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404
颗粒名称:
(一)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6.6
页数:
17
页码:
117-1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州古城的历史沿革、城墙建设、城内建设、周边设施以及崖州学宫的始建、重修和移建情况。崖州古城自南宋庆元四年至清代道光二十一年最后一次修葺,历时643年,基本完善定型。城墙四周长约二千二百七十米,高约八米,城内面积约一百二十八万八千二百平方米。崖州学宫是古崖州最高学府,也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座学宫。
关键词:
三亚市
古建筑
内容
崖州古城
崖州,隋代属临振郡,领县五(武德县、昌化县、澄迈县、宁远县、延德县),其延德县、宁远县属清末时的崖州境。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领宁远县、延德县、吉阳县、落屯县、临川县,州治在宁远县(今城南二里水南村),无城,只围木栅防寇。
今址崖州古城(图版五),宋以前系土城,原址系一丘椭圆形的山冈上。
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才用砖砌城墙,同时在城墙上用土砖砌成一段凹凸不整的短小墙。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拓址扩大规模,周长二百四十丈,高一丈六尺。开东、西、南三门。
元代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判官李泌创建谯楼(用以报时的鼓楼)。
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知州刘斌用砖石堆成各种花纹的城墙。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儋州千户李迁复拓。自海南道起,至城西门止,砌城墙三里余。周长共五百十三丈五尺,高二尺,厚九尺。
洪武十八年,千户李兴复加深砖石,仍设三门,并各建城楼。因可以望敌,故亦曰敌楼。建城上的短墙(雉堞)一千一十七段,军人探哨守城之铺二十位。城外开浚护城河,长五百五十七丈,深一丈五,即今见儒学塘东西沿城边一带之护城河遗址。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千户周崇礼添筑月城。即在大城外用以障蔽城门的半圆形的小城。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千户陈政、洪瑜复立吊桥。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千户胡徵东城门题匾“阳春”,西城门题匾“镇海”。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知州瞿罕重修城墙,加高三尺。
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知州梅钦建东城楼。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捐修西南二城楼,并重修葺月城。门皆南向,是年皆改为东西向(图版二)。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知府王玉璋,知州秦镛复捐修。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州许梦麟重修南城门,并镌石匾“文明门”嵌其上。
崖州古城自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至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最后一次修葺,历时643年,基本完善定型。城墙四周长约二千二百七十米,高约八米,城内面积约一百二十八万八千二百平方米。城内建设有“三通、四漏、七转、八角”形式。“三通”就是出入城的通道开三门,即东门“阳春”、西门“镇海”、南门“文明门”;四漏就是城内的路基开四个排水涵洞;“七转”是城内的马路不能直开,要有七个转弯;“八角”就是在七个转弯马路点形成八个角。
公元1921年前,古城风貌依旧。
1921年—1922年,崖县县长王树人拆除东、西二门,建公路通入城里。
1929年,崖县县长王鸣亚拆毁北楼城墙一段,开公路通往练武教场坡(今崖城畜牧场),同时修建北楼谯楼。
1989年9月4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崖州古城为第一批市级保护单位。
