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97
颗粒名称:
卷二 遗址
分类号:
K928.7266
页数:
24
页码:
80-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的历史遗址情况,其中包含古遗址、近代旧址。
关键词:
三亚市
地方史
遗址
内容
(一)古遗址
落笔洞遗址
位于三亚东北15公里荔枝沟落笔峰南面山洞。旧石器晚期遗址。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叙论《叩开了沉睡一万年前落笔洞人的大门》)
河头村遗址
位于崖城镇抱古乡河头村。这是一个小山冈,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1957年7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普查,发现了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地层中似有文化堆积,遗物中有各种磨制和琢制石器以及夹砂粗陶片。采集标本有石〓1件、砺石1件、大型石斧1件、陶网坠2件、夹砂粗陶片2件。
藤桥河岸遗址
位于藤桥镇北3公里河两岸。在藤桥河转弯处两岸的小山岗上,东岸山岗高出河面20米、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西岸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40米。1957年7月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普查,发现遗址内有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文化遗存以夹砂粗陶最多,还有泥质陶、几何印纹陶、水波纹红陶、灰陶等陶片和残石器。
二龙村对岸山冈遗址
位于崖城抱古二龙村宁远河对岸。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3月,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面积约1750平方米。遗址地面现为荒地,杂草丛生,有由西向东的公路把遗址截成两半,靠近宁远河的遗址在河岸边行人来往过道的斜坡旁,面积约20平方米,遗物主要出土在其斜坡自然倒塌的断面上,其斜面高出河面6米以上。遗址下的河面上有独木桥,对面是二龙村。
从斜坡断面上看,该遗址文化堆积较薄。在断面上发现一些比较残破的夹砂粗红陶片,夹砂粗黑褐陶片,有些陶片较厚,夹砂的程度偏高。还发现一件磨制的双肩石〓,离断面下3米的地方还发现一件打制的尖状器。从整个遗址和遗物推断,其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采集标本有:夹砂粗红陶31片,夹砂粗黑褐陶3片,磨制石〓1件,打制尖状器1件。
麦什贵山冈遗址
位于崖城抱古大龙村河对岸。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3月,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以北是宁远河,紧靠遗址东面的小河叫“雅七岸”,遗址在两河汇合口的坡地。一条公路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把遗址分成两半,靠宁远河这块面积较小,现为荒地。靠山冈的高出河面十几米,地势平缓开阔,现种甘蔗。
文化堆积比较厚,保存情况良好。距地表2.1米的断面上有两个残破的夹沙粗红陶罐,1.5米处也有两个,旁边还有一些火烧过的炭末。0.5米处有一残破的泥质陶罐,表面带有青绿色陶衣;在遗址的地表上采集到几件磨光石器残片。从陶片出土的位置推断,其年代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集标本有:夹沙粗红陶283片,泥质陶4片,磨光石器残片5件。
藤桥番岭坡遗址
位于藤桥东南面5公里。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面积约900平方米。该遗址东、西、北面皆为马尾松、桉树防风林,南临大海,东偏北即为伊斯兰古墓群。遗址高出地面约25米,是那里唯一高出的坡地。遗址西面坡地因人工挖土和雨水冲刷,露出约300平方米的地层断面。遗址上杂草丛生,有少量近代墓群,坡的制高点为一废弃的碉堡。从地表断面观察,该遗址文化堆积尚保留80厘米左右。发现遗物都在断面斜坡的沟壑里,有夹砂粗红陶片,磨光石器。根据遗物的性质推断,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采集标本有:夹砂粗红陶片1件,磨光石〓1件,鼓形石器1件,砍砸器1件。
