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器物藏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06
颗粒名称: 卷七 器物藏品
分类号: K87
页数: 55
页码: 231-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的器物藏品的历史情况,其中包含化石、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等。
关键词: 三亚市 器物 藏品

内容

(一)化石
  落笔洞遗址晚期智人牙齿
  1992年3月,海南省文博专业证书班的学员,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李始文的带领下,复查了落笔洞遗址,在灰色胶结层堆积中采集到了这5枚人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顾玉珉先生鉴定,属晚期智人牙齿。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化石
  亚洲象臼齿及小腿骨化石
  1992年12月,由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以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业务人员组成了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发掘。清理靠近东侧洞壁,在灰色砂质土中发现7枚人牙化石。1993年10月,又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工作,又发现2枚人牙化石和距骨。出土华南虎下颌骨化石、亚洲象臼齿及小腿骨化石,两次发掘出土了石制品、骨、角制品以及与人牙伴生的哺乳动物等旧石器晚期遗存标本。
  (二)石器
  砍砸器
  1号砍砸器为蔡明康先生1990年7月采集于梅山。高11厘米,刃面宽6.5厘米,手柄长3厘米,宽3厘米。2号砍砸器也系蔡明康先生1990年7月采集于梅山。高8厘米、刃面宽5.5厘米、手柄长4厘米、宽3.3厘米。3号为黄怀兴于2002年5月采集于崖城高村。高村位于崖城镇东北5公里之抱古乡。长9厘米、刃面宽6厘米。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磨光双肩石铲
  采集于荔枝沟抱坡岭。长23.5厘米、宽12.5厘米、厚1.3厘米。刃部有缺口。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三亚市博物馆收藏。
  穿孔石器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火山岩质穿孔石器。为落笔洞考古发掘队发掘出土。
  石砧
  黄怀兴于2001年3月采集于崖城镇东3公里处的嫩旧坡。椭圆形,长12厘米、宽10厘米,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双肩石斧
  三亚天涯水业集团王秋忠同志于2003年3月,采集于崖城镇东北6公里处之卡巴岭小路边。石斧为打磨制成,表面平滑,一肩深入,一肩浅出。全长15.5厘米、刃面宽8厘米、肩宽6厘米、肩柄长3厘米、宽3.8厘米,系新石器时代石器。
  磨光双肩石斧
  采集于梅山梅东村。长14.2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完整,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三亚市博物馆收藏。
  (三)陶器
  蔡明康先生收藏的陈鸣远款紫砂陶器(三件)
  紫砂方形鼓腹茶叶罐:通高10厘米,颈口宽0.6厘米,颈高1厘米,有方框案,颈下四角各有纹,物盖有五朵圆形风轮。上腹宽8厘米、下腹宽7厘米,四面有突起的方框,框里有阳线双人钩鱼和双鹤莲云对称。底足为四曲足,底中间有圆圈鼎印,圆内有“金鼎万禄”楷书镌文,鼎有“禄怀”篆印一方。保存完好。
  紫砂节藕笔架:五节莲藕弯卧于山字形底架上。全长19厘米,第一节长3.3厘米;斜切面7孔,第二节长4.5厘米,节面阴刻树屋水景;第三节长4厘米,面刻草书“清趣”二字,旁有节芽,第4节长4厘米,面刻草体“康熙年”三字,第五节长2.8厘米,缩尖挑出。保存完好。
  紫砂卷莲叶蛙笔洗:莲叶无规则内卷,洗长19厘米,宽13.8厘米。卷面镌“陈鸣远”篆印一方,对面有青蛙一只,后左有莲蕊、莲子各一枚。底三足为三节藕、一田螺、一莲子组成。保存完好。清康熙年间的陈鸣远,是紫砂艺坛上一位光辉后世的艺术巨匠,所制茶具陈设品有数十种不同类型,是一位善翻新样、擅长雕镂、技术精湛的匠师。三器物玲珑别致,有书、有画、有印,文并茂,倍增风雅,雕刻艺术巧夺天工。
  六耳蕉叶纹陶罐
  出土于天涯海角,高40厘米、腹宽29厘米,斜口外径17厘米,内口径14.5厘米、底径14厘米、颈长2.5厘米。底微凹,口部以下三分之二有9片蕉叶纹,保存完整,为唐代遗物。现藏三亚市博物馆。
  唐四耳波纹长叶卷贴罐
  通高37厘米,罐口径20厘米,颈高1厘米,腰围118厘米,斜足高2厘米,腰上部分有三隔水波纹,下部分有竖形长叶。斜足处有卷贴周圈。底宽23厘米。罐面黑釉,腹内白胎,来源于渔家海上遗物,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四耳提执壶
  通高28.5厘米,腹径2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6厘米。征集于水南大蛋村,属清代器物,保存完整。现藏三亚市博物馆。白胎粗陶碗粗大喇叭式,口宽25厘米、厚1厘米,底宽12厘米,卷底足高1厘米。碗口薄褐釉,碗外和底无釉。1997年7月秦标村出土。汉代遗物,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蟹螺酱釉鼓式陶盏
  盏高8厘米,口径155厘米,外壁蚯蚓走泥纹装饰。鼓式器身堆塑两个栩栩如生的河蟹,两蟹中间,塑贴一个灰白彩釉的河螺。黄褐釉三足草纹圈底,底部泥色陶胎。器物的复杂色彩,实为釉汁里有多种金属元素,特别是铜的还原作用所形成。清乾隆年间器,来源于梅山梅联渔村,为崖城城东村黄肖格收藏。
  陶碗
