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古代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456
颗粒名称:
(三)古代碑刻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16
页码:
160-1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州学宫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和重要意义。崖州学宫是古代崖州的最高学府,也称孔庙、圣庙、文庙,位于崖城镇中街。它创建于北宋末南宋初年,是当时崖州最高级别的文化机构。崖州学宫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当时海南岛封建文化的兴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关键词:
三亚市
古代
碑刻
内容
节录摩崖碑记(宋知昌化军邢梦璜 文昌人)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丁卯(公元1267年),吉阳军黎族人民响应汉族陈明甫、陈公发兄弟的号召,举行起义。由于规模较大,宋王朝大举出兵进行镇压。
陈明甫(公元?—1274年),崖州临川里(今三亚市)人,在崖州郎风岭下海边作耗凿石为栏,栏围长数十丈,养殖玳瑁。后因不堪官府和豪酋峒长的压迫凌辱,明甫、公发兄弟愤而占据临川里一带五十余村,在鹿回头岭上建连珠寨,大书榜文,自号“三巴大王”,组织一支黎汉族农民、渔民的海陆联合军队,衣服器用车船均模仿帝王仪制,建造双龙战船数十艘,同官府对抗。黎汉族劳动人民,在共同阶级命运的基础上,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同仇敌忾。起义活动范围远及粤、桂、闽三省的潮州、惠州、广州、钦州、廉州、雷州、化州等沿海地区,又与越南、泰国建立外事关系。宪司荐钦州守马成旺征之,马成旺与其子抚机和铃辖(掌一州军旅屯戍营防守御的统兵官)云从龙领兵征讨。这次起义历时八年,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捕,至死不屈,陈明甫弟、子、孙六人也同时惨遭杀害。
《节录摩崖碑记》为邢梦璜撰文。邢梦璜,文昌人,咸淳年任宋吉阳军佥判。碑佚存文。
[碑文]
渺矣朱垠,重溟绝岛,百峒窟山。群盗宅海,西交南占,而崖以百余户孱民,五六千疲卒,植军其间。有属镇曰临川,距州百里而遥,国初置统领,本军是疆。暨五六十年,奸孽互相攘寇,自相易置,本军力弱。明甫、公发倚黎䉤逋,窃据为盗,建寨于鹿回头。驾舶有双龙首,服器僣越,榜称王号。系累军卒,擅征民粮,占税户五十余村。剽袭商货,司舶虚设,掠及濒海八州居民,以〓外番,恶贯山积,尚逭天讨。六年春,值琼黎犯界,经阃荐钦守马公成旺于朝,任南征事。秋,偕其子扶机来莅。即率壮士疾驱群黎,数十余战,拓故地数百里,集流民数万人。八年秋九月,诏马正席琼莞。十年,乃遣其子抚机、应麟,总制军马。申命铃辖云从龙,协赞军议。三月辛巳,公饯于师,嘱以尽贼乃还师。舟启行。辛卯,舟次双洲门。行汲不利,众辄气沮。总制曰,有进无退。乙未,至临川港。贼以数十舟逆战。善射者射之,辄毙。贼退保栅。丙申,轻舟济精兵。潮涸涉浅,先登,拔贼外栅。攻连珠寨,东西夹击。总制中流矢,裹疮,乘胜拔其大寨。贼溃,自相蹂躏,死者枕藉。