东方红遗址
位于藤桥以西,旧称东方红大队旁。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3月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600平方米。
该遗址在一个小山坡上,高出地面约7米。南、北面有已废弃的砖窑和橡胶林。一条公路从该遗址穿过,公路两旁乔木杂草丛生。东西约600米为藤桥河,河由北向南汇入大海。
在遗址制高点发现两件磨光石器,距制高点以东200米处的槟榔园里发现两件磨光石器,其中一件保存完好。该遗址没发现陶片。从遗物的性质推断,可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集标本有:磨光石〓4件。
大兵坡遗址
位于羊栏桶井大兵村北岸。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遗址周围地带呈一大斜坡到河岸,原为旱耕地,现已荒弃,上有椰子树。该遗址制高点处有几座近代墓葬。烧旗沟由北向西流入海,沟面宽约20—30米,沟断面高约3—5米。遗址以南1公里处是桶井村大兵桥。
该遗址文化堆积内涵比较丰富,在地表上采集到几件磨光石器和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年代的陶片、瓷片,而且散落非常密集。由于不同年代的文化遗物共存,其性质较复杂。从采集的石器和夹砂陶片推断,其最早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集标本:磨光石〓3件,石斧3件,残石器3件,陶、瓷片60件。该遗址文化遗物分布较广、文化堆积非常丰富。是至今发现的三亚古遗址面积最大,内涵较丰富的一处。
新村遗址
位于田独通往通什公路的第一个坡上。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带领中大海南文博专业证书班调查发现,面积约700平方米。公路由南向北把遗址截成两半。遗址西面地势稍高,其左边由于人工挖土,地形低陷,面积约350平方米,使遗址露出断面高约4—6米。东面地势平缓,现为居民居住。
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公路两旁的断面40—60厘米处,发现夹砂粗红陶、夹砂粗褐陶、夹砂粗灰陶。在人工挖土距地表80公分的断面处,发现几块夹砂粗陶片,但整个遗址没出土石器。根据遗物出土的层位推断,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采集标本:粗红陶12片,夹砂粗黑褐陶5件,夹砂粗灰陶6片。该遗址虽发现的陶片较残破,但每发现一处都较为集中,说明文化层保护尚好。
高村二村遗址
位于崖城镇东北5公里抱古乡高村二村(地名高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7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到崖城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于宁远河南岸,长约1500米、宽500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
采集实物标本:陶器,以夹砂粗陶为多,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俱不发达,纹饰比较简单。有兰纹、划纹,火候较低。手制,表面抹平。器形有罐、瓮罐、豆等。口缘分敛口、折唇、敞口、卷口耳有贯耳,乳钉和环耳等。石器有肩石〓1件。保存现状良好。
(资料记载:1989年9月《广东文物考古资料选辑》第二辑)
下马岭遗物点
位于天涯海角游览区西北1公里海滨。新石器时代遗物。1980年淘钛矿沙时,出土1件梯形石凿,长15厘米,宽5厘米,有肩石斧1件,肩长,刃部宽7厘米。
牙龙湾遗址
位于田独镇牙龙湾海滨路边,这是形似一条大堤的沙丘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米。离海湾20米,高出海15—20米。1957年7—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到此地普查,发现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唐宋时代的暴露遗物。
采集标本有:夹砂粗陶、泥质灰褐色硬陶、格核形纹大罐的碎片(由口到底共5件)、泥质方格纹陶片、泥质水波纹陶。
卡巴岭遗物点