  口径宽16.5厘米,通高6厘米。器物内外为蛋黄色开片薄釉,足高1.2厘米,造型别致,出土于新庄村墓葬,系宋墓遗物,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仿三彩陶罐一对
  高18厘米、鼓腹围8厘米、口径宽3.8厘米、颈高1厘米、斜足高1厘米。底径宽6厘米。三彩全釉。明器,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四耳西村火药局罐
  通高38厘米、腰围100.5厘米、罐口径9.5厘米、颈口高2厘米、平足。底径宽13厘米,全黑釉。四耳中的两耳间处有方块白胎,其间釉字“西村火药局细珠药”八个字,器来源于梅山。从造型、胎质、釉色看,是清道光间器无疑。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藏励和等编著,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1982年11月重印):“西村,在广东省治西北。为南海县地。粤汉铁路经之。”英国资产阶级为掠夺财富,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英国资产阶级的可耻行径,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前沿阵地的广州一带军民,造炮,制火药,奋起抗击,并将武器,火药运往各港口炮台。崖州有保平港炮台,榆林港炮台,赤岭港炮台,望楼港炮台,有铁、铜炮,用西村火药局的细珠药。此罐是昔日崖州军民奋起抗击英帝国主义的物证。
  青釉陶缸
  通高28厘米、腰围91厘米、缸口宽24厘米,23厘米高的青釉面。缸足2厘米及缸内和盖口属白胎。凹底径宽26.5厘米,白胎。系清代康熙朝遗物。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四)瓷器
  明方形麒麟青花脉枕(一对)
  高6厘米,长13.5厘米,宽12厘米,各面釉青花双麒麟戏珠。左、右侧面各有双环天圆地方空孔案,保存完好,系明代器。蔡明康先生收藏。
  乾隆珐琅彩三童蕉叶春花瓶
  此件乾隆珐琅彩三童蕉叶春花瓶,高22.6厘米,口径8.3厘米。瓶底印章年款为无边框篆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侈口、短束颈、直腹造型,下有圈足,美观大方,彩画宫灯和四朵分别为牡丹、芍药、玫瑰、红菊纹案隔开,前后对称珐琅彩画,画作由三个部分组成,蕉叶铺地而坐的盈笑三童,天空晴朗,祥云四朵,青葱大地,造型意趣,出神入化。崖城王丙杏收藏。
  绿釉瓷灯
  通高19厘米,分灯托、鼓腹、池座。上托径7.1厘米、上节高2厘米、径2.5厘米,第二节高3厘米、径3厘米。鼓腹高4厘米、径7厘米,下节高5厘米、径4.5厘米。池座边高2.8厘米、内径14厘米。造型别致,玲珑剔透。保存完好,系明代器。蔡明康先生收藏。鼓腹瓷盒高8厘米,口径9.5厘米,短颈、鼓腹、短足,加盖。开片全灰釉,造型别出心裁,系清代遗器。蔡明康先生收藏。
  (五)金属器
  黎族三蛙纽铜锣(三件)
  直径分别为28厘米、31.3厘米、31.8厘米,征集于崖城南滨农场黎族连队,清代遗物。蛙锣既是宗教法器,又是信传工具和乐器,是黎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器物,为权力、地位、财富和威望的象征。现藏三亚市博物馆。
  铁缸
  明代储水防火铁缸,高56厘米、圆径56厘米、厚2厘米,黑色,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港门五龙宫古钟
  钟今在港门五龙宫内,保存完好。通高61厘米,其中提钮高13厘米,中体高45厘米,底口边高3厘米,肩宽127厘米,下口宽145厘米。款铸“国泰民安。告康熙辛丑年仲冬月吉旦,隆盛炉造。”又面款铸“风调雨顺。广东琼州府崖保平港人氏发心敬奉洪钟吉贞。重八十余觔,在于五龙大王案前,永远祀奉。发心弟子陈耀邦、林宗柏、王垣、李元富、陈宗器、苏肇馨、苏肇兰、王学汤、梁邦干、陈其德、黎登甲、廖弘酞、廖庭魁、苏公卓、麦口口、麦口口等”。
  铁权
  器物高15厘米、底径10.5厘米。由纽、腹、座三部分组成。元代遗物,征集于崖城拱北,保存完好。三亚市博物馆藏。
  三足麒麟钢宝炉
  崖城水南麒麟坡御皇寺里烧元宝用的三足麒麟钢宝炉,据寺老说,是1948年羊栏妙林村大户林瑞川家送到寺里的,原是林氏祖传遗物。通高38厘米,炉口呈圆形,口径42厘米,平阔沿面4厘米,圆腹底。腹面多重雷云纹,前后各雕一麒麟头像。三足高22厘米,足上各雕麒麟头像,下为麒麟雕爪。整个器物突出浮雕,线条粗犷有力,有较强的立体感。形式新奇,颇为少见。从造型、手法、纹饰来看,是明代遗物。
  明代铜镜铜汤匙
  铜镜直径10.1厘米,把手长9厘米、宽1.5厘米。突线圈包圆镜和把手,圆镜有鹿戏,为杨春梅捐三亚市博物馆藏。
  铜汤匙,长12.5厘米,其中匙盛4厘米,为三亚市杨春梅捐三亚市博物馆藏。
  (六)砖石质器
  赵以濂汉白玉双狮头香炉
  来源于崖城学宫,缺口。长33.5厘米,圆腹,腹口外直径23厘米,口内直径27厘米。腹高25厘米。炉内深6.5厘米。正面刻“仁坚宫”三字,款刻“赵以濂敬”四字,赵以濂,字溪南,崖城官塘村人,光绪年间贡生。清光绪庚子《崖州志》纂修者之一。器物藏于三亚市博物馆。
  汉白玉五龙宫香炉
  高26厘米,宽44厘米。圆形鼓腹径30厘米、深11厘米、边厚6厘米。腹面阴刻“五龙宫”三个行楷大字,字大9厘米,两边对刻含珠狮头。器物保存完好,蔡明康先生收藏。
  模压莲花砖
  宋代寺庙铺地花砖。长36.5厘米、宽22.5厘米、厚6厘米。米黄色泥质夹砂,横板打制,低火候烧,结构松弛。砖面两头边沿各有7颗联珠,中间为双圈组成一大环,环上16颗联珠被4个回形平均分成4组。环空砖面为1朵4辫莲花。1981年出土于崖城城东砖瓦场。三亚市博物馆藏。
  模压罗汉面像砖
  模压罗汉面像大眼、厚鼻、宽嘴。长26.5厘米、宽22.5厘米、厚3.5厘米。呈椭圆形,米黄色泥质压模烧制,火候高,略有破损。为宋代器物。
  (七)古钱
  历代古钱
  战国末年齐国“賹化”环钱1枚。
  王莽“大泉五十”1枚。
  南北朝“天宝通宝”1枚。
  蔡明康先生收藏:
  唐代古钱5枚,宋代古钱37枚,清代古钱327枚,清末及民国时期的铜元。
  重和通宝:宋徽宗重和年间(公元1118年)铸,“重和通宝”篆体4字,为宋徽宗赵佶所书。直径2.5厘米,重约4.3克,方孔。“重和”年号,宋徽宗只用三个月。篆体书钱流传较少,难得一见。