火其巢窟,累日烛霄。公发窜入上江峒。四月戊申,攻之。明甫走黄流峒,又遁占城,入交趾。遗军迹之,计穷复回。五月申辰,水战,贼败走。总制曰,此贼若遁,我无还期。四面截之,获其父子,又系孙六人。兵之所至,民悉安堵。六月献俘。桂府径使驰奏上闻。诏广右师正法。乃取二凶钩脊悬竿。先剉子孙逆党于碪斧。然后备刑两丑,悬髻窒吭,穴手钉足,烙肤脍肉,运刀若风。民黎震悚。莞帅进二秩,带阁职,仍外任。总制特转五官。余功行赏有差。列郡诸民,峒落诸黎,始知有朝廷台阃州郡。是役也,运筹三载,出师七旬,平崖之勋,前此未有。马公自桂归,命云铃辖宣天府德意,抚余党,相阴阳,造庐舍,捐徭税,劳来民旅,乃疆乃理。爰有远村近峒,色喜相告曰,此地昔为暴区,今为乐土。襁负而至者,摩肩接踵,殆无虚晷。崖风以和,崖人以歌,邦人咸愿摩崖纪绩,属梦璜记之。璜虽不文,姑识其实云。
崖州学记(明成化癸未年大学士邱濬 琼山人)
崖州学宫,为古代崖州最高学府。也称孔庙、圣庙、文庙,位于崖城镇中街,创建于北宋末南宋初年。
明代海南岛的封建经济文化比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封建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出现了“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的新局面,明王朝统治集团从“长治久安”的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皇帝提倡兴学教化,重视选材,吸收知识分子充实各级官僚机构,元以前崖州没有人考取进士、乡举。到了明代,由于重视教育,崖州考取进士的有钟芳、钟允谦父子,举人16人。海南地方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校人才风化所关”,“重视学校,增拨经费,修建学宫”。涂棐,邱濬、徐琦是当时被人们誉称为良师和贤能的官员。《崖州学记》由邱濬撰文,记涂棐(江西丰城进士,字伯辅),为广东按察副使,管一省司法的副官,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兵备道,七年(公元1471年)来海南巡视,下令全岛府州县官员整顿和扩大学校。按部至崖,命崖州知州徐琦,重修崖州学殿庑,堂斋,星畸门、戟门、外门、藏书祭器二库、射圃之事。碑佚存文。
[碑文]
昔者圣人述经,于《诗》则惩荆舒,于《春秋》则外吴楚。所以惩之,外之者,盖以先王之道不行于其地故尔。抑孰知圣人百世之后,而其道又越荆楚舒吴而南数千里之远,以至于百越之墟,大海之外乎?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言盖至是验矣。凡天下郡国,皆居海内。惟琼一郡,颛颛居海之外。而崖在前代,再涉鲸波,非舟楫之利涉不可以通。今而释奠之宫,弦诵之所,与中州等。岂非圣人之道行于海之验欤?崖有学,肇于宋淳祐中,知军毛奎始创于城西。元泰定中徙城东,至正中又复其旧。入国朝来,虽屡更修葺,然皆苟焉而已。成化六年,丰城涂君伯辅,以廉宪副使者之节,专镇兹郡。按部至崖,慨学宫之卑陋,悯学校之废弛,乃命知州事诸暨徐君琦,拓其址而前之,视旧少西。凡学宫规制所当有者,咸一新之。其费一出于公,民弗与知。规模宏敞,藻绘绚耀,州人父老,过者惊叹,以为昔所未有。徐守谓崖学创于宋,历元至今,未有文学之士为之记者。以书来征予文记其事。惟昔圣人兴浮海行道之叹,继而以从我其由之语。夫当圣人振铎之时,必欲其道之行于远,尚有赖于贤哲之士,相与佐佑之。