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回族《正堂禁碑》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89
颗粒名称: 三亚市回族《正堂禁碑》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分类号: K928.4
页数: 4
页码: 50-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回族《正堂禁碑》的历史价值和对三亚市回族渔业经济的研究意义,通过回族人的族谱和地名,探寻回族先民渔业活动的足迹,进一步研究其对崖州渔业经济的开发和贡献。
关键词: 三亚市 回族 渔业经济 渔捞税

内容

1986年5月17日,笔者与何擎国同志到羊栏区回辉乡,对三亚市回族《正堂禁碑》进行拓片考查。在回族干部李凤娥同志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清真古寺的老人们。
  《正堂禁碑》镌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历经233个春秋,当地回族人民几经迁徙,兵焚灾劫,失而复得,因而《崖州志》亦未得收录其中。有的刻字已模糊难辨,在回民们的多方抢救下,现立于羊栏区回辉乡回民村清真寺院右壁。碑高150厘米、宽55厘米,额刻“正堂禁碑”四个横排正字,字大6厘米,直列碑文,经精心拓片,考究,录碑文(标点为笔者所加)如下:
  特授崖州正堂加二级纪锡四次许,为恩准给碑模以垂久远事。据士民蒲儒嵩、周贤盛、周之造、王仕伟、蒲相贤、蒲学嵩、蒲高仕、蒲弘仁、周元秀、蒲高贤、陈国傅、蒲锡嵩、蒲金玉、蒲春徛、蒲永发、蒲万谥等状呈前事到州堂,批准抄录判语勒碑在案。随查保平里徐翰珪等,三亚里蒲儒嵩等互控海面一案,绿州属沿海,东至赤岭与陵水交界,西至黄流莺歌与感恩接壤,共载米五百八十四石二斗零。近年,所三亚里完银六十一两三钱零,保平里完银五十两六钱零,望楼里完银四十二两九钱零。其海面虽无界址,而各里疍户向来按照各埠采捕输纳,或有异邑小艇呈请给照顾在其处海面采捕,即邦照其处课粮该管。现该完纳相沿已久,兹保平里徐翰珪住居藤桥,欲将藤桥海面归贴保平,因以海面宽窄悬殊,具控前来庭讯之下。查保平望楼二里载米二百五十石,黄流莺歌二湾分载米二十石余,按户征输。自深沟至黄流海面仅一百四十里,三亚里载米一百六十石,内于康熙五十年间抽米饷于赤岭琊琅等处,仅3米一十石余,亦按户征输。自红岭至崖陵交界,赤岭海面共一百七十里,其番坊绝米已有燕莱足供输纳,若以东西海面米石相较,则西米多海少,所以徐翰王圭等有不平之鸣。但事已经久远,殊难纷更,仍着照旧分管在案。兹据该生等呈请给发碑模,前来合行勒石示谕。为此,示谕各该疍户人等知悉,嗣后务宜照各在本埠附近海面采捕,朝出暮归,不得多带米粮违禁远出。或有异籍疍户到境采捕,该埠长俱须查明,呈请给照帮课,亦不得私行越界强占纲步兹事。如敢抗违,许该埠长指名扭禀,按事究治。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七初十日立
  三亚市的回族,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八记》,他们的祖先大约是在宋元之间(12—13世纪)从占城(即现今越南平定省一带)“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正堂禁碑》记的是乾隆十八年间,回族人蒲儒嵩等呈状与徐翰珪互控海面一案的判语,是三亚市回族自宋元间以来发现的唯一用汉文刻记并能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它对研究清代崖州的鱼赋以及三亚市回族对开发古崖州渔业经济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明代洪武六年(1377年),海南岛始设河泊所,征收鱼课,崖州河泊所是其中之一,崖州征收鱼课的主要对象是疍户、番民和汉族渔民,并把鱼鳔、海菜纳入土贡一起征收,万历末期,鱼课折米。