  天启通宝:公元1358年,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在湖北黄冈起兵建立政权时所铸的当十钱。铜质,方孔。明末铸钱很多,且复杂,徐寿辉铸的“天启通宝”与明代天启通宝相比,文字清秀洒脱。称作徐天启。天字笔画较瘦,笔意放开,通字的甬部较长,走尾不上桃,宝字贝部秀丽自然。所铸数量很少,存品不多,极为珍贵。
  昭武通宝:直径1.8厘米,方孔,光背。崇祯十七年三月下旬,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充当了清兵入关的先锋,清政权封他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吴三桂是三藩中力量最强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昭武通宝”为吴三桂此时所铸。
  洪化通宝:吴三桂称帝只五年(公元1673—1678年)就病亡,其孙子吴世璠继帝位,改元“洪化”,铸洪化通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三藩,吴世璠自杀。
  (八)纸币
  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发行之纸币
  蔡明康先生收藏的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壹圆币,长14.2厘米、宽7厘米,四角有阴印一,正左边印孙中山头像,中间有一黄色印“壹圆”,下面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印”。背面均以蓝白色为主,有高楼和编号。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发行之纸币
  蔡明康先生收藏的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发行之纸币1000张,面额壹圆,票面14.8厘米×7.4厘米,正面底边上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印”,全票面红白色为主,背面有古树五棵。
  关金纸币
  蔡明康先生收藏民国时期7张关金纸币,19厘米×8.6厘米,正面四边角上印“壹百”。上有编号和中央银行及上海字样,下有圆底孙中山头像,像下印有“凭票即付”和直排“关金壹百圆”字样,四边周围有各种案,左有方印“中央银行副总裁”,右有方印“中央银行总裁”,下边印“中华民国十九年印”和“美国钞票公司”小字。背面一栋高楼和阿拉伯数字100字样。票为红白色参半,极为精致。
  民国时期广东省银行琼崖区流通券
  蔡明康先生收藏的民国时期广东省银行琼崖区流通券17张(两种)。一种是票面大12.4厘米×7.5厘米(9张),右面印有孙中山头像,上面有编号,四角印“壹圆”,中间印“王毅、丘岳宋”黑色行楷小字,中间印一大楼。左边印“流通券”“发行部经理李健夫”。下面印“凭券在琼崖区换国币”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印”字样。底为蓝色案,上印“1940”。一种为壹圆纸币,票面大12.3厘米×7.5厘米,浅红色,右侧印有孙中山头像,中间印有大楼案,额上印“广东省银行”红字,下另印“琼崖区”三个小红字。中间印“王毅、吴道南”黑色行楷小字,左印“发行部经理李健夫”黑色行楷小字。四角印“壹圆”,票面中间下印有“凭票在琼崖区兑换国币”,小红字。票底茄蓝色,印有“1939”。
  (九)黎族织绣
  龙被
  这件三联龙被,是木棉素织,左右两联各绣一腾龙,中联绣双凤朝阳,扎染绣案,三联合并而成。长173厘米,宽117厘米(每联宽39厘米)。一道宽5.5厘米内几何案将三联合成方框,框内二腾龙双凤朝阳突出主题。龙被天头高15厘米,蓝染,三道黑底线、枝叶;地脚是枝叶绣,三道黑底红线及20厘米宽的蓝染。龙被是黎族上贡皇宫的贡品,是黎族传家之宝。主要用于宗教仪式、祭祀祖先,红喜事、白事等。这件龙被整个画幅黑底彩绣、色调和谐、自然稳重,绚丽古朴,具有典型的黎族工艺特色。为清末民国初藏品。崖城梁中义收藏。
  黎族魂帛
  用土棉织成,两幅并合,长220厘米、宽38厘米。中间各绣对称云龙和麒麟,周绣枝叶花杂。清代遗物,边有轻微破损,1983年征集于崖城高山村,三亚市博物馆藏。
  黎族《婚礼》织绣裙身
  1979年笔者与广州美术学院金景山教授,于崖县(今三亚市)收集的黎族《婚礼》织绣裙身,原大31.3厘米×127厘米。画面分为三段,围绕裙身一周,第一段描绘着迎亲的行列,“双童”(彩架)在前,“新娘”(彩轿)在后;中段是“新郎”、“新娘”在行结拜婚礼,其间的斑鸠纹,双手象征幸福结合,后立的两童(即前段中的“双童”)象征繁衍,旁边摆着储放衣物的竹囤,象征丰衣足食;第三段是抬送礼物的行列。
  黎族妇女长裙
  这件古老的黎族妇女长裙,是高村吉亚伦家的。长82厘米、宽49.5厘米,由裙腰、裙头、裙身和裙尾四幅缝合而成。裙腰幅宽25厘米,白色线道下,显著地染绣两道由小方格组成的白、黄相间的鱼纹。裙头(也称鱼头)是一条幅宽22厘米粗织绣大格青蛙纹,线条粗犷,手工缝绣,透露出原始之美。青蛙纹上下各绣一道红、褐、白色组成的方格鱼纹。裙尾幅宽27厘米,围绣三道鱼纹。物件的原始艺术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提示了人们最初的朴素感情,富有想象而又夸张的表现能力,清新,雅拙,和谐,精致而完美。
  黎族麻织男大衣
  黎族麻织男大衣,是黎族上层人物如峒主、头领才能穿用的,在祭祀、集会、领兵时必穿。采用当地山麻,由黎族土著手工纺、织、染、绣而成。物品比较远古,系乐窗村符那生家物。长98厘米、宽72厘米;袖长40厘米、宽22厘米,袖口由宽4.5厘米的白色、土黄色、褐色相间的几何纹案彩带围缝而成。衣领由一块长30厘米、宽7厘米的白、土黄、褐三色彩带围缝而成。胸前对开式,无钮,两边分别绣有五对白色和六对土黄色鱼纹案。衣脚左右有丫口,其上缝有褐色几何纹绣带。整条衣前后均染黑底,直绣褐色条纹为间隔。
  黎族纺织绣花样本
  普纸成册,长30厘米、宽21厘米,全册19页,彩绘各种花草案。清代遗物,三亚市博物馆藏。
  (十)古近代地方文献及刊册
  《正德琼台志》
