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亭热水池碑记(唐镜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474
颗粒名称: 既济亭热水池碑记(唐镜沅)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既济亭」及其背后的历史。既济亭位于三亚市良种繁育场,取名自《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三“既济卦”。清光绪十四年夏,崖州知州唐镜沅在城北发现了一眼热泉,并招集乡绅和监州同官前往,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改建了热水池,并立碑纪念,成为崖州“玉井温泉”、“温泉漱玉”名胜之一。碑高207厘米,额篆为“既济亭热水池碑记”,字体大,记录了修建情况和寓意。
关键词: 近代 碑匾 石刻 热水池 碑记

内容

既济亭,在城北四里许,现为三亚市良种繁育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知州唐镜沅在热水池上建。既济亭,取《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三“既济卦”而得名。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夏,崖州知州唐镜沅上任伊始,偕乡绅拔贡何秉礼、监州同官尹南等四人,前往寻幽访胜,他们在城北发现一眼热泉“咸沸作漱珠状,染指如探汤然”,“左有冷泉一线,热冷暗流交融”成为暖泉。诸认是硫磺地热之理,当循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冲相克而论之。唐镜沅即叫人往泉下探挖,分别发现一半圆形和一长方形的两口古池,未知何人所筑,经淘汰清理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改建后的热水池,一口长约九尺,宽约五尺,深约四尺,中间砌隔为左右两半池,左者清冷,右者温热,名曰:“阴阳池”,另一口长如上池,深八尺左右。池门建立五级台阶,池有暗沟会通上池,水口与上池分流而同泻,名曰“合德池”。从这里讲的是天地相交,阴阳互感的道理。取《周易》第六十三既济卦离(火)下坎(水)上,《象辞》水在火上之表象,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热,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应有远大的目光,在事情成功之后,就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采取预防措施。既济,而作《既济亭热水池碑记》。此后,成为崖州“玉井温泉”、“温泉漱玉”名胜八景之一。日寇侵琼期间,亭毁碑佚,1984年文物普查队多方寻访不得,2005年6月初,该场领导发动职工,在场部鱼塘路下出土复得,现藏于场部办公室。碑高207厘米,上宽65厘米,下宽60厘米,厚4.5厘米,额篆“既济亭热水池碑记”8字,字大6厘米,碑文字面高172.5厘米,宽59厘米,碑文字大2厘米。
  [碑文]
  圣人之教人也,以格物为致知之本。谓即物穷理,知始不丽于虚。其不可强格者,则曰生物不测,固不必硜硜然凿混沌也。自儒者以“一物不知为终身耻”,遂务为钩索,往往失于眉睫之间,而入于支离,抑何过哉?盖理具物中,而物有出理外者,虽圣人有不知焉。孟子讥“缘木求鱼”,不知鱼之有集于树者,犹物理之偶异也。《大雅·桑柔》之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固谓积阴之寒气为水,非濯之凉,不足解执之热也。孟子亦引之,无异词。庸讵知有氏井以汤、姓泉以温者,可以常理解耶?光绪丁亥夏五,余捧檄摄崖篆。闻城北四里许有热水焉。劳形案牍,未遑省也。己丑春正月既望,偕邑绅何竹筠广文、尹南监州同官、蒋光甫都戎、卢光廷外戎,寻宋知州毛子文乡。先达南山洞天。越翌日,出城东观热水。群峰入望,簇簇若玉笋,蜿蜒数十里,叠为丘壑。形家谓崖城过脉也。越阡登部娄,清泉一眼,觱沸作漱珠状。染指如探汤然。曲沟涓涓,热始渐杀。夫东南多热水,恒倚石出,此独涌土阜。异矣。左有冷泉一线,暗流交融。否则沸当不止。尤异矣。相与诧笑而论其理。诸君以世称硫煤熏蒸者近是。余曰,五行之有生克,理也。生者不克,克者不生,亦理也。以理则火生于木而克金,水生于金而克火。硫也,煤也,金属也,不为火克而生火。热泉也,火象也,不为水克而生水。志载五行变,妖异兴。何此水如常也?诸君曰,然则理果安在?余曰,守圣人格物穷理之教,仍安生物不测之天。必欲格理外之物,强致曲之知。无己,请舍理而观象。《易》曰“水在火上既济”,是无水火相生之理,确有润下炎上之象。凡井之汤,泉之温者,谓之水火既济可也。然则同流而炎凉殊者奈何?曰阴阳分位,有未济之卦在。阴阳合德,犹不足为既济乎?佥曰唯唯。可辟而筑之。余召庶人之在官者,曰陈延年,林德让。鸠工淘汰,得古池半规。降一等,距二尺有咫,复得池如矩。碑志阙如,莫知其始。仍废制而增其式廓。下池长丈有缩,宽半之,深更半之。可濯可浴。中界为二,左寒右暄,曰“阴阳池”。示分位也。上池长宽如下,深倍之。池门五级,拭面皎然,浣巾胜胰皂。有暗窍通下池,使修禊者歌《汤盘》“日新”焉。占课晴雨,气蓬勃如釜上,候验若券。水口与下池分流而同泻,曰“合德池”。存既济之真也。观者日数十人,不可无憩游人所。距池二丈许建亭,翼然于上。中祀热水神以主之。榜楹曰“风浴春怀贤士撰,咏觞情叙永和年”。名是亭曰“既济”。经始于正杪,落成于春暮。联、额皆纪实也。规画多出何君,监修则尹君尤力。簿书之司,弟镜沣任之。工竣,请余记石。余曰:既济之卦,彼此为用,事之所以济也。乃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则保济之功不可忽。前人之为是池,如《彖》所谓“小者,享也”。得利贞之道焉。后之人,顿忘“六四衣袽”之戒,几淹废不可溯洄。今之视昔,惧不异后之视今也,则保济之望无穷矣。盖天下事之如此池者,比比也。可胜慨哉!抑余尤有感焉。昔子产之治郑也,曰“水懦则民玩,火烈则民畏”。然则水火之象,固具临民之理。苟非加教于既庶既富,而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焉,则既济之真失。奚以消益深益热之患也?而后叹圣人穷理取象之学,固包民物而无外者也。岂沾沾以亭池侈游观哉?吾知勉矣。
  大清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春月下澣〓旦
  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制科徵用孝廉方正庚午科副元侭先补用知州权崖州事桂林唐镜沅撰
  敕授修职郎侭先教谕癸酉科选拔州人何秉礼书并篆额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