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城从前》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69
颗粒名称: 自序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家园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灵魂也终将要安息于斯。这已是宿命。即便你浪迹天涯,老大未还,也概莫能外。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怀乡恋土是人所无法弃绝的情愫。乡情实际上是一种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认同感,它源于历史传承的文化记忆,根植在人的灵魂深处。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这“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就愈长愈牢”。承载一方乡情的“那棵树”,就是此间的历史文化。
  吾乡崖城,自汉武帝开郡以来,一直是历代州郡县治所。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渊深丰厚,非同小可。如今世界闻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就是从当年的崖城发展而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崖城从前就是三亚从前。忆往昔,故土风物、民俗世情、流年人物,无不是乡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曾几何时世易时移,物欲横流斯文扫地。文物乃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遗存,却被毁弃。民俗是一个地区、一个族群传承性的原生态生活文化,竟然失传。史载凿凿的先贤人物,也遭戏说胡说,信口雌黄以讹传讹。几多景物,嘉名依旧却面目全非;几多往事,如烟消逝而鲜为人知。殊堪忧也。所幸近年形势好转,崖城孔庙得以重修,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得以申报,百废待兴。亦可喜矣。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李义山此言于我心有戚戚焉。余一介布衣,食毛践土于家乡而无以为报,唯愿能为弘扬吾乡历史文化略尽绵薄。二十多年来,谋食之余辄埋头于此。始而四处寻访耆老,查询劫失古物、陈年向例,并摭拾旧闻,揆诸史实。同时广泛搜求史志文献,从中钩稽梳理历史脉络。爬梳披寻,详察辨伪,纠谬正讹。再而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备考典籍,无不浏览;相关诸学,在所涉猎。亲炙元典,采铜于山。不惜千虑而求一得。锱积铢累,心解神契,然后发而为文。
  虽然我们的寻根之举始于考辨,却非耽止于钩沉往事就事论事。更主要的是将笔触伸向文化层面,深入对其进行学理性的阐述,从外在事象到内在意蕴进行观照,展现从前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精神旨趣,为吾乡曾经的沧桑“立此存照”。对于昔日风云人物,不只作尊崇气节贬斥势利的臧否,而是抱持一分同情之理解与温情之敬意,以基于人情事理的历史感,去演绎历史故事,品说其时其人。通过历史细节的揭示与诠释,再现当年情景,以激活今人的文化记忆,滋养来者的家园意识。唯其如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湘西》一书“题记”中的话。借用于此,我想也是非常合适的。
  吾乡虽为琼南一小小边城,古称“绝域危疆,天下第一偏僻”,然而,其历史文化,无不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息息相关,无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系统血脉相承。吾乡从前,可以说就是吾国从前之大全景长卷中的一个小小局部的特写。吾乡的历史文化,也完全可以视之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机体的一个全息性的“切片”。你从中可以检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其中的“遗传信息”应有尽有,既包括了儒家及道家佛家等等的“大传统”,也涵盖了民间信仰和风土民俗等等的“小传统”。所以说,远在他乡的朋友,如果你读到这本书,也自会油然而生亲切感,或许还会如宋诗所云:“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6年12月10日

知识出处

崖城从前

《崖城从前》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三亚市古城一方乡土二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