  三亚书馆藏《正德琼台志》十二册、四十卷藏本,明代琼山人唐胄编纂。为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长20厘米,宽13.5厘米。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残本影印,原书版框高22.4厘米,宽15.6厘米,书为玉扣纸影印双面折叠线装。唐胄,字平候,号西洲。生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领广东乡试第二名。越四年,参加会试,获会魁(会试第六名至第十八名称会魁)授户部山西司主事职。后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广西提学佥事,旋升云南右参政、布政使。嘉靖十七年,胄因抗疏逆鳞而被削职归里。这年冬天遇恩赦。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四月,胄六十九岁而逝。
  《琼州府志》
  道光《琼州府志》成书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明谊修,张岳崧纂。明谊,琼州府知事,主纂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己巳恩科进士、获一甲第三名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陕甘学正、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等官职。道光《琼州府志》共45卷。
  黄怀兴藏本,系1985年7月海口市书馆据海南书局本复制,由琼州海口海南书局印行。书面大24.4厘米×15.5厘米。全志总计77万字,是海南地方志卷数最多,文字最长、门类齐全、资料最为丰富的地方志。
  清康熙《崖州志》抄本
  清代康熙《崖州志》,知州张擢士、李如柏纂修,翰墨珍藏共114页。分二卷,卷之一为疆域志,有星野、沿革、形胜、山水、乡都、黎情、名宦、流寓、乡贤、孝友、儒林、耆旧、贞烈、遗事;卷之二为艺文志、有记、墓志、文、诗共16个条目。据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崖州志》记,张擢士,江南通州贡生。康熙七年任崖州知州。修《旧志》。李如柏,镶白旗监生。康熙二十七年任崖州知州。纂刻《旧志》。可知张擢士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任间,时始修《崖州志》。二十年后,李如柏于任间继张擢士修本纂《崖州志》,所以康熙年《崖州志》纂修者为张擢士,李如柏两个知州。清代康熙《崖州志》现藏于中国科学院书馆,经中山大学黄华田教授手抄印本共164页,蔡明康先生收藏。
  竖行排印《崖州志》(郭沫若校点本)
  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崖州志》,张〓、邢定纶、赵以濂纂修。共二十二卷三十三志,卷一至卷四为〓地志,卷五为建置志,卷六至卷十一为经政志,卷十二为海防志,卷十三、十四为黎防志,卷十五为职官志,卷十六选举志,卷十七宦绩志,卷十八人物志,卷十九、二十、二十一为艺文志,卷二十二杂志。纂就时未校刊,直至1914年,始由郑绍材与孟继渊等协力铅印成书,仅“印成一百套,分餉州人”。1962年春节期间,郭沫若同志第二次来崖县(今三亚市),县委有意加以重印,请郭沫若同志点订。竖行排印本悉照原文,按古籍规格,新印改为五册,篇目亦稍改进,以便查阅。重版并附郭沫若《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书高26.2厘米、宽17.7厘米。崖县《崖州志》重印领导小组重印,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人民印刷厂印制。黄怀兴收藏。
  (横排版《崖州志》,1983年4月第1版,1983年4月第1次印刷)
  (横排版《崖州志》,1988年7月第2次印刷)
  《崖县乡土志》(呈写本)
  《崖县乡土志》(呈写本),也称《崖州直隶州乡土志》,崖县知事汤宝〓修。汤宝〓1917年春至1918年底任崖县知事,他是个贪官,横征暴敛的鸦片烟鬼,作恶多端,人民恨之入骨。1918年底被王鸣亚率民军抓捕枪决。任间修《崖县乡土志》。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历史:录有沿革、政绩、兵事、耆旧、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下卷地理:录有区城、古迹、祠庙、桥梁、市镇、学堂、山、水、海岸、道路、物产、制造、商务共25个条目。《崖县乡土志》写本封面署“广东崖县知事汤宝〓呈”并加蓋方形“崖县知府”公章。《崖县乡土志》成本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时期,可见当时还沿袭明清编纂地方志制度,地方长官主修志书,向上交差,以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海南杂著》
  主要叙述风灾小民饥苦之状及其典章服物和风土人情,以见海南诸地声教之一斑。蔡廷兰于道光年间著。蔡明康先生收藏。
  《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
  作者刘咸,1935年6月出版。共录八个内容,英文提要和跋。一引论;二黎人文身起源之传说;三黎人文身之工具及手术;四文身黎族略说;五黎人文身之部位纹素及谱;六黎人文身记之描叙;七黎人文身之意义;八结论、英文提要和跋。另有各种文身插多篇。蔡明康先生收藏。
  《海南岛史》
  1942年出版。蔡明康先生收藏。
  《琼崖志略》
  《琼崖志略》许崇灏著,1947年4月出版,全一册。印刷所正中书局,发行所正中书局。分五章成书,第一章琼崖的历史;第二章琼崖的地理;第三章琼崖的地理状况;第四章琼崖的居民;第五章历代治黎与开化海南黎苗之研究。蔡明康先生收藏。
  《海南岛新志》
  陈植编著,1948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沿革;第三章自然环境;第四章本岛与国际间之关系;第五章行政;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文化;第八章资源;第九章产业;第十章交通;第十一章结论。蔡明康先生收藏。
  《海南岛之现状》
  李待琛编译,世界书局印行。全书共14部分(序言缺)。一位置;二地势;三城市;四港湾;五气候;六住民;七农业;八林业;九畜产;十矿业;十一盐业;十二渔业;十三工业;十四交通。蔡明康先生收藏。
