨在祭祖。报本返始,尊祖敬宗,祭之以礼,乃宗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礼制建筑,祖庙按“左庙右寝”的规制,建于居室之东。有的望族宗祠很是堂皇,“上建龛堂以安神主而序昭穆,中树厅事以齐子孙而肃跪拜,前列四楼以接宾朋而讲圣旨,左右两庑以进子弟而习诗书”。吾乡祖庙我所见者,没有那么宏大气派,但基本格局则是大体近似。
  我们村里的林家祖庙,正合“左庙右寝”之制。祖庙西边就是林氏宗子大宅,即乡贤举人林缵统之家。林家祖庙为三进三开间格局,不是十分宽敞,但基本形制均具备。前一进是仪门,台基很高,拾级而上,颇有几分庄严。走过一个小天井就是中进,正中一间为家族议事大厅。再过一个大天井就是上进,其为祖庙的中心主殿,即祭祀列祖列宗的享堂。堂上依式供奉着本族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牌位,四时享祀。如此场景,我未曾得见。我走进这些屋宇厅堂时,这里已经不是祖庙,而是镇北小学的教室。吾乡还有祖庙曾改作小学教室的。如起元小学也是移用黄家祖庙。我在这些教室里上课时,并不知道那里原来是什么祖庙。印象中都是差不多一样的老屋,黛瓦灰墙,屋宇森森,三楹三进。据说城西陈家祖庙最为堂皇,可惜未曾得见。我曾在福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所在即其林氏宗祠。林则徐家族的祠堂,其规模格局与吾乡几家祖庙也并无大异。
  吾乡祖庙建筑显然并非鸟革翚飞的华堂结构,但并不有碍于所承载的礼制意义。祠堂是祖宗神灵安息之处,是举行祭祀大典之所,当然不能简陋。然而祭祖的根本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中首要是“必敬”。所以祠堂之立,不在宫室的奢华铺张,而在肃敬庄穆。《礼记》云:“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对冥冥之中的祖宗神灵虔诚信奉,心存敬畏,“事死如事生”,这才是报本之祭的真挚境界。
  祠堂依礼所祭祀,主要是始祖(始迁之祖)、先祖,其次是历代道德、爵位、功勋著称的先人,再是附祀本族之忠臣孝子及荣登科第者、教子成名蒙恩封赠者。其一以之抒发追远报本之情,其二以之彰显见贤思齐之意,其三以之勖勉族众努力耀祖光宗。实际上有些宗祠所祭之祖往往追溯至数十世之远,以致颇有假托始祖之嫌。吾乡黄氏宗祠多颜曰“江夏堂”,江夏为黄姓郡望,即黄姓乃西汉时江夏郡最显贵的氏姓,也就是江夏望族。黄氏宗祠的楹联云:“颍川堂上春风转;江夏庭前雨露新。”“泷涵淑渡汪波泽;月映春申君子堂。”如此一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便成了我们崖城黄姓的本家。这般崇古高攀,真是有点阿Q了。还有吾乡拱北村赵氏宗祠楹联云:“历代效精忠族衍珠崖仍宋室;本朝留壮气人从丹陛辅清时。”此即追认南宋忠臣赵鼎为其始祖也。虽然未免牵强附会,但其仰慕先贤之意似乎又无可厚非。或许,祖宗之祭无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心理慰藉而已!
  吾乡礼俗,祠祭常规在除夕、冬至、七月十四及清明举行。除了岁时节日大祭,每逢时令节气也对祖宗有时享、荐新活动。此外还有一些随机祭祀,如宗族子弟金榜题名等欣逢喜庆吉利之时,也要祭祀以感激和报答祖先的护佑。不祭则已,祭则必恭。“凡与祭者宜整齐严肃,不得言语喧哗,不得衣冠亵慢,不得尊卑无序,不得昭穆失伦。”不但在典礼仪式中如此,此前关于主祭的确立和祭品的筹备等,一切都得依照礼制仪规郑重其事。比如按礼教女子不能擅入祠堂,而祭祖时大户人家女主人有些事宜又须亲手经办,只好变通让她事先避入祠堂中的侧室,待典礼结束时再随男人之后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一般大祭典礼完毕后,还会有“享胙”、“饮神惠”的聚餐活动。席间,宗族长者也许会讲述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历程,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徙地区、各支派间远近关系等等,从而激发族人的血缘亲情,加深宗族的认同感,强化宗族的凝聚力。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长老权力”是“教化性的权力”。“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
