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港元代龟蛇图石刻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85
颗粒名称: 榆林港元代龟蛇图石刻考略
分类号: K892.6;K878.4
页数: 4
页码: 36-39
摘要: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海南省三处元代石刻,包括榆林港元代龟蛇图石刻、虞山大元军马到此和黎婺山大元军马下营。本文分析了以上三处石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事件。龟蛇图石刻的书字结构别具一格地融入了具有浓厚的儒说佛道内容的画面。
关键词: 榆林港 龟蛇图 元朝 征黎

内容

笔者应三亚市文体局之邀,于2001年1月7、8、9、11日,对榆林港元代龟蛇图石刻,进行为期四天的考查。
  据《崖州志》载:(元代)龟蛇图石刻,在榆林港烟墩岭。石高三尺,阔四尺,长六尺。上刻蛇盘龟形。西边刻一“法”字,东刻一“佛”字。字大二寸。石东垣刻“东海”二字。字亦大二寸。旁镌小字“镇守官张仁系真定府人氏,至元三十年八月中旬己丑日”。石西垣刻“西天”二字。北垣刻“北极”二字。皆大二寸。旁镌“钦差领兵官杨贵系南昌府人氏,乙丑洪武十八年记”。南垣刻“委署崖州协副将川东徐赞彪统带水陆五营驻扎榆林,时法兰西来测水,是为筹备海防之始”。又刻“南普北极山堂六字。大清行军游击金玉广”。《感恩县志》载:“虞山石刻在古镇州(北宋大观元年置治所在镇宁县,即今海南东方市南广坝,辖境包括今三亚市至东方市一带。政和元年废)废城之东,虞山大石上,有马蹄人足迹,顶刻‘大元军马到此’六字。未识何人所题。(即今东方市的东方河虞山河段上)”又载:“大元军马下营至元甲午三十一年正月十日又十一日到黎婺山”(黎婺山原为感恩辖地,今为乐东县尖峰区)。“大元军马到此”石刻虽未留下题刻者的姓氏和时间,但应该和“大元军马下营”石刻时间差不了几天。
  在元代九十多年的统治中,封建统治者镇压黎族人民,大举“征黎”见于史书记载的不下十次。特别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291—1294年)发生的历时三年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影响颇大。榆林港烟墩岭“龟蛇图”、东方市虞山“大元军马到此”以及乐东县黎婺山“大元军马下营”等三处石刻,是元军这次“奋师大伐”“征黎”的实物见证。
  《元史·文宗本纪》、《元史·世祖本纪》、《元史·鸟克逊传》、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清道光明谊·张岳松《琼州府志》、《崖州志》(邢梦璜“至元癸巳平黎碑记”)、《感恩县志》等史籍,对元朝廷的这次镇压黎族人民的“征黎”大举都作了详细的记述: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夏,元世祖授琼州路安抚使陈仲达为海北海南道宣尉使都元帅,率蒙古兵二百,汉军(北方汉人组成的军队)二千,顺化新附军(南宋归降军队)五千,十月渡海到海南,修械信者粮,又征民兵一万四千。因仲达病死,元世祖又任命湖广中书省平章政事阔里吉思为督视,又以仲达子谦享,副元帅王信伯、颜于思等率领军队前往镇压。庚午攻大塘、清水。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二月到达万安(今万宁)破清塘等峒。三月到南宁(今海南西北部地),因天气过热休整军队,冬十月丙午,复攻陈萃、捣梁六犊之峒,凡十余战。第二年春二月,取黎〓,杀千余人。转攻陵水,攻取七一寨。三月班师如初。十月西征儋州之黎,十二月晦,分遣士卒抵古振州(今三亚市)。都元帅朱斌攻其南,镇抚高祜攻其西,镇抚万户谦享攻其东,十二月收复古振州,春正月壬子朔,登山刊石,昭神武功。翼勒五指山。越三日丙辰,勒黎婺岭。三月壬午朔,凯还。镇守官张仁受命驻榆林镇守。元代对海南岛“奋师大伐”,“分兵四路,深入千万年人迹未到之处,刻石黎婺五指山而还,增户至九万二千二百有零,自开郡以来未能过之者也”。
  为什么榆林港烟墩岭龟蛇图石刻,不同如虞山的“大元军马到此”和黎婺山的“大元军马下营”那样趾高气扬?而龟蛇图石刻的书字结构别具一格地融入了具有浓厚的儒说佛道内容的画面?