  郑绍材《广东乡试硃卷》雕字印刷木版硃卷亦称朱卷。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再由专门誊录的人用硃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用卷者不能认识笔迹,谓之硃卷。又考中的人把取中的文字刻印送人也叫硃卷。郑绍材,五都临高村(今崖城镇保港临高村)人,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补行庚子恩正并科举人。其乡试硃卷雕板。今为蔡明康先生收藏。是一块上下两面,阳雕字印刷木版,长24.8厘米,宽17.3厘米,厚1.3厘米,一般字大0.9厘米×0.5厘米。版口(中缝)上刻“广东乡试硃卷”六字,字大1厘米,单白鱼尾︻形符号下刻“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十小字,接下两面分别是“十一”和“十二”页数,四周为粗线内又附一道细黑线的双边栏。文首硃卷题目为“规矩方员之至也”,署名“郑绍材”。第11页满17行,每行25字,第12页11行零9个字,即文709字。镜沅又注40字。镜沅即唐镜沅,广西灌县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任崖州知州。从印版页数“十一”“十二”来看,上有一至十页(五块印版)已佚失。
  录文:
  规矩方员①之至也郑绍材
  物各有其极,器且然矣。夫规矩小焉者耳,然为方员者不能废,非至而何。从来有至极之法,而后有可传之器。然既有可传之器,要难舍至极之法。何者?法与器实相系,器与法不相离。器既寓于法之中,斯法即为器所从出。非然者,天下之器多矣。胡为乎?伊古以来,从未有舍法而制之者。则试与天下论规矩,夫规矩所以成方员者也,然天下有万方员,而无万规矩也。则又曷何故?混沌初开之始,大员在上,大矩在下。探其本原,天地实为方员之祖。制作渐多,而后因规为员,因矩为方,究其精蕴,人物尽在规矩之中。方员必本于规矩,则规矩夫非方员之至乎。论造物之形,乾员象规,坤方象矩。规矩实妙于自然,自矜奇焉。慧者多遂欲为方员而弃规矩,而规也非规,矩也非矩,于是以为方员之难矣。不知员以象乎天,方以法乎地,自古无不由规矩而生。纵有平方有立方有纵方,方之等名不一,有浑员有弧员有椭员,员之仪象各殊,然要欲外规矩而为之,有觉束手而无策者。况乎积方而成员,析员而成方,一一皆法乎规矩,而无抄未之或差也。至也!谈古昔之事,方出《河》,员出《洛书》,方员已昭其极。则自斗巧争明者出,遂欲废规矩而制方员,而方者不方,员者不员,于是以为规矩之咎矣。不知裂规者非圣,叛矩者无王,前人莫非留为方员之准。纵两极一规,黄道一规,地平一规,规之数可求。望高偃矩,知远卧矩,测深覆矩,矩之象甚显。然要欲作方员而去之,有觉徒劳而无功者。况乎方之内容员,员之内容方,一一不离乎规矩,而无纤毫之或舛也。至也!物苟出于或可增损,则其物不美。若本规矩而取方员,无论拙者欲增损而不能,即巧者亦欲增损而不得。而周之为规,折之为矩,虽极之于天下之为曲为直为广为隘,自知曲成而不遗。然规矩特其小焉者耳。器苟出于或可移易,则其器难传。若约方员而就规矩,无论愚者自消其移易之计,即智者亦难生其移易之心。而眡员取规,眡匡取矩,虽极之于天下之或大或小或短或长,自有范围而不过。然方员但其细焉者耳,于此而似于方员者,可借鉴矣。同于规矩者,更可类推矣。
  流水花放,一片神行。第三艺有如此灵活,不特可作。后劲且足,增首艺之色。诗亦浑切,中自在意中也。镜沅又注。(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注释]
  ①员,通“圆”。孟子《离〓》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崖县县立中学校刊(创刊号)
  1931年创刊,由县长王鸣亚作发刊词,分论著、诗歌、校事述概三大部分内容。还刊有学生年龄比较、总、学生婚娶总、学生籍贯比较、学生家长职业比较和学生毕业肄业比较及崖县县立中学校校歌等。蔡明康先生收藏。(版十八:崖县县立中学校校徽)。
  发刊词:
  崖中校刊快要付印了,原来我是担任作一篇发刊词的,编辑股索稿好几次,我因公务纷繁,几乎日不暇给,致有耽搁。现在,只得草率将本刊所以编印的两种意义写于下面:
  第一,本校创办,赖地方人士惨淡经营,于这经济衰落的情形之下。卒能鼓着勇气,或抒其力,或济以财,底于成立,迄今有六年的过程了,关于校内一切的设施当否以及成绩若何,凡是关心本校者,皆急欲明瞭,于本校方面,亦欲将其自身内容,呈现社会人士之前,乐得接受其批评,以为将来改善之考镜。
  第二,使学生得着发展文艺作品的机会;这样一来,既可相观而善,复得将其所自信的创作,贡献于读者,想不致被撂弃。
  本刊就为适应以两点需要而编印的。绝对不采取一切虚伪和夸张的造作,以蹂编篇幅。
  复次,我希望第二期以至无穷期的续刊,内容一次比一次的充实,进步。
  王鸣亚
  崖县县立中学校校刊发刊词
  中共琼崖北区地委油印《人民报》号外
  老干部蒋益忠同志,解放前在家乡琼山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长期在崖县(今三亚市)工作,今已离休住三亚。《人民报》号外是他在琼山参加革命时一直珍藏。中共琼崖北区地委油印《人民报》1950年4月19日号外,以独大标题“解放全琼的战斗已揭幕了!我渡海大军强大部队业已登陆”,登陆地点在临高和澄迈两地。报道了新琼社琼西前线17日急讯:解放全琼的神圣战斗已于今晨揭幕。我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的强大部队于今日晨4时30分从临高县之临高角至红牌港一带登陆,另部我军于今晨4时在澄迈县属之林诗港至承目湾一带登陆,以排山倒海之势,全部摧毁匪军防线,现正向纵深发展中。琼崖人民所渴望的伟大的日子,现在是到来,全琼军民一致奋起,配合支援渡海大军,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匪类,是时候了。
  (十一)族谱
  《裴氏族谱》(盛德堂)
  《裴氏族谱》(盛德堂)共十一册,裴氏指世居海南岛的裴氏支系,是唐相裴度的后裔。裴度,唐朝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出任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代之宰相,辅政四十年,被封为晋国公。其十四世孙裴瑑于宋时任雷州太守,后改任吉阳军(今三亚市一带)守,为入琼居崖始祖。其子裴闻义任昌化军(今儋州市一带)守,因中原战乱,道梗不归,居崖城水南村。南宋抗金名相赵鼎以事谪崖,居闻义家。后抗金主战派名臣胡铨被谪,复居其所,取左传必百世祀之语题其居曰“盛德堂”。
