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405
颗粒名称: 崖州古城
分类号: K928.716.6
页数: 3
页码: 117-1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州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建和发展历程,包括城墙、城门、楼台等建筑物的建造和修缮。古城全长约2270米,城墙高约8米,内部设有“三通、四漏、七转、八角”的规划布局。该城于1989年被确认为市级保护单位,1992年进行了80万元的修复工程,重建了南门及南门东西城墙长140米,高8.5米,宽6米。
关键词: 三亚市 古建筑 崖州古城

内容

崖州,隋代属临振郡,领县五(武德县、昌化县、澄迈县、宁远县、延德县),其延德县、宁远县属清末时的崖州境。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领宁远县、延德县、吉阳县、落屯县、临川县,州治在宁远县(今城南二里水南村),无城,只围木栅防寇。
  今址崖州古城(图版五),宋以前系土城,原址系一丘椭圆形的山冈上。
  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才用砖砌城墙,同时在城墙上用土砖砌成一段凹凸不整的短小墙。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拓址扩大规模,周长二百四十丈,高一丈六尺。开东、西、南三门。
  元代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判官李泌创建谯楼(用以报时的鼓楼)。
  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知州刘斌用砖石堆成各种花纹的城墙。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儋州千户李迁复拓。自海南道起,至城西门止,砌城墙三里余。周长共五百十三丈五尺,高二尺,厚九尺。
  洪武十八年,千户李兴复加深砖石,仍设三门,并各建城楼。因可以望敌,故亦曰敌楼。建城上的短墙(雉堞)一千一十七段,军人探哨守城之铺二十位。城外开浚护城河,长五百五十七丈,深一丈五,即今见儒学塘东西沿城边一带之护城河遗址。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千户周崇礼添筑月城。即在大城外用以障蔽城门的半圆形的小城。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千户陈政、洪瑜复立吊桥。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千户胡徵东城门题匾“阳春”,西城门题匾“镇海”。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知州瞿罕重修城墙,加高三尺。
  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知州梅钦建东城楼。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捐修西南二城楼,并重修葺月城。门皆南向,是年皆改为东西向(图版二)。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知府王玉璋,知州秦镛复捐修。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州许梦麟重修南城门,并镌石匾“文明门”嵌其上。
  崖州古城自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至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最后一次修葺,历时643年,基本完善定型。城墙四周长约二千二百七十米,高约八米,城内面积约一百二十八万八千二百平方米。城内建设有“三通、四漏、七转、八角”形式。“三通”就是出入城的通道开三门,即东门“阳春”、西门“镇海”、南门“文明门”;四漏就是城内的路基开四个排水涵洞;“七转”是城内的马路不能直开,要有七个转弯;“八角”就是在七个转弯马路点形成八个角。
  公元1921年前,古城风貌依旧。
  1921年—1922年,崖县县长王树人拆除东、西二门,建公路通入城里。
  1929年,崖县县长王鸣亚拆毁北楼城墙一段,开公路通往练武教场坡(今崖城畜牧场),同时修建北楼谯楼。
  1989年9月4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崖州古城为第一批市级保护单位。
  1992年2月7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当年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其中第八件为投资80万元重修崖州古城南门和修复古城墙。1994年2月,完成修复古城南门及南门东西城墙长140米,高8.5米,宽6米。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