  公元1261年忽必烈夺取汗位胜利,从本质上来说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汉法”(即汉族封建制度)派战胜守旧派的结果,但是行“汉法”还是反“汉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长期的斗争。忽必烈夺取政权后,决心沿着“汉法”的道路继续前进,所以他笼络一批崇儒信佛尚道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忽必烈的谋士。忽必烈作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在政治上主张采取“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学会统治汉地的方法,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所以元朝统治者崇信佛道大兴儒说。讲天理性命,天地阴阳,以求闻达之风盛行,又据《崖州志》(舆地志二山)载:“独田岭,在榆林港西南铁炉坡。上有石高三尺,广五尺,刻龟蛇图。详《金石》。又沿岭前海滨西行一里,有烟墩岭。内有石洞,高丈余,周围六丈。尝有道人坐禅在此,名曰滚潮洞。”据此提供的地形位置,2001年1月,笔者等几人,前往寻觅,因属驻军禁地,亦因开发迁变,寻访未得。但史志所记的龟蛇图与滚潮洞的位置较近,其当时洞内住有道士在此坐禅行修功课。由于元军下营驻扎在此,这些随军谕官或道士参与了石刻的设计,才有龟蛇图制作。龟蛇,长寿之物。龟寿命很长,千岁之龟,五色俱焉。古人以龟为灵物,蛇有无穷之寿。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刻石者别出心裁地把蛇盘龟形寓比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石西边刻的“法”字,指的是“汉法”;佛者,汉语觉也,这里所指的佛,是将以觉悟众生之意。石东垣刻“东海”二字,指东方的大海。石西垣刻“西天”二字,西天,是佛教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北垣刻“北极”,北极星的简称,这里指的是至高无上的尊者元世祖皇帝。龟蛇图的东南西北显示了元朝的疆土十分辽阔,所谓“北逾阴山(昆仑山之北)、西极流沙(即今西蒙古额济讷旗之地),东尽辽左(外蒙古、新疆南越海表)”。总的来说,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镇压黎族人民元军镇守张仁,在烟墩岭龟蛇图石刻的创意显明是“跨历商周看盛衰,欲将齿发斗蛇龟”,诏示圣王威德,垂万世之勋,“大元地弥天区,界轶海外,有汉唐所未至,极功盛德,卓冠千古……以垂无穷。”(张应翁《平黎建县颂》)为元世祖这次“征黎”歌功颂德。
  龟蛇图石刻里,北垣有“钦差领兵杨贵系南昌府人氏,乙丑洪武十八年记”之刻记。元末明初在我国沿海地区频受日本海盗(也称倭寇)的侵扰抢掠,可见,明初榆林港铁炉坡烟墩岭曾是防备倭寇,海面巡视和守御地之一。
  龟蛇图南垣刻“委署崖州协副将川东徐赞彪带水陆五营驻扎榆林,时法兰西来测水,是为筹备海防之始”。清朝的兵制,驻防各地的最高一级的称“标”,长官为提督或总兵。标下称“协”,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长官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讯”,长官是千总,把总。查《崖州志》(职官志三、武职)记:徐赞彪四川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署任崖州协副将。由于黎汉地主的压榨,吏役的勒索,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暴发了崖州洋琳峒黎族大规模的起义,官军死伤甚众,清王朝大为震怒,增派大军进剿,最后“扰三载,糜饷亿万”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当时,逐渐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为了加强防御,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以海口协移为崖州协,加强控制黎疆。徐赞彪任崖州协副将,统带水陆五营驻扎榆林期间,是鸦片战争的前夕,在扩建海防工事,决心与林则徐同心协力消除中国大患之源,“时法兰西来测水,是为筹备海防之始”,从而可知,榆林港的建港,始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崖州协副将徐赞彪当是榆林港建港第一人。第二人是“大清行军游击金玉广”。烟墩岭内滚潮洞,至元年间是道人坐禅的地方,后来成为文人避世隐居的“南普北极山堂”。
  (2001年12月 第二稿)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