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州城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城从前》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71
颗粒名称:
州城春秋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南岛上的临振县治所故地——崖城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文章探讨了崖城的建城时间和建筑技术,并分析了该城选址的风水之理。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城内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砖,以及这些砖的规格型制和用途,为研究该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临振县
历史
文化
内容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南越,次年即在海南岛上设置儋耳、珠崖二郡。珠崖郡管辖五县,其中之一为临振县。吾乡崖城,便是这临振县治所故地。此后隋朝的临振郡,唐朝的振州,宋朝元朝的崖州、吉阳军,明朝清朝的崖州,乃至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崖县,其治所一概都在吾乡崖城。悠悠两千余年,这个古老的琼崖边邑,遗存了几多丰厚的文化积淀。姑且从这座残存的州城说起。
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旧时此地没有城池,“仅以木栅备寇”。所谓旧时,大抵应在南宋之前。由于僻处琼岛南端,山阻海隔,交通艰险,虽然开郡设县经历千余年至公元十二世纪末,这片土地的开发还十分有限,人口还很稀少。在时人眼里,其郡“强名小垒,实不及江浙间一村落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公元1187年前后(南宋淳熙年间),时任吉阳军知军的周〓先生到任伊始,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抵郡,止茅茨散处数十家,境内仅三百户。无市井,每遇五七日,一区黎峒贸易,顷刻即散。僚属一二,皆土著摄官,不可与语。左右使令辈,无非贷命黥卒,治稍严,则为变幻莫测”。(周辉《清波杂志》)其时,军署县衙应该还在水南东隅,大致是如今镇政府所在之地。
如此社会状况,说明当时最基本的人力物力和组织管理诸多条件尚未具备,大兴土木的筑城工程根本无从谈起。即使欲劳民伤财,也无民可劳无财可伤。再者,或许诚如州志记载,那时候这地方还算安定,“寇”患甚微,“仅以木栅”即可防备。而且城池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大型防御工事,毕竟不同于当今官员所热衷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非当务之急,周使君辈自不会勉为其难也便在情理之中。
那么州城之建始于何时?州志语焉不详,府志且有歧异。窃以为顾祖禹之说或可采信:“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始筑土城。”所谓“土城”,就是夯土筑就的城垣。夯土筑也叫版筑,即用木版为模,其中装填粘土,然后分别逐层夯实成型。这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种传统工艺。版筑取材便利,施工简易,应是当时比较适宜而可行的。
据此推断,至少是在十三世纪初,水北之城先行构筑完成后,吉阳军衙署才从水南乔迁过来。
遥想先人当年筚路蓝缕卜择这方吉地为城池,独占了地势之利而尽得风水之理,真是大智慧。今人看古城台基,规整平展,高高在上,殊不知原先这里其实是座林木葱茏的山丘。小丘高不过三五丈,可是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冲积平原中心突兀而起,巍巍乎俨然一个制高点。依山就势筑城其上,因地制宜,自然事半功倍。战时御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水患安民,济困避难,一方所归。
现代水利科学关于水力惯性关系的研究表明,流水长期冲击,会在河流的凹岸即隈曲处形成冲积滩地。古人似乎也早就明白了这种自然扩张领地的“风水”之妙,所以诸如河南安阳的殷商遗址以及古代众多的城镇聚落,大多选址在河流的隈曲处,即堪舆家所称道的“隈位”。而远在南服尽境的吉阳古城,也是如此这般的正居于宁远河的风水“隈位”。
早年听一位高人说道此间风水如何“气”大“龙”旺“脉”远“穴”阔,只当是酒后戏言。后来寻思,所谓“倚山面海平野开旷”,“后枕高远前庭辽阔”,“三坊四厢周遭棋布”,“碧水潆洄绿树四合”,云云,并非虚夸之辞。只是这种古典的环境景观,历千百年的风尘之后已失色不少了。
肇始于十二世纪末的吉阳土城,虽然建筑简便,却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版筑土城无法抵御南方暴风霪雨的侵蚀。《崖州志》记载:“庆元七年八月,飓风毁城门、公署,民舍殆尽。”时为公元1201年,土城之建不过三年。为了加固城垣,须用砖石加以包砌。这一工程的实施,比之版筑土城,可就非常艰巨了。从南宋末年“始砌砖”到明朝初年“重周以石”、“复加砖石”,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个多世纪。
据黄怀兴先生的考古报告,前些年此间文物普查发现的古城砖,规格型制大大小小竟有六种之多,显然先后出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是历朝历代持续筑城的物证。此外,城池附近还发现有三处古窑址:一在城西儒学塘,一在城北窑塘,一在城东南官沟。专家考证,这几处窑址均是宋元明清几代为筑城烧制砖瓦的场所。考古发现的古城砖,最小一种与现代红砖相近,当是清代修葺施工所用,而最大的一种,长4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宽端厚面有范制阴文“吉”字。专家推断,此“吉”字砖即为南宋“始砌”之砖。砖上“吉”字便是其时“吉阳军”的标志。“军”乃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名,此“军”纯属一般行政建置,与军事无关。这种行政建置与当今的“市”庶几相近。“吉阳军”领辖二县,是与州府同级的“地级市”。当然彼之“地级市”与今之地级市,不可同日而语也。不过,时至公元十三世纪中叶,中原战乱加剧,使移民大量渡海而来,吉阳军人口一时猛增,经济财政想必也随之有所发展,不然,如此工程如何实施得了?