  崖州《裴氏族谱》(盛德堂),为尚之“自道光乙未(公元1835年)间依旧重修”(仅录而修之)。咸丰年间续修。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又续修(仍草本而修之)尚未付梓。至1920年续修付梓。1986年6月又重修付印。
  其主要内容有:历代帝王纪、派字、邱文庄序、盛德堂记、赠盛德堂诗、赠盛德堂匾、庆远先生行状、静奄先生墓志铭、谱序、唐中丞晋国公裴度、翰林院侍读裴达、入琼始祖雷州守裴瑑等群公像,祖迹、谱训、立派序、自唐名科世家谱志、宋由闻喜入琼居崖始祖列谱志等。
  《海南卢氏族谱》
  水南村卢成昊所藏的《海南卢氏族谱》三十四册。系1991年第十二届二十五世二十六世续修本。此谱第一届至第六届纂修时间不可考。第七届纂修于清嘉庆甲子(公元1804年);第八届于清道光庚子(公元1840年)纂修;第九届修于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第十届纂修于1913年,第十一届续修于1948年。卢氏肇琼之太始祖多逊,原籍河南,自中及第,由学士以居为相位。以交通秦王廷美事,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籍于水南村。四氏祖长子志仁、次子志德自崖迁陵水,五世祖才卿由陵水入乐会卜鳌。
  《崖州林氏族谱》
  谱为崖城镇北村林家珍所藏。谱序徙崖始祖伯康,字君任,系出福建兴化莆田县尊贤里。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授广东雷州府海康县教谕,因乱致任徙崖。十四代于康熙丁卯(公元1687年)创修,民国年间续修。
  《黄氏家谱》《南海移崖黄氏族谱》
  《黄氏族谱》为梅山长山村黄明行家藏。1936年丁丑春月印版,海口海南书局承印。六卷,罗马乡、梅西乡、乐罗、长山乡、九所乡、白腊根、长流乡、感邑月乡、感邑抱利乡、马站、遵导乡、赖元乡、崖城日升乡、高道乡、佛老乡、冲坡乡、岭头乡、新坡乡、东抱本乡、永德乡、白井乡、瑶淡乡、黄流、丰塘乡、田头乡、福元乡等黄氏宗族。
  《南海移崖黄氏族谱》为崖城起元村黄良鹏所藏。乃康熙丁丑(公元1697年)南海移崖二世祖可观,回广录得黄氏族谱一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四世祖黄湛重加考核,记自南海来崖始祖大新公丸六世及迁崖实事。手抄本保存完好。
  《文氏族谱》
  红沙镇文国琼家所藏。三卷,上、中、下册。卷首成都世系,卷一江右世系,卷二粤东世系,卷三三房世系,黎城石狗派世系。卷首有文天祥画像及生平,广东始祖文天瑞画像及生平。
  (十二)清代至民国地(屋)契雍正十一年红白卖断地契
  崖城城东一村王克俭家收藏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四月盖有“崖州之印”红地契和同一内容的白地契各一张。红契白契皆为普竹纸,长38厘米,宽38厘米。红契右下方各加盖崖州之印章,印大6.5厘米正方。契文:
  立卖断契。东厢一甲黎子煌、黎子炽、黎子焕、子灼等,因有本房祖地一块,土名白力根,载米贰升正。不便居住,情愿与人。今有麦家入头承买,当面议定价银染两正,即日亲手领用,其地交与麦遇霖永远居住。一卖千休,于后同房人等再无说及其地,来历不明只问地主理直其米寄在煌〓内,每年包收地粮银捌分正。今欲有凭立卖断契一纸,并四至条段付与买主收存为照。
  东至王家房屋有界
  南至谢家屋地有界
  西至车路有界
  北至许家屋地有界
  秉笔黎子焕(真心)
  炽(平心)
  雍正拾壹肆月 初六 立卖断契子煌(真心)
  灼(好心)
  其银叁系先取过 麦家地价今添上契
  批明实领现银肆两正合批
  永远居住
  乾隆三十五年立卖断房屋契
  同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闰五月十六日地契两张,同一内容,不同笔迹,同是普竹纸,长46厘米,宽40厘米,属白契。崖城城东村王克俭家收藏。契文:
  立卖断房屋契人麦光,麦魁同母林氏,为因钱粮紧迫,母子三人商议,愿将已(以)下房屋壹座,三眼,坐南向北,神台壹架,门六扇出卖与人。先问叔伯兄弟,无就后请中向到塘,周入头承卖。当面议过价银壹拾柒面正,即日银屋两交明白。任从周家居住房屋到烂,不得另起其地交还。麦家卖主不得多端,如有来历不明,只问光、魁,理直不干卖主之事。今恐口无凭,立卖断是实,再批每年出钱粮银肆分。
  光亲手代笔 福心
  中人 吴元灿(清心)
  谢永成(忠心)
  麦雨濯(平心)
  吴季裔(真心)
  麦永奇(禄心)
  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十六日立卖断契是实(禄心)
  嘉庆二十年卖田断契
  港门村东二(2)蔡明康先生收藏的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9月2日卖田断契,长37厘米,宽35厘米,字体端正,可见民间书匠功力之一斑。契文:
  立愿卖断田约人吉翰登、翰儒,为因亲父遗下土名琚松田一丘,叁亩贰分柒厘,其田东至周多直田,南至王家田,西北皆至倪家田,四至分明,今因荒年饥月,兄弟又不能亲耕,情愿出断与人,先问族内兄弟侄子俱各不就,后有同村关世道人头承断,合面议定断价洋银壹百零五两,正即日田银两交明田,其田任买主管耕输粮过名永远耕种,此田系接本业高田水口,高田水满准开下底田,底田无水准放自高田。古云:许人一句,千金莫移。日后放水即将高田为沟。登儒日后兄弟母子不得反悔争端,如有反悔争端者,干罚洋银拾大元出众公用,其田仍归买主管耕,永为己业,造造心愿,后无异言。口言无凭,立下断约为据是实。
  依口代笔 侄魁文(中心)
  同见人从兄翰举
  从侄魁利
  庄文辉(平心)
  翁成凤
  吴松龄
  嘉庆贰拾年九月初二日立断约
  道光初年立卖断草屋并典地契
  该契长49厘米,宽48厘米。古普竹纸,上、中、下均盖有两对称的大方红印章,印章只留有痕迹。崖城城东一村王克俭收藏。契文:
  立卖断草屋并典地契,秦经邦因移居丢下旧屋出卖与人,就有邻居王建斌承买。当面言定,实取断屋价铜钱捌千文,原照上手典地价铜钱贰千文,共领价钱拾千文。其屋壹座三眼,厨屋壹座贰眼,连门〓、神龛、地脚、草木、柱梁等件一切交斌修整永远居住。其地粮照上手契,每年帮纳粮色铜钱肆十文,此系两造情愿,今欲有凭立卖契壹张并上手麦家典契壹张共贰张交斌收执为据。
