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505
颗粒名称: 卷六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分类号: K928.726.6
页数: 11
页码: 219-2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县农民协会、中共崖县东南支部、崖三区苏维埃政府、仲田岭革命根据地、中共陵崖县委、崖县抗日救国后援会、青年抗日同志会、中共崖县委等崖县历史上的重要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是崖县革命斗争的重要见证,也是崖县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些遗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崖县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本文还介绍了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旧址,揭露了日寇侵华时期的罪行。
关键词: 近现代 史迹 建筑 旧址

内容

崖县农民协会旧址
  1926年秋,在崖县左派县长陈善和共产党人陈英才的支持下,崖县农民协会在四邑会馆成立。农会主任由麦宏恩担任,委员有陈世训、黎茂萱、张开泰、陈儒椿、陈绍恩。农会成立后,办起平民夜校,开办农民骨干学习班,举办宣传讲习所,讲授马列主义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苛捐杂税,反高利贷,反剥削,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声势甚为浩大。
  四邑会馆在今崖城药材公司仓库,会馆面积为进深42.7米、宽27.9米。坐南向北,第一进客堂进深8.53米,宽4.7米,第二进为庭院,进深25.09米、宽6.7米。整个会馆面积为1191平方米。会馆顶盖已折。
  中共崖城东南支部成立旧址
  位于崖城一高小学教师办公楼内。
  1926年7月,在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陈英才、麦宏恩等同志领导下,于此成立中共东南支部,郑望曾任支部书记,组织委员郑如青(铁奴),宣传委员郑绍南。尔后发展一批党员,同年秋,成立县农会,从此崖县革命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运动更有声有色,反苛捐杂税,反高利贷和减租减息斗争甚为浩大。
  办公楼坐北向南,进深9.2米,宽7米,两旁连接12.7米长的教室和教师宿舍,遗址原小楼高8米,其中间3.8米隔层木楼板,二楼是革命活动处。办公楼南向校道至公路为200米,北向是大操场,操场周围为教室和教师宿舍,整个学校面积约20亩。
  崖三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
  旧址在藤桥原六行会馆,今会馆已拆建旅社。
  1927年10月,中共崖三区领导的藤桥起义取得胜利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崖三区苏维埃政府,民主选举李茂文为三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开泰、陈保甲、陈保卿、占行城、王植三、黎学位、曹必敬等任委员。崖三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藤桥反动奸商的财产,发动农民抗租退押,把土地分给农民,惩办土豪劣绅,打击反动统治,保卫红色政权。
  仲田岭革命根据地旧址
  仲田岭位于三亚市东境的藤桥、林旺地带,地处三亚、陵水、保亭交界处。东离海榆东线3公里,西麓为仲田村,南接岭仔,西靠保亭。抱山临海,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军事上机动回旋余地大。
  1928年,张开泰等同志以仲田岭为根据地,恢复了中共崖三区委(张开泰任区委书记)、崖三区苏维埃政府、区农委等,重建武装,扩大革命力量,成立工农红军连。面临敌人重重封锁,在粮食、用品、生活困难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坚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取得革命胜利。为崖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
  张开泰(1905—1978年)崖县藤桥风塘村人。1926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崖县早期领导人之一。建国后历任华南分局党校副教育长、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琼山县委副书记、中共海口市委书记处书记。