位于崖城抱古乡宁远河转弯处东岸卡巴岭的山坡上。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7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到崖城进行文物普查发现,遗址高出河面约20米,其范围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
采集标本有:磨制梯形残石〓1件、残石器2件。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也有泥质陶片,夹砂粗陶多为红色,也有灰褐色,无纹饰。泥质陶片均有打印方格纹。
沟口遗物点
位于崖城抱古乡沟口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7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到崖城进行文物普查发现,遗址高出河面约15米,其范围为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80米。
采集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些有打制痕迹,计有梯形〓1件,圆柱形石〓1件、梯形石〓1件等。有少量夹砂粗陶片,表里红色,胎呈黑色。
大茅村遗物点
位于崖城宁远河及其支流水流东河汇合处的大茅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7至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到崖城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高出河面约10米。新石器遗物不太丰富。文化遗存有琢磨的有肩石〓,陶器全属夹砂粗陶系,以红色居多,也有灰褐色和黄色的,表里抹平无纹饰,间有磨光者。
隋·唐·宁远废县遗址水南村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由一村(上坊)、二村(中村)、三村(白腊根)、四村(大蛋村)、高山村、独村、头塘村、麒麟坡八个自然村组成。现分水南、大蛋两个村委会。
隋大业六年,珠崖郡析西南地置临振郡,领延德、宁远二县(《隋书·地理志》)。《崖州志》公署条载:“州署,自唐改振州,治宁远县,宋政和七年改吉阳军,去水南村二里有县址。”古迹条目载:“宁远废县,以宁远水名。在州南二里水南村。正统治为布政分司署。”(《方舆纪要》崖州治宁远县城邑)
水南村,它与几个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唐朝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十月,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传法,遇风浪漂至振州(今三亚市)的宁远河口水南大蛋港。别驾冯崇债从州衙(水南村)率领四百多名兵丁,接他们到城中,请他们住在衙内,设斋供养,举行法会,请鉴真给官员们授戒。又正式把他们安置在大云寺。鉴真等督促当地民工,动手建造佛殿,并把原来准备带到日本去的佛具、佛像、经卷,全捐给了留居四个月的大云寺。
卢多逊是宋朝廷最早被贬来海南的大臣。他是河南怀州人,宋太祖时曾任宰相,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旧五代史》编修者之一。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因“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意欲谋反,逐削夺一切官职封赠,全家流配崖州,因罪行大逆不道,他携家带口到崖州时,知州不准他们入城居住,只准居于城南二里许之水南村,他寓居水南村三年,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卒于贬所。时年五十二岁,在水南村,与村民黎伯淳交情甚笃,逊称他为“幽人逸士”。卢多逊作《水南村·为黎伯淳题》: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一簇晴岚接海霞,水南风景最堪夸。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人们只要提起水南村,提起珠崖风景,便不会忘记卢多逊和他的两首七律。