清代的康熙至乾隆时期,表面上虽然赋役税收没有增加新的项目,但他们仍然承袭明代的一套老办法,“概绳以赋役成法,粮长预期代办,自必倍权子母”“今海禁日严,课额如故”(《崖州志·土贡》海禁之日,渔民不能出海,但官吏却仍然迫交鱼课。如若欠交鱼课,则子母滚利,倍加增涨,并把征收鱼赋列为“外额征”,纳入赋役收入,当时,崖州府规定崖州外额征的“鱼课米,五百六十八石八斗,每石派粮料银三钱三分二厘一毫九丝五忽,共银一百八十八两九钱五分二厘一毫。总共通州原额官民灶黎鱼课共米四千五百六十一石四斗八升五合四勺,共编派一条鞭,共银四千零五十六两四钱一分零二毫”(《崖州志·赋役·外额征》),残酷的剥削手段无所不用。
  关于三亚市回族的居住、生产、生活,《崖州志》载:“……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居大蛋港、酸梅铺海岸,后聚居所三亚里番村……捕鱼办课,广植生产。”渔业经济是居住在三亚市的回族历来的主要谋生手段。大蛋港是现在崖城区公所的大蛋乡,酸梅铺是现在梅山区的梅东乡,这里的八人轿坡发现有古波斯墓碑,三亚里在三亚湾海岸,即现在的回辉旧村,这里沉睡着一百多座伊斯兰古墓,这些地方均分布于海岸。往上追溯到元宋,他们“散泊海岸情况如何”?
  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见证,我们从崖州古地名和《正堂禁碑》所提供的互控海面和绿洲沿属,去寻觅回族先民渔业活动的足迹,是可以找到一定的探讨依据的。东起陵水西至黄流莺歌海岸,现今还保留许多带“番”字的地名,如藤桥区东溪村河入海处是个港湾,东面约三百公尺处有一小岭,名曰“番岭”,岭东面平堰沙坡是现今还保留有六十多座古波斯墓群的“番岭坡”,在番岭湾坡的甘蔗园地上发现很多宋元陶片、网锤等文化遗物。现在藤桥区的龙海乡“番园村”,坐落在陵水湾岸边,据该村符文吏老人说,“这里叫番园村,番人搬去我祖才来,我祖来崖已三百多年”。据番园村《符世族谱》载:符世族“原藉河南陈州宛邱随父闽福建,北宋仁天圣三年秦召度琼,六十七世秉荣次男必祐从琼山县塔市田边村移居崖县藤桥番园村安居”,该村老人反映说,他们在番园村耕种时,曾见有大小不等的珊瑚石碑(现已破坏丢失)。现在番园村边还保留一口石井,清凌甘鞠,旱不干涸,据说是番人开的,因名“番人井”。番人村的北面有一带垌田,名叫“番人田”;崖城区大蛋乡有“番坊”之称,以至黄流西南十八里处有“番塘”。《正堂禁碑》记回族人蒲儒嵩等与徐翰珪“互控海面绿洲属沿东至赤岭与陵水交界西至黄流莺歌与感恩接壤”,并有海面绿洲“相沿已久”和“事已经久殊难纷更乃着照旧分管”之记,可见史籍记载“散泊海岸”,古地名和碑记,史料三者完全吻合。
  崖州海岸曲长约二百多公里,大小港湾二十多个,最低水温21℃—24℃,最高水温28℃—30℃,有大小河流十四条入海,海水肥沃,饲料丰富,盐度适宜,宜于各种鱼、虾、藻类繁殖生长,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回族先民们“散泊海岸”的主要原因,虽然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或其他原因,他们在沿海岸迁徙不定,然而,沿海一带曾经是回族先民与崖州汉、黎族人民共同进行渔业经济和港捕的地方,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此,他们对崖州渔业经济的开发和贡献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的。
  (《广东民族研究通讯》,总第11期,1987年3月25日)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