1992年2月7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当年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其中第八件为投资80万元重修崖州古城南门和修复古城墙。1994年2月,完成修复古城南门及南门东西城墙长140米,高8.5米,宽6米。
崖州学宫
北宋年间,宋仁宗采纳宰相范仲淹的建议,在各州县设立儒学(《文献通考》卷30、32)。仁宗下诏说:“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人治乱之源。”“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以称朕意。学者其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各州县建立学校后,文化兴起之风大盛。崖州学宫(图版八),州志仅记“州儒学,在城内中街。宋立在城外东南。”据道光·明谊《琼州府志》卷41记载,则海南儒学的始建当在北宋初。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创办的琼州府儒学为最古,其崖州学(州城外东南)大概在北宋末南宋初设立。明清,州学与孔子庙结合,合称“学宫”,也称“孔庙”、“圣庙”或“文庙”,是古崖州最高学府,也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座学宫。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知州周〓重修。学校设立校官,还有学正学录官,管理学校行政事务,不过学校的管理大权往往掌握在地方长官手里。
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知军毛奎移于城西南,城西自始得名“儒学”、“儒学街”、“儒学塘”。
元代,海南岛教育发展缓慢,基本原因是和民族歧视政策有关。
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军师达鲁花赤脱木、军判王起、学正陈世卿,又复移城东故址。
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同知罗伯颜又复移城西城外西南隅。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学校和科举考试,地方官员和有识之士认识到“学校人才风化所关”(《正德琼台志》卷15、16),加之社会的安定和经济之发展,崖州儒学的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判官金德仍在旧址城外西南隅进行大规模的修建。设“学正一员,未入流,月支俸米三石。学分三斋,额设生员、廪膳、增广各三十名,余谓之附学,附学降者名青衣。斋夫八名,膳夫三名,门子、库子各四名,斗级。”(《正德琼台志》卷28)。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知州刘斌按全国统一规定,在学宫东西临河面,增建射圃,教诸生学射箭,这是带有军事体育性质的学科。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州同顾言建明伦堂(讲堂)。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奏准岁贡初试不中者,遣复学,停廪。肄业生员,限次年再试。(黄《通志》)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学正王礼等募建三斋(时习斋、日新斋、育才斋)。
宣德九年(公元1430年),知州侯礼,学正贾鲁重建。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5年),知州欧阳进,学正钟琼,迁学门于东,增建学舍。
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知州王铎、学正许端惠,复迁学门于西南。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知州徐琦以副使涂棐命,重修殿庑,堂斋,星畸门,戟门,外门,藏书祭器二库,射圃。大学士邱濬对这次大规模的重修记曰:“凡学宫规制所当有者,咸一新之。其费一出于公,民弗与知。规模宏敞,藻绘绚耀,州人父老,过者惊叹,以为昔所未有。”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副使陈英命知州林铎迁州治东。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州徐潭重建棂星门。