矧去圣人数千年,微言绝,异端起之后尚远乎?吾知圣人在天之灵,固不能不望于后世贤哲之士,相与佐佑而作兴之也。崖自入职方,千二百余年于兹。立为学校,又四百年于兹。圣道之行于兹土也,不为不久矣。然而风俗未至于纯美,人才未至于大振,夫岂无其故欤?意者佐佑而振作之者,未得贤哲之士如仲由者欤?今崖学幸得宪副君作兴之于上,而又得徐守协力以怂恿之。自今而后,诵说有其地,休息有其所。而崖之士民,于此犹不知所以奋发勉励,以求渐进乎圣人之道,使风俗纯美,而人才大振焉,追原其咎,必当有任之者。因书以谂焉。且以示夫后之人。
文林郎〓菴①裴公碑(裴崇礼墓碑)
立于崖城镇水南村大蛋村一公里处奔崩坡裴崇礼墓前。碑宽62厘米,高136厘米,厚9厘米。碑额圆形篆刻一“寿”字,两边卷叶纹案、寿字下隶刻“文林郎〓菴裴公碑”八字,两边阴刻彩云案。崖城水南裴氏,源远流长,乃唐相裴度之裔。裴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十四世孙裴瑑为雷州太守,后改任知吉阳军(今三亚市),瑑爱崖之南漏村落籍而居。其子裴闻义任知昌化军(今儋州市),在任九年。父子善政,居水南村。南宋抗金名将赵鼎、胡铨先后谪崖居裴闻义家,胡铨为其家题铭“盛德堂”。碑记闻义八代孙裴崇礼(公元1428—1481年)生,广东市舶提举司副提举郑延、琼州府万州学训异门生潘浩撰文。
[碑文]
崖之裴,唐晋公裔公十四代孙瑑,仕宋为雷守,后改知吉阳军,今崖州是也。瑑子闻义,以阴补知昌化军,事兵乱,道梗弗克归。且爱崖之南漏村山水奇胜,遂家焉。赵忠定公鼎、胡忠简公铨,谪崖时,先后立于其家。胡为名其所居为“盛德堂”,复铭之。闻义八代孙讳崇礼,号〓菴先生。高祖孔伦,弗仕祖任能任知县,无嗣,以弟道,与次子盛,继焉。先生皇考也,盛补郡庠生,提宣德丙午乡试任训导。娶慕容氏,生四子,先生其季也。由州学生领景泰庚午,乡荐至天顺,历任广西贵县鄄〓县训导,休至而归,移居陵水,重建盛德堂,世科坊。所居有溪园花木之胜,先生能安贫守道,以诗书自娱,深衣幅巾,随时服之,以适所好,州人皆知。当时,缙绅士夫往来于崖者,靡不延接而宾礼之,由是先生闻益彰行益,笃诚无〓于厂先矣。余至崖,托交于先生,因识其为人。成化辛丑夏,余复至崖,意于先生叙旧,欢于写鄙怀比,余来先生已去世,呜呼!先生生于宣德戊申十二月初六日,卒于成化辛丑五月十三日,享年五十有四,配王氏,有贤行。生男五,象贤,象仪,象材,象器,象成,贤与成俱州学生,骎已乎有成矣。象贤以是年十二月廿日,葬先生于祖莹之侧。礼也以余与先生处世之有,自而知其学行之纯美,遂不靳为之,铭曰:口口行之成,口田乃德振麻声,口口以其实口,弗耀于躬口,没所积口后,昆承之当赫奕口。我作铭词,羡非溢口贞后,是镌永天教。成化十九年二月廿一日,象贤等立石,七甲孙庠生裴铣拜书。大清光绪二年丙子冬合族耳孙重修。
升任崖州所吏目张国士捐俸建桥碑
碑高78厘米,宽48厘米,厚8厘米,右刻“升任崖州所吏目张国士捐俸建桥”十四个字,字大6厘米。左刻“天启柒年仲春吉旦立”。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桥在南门琼花官,砖筑。清代嘉庆辛酉(公元1801年),知州唐滋椿重修勒石,始名为洗心桥。
广济桥碑