  中共陵崖县委旧址
  遗址在藤桥仲田岭根据地。1931年秋后,根据琼崖特委指示,琼崖特委特派员王白伦主持,在仲田岭成立中共陵崖县委(管辖陵水县、崖县和保亭县的毛政弓、加答弓、五号、六号、七号等地)。县委书记王克礼,委员张开泰、廖仕英、林豪等。同时建立青年、妇女、儿童、农军等区、乡、村组织,重建红军连,发展组织准备打仗。
  崖县抗日救国后援会旧址
  位于崖城孔庙东距200公尺处的城隍庙内,庙已废,旧址为今崖城供销社大院。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崖城地区陈英才、黎茂萱、林庆墀、郑望曾等在崖城地区成立“崖县抗日救国后援会”,由陈英才任主任。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纷纷参加。组织抗日宣传队,利用口号、标语、漫画及演出宣传群众,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热情。
  青年抗日同志会旧址
  位于崖城中街孔庙西300公尺原崖城遵导小学。南面200公尺校道通牌坊街,校道两旁分别为两排校室,后面是操场。校室西为教师宿舍及办公室。
  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1958年后该校合并崖城高小,而改建为崖城管区合作医疗所。1937年10月,由崖县一高小学师生发起,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城区青年100多人成立“崖县青年抗日同志会”。以标语、口号、漫画、墙报、游行示威、演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后来不少青年加入抗日武装,加入中国共产党,促进了崖县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中共崖县委旧址
  1938年夏,琼崖特委派叶云夫来崖县成立中共崖县委,驻地在梅东村后岭(后转凤岭)。书记叶万夫,委员陈英才(组织部长)、黎茂萱(宣传部长)、肖尔炽(民运部长)。从此,崖县有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党的领导机关,有力地加强了崖县抗日斗争的领导。贯彻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一致抗日,发展党组织,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旧址
  在田独黄泥岭西北山坡原田独铁矿旧址。万人坑是日寇侵华时期杀害和奴役我近万名矿工,疯狂掠夺我铁矿的罪恶遗址。现存直径300米、深约50米的矿井,70多米长、15米高、10米宽的运矿矿桥,还有矿仓、日军营房等。离矿井东北50米,有一长约100米,宽50米的坡地,遗存着当年死难矿工的累累白骨。遗址西北处,由海南铁矿建立一座高2.6米,底宽1.72米的纪念碑,碑上刻着“日寇时期受迫害死亡工友纪念碑”,碑前建0.92米长、宽0.85米的方形水泥骨琢。遗址已圈围,1985年分省前是广东省重点保护单位,现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侵华日军碉堡
  羊栏、马岭海榆西线公路西侧和三亚飞机场周围,今存多座日军碉堡。砖、水泥半圆顶结构,入口宽0.81米,圆顶高1米,碉堡高2米,有3个枪眼,每个宽0.65米。日寇侵崖后到处增设。
  侵华日军三亚码头旧址
  今三亚港内,日军登陆后修建水泥钢筋码头,加紧掠夺我海盐、木材和土特产。建国前夕,国民党残部最后从这里撤离。建国后,海运部门不断增设使用,扩建为三亚港务码头。
  侵华日军三亚机场旧址
  羊栏旧村西,旧址即今三亚老机场。日军侵崖后,1941年所建军用机场,原处居民拆迁妙林,遗存跑道已扩建,营房等尚存。1994年前曾为民用机场,新建大量设施。
  侵华日军浮脚营房
  三亚市内三角街西,原陆军招待所,日军侵华时所建。原存两幢,相隔约600平方米,1米多高水泥砖砌脚柱,上架木板建房,屋顶为铁皮瓦块,天花板、地板、隔板、窗等全部木料,日式建筑风格。建国后为陆军部队所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拆除。
  侵华日军浮脚仓库
  今三亚游泳池西,东西向,存数幢,开前后两大门,门侧台阶可上,仓底离地面2米,有通风朝阳作用,铁皮瓦面,砖墙。建国后,解放军接管使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拆除。
  侵华日军游泳池
  三亚市体委院内,为侵华日军所建。池长500米,8条水道,南北走向,北浅南深,四角有扶梯。建国后为体委扩建,现为体校所用。
  侵华日军物资山洞
  位于奶峰岭下立才农场场部东北山坡胶园。日军投降前夕,他们加紧拉夫抓丁,强迫外地民工和部分立才黎族同胞,秘密日夜抢建山洞仓库,建筑期间戒备严森,建成后日军汽车深夜抢运物资入洞封存,尔后将参建劳工杀死。今存山洞洞口两处,北洞位于育才区南斗村南斗作业区立才农场医院对面,洞口进深8米,宽2.4米,高2.4米,半圆横形,水泥、砖结构,十分牢固。南洞进深16米,宽2.4米,高1.2米。半圆横形,水泥、砖结构,十分牢固。