在卢多逊一家寄居水南村之后,又有唐朝名相晋国公裴度的第十四世孙裴瑑卜籍于此,他在宋先为雷州守,后召为吉阳守(即崖州),中原道梗,因家焉,后其子裴闻义以瑑荫补,任昌化军守,有善政。现在水南村裴、卢两家后裔居多。南宋曾任宰相的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反对议和,遭秦桧诬害,连贬绍兴、泉州、潮州,再贬吉阳军(崖州),他威武不屈,临赴吉阳军时上表道:“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赵鼎到崖,居水南裴闻义宅。谪居水南村三年,作词《行香子》抒发他的悲痛感情,他闭门谢客,门人故吏畏秦桧而不敢接近他。惟广西帅张宗元(渊道)遣兵校拿药、酒、米和面给他。秦桧得知,责令吉阳军守每月上报赵鼎情况,并把张宗元远调离开广西。赵鼎饥寒交迫,疾病缠身,他派人到湘黔边境告诉儿子:“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绝食身亡,年六十三。临终前,他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他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说:“呜呼,不可谓伟乎?”死后十年,宋孝宗追封他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
胡铨(公元1120—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高宗时任枢密院编修(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是最高国务机关),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因上疏反对与金人议和指斥皇帝,请斩投降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而遭迫害。初谪福州,又流新州,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再贬吉阳军(今三亚崖城水南村),胡铨来到崖州,赵鼎已死去一年了,乃居赵鼎生前故寓裴闻义家,赵鼎铭旌仍悬灵堂,他写了《哭赵鼎》诗。他在水南生活了八年,亲自办学,天天训传经书,消磨岁月,“黎酋纷纷遣子入学”。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秦桧死后,他为居所裴闻义宅题匾“盛德堂”三字,书铭文四十字,南宋以后,盛德堂成为古迹。
宋末元初,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曾居住水南村,向崖州人民学习棉植纺技术,后传播上海。明代被誉为“岭南巨儒”的钟芳及子允谦就是出生在水南高山村。
唐·临川废县遗址临川村
《崖州志》沿革:“唐五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增置临川县。”州志古迹条载:“临川废县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盐场西南山中。唐置。”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宁远县设临川镇寨。
临川村,东为打狗岭,西临三亚东河水,河滩上可见古迹盐田遗址,今有白鹭栖息古盐场,公路西辟为公园,名曰:“白鹭公园”。南为大曾岭,西北面是豪霸岭。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临川人陈明甫、陈公发兄弟,不堪官府欺压,聚众造反,传为历史佳话。豪霸岭因陈明甫父亲之墓在其上而得名。
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设临川盐场,是海南六处盐场之一,隶属海北盐课提举司,共管灶户办盐,每年须缴纳定额的盐为正课,运至海北新村盐仓上纳,余盐允许自煎自卖。置临川烽堠,烽堠即烽火台,古代边防用烽燧报警的土堡哨所,报警的有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据州志载,古代临川里包括月川(原名下村园)、榕根(一名树园、下村园)、港门。辖永宁上堡、中堡、下堡。永宁上堡的村庄包括藤桥汛、分界塘、进士坡、营头、城脚、龙楼、河东、走马园、旧市、军田、竹角园、岭头坡、北水、海浪等藤桥市方圆三里一带。永宁中堡包括犁灶、白土田、下坝、番园、风塘、洪李、石尾龙、角枝、田尾。永宁下堡包括龙江、三合、沙尾、林旺、庄头、港尾、大灶、新村、旧村。
宋·藤桥古镇
藤桥镇位于州东二百里。
宋代地方的行政区划是:路——府(州军)——县——乡(镇)。宋时的崖州,在今的崖县,崖州领县二:宁远、吉阳。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吉阳县为藤桥镇,宁远县为临川镇”(《崖州志》·沿革)。又据州志“宋时,琼州置二镇,曰临川,曰藤桥,皆属吉阳军(萧《府志》)。明洪武三年置太平驿于藤桥村。驿站是掌管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万历间设藤桥营、藤桥巡司,以防卫,盘查过往行人,缉捕走私和逃军逃囚。乾隆三年永宁司巡检置移驻藤桥。这是清代凡镇市、关隘,距县城远的大抵设巡检分治,为县令所属。”以后为永宁上、中、下堡至藤桥墟市。藤桥名乃至今。