广济桥,位于离城东南2公里多的崖成糖厂南侧的南沟上。南沟古称南乙沟、官沟。原为木桥。今存广济桥为清代康熙九年己酉仲冬(公元1169年11月),崖州广度寺僧人性俊募修。桥长15米、宽4.5米,高15米,砖石单孔拱桥,拱高3米,跨度宽8.5米。保存完好。1989年9月4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景泰年间,水南村人开挖南沟,深五丈余,宽二丈余,开成后,须架桥方能顺州城东往三亚、藤桥。于是村民即在南沟上建造了一座木桥,保证了州城两岸官道的通往。清初后桥废。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崖州知州张擢士一上任,就同昭武将军分守崖(州)感(恩)等处地方游击张德远商议,决定将自己的年俸捐造南沟桥,性俊和尚听说两位文武大人捐俸建桥的消息,立刻前往州府请求自己募银建桥的愿望。张知州和张游击听其陈说,感于他心诚志坚,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捐俸资助他。性俊筹备资金,砖石等工料,自己设计,砌石构筑,经一年劳苦,终于建成这座具有中国传统的石拱桥。康熙九年冬(公元1670年12月)昭武将军分守崖感等处地方游击张德远、崖州知州张擢士撰碑。碑佚存文。
张德远,顺天大兴(今河北省大兴县西南)人。张擢士,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县)人,贡生,康熙七年任。
[碑文]
州治东南二里许,有名南沟,宽可二丈,深五丈余,为上三亚、藤桥要津。溯自前朝景泰年,始有桥梁,废于国初己丑岁。每值霖潦,奔流湍急,人惟临河浩叹,淹日待时。即水涸生尘,而坑堑深峻,难于措趾践转毂。行旅咸视孔道为畏途矣。德远擢士光后莅崖,振武修文固不同,而济人利物一念,不甘多让古人。昔杜预可桥于河,崔亮可桥于渭,区区南沟,予二人独不可跨而桥乎?正义同捐岁俸,踵成〓梁。爰有僧性俊进而前曰:俊蓄此愿久,当竭蹶募足,毋多费宰官禄钱。初窃虑难遽就。乃经始于己酉仲冬,告竣于庚戌孟秋。一切工料,皆其钟鸣铎振,胼手胝足而成。予二人所捐薄俸,不过为好义者倡率耳。昔患出门多阻,今则昼迈宵征。昔苦崖岸险危,今日并骑方轨,坦坦周行,毋须望洋,毋须褰裳。髦发稚齿,往来其间,色动眉扬,喜可知也。僧亦自幸其劳苦有成,构石作碑,请文为记。予二人因目击先之病涉如彼,后之平易如此,而乐为叙述其事云。昭武将军分守崖感等处地方游击张德远、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崖州知州张擢士同撰。僧人性俊募建。时大清康熙九年岁次庚戌季冬吉日。
藤桥市劝戒客民碑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州程哲立。词曰:“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
回族《正堂禁碑》
碑论详见[卷一·叙论《三亚市回族〈正堂禁碑〉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碑文]
特授崖州正堂,加二级,纪锡四次许为恩准,给碑横以垂久远事。据士民蒲儒嵩、周贤盛、周之造、王仕伟、蒲相贤、蒲学嵩、蒲高仕、蒲弘仁、周元秀、蒲高贤、陈国傅、蒲锡嵩、蒲金玉、蒲春倚、蒲永发、蒲万隘等。状呈前事,到州堂批准抄录判语,勒碑在案。随查保平里徐翰珪等,三亚里蒲儒嵩等,互控海面一案,绿州属沿海东至赤岭与陵水交界,西至黄流莺歌海与感恩接壤。共载米五百八十四石二斗零,共纳征课银一百六十二两九钱零。近年所三亚里,完银六十一两三钱,保平里完银五十两六钱零,望楼里完银四十二两九钱零。其海面虽无界址,而各里疍户,向来按照各埠采捕输纳,或有异色小艇,呈请给照顾在其海面采捕,即帮照其处课粮该管,现该完纳,相沿已久。兹保平里徐翰珪居藤桥,欲持藤桥海面归贴保平,因以海面宽窄悬殊,具控前来庭讯之。