  南北两洞相距50米,洞口均朝西。内已被土封住,洞深及内所藏之物不得而知。
  崖城“万代桥”
  崖城中学南跨宁远河段,1940年日军役使崖城人民所建的水泥钢筋公路桥。因坚固,崖城人称“万代桥”,该桥建于宁远河崖城段海榆西线河段上。原桥北端接木桥上崖城墟,日军投降后,因洪水冲毁木桥,存水泥桥段。14个桥墩、墩距11米,全长145米,桥面阔5.8米,两旁栏杆高0.9米,部分桥面被炸毁。为日军侵崖见证。
  崖城铁路“红桥”
  崖城东北宁远河铁路线上,为日军侵崖掠夺海南资源修建黄(流)三(亚)铁路最大的一座桥。当年铁桥架油红漆,因名“红桥”。建于1942年,全长384米,16柱水泥钢筋圆桥墩,墩距16米,桥高10米。1979年增设1.2米宽人行道,设12个避车站台。
  崖乐县政府旧址
  林旺铁炉岭,后迁六盘。1945年夏,琼崖特委撤销陵崖保乐办事处,分别成立陵保、崖乐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崖乐县长张开泰、副县长孙己任(孙家元),秘书陈生。管辖范围:崖县二、三区和乐东的雅亮、育才等地区,同时相继成立民主政府。
  崖县前进队成立旧址
  位于梅山梅东村后岭,1946年特委派孙惠公等回崖县重新成立中共崖县县委,以崖区委原有武装班十几人为基础,扩大建立崖县前进队,初为几十人几十支枪,队长王振雄,在县委书记孙惠公带领下,先后在梅东关公庙战斗,攻打包围千家据点,伏击火车,袭击崖县县城等战斗中取得胜利。
  崖城劫狱战斗旧址
  位于崖城东关市南海会馆国民党监狱。国民党四十六军来琼清剿共产党,在崖县先后逮捕一批地下党员和政治嫌疑犯100多人。1948年5月19日晚,在中共崖县委书记林庆墀、委员吉竟成和何赤等同志的领导下,五总队第十三支队队长韩飞带领战斗队同崖县驳壳排长孙家璋带领短枪排主攻监狱,五总队两个大队分别包围真武庙和同善堂两个敌据点,第五总队还派一个大队围攻赵氏祠堂之敌。深夜入城,指挥部设在起晨周炳汉家,部队分头阻截各据点敌人,在韩飞和孙家璋的带领下,围攻监狱的战士们用土制地雷炸开墙角,救出狱中同志和群众。建国后会馆拆除,建戏台。今毁。
  崖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崖城水南东海榆西线向西转弯处,靠海南甘蔗育种场后围墙。坐西向东,纪念碑为砖灰水泥结构,碑身高约6米,二级方碑座2.55米×2.55米,高1.8米。四周方墙9.4米×9.4米,高0.8米。东西两出入口阔1.5米,碑身前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后书“革命烈士浩气长存”,下刻陈英才、黄国琰、王风流、黎道统、王文兴、黎秀基、陈英秀、林庆瑚、容达茂、麦家瑞、容显俊、陈运辉、林家达、林增麟、苏定贤、陈鸿翔、林福兴、吴乾光、肖起秀、徐日光、谢香明、黎茂萱、黎定安、李润福、陈芬传、苏活明、林兴良、郑联云、冯流、容有春、钟树梅、冯可用、黄亚讨等33位烈士姓名,落款建碑日期:“1967年8月1日建。”
  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梅山镇石沟溪水库西侧海榆西线侧山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正门是四柱水泥石米柱,额书“梅山老区烈士陵园”,正门进深70米处建水泥平顶八角(柱)亭,再进50米处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高约7米,再进50米建烈士公墓,水泥石米栏杆,围墙中心是坟场,长6米,宽2.13米,高0.42米。收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部分烈士遗骸。
  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林旺风塘村西北4公里仲田岭前山冈上。占地面积305平方米,砖灰水泥结构,三级方碑座,碑高9米,宽2.7米,正面浮雕全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嵌石长3米,宽1米,镌“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烈士碑志”,款刻“三亚市人民政府1993年4月5日立”。纪念1927年藤桥工农武装暴动等英勇牺牲的烈士共232名。碑后左右建六角顶亭两座。

附注

注:本卷故居、墓葬、旧址等史迹,均为笔者等实地调查。其革命史资料来源:《崖县革命史》(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9月)和《三亚英魂》(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1994年6月)。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