嘉靖间,知州叶应时建文庙,明伦堂易方向。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知州张永昌移退黉门,建进贤门,敬一亭、启圣、名宦、乡贤各祠。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巡道姚履素允通学诸生请,迁于州治西旧潮源驿地。朝廷开始规定,以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其琼州一带师儒考试巡察,任其便宜行事。(阮《通志》)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知州朱宏、学正刘起相倡捐置地,复迁城外东南隅。
清初几个皇帝对孔子大加尊崇,赠予各种称号。顺治皇帝为了宣扬孔孟之道,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皇帝封孔子为“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尊师重道,备极敬诚,典礼之隆,超越往古”。乾隆皇帝先后曾九次到曲阜朝拜。对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文化高度重视。清初崖州县学属三年二贡,额进12名,廪生30名,增生30名,武学12名。(《海南岛古代简史》杨德春主编)儒学的教学内容以皇帝的各种圣谕及由中央御纂或钦定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中心。学校的校规很严。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明伦堂之左,刊立皇帝钦定告示生员的学规条文卧碑。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知州李应谦、学正朱子虚,请复迁于城外西南隅宋元故址。其迁学经费皆由俊秀子弟麦应澜、徐方升、冯耀德、王曰都、裴锦文、曾达、廖日暄、黄榜魁、陈履道,慕容文等六十五人捐资,不费民间毫厘。尊经阁、魁星楼皆同时并建,规划一新。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颁奉御制《训饬士子文》及《圣谕》十六条,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又颁布《圣谕广训》方言及御制《明党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又颁布钦定《训饬士子文》,这些规定均敬谨刊刷,装潢成帙,藏于尊经阁。每月由校官带领学生到明伦堂,先行跪拜之礼,然后由校官对学生宣读,无故不到的学生,要受到惩罚。(《学政全书》)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知州扬城会合州绅士,自城外西南隅移于城内州治东。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知州陈新槐又迁城外东南隅,建斋舍。于明伦堂前山竖文塔三级。学正陈腾泗记曰:“共集银六千有奇,重屋飞檐,围庑列戟。泮池星门,一准中州之制。……工竣,观者如堵,莫不额手相应,谓中州规模,何幸于今见之!”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士民呈请以抚黎同知旧署易参将署,即其地为基础。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改建学宫,州人黎子麟、孙宗哲、陈昶、陈毓秀、孙绳武、陈中兴等倡捐迁建,开文明门于前,增尊经阁于后。张岳崧、甘在中有记。即今学宫。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合州绅耆吉大文、林祥士、孟儒定、何秉礼、韦庆冕、卢景哲等倡捐重修。何秉礼赴京采样。移尊经阁于文明门上,即旧址改建崇圣祠。名宦乡贤祠在大成门左右,忠孝节义祠在棂星门左右,并添祭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尊经阁高耸,不宜,呈州拆卸。
北宋末南宋初至清代,崖州学宫培养出进士4人、举人38人、贡生44人,考入国子监的18人。
崖州学宫建筑有崇圣祠(后殿)、大成殿(正殿)、露台、东庑、西庑、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节孝祠、明伦堂、灵官祠、昆明池、棂星门、两侧有“礼门”“义路”。今存大成殿为重檐式歇山顶,九脊重檐高出1.2米。面阔五间18.19米,进深三间9.53米,前廊深2.35米,左右廊深1.63米,后廊深1.35米,下出檐0.45米。有金柱(木质)18条,最高两条金柱高7.75米,柱围1.35米;其次八柱高6.57米,围1.26米,再次八条柱高5.47米,围1.06米。前廊中间四根方形石檐柱,粗为29厘米×29厘米。两旁及后檐砖柱均为40厘米×40厘米。内殿为复莲式圆柱础。
露台为砖砌,长11.1米,宽15.2米,四周栏墙高76厘米。
东庑、西庑各面阔五间18.3米,进深4.45米,廊深1.55米。
