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怀古思今 传承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城从前》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68
颗粒名称:
怀古思今 传承文明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胡锦涛主席2005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间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这一演讲被誉为“中国文化宣言”。最近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则赋予传统文化极其崇高的地位,称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时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纲要》以专章论述“民族文化保护”的课题,强调“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值此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潮涌起之际,三亚市郑重启动了以崖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崖城从前》一书适逢其时而推出,则为宣传崖城历史文化助了一臂之力。
诚然,崖城从前就是三亚从前,崖城的历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同根之一叶。《崖城从前》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崖州古城一方乡土二千余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的概念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高级项目官杜明纳克如此解说道,“遗产是指今天我们所利用的并能够传承给后代的历史继承物。我们的文化、自然和社会遗产,是生活和灵感不可替代的源泉,是我们的参照线,是我们种种特征的组成部分。”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就是文化之“物”,人文之“物”。从前的寻常之“物”而今变成了“文物”,是由于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些物品的实用性即物质性功能及由之而来的装饰性功能已退隐失去,而保存下来的精神性、文化性功能则显现出来。这便是文物的价值所在。《崖城从前》在介绍种种文物时,特别着力揭示了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我们对本乡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态就是社会礼俗。礼制是人为理性化的产物,经有意识提倡推广,成为中国文化的纵向线和大传统;俗尚则是社会因地制宜的生活实践的产物,构成社会的横断面和小传统。《崖城从前》对于本乡诸如儒家祭孔、佛教戒法等“大传统”和旧时节日、方言丧俗等“小传统”,都作了详尽的阐述,解说严谨而情趣怡然。
作者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不笼统概述或妄作狭隘的判断,而是对具体个案具体分析,娓娓道来。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崖城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长期关注,精心钻研。曾对诸多文史材料爬梳考辨,却不受考据的繁琐牵绊,不以史料耸人听闻,行文简练节制而言之有据。当然,作者的一家之言你未必完全认同,但无疑可供参考并展开探讨。作者多用散文笔法,纵横捭阖,灵活自如,于浑朴中饱含深思,庶几可说是有思想而不艰涩,有见解而不偏激,有情趣而不肤浅。
《崖城从前》凡四十篇,几乎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其实还有一点明显的缺失,就是没有关于本乡民歌的话题。人说民歌与民俗是一体之两面,民俗是无韵的民歌,民歌则是有韵的民俗。真正的民歌往往传达出其地域民众的风俗民情。一个地方族群的民歌,就是他们心灵图景的写照。所以说民歌是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可或缺。于此指出,以期作者日后补之。
应作者之请,读过书稿,深以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应予以支持。乐为之序。
2007年2月25日
知识出处
《崖城从前》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三亚市古城一方乡土二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葆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