综合各种史志记载,州城建设历时六百余年,概而言之可看作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为南宋之版筑土城、始砌砖、创女墙,开东西南三门,以及元代之创谯楼。第二期工程为明代之复加砖石、上建敌楼、外浚濠堑、添筑月城。第三期工程为清代之重建城楼,修葺月城。在一二期工程中,先后两次“拓其址”,从东向西扩展,使城池面积达到千余亩,基本格局至此形成。
“重门百雉,御侮暴也”。所以,四代相继的三期工程,所有项目几乎都是为了强化城池的军事防守功能。比如“女墙”,又叫“雉堞”或“垛口”,便是城上必设的防守掩体,它是筑在城垣墙顶两侧的矮墙,其齿状排列,虚实相间,下有射击口孔,上有瞭望洞。而“谯楼”、“敌楼”皆为城楼之谓也。“谯”者,“瞧”也。“谯楼”即为防守瞭望的哨楼。这更是极古老的城防设施之一。你看城字金文〓,左边中间的圆圈表示城围,上下两端是两座城楼对峙,左边是一把锋刃朝左的斧头(兵器),表示用武器保卫城池的意思。可见,城楼是“城”的标志性建筑。州城南门为仪门,门台上所筑门楼重檐高耸,壮观而威严,且便于守卒瞭望。东门西门之楼则为箭楼,这种楼多筑在瓮城正对城门的城垣上,楼上密布箭孔,守卒可据此向外射击,是为城门的屏障。而所谓瓮城,又叫子城,是在城门外加筑的城垣,以构成两道城门,增强防御能力。因其形状多呈半圆形,所以又叫“月城”。月城多是建在都城或重镇要塞,蕞尔小郡亦如此举措,可知其时已“太平”不再矣。
翻阅史志,宋元以后,刀光剑影在这座小城愈加频频闪现。“瘴岭旌旗,边城烽火”,“羽书之告警者接踵而来”,“盖匪焰之炽,已不堪收拾”。反抗与镇压的血雨腥风,由此官家之语可想而知。当然几百年间在小城上演的也并非尽是屠戮的悲剧。明朝万历年间,倭寇进犯崖州,学正罗士俊偕同文武官员,“鼓励民兵固守,倭围城数日,知有备,引去,民赖以安”。如此守土安民的事迹,便值得大书一笔。
木叶萧萧,禾黍离离。沧海桑田是无情的历史逻辑。如今,先人苦心经营几个世纪的崖州小城已被时代所遗弃,在岁月的风雨中毁圯。宋元明清各种型制的城砖也已散失难寻。劫后残存的唯有一座南门和一座北楼。《崖州志》关于这南门和北楼的记述,也颇多讹误缺失。如南门所建时间,记载前后抵牾。北楼之建,则只在“坛庙”一章中旁及道:“真武庙,在城北谯楼上,道光十六年修”。为何要在城北谯楼上修筑真武庙?原来真武即玄武,为避清圣祖玄烨之讳才改称真武。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龟为玄,蛇为武,故称玄武。传说玄武为北方之神,所以供之北楼以镇守一方。古代城门常取雅名。《崖州志》在“城池”一章中,记述州城东门曰“阳春”,西门曰“镇海”,南门阙如。以致郭沫若先生点校《崖州志》时下案语:“南门无名,亦可异”。其实南门有名,曰“文明”。在稍后“学宫”一章中记道:清道光三年,“开文明门于(学宫)前”。何谓“文明”?《尚书》“舜典”的解释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周易》则云:“其德刚健而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有学者解释,此“文明”即文章灿明或文德光明之意。元大都城(北京古城)就曾开有一座“文明门”。可见华夏文明所被,无远弗届,崖州文化,渊源有自。
州城南门为砖石拱券式门洞,至今幸存,俗称“城门拱”。1920年,为修公路贯通城上,东门西门被拆除。1928年,又拆毁北楼旁边的一段城墙,开公路通往城北。从此,崖州古城开始屡遭劫拆,而于几十年间便毁弃殆尽。
知识出处
《崖城从前》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三亚市古城一方乡土二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振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