下查保平望楼二里,载来二百五十石,黄流、莺歌二湾,分载米二十石余,按户征输。自深沟至黄流海面,仅一百四十里,三亚里载米一百六十石。内于康熙五十年间,抽米饷于赤岭、玡琅等处,仅米一十石余,亦按户征输。自红岭至崖、陵交界赤岭海面,共一百七十里,其番坊绝米,已有燕菜足供输纳。若以东海面米石相较,则西面米多海少,所以徐翰珪等有不平之鸣。但事以久远,殊难分更,仍着照旧分管在案。兹据该生等,呈请给发碑模,前来合行勒石,为此示谕,各该疍户人等,知悉嗣后,务宜照在本埠附近海面采捕。朝出暮归,不得多带米粮违禁远出,或有异籍疍户到境采捕,该埠长俱须查明,呈请给照帮课,亦不得私行越界,强占网步滋事。如敢抗违,许该埠长指名扭禀,按事究治,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七初十日
重修义学捐置膏火碑记
(乾隆三十七年知州金绅山阴人)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知州金绅撰碑。
义学,也称为“义塾”。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祠堂、庙宇地租,或由私人捐款资助。膏火,是古时读书的灯油,也就是用来求学的费用。清朝乾隆时期,海南岛封建文化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昌盛。皇帝积极带头学习汉族文化,官吏们相互仿效比逐,因而“尊圣道振文教”之风屡成热潮。另一方面,鉴于明代热心办学,“明兴才,贤大起”,地处南陲的崖州,出了像钟芳这样一位“学知宏博造诣纯”的“岭南巨儒”,给崖州的后人影响很大。因而历任崖州的开明州官,大兴办学,广置学田,捐置膏火,力兴义学,鼓励崖州人士磨砺壮志,辈出人才。金绅就是其中之一。金绅,山阴(今山西山阴县西南)人。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冬调任崖州知州,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集银二千二百多两,重加修复学宫,外筑围墙一道,内添厢房九间,又捐俸自办桌椅床铺等学宫用物。他还增拓书院,设立教育基金,作为师生教学费用。金绅养士爱民,崖州人士感其功德,袝祀鳌山书院。该碑2005年在崖城中学东园出土,上段碑额已断失。残碑现藏于崖城中学。
[碑文]
粤为牛女分野,位属南离,文明之区也。琼以奇甸居海中,汉时统称珠崖。今则郡北而崖南,相距千里。是崖尤为南极,天地菁英之所储,正昌黎云“扶舆蛇〓磅礴而郁积”者。顾蓄之者造化,而发之者人力。入版二千年,而光华犹閟。留意人材者,不容坐视弗思矣。古者,庠序学校,皆以造士,而必始于家之有塾。后世家塾,听民自为。而长民者,犹惧其不能自得师也。于是设立书院,聚其秀者教之。盖仿嵩阳,嶽麓之遗,此法之良者也。崖处僻远,称瘴疠乡,怀奇抱异之士罕至。父兄之爱其子弟者,每苦延名师无由。夫有其心而无其力,诚莫可如何。顾谁实司牧,亦可诿之曰无其力欤?且即力非有余,而一倡群和,众擎易举。惟在任其职者,挈领提纲,以经营措置之耳。奈何弦歌雅化,竟甘让人耶?州前任宋公悯向无讲学之所。于乾隆二十年,改文昌庙为书院,延师训课。而崖士应试之文,每为持衡者嘉赏,亦既著有明效矣。惟是地滨大海,风雨震荡。迩年来,藏修之室,渐就颓敝。余于壬午冬奉命调崖,簿书之暇,爰戾止而周览焉。因慨然曰:“是余之责也夫。”乃询州人士,咸踊跃乐输,裒银二千二百两有奇。于是重加修葺,以贡生陈用劢、生员蔡汝翰等董其事。外缭围墙一带,内添厢房九间。