郎勇废城遗址
在州东北八里,郎勇东面是打邦村,西面是郎吉村,南临坡田,北为郎典村。中路东黎村峒附崖州城环居岭前有十几个村峒;东有高村、洋赖。东南有土檀头、沙锅。南有乐窗、岭园、鸭仔塘。西有抱腊、抱雷。西北有大力、小力。北有落基、郎落、水井、郎典、道村等。附崖州城正北岭后村也有洋淋等七个村落。郎勇是黎族人民出没之区。海南岛自成化(公元1456年)以后,黎族人民的起义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岛断断续续近百年。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儋州七坊峒符南蛇领导的黎族人民起义,“撼动海外三千里,海南几危”,三州十县黎族人民热烈响应,令明朝统治者大为震惊。虽然被镇压,但以后的农民起义仍方兴未艾。为了守御崖州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知州陈尧恩就高阜处筑城,甃以砖石,高八尺,周围二百四十余丈,开三门,募兵防守。以后平黎,罢戍。城废,今可见营台壕沟,围城砖石于乱林冲迹。
儒学塘窑址
位于崖城,城西村宁远河边的儒学塘北岸边下。其塘面积约120亩。宋建古城时从此地挖土夯城,而成护城河的一段,后因宁远河水渐冲泛而成“塘”。因儒学街而得名儒学塘。1984年崖县(今三亚市)文物普查队据当地老人反映,河水干涸时,显见三座砖砌形如馒头的砖窑。为烧制城砖之窑。据考崖州古城出土六种形状不同的城砖,其最早有宋代的“吉”书砖,还有宋以后为加高城墙和添设建筑而烧制的城砖。
窑塘窑址
位于崖州北楼后,距崖城粮所北500米的窑塘西岸水下。历经宁远河水泛冲,长期积淹,为宋代烧制城砖用窑。
高山窑址
位于崖城水南高山村,今崖城镇政府东北500米处。明清始烧制窑。窑址坐南朝北,底直径18米,上直径5.5米,高8米,外观如馒头形。顶面有一道长3.5米、宽1.2米堆放陶胚的台阶。窑址周围布满残破陶片。
采集明清实物标本:口沿有圆唇、卷唇、直口平口折唇等;耳系多见手压弧状半圆形;流口长短不一;器物多见平底,圈足较矮;器形以钵、罐、盆、坛为主。混制灰、褐硬陶多见。另有施酱釉硬陶片。火候较高,夹砂陶片极少。
保存形状:窑口,排烟口已填塞。
官沟窑址
位于崖城城东管区官沟,宋代窑。距崖城镇东3.5公里,坐北朝南。上直径4.5米,下直径6米,高4米。窑址高出地面3.5米,地下0.5米,高出部分近圆形。窑顶陶坯口为弧状三角形,前后有4个各长30厘米的排烟口,火道口呈蕉叶形,高1.5米、宽1.2米、深1米。窑以烧制砖瓦为主,未见陶片。保存形状良好。
采集标本:人面阳塑装饰砖,联珠砖。
连珠寨遗址
位于三亚港东10公里的鹿回头岭,海拔257米高点。东南面灌木丛林,绵延连接鹿岭高峰,南面山坡徒斜,西临大海,悬崖峭壁形势险要,西北可俯瞰大部分三亚地区。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临川人陈明甫、陈公发聚众起义,规模较大,历时八年,震慑了宋王朝,大举出兵镇压。
遗址面积0.5平方公里,北面制高点用大石围叠筑起的观敌台,面积约60平方米。往南50米有用石筑围的校场,面积约600平方米,面海的古壕沟犹存。南面有1500平方米曲入的古海滩,推断为战船出海处,后人称“连珠港”。
(见卷六古代碑匾石刻《节录摩崖碑记》)
郡主冼太夫人庙遗址
位于崖州州治左,今之崖城畜牧站。宋代始建。明洪武丙辰(公元1376年),知州赖斌修。明成化戊戌年(公元1478年),判官赖宣以冼太夫人在隋朝时皇帝赐临振县(临振郡属下)之延德、宁远二县(即今之三亚市)为汤沐邑,改额曰郡主,复修。汤沐邑是皇帝赐给诸侯的封邑,内收入供诸侯作汤沐之用。正德丁卯年(公元1057年)知州何冈再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知州卢风应、副将钟国瑞重建。今废。原砖木等材料移建畜牧站。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俚族(黎族先人)的杰出首领。当时俚(黎)族已发展为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在那动乱不安的年代里,她为促进汉族与黎族人民友好,对五岭以南的安定局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五岭是中国南方五个著名的山岭,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俚(黎)族人民。其中冼姓是一个大族,冼夫人就诞生在一户冼姓头领家庭。她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知书达礼。那时候战事频繁,她一次次率众打败了来犯的敌人。冼夫人有一个哥哥叫冼挺,是当时最大的部落酋长,梁朝任命他为首任南梁州土官刺史。她的丈夫冯宝是高凉太守,冯氏是北燕的苗族,冼夫人帮助冯宝施政,不管亲疏,如果违法,哪怕是亲戚,也要有罪必究。高凉比过去安宁多了。