大成门面阔五间22.53米,进深7米,硬山顶屋顶,两边风火山墙高出瓦面1.30米,前檐板雕花朵图案,后檐板浮雕卷叶纹和卷曲纹图案,皆着色彩绘。中正间门上额竖挂黄底金字“大成门”木匾已无存,大成门屋顶均有双龙正脊,文化大革命间“破四旧”被毁。建国初崖州学宫先后设崖县县委、崖城区公所,部分建筑先后被拆除改建。
1988年5月,三亚市人民政府争取国家文化部拨款48万元,始修大成殿、露台、东庑、西庑、大成门,广东丰顺县古建工程队承建。1990年4月大成殿竣工,1990年10月制作孔子像,1991年2月大成门、东庑、西庑完工,并举行孔庙开放参观庆典。
1989年9月4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市级保护单位。
1994年11月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南北长83.3米,东西宽41米。
2003年,市委、市政府把维修孔庙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拨款100余万元对大成殿、大成门、东庑、西庑进行整体落架维修。
第二期工程于2006年3月,国家财政部、文物局拨款300万元,市政府配套250万元。维修项目有: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礼门、义路、棂星门、泮池、泮桥、前东庑廊、前西庑廊、忠孝祠、节义祠和崇圣祠。最近又拨款130万元对后殿崇圣祠进行复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葆玉主持这次大规模的修复,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文物维修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邀请具备国家文物甲级资质证书资格的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进行勘察、设计。经评审通过后立项、公开投标,由具有古建筑维修乙级资质证书资格的海南献林建筑工程公司承担施工、邀请海南省赛格工程公司负责工程监理,市文体局、博物馆指派专人跟踪检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
这期工程完成后,还将复制孔庙器物,陈设,举办崖州历史文化展览。
第三期工程为复原明伦堂,计划明年开始。
裴晋公宗祠盛德堂
盛德堂,坐落于崖城水南二村裴家坊。坐东向西,南面一碧田园,宁河曲淙西流,蕉果、龙眼溢香斗绿,槟榔、椰树苍翠掩映。历代贤宦墨客,每每触景生情而吟诗咏志。
据明代景泰七年琼州府教授冯炜《盛德堂记》(《崖州志》卷十九·艺文志一)“盛德堂者,崖州裴氏之所居。宋侍郎澹庵胡公之所名也。裴氏系出唐晋公度,世居河东之闻喜县。度十四代孙裴瑑,仕宋为雷州守。再迁吉阳。中原道梗,因家焉。崖之裴自瑑始。其子闻义,历官知昌化军。父子善政。宋之南,赵鼎以事谪于崖,常馆于义室。已而,胡公铨继至,复馆于其所。因题其居曰‘盛德’。”赵鼎被秦桧所陷,被贬崖于闻义家居住三年,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绝食而死,以示抗争,临终前自书铭有“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句,体现他痛绝奸相,抗金护宋的精神。后来抗金主战派的中坚胡铨,也因反对秦桧与金议和,先后被谪福州、新州,于绍兴十八年(赵鼎卒后第二年),再被贬吉阳军,“所居裴氏之庐,即赵鼎故寓”。他在谪居裴家期间,写下了大量诗作,传经讲学,为发展崖州教育及培养人才,加强汉黎人民的团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五月,胡铨题刻“盛德堂”木匾赠裴闻义宅,匾中铭曰“猗欤休耶儋守裴公震风凌雨大厦帡幪迁客所庐丞相赵公后来云谁庐陵胡铨三宿衔恩矧此八年”。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胡铨得诏还京。裴闻义家后为裴氏族人扩建为裴晋公祠。正厅悬挂木匾,内设列祖先及赵鼎、胡铨牌位。
盛德堂始建于宋代,而后,历经族人修建,规模宏整。自前入内,分别为门楼、两边有配房,中亭(两边有偏房),正厅、书房、厨房、廊亭(两边有低矮墙)。门楼额书:“裴祖祠”,楹联:“汉唐家相支分远,孔孟词章讨论长”,正厅后壁书联:“史记威名震四夷源流有自,堂颜盛德垂千古继述无疆。”厅北壁联:“世代衣冠一派儒流源有自,门庭诗礼千年道学永相承。”祠内立清代“义田永照碑”。
胡铨所题“盛德堂”木匾保存了八百多年,至“文革”中厄遭烧毁,部分建筑被拆除,潇潇古风,悠悠而叹。(图版十三)
临川盐场
位于临川村南面及二环路西面的白鹭公园,三亚图书馆一带的丘田,为明代海南岛六大盐场(琼山的大小英感恩盐场,临高的三村马袅盐场,文昌的陈村、乐会盐场,儋州的博顿兰馨盐场,万州的新安盐场,崖州的临川盐场)之一的临川盐场遗址。