  邦亲笔(真心)
  同见黄有孚(凭心)
  道光元年三月初七 日立卖典契邦(真心)
  立添字,周梁氏同男德敬,为因钱粮负累,母子于道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向到王建斌添出地价同钱壹千文,批明存照,周梁氏指模(模)
  秉笔男德敬(真心)
  道光四年三月十二日,周德敬向到王建斌添出地价钱贰千文,即日亲手领足,批明存照亲笔(凭心)
  永远居住 财丁骏发
  同治十二年断卖园契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典田地契,正楷体。字里行间,看出愁眉不展,局促不安的心绪。是旧中国农村的真实缩影。港门村东二(2)蔡明康先生收藏。契文:
  立下断园约人陈亚口,因青黄未接,将父遗下淡水沟壹处,其水沟东至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四至分明,出卖与人,先问兄弟人人不要,后问到村内口口口入头承断,两面认定水沟价钱肆千文正,即日沟钱两交口口自断之后任从达摊撬成业,陈家兄弟不得争端反悔,如有口口干罚口钱贰千公用,其沟地仍归王家世代享福,如有来日不明口口口口口口口立约为据是实。
  外口沟地口口口长拾伍丈是实
  三男的笔 大康 (天理)
  同见人侄男 大顺 (良心)
  同治拾贰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立断约
  光绪十九年房产分关契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一月吉日,周文标房产分关,正楷体,共写叁张一样把开分执。由外甥陈肇业执笔存真。同时有监分胞兄文锦,同见人吴云峰,纪学海亲花笔;纪氏,吴氏指模,侄妇吴氏执此等字样。港门村东二(2)巷蔡明康先生收藏。契文:
  立分关周文标同胞二嫂纪氏,侄妇吴氏侄光礼侄孙开分开洛,将祖父遗下产业当胞二兄文锦及亲族开折搭配,焚香告明先人,其田屋各项坐落谁分开列于后,各分之后各管各业,不得争长较短,致伤和气,纵不及张家百忍亦庶几郑氏一公行见,家运渐兴而渐振人士寝炽昌诚乐事也,当众立关叁张壹样,各执壹张存照。
  计开
  正屋壹间叁眼,北边房连灶房系侄妇分,南边灶系标与礼分。厅階众共。
  北边横茅舍并地基系侄妇分,
  南边横厦屋壹间叁眼并书房一眼,灶房壹眼,系标与礼分。
  南边屋后空地系三代牛栏地。
  石臼一个,众共。
  俗名洪道那瓦祖田贰丘,坐米捌升,前出典与人,坡边一丘,坐米四升,系侄妇收粮上纳;港边一丘,坐米四升,系标与礼上纳。 日后各人办价收赎,不得混争。
  监分胞兄 文锦 花笔
  同见 吴文峰 花笔
  纪学海 花笔
  标亲 花笔
  礼亲 花笔
  纪氏 指模
  吴氏 指模
  分
  开花
  洛
  叁张一样 分执存照
  光绪拾玖年 十一月吉日 执众笔外甥
  陈肇业 亲笔花
  立
  侄妇吴氏执此
  民国六年卖断地契
  1917年12月29日立卖地契,长57厘米,宽53厘米。普竹纸,保存完好。崖城城东村王克俭收藏。契文:
  立转卖断契,东厢一甲移居城内黎陈氏同男献科,因有祖父遗下屋地壹块,土名白力根处,载米贰升正,出卖与人。先问房人等不就后,问到马站村王拔超入头承买,半纷载米壹升,当面言定,实价铜钱四十千文,即日亲手领足。其地交与超起造房屋永远居住,书明四至,一卖千休,寸土不留。自东厢一甲黎吉〓折米壹升过南厢六甲王德芳,〓永远为,日后科子孙不得生端收赎异言,今欲有凭立买断契一纸并上手雍正拾壹年黎子煌公卖红契一纸,共二纸交与超收执存照。
  卖主 黎陈氏指模(模)
  秉笔男科 花田文
  一批明内帮科字一个
  一批明四至:东至王家屋地为界
  南至黄家屋地为界
  西至谢家屋地为界
  北至许家屋地为界
  门路自许姓西方横屋后出
  中华民国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卖断
  民国十二年卖断田地契
  1923年3月30日卖断田地契。正楷书,契里道出农民百般无奈,人人自危,民穷财尽,被迫卖断田亩的惨状。港门村东二(2)巷蔡明康先生收藏。契文:
  立愿断园约人林桂文为因家中无钞应用,思有祖父丢下土名打水塘后园一个,其园东至倪家,南至坎,西至篱园,北至坎,四至分明,情愿出断与人,先问亲房兄弟无人承买,后问到村内人王泽芳入头承买,两面议定断价铜钞玖千文正,即日钞园两交明白,自断之后,园田任钞主立业管耕担高填低,而林家兄弟人口不得争端反悔,若有滋事者,甘罚铜钞肆千文交与王家,以为费用,其园仍归买主永远为业,此乃两造心愿,后无异言,立下断约为据是实。
  外批内添字拾壹只
  依口代笔从弟 映馨
  同见人 从弟 映贤 太和
  民国十二年三月三十日立下断约公心
  光绪二十五年(加盖崖县县政篆印)
  立卖断田契
  契约立卖断契字人黎伏里罗成烈、罗成谟,契文,承买人王天祥以及签书人、乡约人、同见人等。年款为光绪二十五年拾月初十日并加盖崖县县政篆印,契文也盖崖县县政篆印。文首字号盖有半印,文尾上端加盖半印。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崖州黎伏里人之立约,民国后崖州改为崖县,加盖崖县县政篆印,可见民国政府对光绪年间民间不动产的管理。蔡明康先生收藏。
  广东省政府财政厅“断卖契纸”
  宽33厘米,长50厘米,铅印花边,横排“断卖契纸”四个大字,下直排广东省政府财政厅示文,计开填写业主罗关保,立卖断契人黎伏里九甲人罗大志、罗大才、契文、签书人、同见人和大志大才亲笔及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等,发证期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并盖广东省财政厅印章。计开处盖崖县县政印章。两边字第号上下分别盖有广东省财政厅及崖县县政半章,蔡明康先生收藏。
  广东省财政厅验契证据(三张)
  表格明细崖县四区业主姓名罗成炳,不动产种类(屋)所在地(罗马村)、价值(壹千元),纳税年月(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税银(〇万〇千〇百十四元),原契字执号数(寒字第十号),验明证据号次(地字七一〇)、验契费国币三角(免收)。不动产注册列第(一)册第(一)页;县验税契处委员;区分处主任。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盖验讫印,两边字第号(半)各盖广东省财政厅半印。左二据不述。蔡明康先生收藏。