公元548年,正是梁朝和陈朝交替时期,江南发生了“侯景之乱”,为了争夺天下,南方陷入混乱之中,当时高州刺史李迁仕想当皇帝而反叛,冼夫人亲自率兵平定。由于冯宝和冼夫人的治理,岭南地区的时局比较稳定。冯宝死后,她又多次领兵平叛。陈朝大军在这时也迅速南下平叛,冼夫人很快组织军队,协助陈朝大军。冼夫人因功绩卓著,陈朝封她为中郎将。她成为南北朝时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个女将军,并被岭南人民尊为“圣母”。海南岛的黎族苗族皆归冼氏管辖。陈武帝曾册封她为谯国夫人,开府授印,调遣六州兵马。冼夫人享年九十岁,死后谥为“诚敬夫人”。她的孙子冯盎跟随隋炀帝征辽有功,官封正三品大将军,荆州督尉。两百多年后,冼夫人的后裔冯崇债在振州(今三亚市)任别驾(长史属官,掌总理一州之众务)接待鉴真一行。
“装军”节是崖州古城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每年旧历四月初八到十二,古城及周围各村举行“装军”,抬公、游神。队伍有令旗队、骑马勇兵队、抬公队、游神队、金童玉女队、八音队、腰锣队等,模仿冼夫人出兵巡游村坊,表示接受冼夫人的检阅,抵御外辱,保家卫国求平安的决心。
伏波祠遗址
故址在今崖城西关村。明万历甲寅(公元1614年)崖州副使姚履素建,祭祀汉代两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平定交趾,抚定珠崖事迹。1975年拆毁改建城西大队办公室,部分建筑物尚存。
路博德,西河平周人。初为右北平太守。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功封邳离侯,迁卫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叛。乃以博德为伏波将军,同杨仆往讨之。师分五路。博德次于桂阳,下湟水,与仆会番禺。粤素闻伏波名,皆降于博德。吕嘉、建德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伏波因问所得降者,以知嘉所之。遣人追之。六年十月,得吕嘉首,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论功,博德乃旧侯,惟益封六百户。今连州湟水上有伏波将军庙,盖报功也。南越,自三代不曾有。秦虽远通置吏,旋复为彝。邳离始开九郡。宋宣和中,诏封忠烈王。《府志》旧有祠,今废。(《崖州志》宦绩志三·武功)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辅汉光武帝中兴,为虎贲中郎将。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与女弟征贰反,寇掠岭外六十余城。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遂缘海而进。随山勘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军至浪泊山上,与贼战,大破之。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封授为新息侯。进击余党,峤南悉平。立铜柱,为汉之极界。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建武二十年秋(公元44年),振族还京师。时世祖初平天下,民劳厌兵,方闭玉关,谢西域,况南荒何足以辱王师。非新息苦战,则九郡左衽至今矣。宋宣和中,诏封佑顺王。
石三娘庙遗址
位于水南大蛋港东面海滩200多米灌木丛中,遗址东面100公尺处有人工饲养高位虾池。采集标本有明代瓦当1件,瓦筒5件,完整明砖1个,柱楚1个。据《正德琼台志·卷二十六崖州坛庙》记:“石三娘庙,在州南大蛋村海边,疍番每年于夏间致祭,成化丁酉判官赖宣重建。”卷六又记:“崖州大蛋港在州西南三里,入抵大蛋利用坊,客商泊船于此。”
关帝庙遗址
位于崖城中街孔庙隔壁。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崖州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始建。祭祀关羽、马伏波神位。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分别重修。1974年拆毁,将原建筑材料改建崖城大队办公室,现存石镜、石宋、石柏。遗址坐北向南,长83.3米、宽23米。