明代洪武年间,设临川盐场盐课司。置临川场大使一员专职管理。隶属海北(即海北场,产海盐,明置盐课司。今广东合浦县东)盐课提举司。共管灶户办盐,灶丁是生产者,每年运往廉州(今合浦县)新村盐仓缴纳定额的盐为正课,余盐允许自卖。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知府程莹奏准每盐一引(盐一百斤为一引)折米一石,改缴纳在本府广丰仓。
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每米一石例折银三钱,赴本府广盈库缴纳支给军饷。
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盐法佥事吴廷举查复优免。
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御史龚懋贤复为榜以禁横征,并奏裁临川大使,并入万州的新安盐场。
临川盐场原有办盐正丁一百六十七丁,共盐二百十四引九十斤。折米一百十四石二斗一升五合,该银六十四两二钱六分七厘。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征课米二百一十五石二斗五升,银六十四两五钱七分五厘。后来,州县官吏不体盐丁,日办三斤,夜办四两,无分日夜寒暑之苦,科役增害。官府又不减课额,灶丁的负担加重,灶丁灶户日渐逃亡,盐业逐渐衰落。
清朝沿袭明制。临川盐场有原灶丁二百一十丁,每丁征课银二钱零七厘五毫,共银六十四两五钱七分五厘。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奉文按产盐斤加课,每万斤加征银一十五两八钱五分一厘,共加银三十一两一钱九分一厘。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又奉文小引灶丁每丁征银二分,共征银四两二钱。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奉文免半计加征银二两一钱。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豁免加征银二两一钱。
沙田二百一十丘,池漏二百一十个,例无课银,并归灶丁输纳,以上实征课银九十五两七钱七分。
光绪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887—1908年),共开得晒生盐五百七十五丘,每丘征银二两。水田一百三十三丘,每丘征银一两。共银一千二百八十三两,为一项地方行政经费的重要收入。
榆林港
位于三亚、铁炉二港之间,与越南之陀林湾遥遥相对,是海南最优良之港湾,扼南部之咽喉,南洋诸岛交通之要冲。分内港外港,外港向南,广阔;内港不大,侧身偏于东方。港口尤狭,口门左有乐道岭,右有田独岭,两岸系三五百尺之高山。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291—1294年)大举征黎,镇守官张仁受命驻榆林,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时法兰西来测水,是为筹备海防之始”(《崖州志》金石“龟蛇图”石刻条)。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来,曾寄泊于此。国民党政府曾于1936年有拨巨款建为军港之议。1938年冬,日军占领琼岛,亦以此港为海军根据地,而控制南洋。建国后它成为我国“加强防卫,巩固海南”之要塞。
三亚港
三亚港是古代崖州的临川港,南宋前是临川驻地,并开始形成港口。港内因三亚东河、西河之形势,流沙冲积,成为龙坡和三亚坡,为三亚之门户。清光绪年间有盐商来此经营后逐渐兴旺,为渔船盐船活动地,港内有崖州协水师汛防及炮台。港内水不甚深,仅入口千余担之帆船,人货起落,须赖驳运。日军占领海南岛时,建成两个500吨级泊位及一批仓库。华南舰队,以三亚港为根据地,有战舰、航空母舰于此停泊,往南洋之大舰队也寄泊于此。建国后由人民政府接管,现有泊位七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两个,3000吨级泊位两个,1500吨级泊位一个,泊位岸线714.5米;新航道长1250米,宽45米,水深7.0米;为单向航道,港池调头区水深7.0米,是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先后与东南亚、中东、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航,开通往香港、越南客运航线。
大蛋港
位于崖城西南八里,受宁远河水入海。南距小洞天四里,西距保平港四里,正东二里是水南大蛋村,故名。唐时樯帆乘汛出入,商贾浮海往来。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于此登岸。宋元间,大陆及东南亚商贾番客频繁往来海南或寄泊,官府设河泊所、驿站。明代“大蛋店滨渡舟集货卖”(《正德琼台志》),外地商船“入抵大蛋港,利用客坊,泊船在此。”清初添设水师,设置炮台。明代以后,开发农业,上游两岸伐岭为园,下游流域拓展垦田,水土不断向宁远河流失,崖州湾潮卷海沙涌入港身,顶托宁远河及支流带下的泥沙,沉淀河床、涌道和港口,至清代“水浅,不能泊船”了。约淤废于道光年间。今港的沙梁便是沉迹之一。