  宗祠就是长老实施教化的“圣坛”。族之长老就是族长。“族长卤分最尊,统领子姓”,为“天然尊长”。族长对族人有训饬和评议曲直是非并处罚的种种特权。而族长据以约束和教化族众的是族规。在宗族法规中,赋予族长、宗子主持全族事务、裁断族人争执之权;规定族众处事行为的准则及种种禁令;还有载明各项祀典仪式和族产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细则。长老的教化方式,不只是宣讲族规和祖先的嘉行懿言之类的正面教育,更主要的是处罚触犯族规违背礼教伦常的族中罪人,以儆效尤。所谓“若有不法,严为重惩,慎勿姑贷”云云。族长还要在祖宗神灵前行使仲裁权,排解族内的户婚田土等纠纷,促进宗族内部团结和谐。当然也有强调族长要公正的说教,如“伦纪,人之大端也。长者宜树公直之风,庶有以服其子弟者”。事实上,维护礼教伦理秩序的族长,并非尽如怀旧言说的那么威严而开明;革命话语中的土豪劣绅、阶级压迫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面。
  祠堂日常不可或缺的又一个功能,是作为宗族子弟文化启蒙教育的塾学校舍。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中,门第常新,人文蔚起,历来为各家族孜孜以求。所谓耕读传家,就是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作进身之阶。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抱耒。吾乡起晨坊尹、卢、林三姓宗祠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共建的三姓义学,堪称重教典范。其楹联曰:“义集同人上溯本源彰绩累;学宗先哲永连枝派共馨香。”还记得有一宗祠塾学的楹联是:“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能多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一看似乎耕读并论,亦耕亦读;其实意旨所在,唯读是志。在科举制度下,读书应举是人生成功家族荣耀的唯一途径。而千里科举之行,往往就开始于宗祠塾学足下。从童生开始,父兄族人就寄厚望焉。而士子一朝进学为生员,便得免差役,受官礼遇,非黜革不受刑责,廪生并得食廪。一举青云得志,则立致显达。这也是祠堂里的祖宗神灵所督责与期盼的。
  如果说体现宗法制度的硬件是宗祠,那么,家谱便是与之相应的软件。一般家谱都设有专章记载祠堂的建置历史,有祠堂图、建祠堂记文、建祠捐资名录、祠堂规则、神位世次及配享和崇祀情况。而各宗祠都必保存有本族家谱。家谱的每次重修、续修以至分发,都要在祠堂里举行特定的仪式。
  家谱是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一般大族家谱的内容,主要有“先世考”、“世系”、“谱系本纪”、“五服图”,以记述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和婚姻状况;还有“仕宦记”、“传记”以记述本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业绩;再有是“族规”、“族产”、“坟茔”以及“艺文”、“派语”等等。
  “敬天法祖”是历代帝王的基本国策,尤其是明清两朝,重申“以孝治天下”。康熙和雍正都曾诏告天下撰修家谱,称道“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20世纪50年代后,宗法制度土崩瓦解,吾乡祖庙家谱亦随之毁弃殆尽。近年各地又兴重修家谱宗祠。宗族问题上的意识形态符号似乎淡化了,而关于文化传承传统延续的积极意义则凸显出来。正如学者葛兆光所言:我们过去的祠堂祭祀和家谱书写,就是把我们的血脉缝缀在家族的记忆中,没有这些有形有象的文字图象建筑遗物,传统将何以附丽,何以依托?时下还有学者论道:在新时期,“宗族权力是乡村社会重新走向自治之后的一个必然产物”。“在法治与治理实践中,宗族权力对于乡村社区秩序的维护,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这当然是学术讨论的一家之言。若要付诸实践,会不会是刻舟求剑呢?

知识出处

崖城从前

《崖城从前》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三亚市古城一方乡土二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文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