  后记
  《三亚史迹叙考》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我就在这片故土上从事文化文物工作,历任文化馆馆长、三亚市博物馆首任馆长。作为三亚故乡人,摸清三亚的文物资源,把先人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奉献给三亚人民和社会,以酬乡情,是我未停止过的思考与愿望。
  1983年3月初,当时海南在行政管理上隶属广东省,在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海南各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党和政府的重视,崖县(今三亚市)成立领导小组,组成文物普查队,我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文物普查队队长,何擎国同志任副队长,队员有王隆伟、邢增禄、陈健、林春明、徐玉明等,肖春华、符名禄、杜海、符清文、吕石光、王健章、王乃山、蓝开和等各区文化站的同志都参加了这次普查工作。广东考古所研究员杨式挺先生及有关专业人员曾带领普查人员实地考察落笔洞、崖州古城、天涯海角等文物点。时任文化局长陈廷龙同志的大力支持,文物普查队经过三年多的艰辛,跋山涉水,走黎村、进苗寨、访回乡、考古城、问民间,收集了一批文物和人文史料,包括历史的、古代的、近代的、革命的、民俗的、生产的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文物史迹。这是一次对三亚史迹的普查和整理,是一次对三亚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为三亚史志的一次补缀。1985年初,由我和何擎国、王隆伟拟定文物志的编写纲目并进行分工撰稿,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及其他原因,没有完成稿子。又经过后来的不断补查,和我多年来直到退休后的田野调查、研究,撰成拙作《三亚史迹叙考》。
  调查资料至书稿撰成,是有关领导、同志、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中共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葆玉同志的启示、指点和鼓励,增添了我完成书稿的使命感,激励我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实事求是,拓展三亚史迹的研究。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林安彬同志,为本书撰文“钩沉历史奇珍 挖掘文化异宝”。书稿写成后,请三亚市人大原副主任吴清庆先生、三亚市文联原主席、作家蔡明康先生首阅书搞并指点其补充有关内容,2002年7月书稿寄请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及唐玲玲教授审读,周教授曾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多年,倡导建立“海南学”,周、唐二位教授不但国内有多部专著出版,而且有专著在马来西亚和台湾出版,名扬海内外,有关海南的历史著作已有部分付梓,二位教授正在进行整理并书写《海南通史》大部工程。他们刚从白沙县黎村田野调查归来,周教授为本书写了序。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批评指教和过奖的话,是我今后做好三亚史迹研究的方向。
  本书不断延期出版,使我有可能对它补充、修改。感谢文博界的同仁、故乡父老,他们或与我一起进行过田野调查,或是指点调查的线索,或提供资料。感谢崖城水南村卢成昊同志,在我退休后和我一起进行田野调查,寻碑拓片。陈光良副教授、黎月光先生、蒋明清先生、黄家华老师等好意的帮助,非常感激。林葆玉常委和我的家乡崖城镇委书记、镇长曾文先生、副镇长林春明先生对本书出版的关心支持,费心尽力,我铭刻于心。感谢三亚市委宣传部黄克锋先生为本书器物藏品和部分版拍摄照片。其他还有许多的同志、朋友,各方面的帮助实在太多,难以举尽,深表谢意。
  本书以文物的时代、质地、属性及其他内涵划分类别。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划限,即古代部分:由原始社会下至1828年(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近代部分:由1839年(虎门销烟)下至1919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现代部分:由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下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限于篇幅,《崖州志》有记而已佚的碑记,仅选录部分,以便读者鉴别,印证、参考和欣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史迹,待条件许可拟补辑。革命烈士故居及墓葬,因调查人力等条件所限,仅选部分早期重要人物辑录,所遗漏者待日后补订。
  书之面世,渗透着亲人的汗水。老伴王克凤和三个女儿梅雨、梅朵、梅园、侄女黄良敏、侄婿潘敏等,花费了无数假日和茶余饭后时间抄写资料,打印书稿等。古崖州的历史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为我们研究三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谬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学术界专家学者,和关心三亚史迹的朋友们,对我的拙作《三亚史迹叙考》提出意见,不吝赐教。我将化感激之情为动力,为三亚史迹研究做出努力。
  黄怀兴
  2004年8月15日于鳌山斋

附注

〔注释〕广东美术学院1979年创刊号《美术学报》(金景山:装饰艺术的奇葩——海南黎族案初探)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