保平港
位于崖州城西南,受宁远河水入海。河水年复一年地冲击临高到西园一带的河堤,形成一个大弧湾,流水切断临高到西园的公路,又循河故道穿流临高村和保平村之间,冲过毕潭废墟,与向北流来的支流在保平村西南汇合,注入海,因而得名保平港。明代后期至清末四百多年间,是崖州重要的港口。“明万历四十五年设水寨前司、守崖州、三亚、保平、感恩诸港”(《崖州司》海防)。清代,为州治海门户,最要关隘,皆有炮台防守。潮满,水深丈余或五六尺,可容大船十余。
这里每年十月至次年的四月,雨量少,每天都刮着猛烈的海风,扬起狂巨的“西南浪”,涌起浅滩上的泥沙,推上海岸,海岸渐增宽,增高,港口渐趋淤塞。来年七、八月间,雨季来临,山洪暴涨,淹没下游田地和村所,港口改道。今港废,新移到港门港。
当今我们看到保平港的遗址是关公庙穴,乌岸河和桥头田一带方圆几百亩地方,是当年保平港水域。从冲积地形来看,港口最深能停泊大船的地方是关公庙穴和乌岸河一带。
藤桥港
受藤桥东、西河水,因两河合口入海而又称合口港。左有弯杏岭,右有赤岭,东南面是蜈支洲岛,出大海,与陵水交界。春夏渔业旺盛,渔船来泊尤多,港岸椰林风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港内停泊往来于澳门、江门、安浦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
铁炉港
近林旺村,与陵水洋面接界,港口西北有岭环绕。深阔,可泊大船。
官沟
位于崖城南四里,也称南北沟,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知州陈尧恩开发,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知州林资深修南沟,延七百丈,深二十余尺,宽二十余尺。上建广济桥。北沟长一百一十丈,稍比南沟深宽,南北沟尚存,林资深刻碑《兴沟安黎碑记》尚存。
风塘侯王庙
位于林旺风塘村边,明崇祯元年造,后逐渐重建修。现存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坐北朝南,基本布局为门楼、中庭、大殿,砖木结构,保存完好。总面积367.575平方米(长25.35米、宽14.5米)。
大殿:为歇山顶、东西风火墙。面阔三间9.12米,进深6.7米,殿内有金柱(木)4条,七架抬梁结构。正梁书丹:“大清光绪岁次己亥年乙朔庚子日丙子时园村市民重建”23字。对联书画保存尚好。
中庭:屋顶悬山,面阔三间9.2米,进深6.15米,高4.65米,金柱(木)4条,10架抬梁,正梁书丹:“龙飞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仲冬月吉日恩圣贡生陈昌传孟明良合众等重建造。”门楼:进深3.3米,宽3.5米,檐高3.15米。
庭院:长6米、宽9.3米。
殿联
南士荷安全历观朝野臣民都是侯恩深保障
龙门照显应为问乡坊士庶畴非爷德大帡幪
侯像英灵近者悦
王恩显赫远方来恭架圣驾
遗物:清铸大钟一口、侯王坐轿一顶、所供神像若干。
广济桥
位于崖城糖厂南侧的南沟上。为单孔砖石南北跨越的拱桥。桥面宽4.5米、高1.5米、拱高3米、跨度宽8.5米、全长15米。
[见卷五:石刻《(三)古代碑刻》“广济桥碑记”]
港西五龙宫
位于保港港西村港边。古代保平港是州治要口。五龙宫始建于清初,毁于“文革”。1983年村民捐资重建,进深三间,分别为4米、6.7米、5米,面阔三间(明间4米,次间2.9米),右次间为三仙婆庙(即天后娘娘,观音娘娘,三江娘娘)。今存康熙辛丑古钟一口。
天后也叫天妃。天后在闽南与台湾一带俗称“妈祖”,福建莆田地区称“娘妈”,广东海南一带称“婆祖”。传说她是莆田湄洲巡官林愿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原名“默”,民间称她为“林默娘”。生前在家纺织,“生而神识水性,懂巫术,救难民。”死后莆田的宁海、湄洲等地先后建庙,纪念这位神化了的民女,这位民女因而成为沿海人民顶礼膜拜的海神了。由于她的“神力”能“助师灭寇”、“助国济民”,历代皇帝均有敕封。宋徽宗时赐“顺济”庙额,后又累封“灵昭惠应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认为林默“神力”“威灵显耀,应验昭彰”,封其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朝加封四次,清朝晋封8次。
三亚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口。清朝来往于中国的客商及朝廷派往东南亚等国的使者,大部分由此通过,他们到此,一般都拜天后祈求平安。出海及过往渔民也拜求平安。