直栏横槛,广砌明窗。余复独力制办桌椅床铺等物。规模既具,遂计众助余银资放生息,以备师生之费。考选额内生童四十名,分别上中下,给以膏火。另取额外四十名,随同肄业。按期月课,定以赏罚。惟期不纷而凝于神,庶几相观而摩于善。夫崖之人才,邱文庄谓未大振。然钟少司徒亦前明人也,非崖产耶?坡公赠姜唐佐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士果有志,何难突过前人?即以今岁论,曩应童试者恒不及千,兹则千有六百,而文亦彬彬。学使者边公,于取足州额外,添拨郡庠,视前有加。蔚起之象,此为先兆。余敢居鼓舞之功?实诸生之能自励也。自兹以往,尚其勖哉!朝夕孜孜,朋友丽泽。以器识为先务,以经史为根柢。探奇抉奥,含英咀华。于以和声鸣盛,黼黻王猷,则奇甸为有光矣。余拭目俟之。是为记。
迁建学宫碑记
(乾隆四十三年学正陈腾泗 海康人)
又《迁建崖州学宫记》。
碑用端石,高7尺,阔2尺许。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39年)竖。国学学正陈腾泗(海康人)撰记并书。书法赵孟董其昌。记知州陈新槐迁学宫于城外东南隅,建斋舍,重屋飞檐,轩庑列戟,泮池星门,一准中州之制。并在深沟营山顶建三级文峰塔,作为学宫拱向。此次迁建,规模空前,陈新槐倡捐,共集银六千有奇。起晨坊余绳武等人首捐重金,庀材鸠工,鼎力相助,观者如堵,莫不额手相庆。碑佚存文。
[碑文]
学校之没,以明道也。圣人之道,放之四海而准,历万世而不变。而学校之没,或百余年而变,或数十年而变,口一城一廓之间,忽东与西,或南与北。是岂人之多事欤?道固准诸不变,而学校既没,成必有毁,废乃有兴。穷变通久,道之常也。古司徒论秀书升,苟有不齐,又必移之左,移之右,以期其变。迁地求良,亦道之常也。珠崖地极天南,宋淳熙肇兴儒学,数经迁徙,至明而文人大盛。宴曲江、登台省者接踵。嘉靖后,浸以衰熄,学又屡迁。然经营未善,苟然而己。我皇上文教覃敷,海隅丕变,士子均有不安简略之志。先岁,署牧王侯博采众论,亟拟迁建,迫于瓜代,不果。丙申春,腾泗调司崖序,进诸生问之,惜其有志而未逮也。岁冬,清漳敬斋宗翁,来知州事。谒庙徘徊,喟然叹曰:“海外制度,率如是耶?抑振兴之无其人也?”腾泗具告州人以思迁建状。翁即奋然以为己任,率先倡捐。士民争先恐后,共捐银六千有奇。择爽垲于城之东南,负郭带河,面山表海,洵为神皋奥区。爰达上官,筮日兴事。经始于戊戌上春,冬十月而落成。重屋飞檐,轩庑列戟。泮池星门,一准中州之制。旧无学斋,今建斋于明伦堂后。又于前山竖文塔三级。工竣,观者如堵,莫不额手相庆,谓中州规模,何幸于今见之!夫神雾蒸而豹文炳,海风发而鹏翼振。桐荣而凤栖,苹茂而鹿喜。汉修太学,圜桥观听以万计,而循良迭兴。唐增学舍,鼓箧踵堂八千人,而硕儒继出。今以多士志焉未逮者,一旦如愿而酬,士必争自澡浴。迭光前人。拔茅连茹,此其兆矣。是举也,翁实劳心夙夜。又得功曹东山杨君黾勉赞勷。而庀材鸠工,则余生绳武、孙生光祖、萧生来泰、林生琼等,与有力焉。腾泗猥得藉手观成,诸生幸,予之幸也。独是腾泗与诸生,下帷三载,将行矣,爱至求详。为之幸,更为之勉。学者束发受书,非徒取青拾紫,博一时声名己也。昔琼郡明伦堂,朱子为之记,教人入道之门,立德之要,诸声闻之稔矣。今崖疆四百余里,藤桥以西,礼让之俗可风;黄流以东,弦诵之声不辍。祁祁济济,具有入道之姿。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诸生务知所忘以充所能,使偏倚化而才德全,毋负贤使君作新之意。庶几哉,邹鲁儒风,放之海隅而准,历万世而不变也。程子云“吾道南矣。”诸生勉旃!