五贤祠遗址
位于崖城西关村。祀李德裕、赵鼎、胡铨、王仕熙、王倬。崖州知州张擢士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崖州知州宋锦重修。
广度寺遗址
位于崖城城西迎旺塔东,即今城西小学校址。为清代或更早些时期建筑。
广度寺也称观音阁、观音堂。观音,即观世音,佛教菩萨名。一进为正门,二进为“三圣宫”、“地藏宫”,三进为“观音殿”和“多仔婆”。二、三进间两边是客厅和仓房,三进建“珠崖第一楼”和“不是舟”,一、二进为厨房,房有“善于”,正门前侧有一水井。四周均围墙。内有浮南阁,花木清幽,为州人宴游处。建国后因建城西小学而拆除,今只有部分砖瓦梁料,正门石条、石阶等,善井已填土。
毛奎升仙祠
毛奎升仙祠,又称毛知军祠,毛公庙,俗号暗山庙。位于南山铺前黑石岭山中。传说毛奎任满回京,崖城百姓黎民一路相送,行至南山,突然山顶金光四射,海面六鳌潜游,一阵狂风大起,人们舍不得离开,急忙拉住太守身袍,倾间太守乘风升天,官袍飘落,变成满天飞花。此后,南山漫山遍野长出了参天的红棉树,每逢花开季节,南山红遍,似如火把,染丽崖城。
为了纪念毛太守,明代永乐年间,知州姚瑾于毛奎升仙处砌台建祠,香火祀祭。毛奎升仙祠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有头门、中亭、正殿三进。正德庚年(公元1510年),崖州知州何冈在祠边建毛公亭。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州吕赓飏移建山外。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知州徐锡麒重修。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知州尚昌锜再行修茸。光绪十四年(1888)知州唐镜沅于前门书联:
南国风霜皆雨露,
洞天花鸟亦神仙。
中亭联:庙食在天涯公早有功垂后世,宦游来海外吾从此地拜先生。1942年,日军侵琼,筑崖三铁路通过庙前,被毁。
文峰塔遗址
文峰塔,在古崖州城以东十五公里。今天涯区塔岭乡深沟营岭顶上,是崖州最早的古塔。建于乾隆四十三戊戌(公元1778年),比城西迎旺塔早七十三年,系三级砖木结构的风水塔,因为竖于古崖州第一要隘山顶上,后来,又作为军事上的烽火台和航海标志(见图版十四)。
文峰塔是当时知州陈新槐迁建学宫时,作为新学宫的拱向而兴建的。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春,终至是年十月落成,具有“中州规模”,“工竣,观者如堵”。此次迁建学宫并造三级文峰塔时,陈新槐率先捐银两,“士民争先恐后,共捐银六千有奇”。兴建时得到余绳武、孙尤祖、肖来泰、林琼等人“庀材鸠工”鼎力相助。
文峰塔为州人所建,旨在升旺崖州风水,振兴崖州文化,新学宫和文峰塔建成以后,当时“崖疆四百余里,藤桥以西,礼让之俗可风;黄流以东,弘诵之声不辍,祁祁济济,具有入道之姿”,大有“神雾蒸而豹文炳,海风发而鹏翼振,桐荣而风栖,苹茂而鹿喜”之气派。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对此塔的兴建有着种种的误传,“文化大革命”时,因山陡路险,它免于一毁,而令人遗憾的是,在1980年底,竟有人借口“此塔压制崖州人才”,用炸药炸掉半截,数月之后,又被炸平余下的半截。
真武庙遗址
位于崖州城北谯楼上,今为崖城镇北侧的崖城粮所楼台。崖州知州谭光第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建,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州人再修。已废。1945年将楼台改为碉堡,现修为楼台,建粮所办公大楼,楼台保存较好,真武庙遗存碑刻二通。真武,传说中北方之神。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因称玄武。玄龟,武蛇。宋代讳“玄”字,因称真武。祥符年间(公元1008—1021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
鳌山书院遗址