梅山孙氏宗祠
位于梅山镇梅东村,为古崖州孙氏宗亲所建于清初。现存建筑为1920年重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大厅为重檐式歇山顶,面阔三间,明间3.9米,次间2.9米,进深三间9.85米,高6.40米,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檐滴水高4.5米,后4.1米,穿枋爪柱处加饰精致花木图案、木雕,左右后壁彩绘田园风光并赋辞。
大堂面阔三间11.65米。进深二间6.30米,高6.2米,檐高4.2米,五架梁木构架,顶为悬山式并起风火山墙,大堂间隔为两学堂,各面阔为6.80米,进深6.25米,高5.2米。顶为硬山式。整个建筑布局呈“凸”字形制。
总面积985.15平方米(深32.30米、宽30.50米)
祠内书训:
大堂东壁书——
持躬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获体面不如讲廉耻,结党羽不如昭信义,传声名不如正心术,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此语可书诸绅也。
西墙壁书——
接物
己性不可任,须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须用顺和调之,其道在一恕字。欲胜人者让之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阳春,无人不暖。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嗜。施在我有馀之惠则可以广德,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交。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学问
以经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粱,以著述为文〓,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恶为之祥,则受用也。
存养
男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功,夫制处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政工,夫推近以及远也。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处逆境心要开拓,处顺境心要抡钦。
题图一
漫山瑞风来仪处,
满眼天香富贵花。
题图二
失道久芳即自责,
数头闰闲当归来。
崖城城内民居
崖城,自古以来,入其境,士业诗书,民安耕凿。崖城,城东,拱北,城西,现存众多的清代民居,建筑包括门楼,照壁,天井,正厅,配房等三合院庭式。正厅多为五架抬梁式,正厅与配房多以木板相隔,木质高门槛,灰塑花草屋脊。瓦面分硬山顶和重檐硬山顶两种。用料和建筑工艺较好,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
水南民居
水南尚存民居,布局为三合院式,包括门楼、照壁、天井、正厅、配房、侧房,正厅多为五架抬梁式结构,瓦面分硬山顶和重檐硬山顶,瓦当滴水瓦板皆有印模烧制雕花图案,砖石木料上乘,工艺较好。
儒林第
位于崖城水南大蛋村,为清代崖州儒林岁贡蔡谢佑故居。清代建筑。三合庭院式,有照壁、门楼、正堂、侧室。总面积320平方米(长16米、宽20米)。
正堂,坐西向东,进深4.8米、宽4米、高3.9米,悬山顶,五抬梁木结构架。左右厢房均面阔3.3米、进深6.65米、檐高3.2米。檐廊长7.4米、宽4.3米。
侧宅二间,进深4.25米、宽3.4米、高3.7米、檐高2.9米。
门楼,面北通南,进深4米、宽2.1米、高3.5米、檐高2.7米,额正书“儒林第”三字,字大8寸。
照壁高2.5米、宽2.3米,额书“吉星高照”,下“福”字,字大4尺余。
番园封侯第
位于藤桥镇番园自然村西,为符文吏祖居。上祖有任福建莆田县令,清北平指挥侠为户侯,六十七祖迁崖。为荣祖户侯而筑居,曰“封侯第”。坐北朝南。清代建筑。基本建筑由正房、厢房、庭院、侧房和门楼组成,顶为硬山式,砖瓦结构。檐壁及室内顶壁,彩绘山水花鸟图。前檐青砖砌方形两柱,底以台阶式收敛又侧阶起柱,顶端雕饰莲花盛开穿枋,此特征在古崖州民居建筑中罕见。
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为正堂,左右为厢房。正堂面积6米×4.2米,15瓦桁;厢房面积3.6米×4.2米,13瓦桁;走廊12.3米×1.0米,滴水高2.8米。东侧三间侧房,硬山顶式。
附属物,青石秤砣一个。通高21.7厘米,底径19厘米,上径14厘米,弧圆形耳孔。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