唐公德政碑
唐滋椿,字寿宇,广西灌阳(今灌阳县)举人,嘉庆辛酉(公元1801年)任崖州知州。廉政爱民,听讼无留狱,亲率乡勇维护治安。体察民情,若有灾难,加意抚恤。去任后州人为立政绩碑,黄兢撰文。八十七年后的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其曾孙唐镜沅莅任崖州知州,为曾祖磨石刻碑。镜沅任间,不负祖荣,上任伊始,办学兴课,息讼安民,对于欺压黎民百姓者,力治而不手软。当宁远河泛澜倾冲城址之即,力禀上报,将粮库旧有之谷济修河工之食,维固城池。灾间唐知州还自备夫马,遍历民间,沿途探访民家,惟时屯民扶老携幼,男女壅道哀乞,不忍闻见,即上宪请豁免屯田荒米,民得度过荒年。这位知州还建钟公还金寮以风世,辟造热水池。
碑今已佚。
重修崖州学宫碑记
(湖北布政使张岳崧 定安人)
我们今天看到的学宫,就是张岳崧碑记的道光三年(公元1833年),由州人孙子麟、孙宗哲(岁贡,梅东人),陈昶(恩贡,官塘人),陈秀酰(岁贡,保平人),孙绳武(岁贡,黄流人选授平远训导),陈中兴(恩贡,起晨坊人)等倡捐迁建于学正置地。这批热心昌教化,启文明的本州知识分子,特别重视风水与出人才的传统观念。因而禀请迁建学宫,选址居高居阳,卜吉于城中。这次迁建,于正南开了文明门,殿庑换新,雄伟壮观。大成殿正两外壁,张岳崧所题“文行”“信忠”今乃显见。《重修崖州学宫碑记》为张岳崧撰文并书,书法遒劲,为世所贵,拓者年以千计,竖学宫内,今佚寻不漫。张岳崧(公元1778—1842年),字子骏,又字翰山,或作澥山,号觉庵,指山,海南定安人。清嘉庆己巳(1809年)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护理巡抚等职。曾积极支持林则徐严禁与查办鸦片烟事,时有手札公牍往来。张岳崧工书能画,名重一时,著有《筠心堂文集》、《筠心堂诗集》、《公牍偶存》,并续纂《琼州府志》等。碑佚存文。
[碑文]
圣人之道大矣。其于政也,循之则治,悖之则乱。其于人也,尊而信之者,为贤人君子,名公卿大夫,亵而弃之者,不免为庸愚祷昧,而罔以自振。是故自古至今,自中国以暨乎遐陬僻壤,未有不尊崇圣道,而可以昌教化、启文明者也。崖州处琼郡极南,去京师万余里。群山罗列,环以巨浸。人士朴愿,殆胜中土。州故有孔子庙,或濒湫隘,杂阛阓,徒靡常,弗安厥居。乃卜吉城中,居高居阳,据有形胜。盖旧武〓,岁久圮。州牧率绅士白上官得之。庀材鸠役,经营惟新。华而不侈,质而有文。高敞深邃,咸式于制。斯岂惟夸壮丽、肃瞻视而已哉?将所为尊圣道而振文教者,皆是赖焉。且夫圣人之道,广大中正,非犹夫后世报应诡异之云也。其感于人也,动于心之不容己,非犹夫计功谋利,有为而为之者也。往闻俗称创修文庙,每兆科名。然则圣人将自小以诲奢,而人或籍是以私。此与于废坠之甚者也,其奚以称焉?曰亦本于其心而己。其心知尊圣,则必知所以为人,知所以为学。知所以为人,则纲常伦纪之修明,礼义廉耻之检束。知所以为学,则祗服圣言,遵守经训,作为文章,发挥义蕴,羽翼微言,而不徒藻缋雕饰之尚。夫如是,则贤流接踵,善俗日兴。学业勋名,辉映往哲。盖尊圣之心,其效若此,而不啻圣人之启牖而默佑之也。今崖州僻远,民俗质悫,相安于耕桑诵读,而尊崇庙制。期所以妥圣灵而肃祀典者,聚情鼓舞,不约而同。将嗣兹以往,州之人士,必于所以为人,所以为学之理,俯焉孳孳,求其庶几。是故文行忠信,习圣人之教;诗书执礼,佩圣人之言。父兄子弟,以此为陶成;庠序师儒,以此为董劝。然则风俗之兴,人才之盛,科名勋业之美,不于是而可券欤?兹举也,州绅孙子麟、孙宗哲、陈昶、陈毓秀、孙绳武、陈中兴,实司其事。经始于道光三年四月,以五年七月落成。州人属为记,谨记之。