位于今崖城中学。书院原为文昌庙,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州宋锦改为珠崖书院,捐银二百两,立义学会,延师训课。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州人周士义、林石山翕、黄朝璇、陈用励等,捐银二千二百两,重加修葺。内添斋舍,外缭围墙。余银发放,以充学会为师生膏火费。知州金绅有碑记。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署州事袁斯熊捐廉倡修。齐元发改名鳌山,因名鳌山书院,书院环境清幽,文风盛举。特设“书香厅”集藏六经典籍。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合州捐资拓其址,改造为高等小学堂。至1921年,地方贤达绅士等开设“单级师范班”,培训师资。1926年,乡贤陈其庾、孙家达、杨家运、陈其楠等呈议,改为崖县中学,崖县县长陈善任校长。1929年广东省督学韩国清,到校视察,省教育厅核准备案,改名崖县县立中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颜任明先生(崖县籍留美博士颜任光先生的胞弟)出任校长。1949年始设高中部,更名崖县县立第一中学。1955年搬高中部往三亚,改名崖城中学。古建筑已拆毁,部分原材料建校舍,今存清建东莞会馆正厅作校图书馆。
既济亭遗址
位于今崖城北2公里崖城良种场热水池。一方一圆。圆者常如沸,方者半冷半暖。明正德年间甃石其中,年久已圮。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知州唐镜沅重修,建亭,上额书“既济亭”,中祀热水神,以《易经》“水在火上既济”,既济之卦,彼此为用,事之所以济也。并立唐镜沅《既济亭热水池碑记》。为州八景之一。1941年日军占据,建立“日本东京植物热带农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南洋公司”,独享既济水。1953年建“崖县良种场”,后“既济亭”被拆除,以其碑挡流沙逐被淹埋。池水乃用。2005年,碑重新出土复得。
(二)近代旧址
龙山书院旧址
位于今藤桥龙楼乡。系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知州唐镜沅以李华堂宅改建。其田产变价,得铜钱四百千文。唐知州主捐廉四百千文,并永宁乡绅民捐资,共得铜钱一千余串,发放生息,为书院膏火。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为永宁小学堂。1917年改为崖县第六高等小学校。
书院原三进屋,头二进三间每边有原廊,梁、枋雕有龙、凤、鹿、花草等。日军侵华时拆毁。后用其料建营房。
旧址存砖砌古井一口,地砖等物,其址已建民居。
少司徒牌坊旧址
位于崖州孔庙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崖州知州侔洪龄同州人捐建。正悬匾书“少司徒”,背悬匾书“世科”。(图版六、七)为祀念明崖州人钟芳户部侍郎暨子进士允谦,举人允直而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被强行拆毁,现存一些石条、石板等构筑物。
还金寮旧址
还金寮旧址在今崖城糖厂大楼西侧。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崖州知州唐镜沅建。以表彰明代进士钟芳之父钟明,拾金归还原主之佳事,以扬后人。瓦寮,一进屋,前、左、右三门。
有楹联:
独留后世儿孙路,
此是前贤义利关。
杜少陵广厦虚怀何以一厂蔽人实惠独能留下里,
杨伯起辞金雅量尚待四知克己真诚终觉逊先生。
结宇依空林秋草独寻人去后,
荒村唯古木云山况是客中过。
村舍从丘虚,鹤化归来华表近,
典型随道路,鸩工筑罢驶车回。
寮内立唐镜沅刊的“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
同善堂旧址
位于崖州古城墙东墙,今供销社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知州王亘建,后建御书亭,镌慈禧御笔寿字碑。中有鉴心亭,左有回春亭、益寿斋,右为康王庙,现已毁。仅存慈禧寿字碑。1984年崖县文物普查队在原址瓦砾中发现寿字碑,时任三亚市委书记的朱家仁同志,将它于崖城乡政府院内建亭安置。1996年寿字碑被搬立于小洞天。
时雍小学堂旧址
位于城内西北副将署左即今崖城遵导村。原为练兵馆,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崖州知州冯如衡详请旧练兵馆改设,专门招收黎族儿童。
东莞会馆旧址
位于崖城中学礼堂东,是清末来崖之东莞籍人合资兴建。原为三进瓦屋,面阔三间,一进正门,匾额“东莞会馆”,二进中厅,三进馆房,瓦面硬山顶,出圆凸形风火山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拆建中学礼堂,旧址及部分砖石、木料尚存。
顺德会馆旧址
位于崖城东关市街内。清代来崖之顺德籍人所建。原会馆已拆除改建。今存“顺德会馆”石额匾一方。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