程奉协宪批准永远遵照碑
这尊碑是1984年崖县文物普查队在崖城大队张信安家发现,碑宽39厘米,高90厘米,现藏张信安家。额题“程奉协宪批准永远遵照碑”。清朝,驻守地方的绿营兵,最高一级的称“标”,长官为提督或总兵。标下称“协”,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长官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长官是千总,把总。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崖州洋琳峒(今羊栏妙山村)黎亚鸡和张红须相继领导大规模起义,起义军与山区的黎族群众联合在一起,声势浩大,势不可挡。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宾急令琼州地方官加紧对起义军进行镇压。起义军把前来镇压的官军杀得头破血流。官兵大败而逃,死伤甚众,连千总、管官均丧命。此事震怒了清王朝。清政府一方面把雷州道(辖雷州、琼州政府机构)以下的总兵、知府、知州等大小官员通通革职,另一方面责令李鸿宾亲自前往雷州督师,往崖增派水陆副将、中军都司、水师守备,设立协标陆路,协标水师,加强兵备,控制黎族疆土。最后,“俶优三载,糜响亿万”,起义军延续三年战斗,官府花费亿万巨资,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崖州大本峒黎族人民又暴发起义。官府又连续镇压,屯兵供饷,巨万之费又难以长久维持。道光十九年后不得不叠裁兵丁。
“程奉协宪批准永远遵照碑”是在镇压起义后的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崖州陆路合营呈报协批准陆路兵丁的帮银条规,加强对兵丁的差银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史志不见载录。它对研究崖州道光年间的历史、兵制、养兵差饷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碑文]
改名复充俊,或病故,或革伍者,即仿照入伍年限内章程,每年帮银一分。一议定,陆路兵丁,凡遇充伍二十年者,每名帮银二分,注明:一议定,本城各汛陆路兵丁,凡遇充满三十年以上辞退出营者,每名帮银三分,遇有三十一年以上青壮留伍者,然后病故,每名帮朋差银一分,如有改名复充,不得注明;一议定陆路兵丁,奉差带公文往各处,投游途中,仙游相帮,除书办外,自东、西至三亚九所起,至藤桥、北黎汛,帮银六两正。上至陵水、万州、下至儋州、昌化分界,帮银十五两正。上至后蛋,下至临高,起至琼州、海口,帮银二十两正。此项银归入办差内,照马四占三守二之例,匀朋注明。崖州协陆路兵丁,如懒惰差操,不满十年革伍者不帮。陆路兵丁,获解人犯脱逃革伍者不帮。崖州协陆路兵丁,获解饷银,在途失事革伍者不帮。陆路兵丁,如醉酒凶打架,或不守营规革伍者不帮。陆路马占守兵,如有公差,即照于银两多寡,均派以昭平名。一议定陆路稿书,经承贴书自充营起,如有老弱或残疾,不能办公辞退名补者,十年限外准公帮银十两、十年限内准公帮银五两,均归陆路书办开明。一议定陆路稿书,经承充营立营过十年限外,如有病故者,准帮银十两,十年限内病故者,帮银五两,均系陆路书办开明。一议定陆路稿书,经承贴书,如有懒惰办公及作奸犯科,革除名补者不帮。
道光十九年正月 日陆路合营目兵颜稿书
宗礼 陈龙韬 胡景华
黄金端 陈国元等同立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