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亚陵水发现的古代伊斯兰教徒墓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78
颗粒名称:
三亚陵水发现的古代伊斯兰教徒墓群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8
页码:
9-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三亚市及相邻地区陆续发现了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其中藤桥番岭坡墓群占地面积20.21亩较大。此后,在三亚市海滩区也陆续发现了其他古墓群。这些发现为研究海南岛伊斯兰教传播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关键词:
海南
伊斯兰教
古墓群
内容
1975年由麦穗(海南文化局),黄怀兴(崖县文化馆),李居礼(陵水县文化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古运泉、曾广仁等同志,在崖县(今三亚市)藤桥番岭坡以及毗邻的陵水县边界的干校坡和土福湾坡发现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其中藤桥番岭坡墓群较大,占地面积20.21亩①。此后,文物工作者又在三亚一带海滩陆续发现梅山八人轿坡古墓群、水南三村番坊番人坟古墓群、所三亚里羊栏回新村后古墓群。
番岭坡古墓群:位于藤桥镇东南4公里处的海滩上,南临海300米,西距1公里是番岭,共发现墓葬45座,墓群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60米。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坐东南向西北,墓身无封土,仅有露出地面首尾两端各置一块珊瑚石刻制的墓碑。自该墓群发现后,文物部门清理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无葬具和任何随葬品,头西北、面朝西,表示面向伊斯兰圣地麦加,明显有“能西至天方”的浓厚宗教色彩。依据墓葬大小和碑身形制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墓葬长2.1米、前碑高57厘米、宽57厘米、厚13厘米,居中雕有圆月,月内刻有古阿拉伯文“凡大地上的,都要毁灭”②,月外两侧刻有四道飘带,月下横刻一条古阿拉伯文。第二类型,墓葬长1.75米、前碑高53厘米、宽35厘米,碑额呈“山”字形,碑面刻有圆月,月下刻锯齿纹方框,方框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第三类型,墓葬长1.65米、前碑高52厘米、宽35厘米,居中刻生命树围着圆月,碑内方框刻古阿拉伯文。据阿文翻译陈达生考释,碑文一般记载墓主姓名和死亡时间,有的碑文还记有乞求真主保佑等话语,如:“这是殉教者的坟墓,他名叫伊本·赛尔圣,卒于12月。可怜这个孤儿吧。”
干校坡古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土福湾村西约一公里的海滩上,南面距海岸仅300米。
土福湾古墓群:位于干校坡墓群东侧约2公里的海岸沙滩上,现可见墓葬十余座。
梅山八人轿坡古墓群:1983年12月20日,广东省政协民族宗教组和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调查组对海南崖县和陵水的伊斯兰古墓群进行了专题考察。参加考察的有广州伊斯兰教协会阿訇栋材、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容观敻,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古运泉、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阿文翻译陈达生、海南文化局麦穗、陵水文化馆李居礼。联合调查组对藤桥、陵水墓群考察后,崖县文物普查队在崖城派何擎国同志参加联合调查组对梅山八人轿坡的调查。八人轿坡位于梅山西南的角头鼻与梅山之间海面的海滩上,墓群西南濒海,北临梅东村(旧称番坊园、酸梅铺),墓群范围长约1000米,宽约500米,这里的古代番人坟有100多座。每座也有前后两个珊瑚石刻墓碑。据群众反映,1958年前后,被学生挖回去建校了。调查组幸运地找到一个墓碑,是被人移作他用而倒埋在沙土里的。这个墓碑比起藤桥、陵水的墓碑就精奇多了,虽然高度宽度几乎一样,但碑额有所变化,以尖齿收成“圭”首(即尖形)。碑的阳面居中刻一轮圆月,月内刻有古阿拉伯文,据考其中有“真主”二字,圆月周围刻有不少云朵,构成卷云拱月的图案,月亮两边还刻有两只相向展翅的“神鸟”,这两只鸟是由阿拉伯文拼刻而成,陈达生同志将之试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下面隐约看得出一条对称的飘带状图案。碑面下端刻有两条弦纹,中间有古阿拉伯文。
水南三村番坊番人坟古墓群:1987年5月25日,崖县文物普查队黄怀兴、何擎国、王隆伟,在水南大蛋村东林德兴屋后发现两块伊斯兰古墓碑,高58厘米、宽58厘米,碑额圭形,两边斜面为三锯齿形,碑面已风化,图纹难辨。据当地群众说,该两墓碑是从水南三村番坊番人坟搬来,置于陈家兰(汉人)坟边的。古传番人坟位于水南三村南2公里处的海滩上,西南离海4公里。历经耕种建屋,番人坟已毁碑佚。
所三亚里(羊栏回新村后)古墓群:1998年10月27日,三亚市羊栏回新村江玉福(又名江穆,三亚港务局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持伊斯兰古墓群现场照片到市博物馆来报。笔者与张萍(三亚市文体局长)、林鸿培(三亚市文体局文物保护科科长)、林世旭(三亚市博物馆副馆长)、何擎国(三亚市文体局文化科长)和三亚市博物馆孙建平等同志到现场调查。
主要墓群位于羊栏回族回新村西约100米处,这里离三亚湾700多米,原为旧飞机场范围。离旧机场仓库北100米,现为部队范围。经过群众挖取沙后暴露出地面的伊斯兰古墓32座,其分布范围东西长30米,南北宽18米。剖沙埋碑首离地面11厘米、8厘米、5厘米不等。坟墓首尾各置一块圭形珊瑚石墓碑,墓碑形制古老。与已发现的藤桥番人坡古墓群、陵水土福湾、干校坡、崖城大蛋村和梅山八人轿坡等地的伊斯兰古墓群碑相似。与这里同时暴露的还有8块各长1.7米、宽80厘米的元代回族石棺板。此次调查之前,笔者曾在这片沙滩上发现浅埋暴露的类似的石棺板(未经发掘)。在墓场东50米,回新村后处,立一碑高1.4米、宽38厘米,经探挖查视,碑首横刻中文“清真教”三字,字大7厘米,正中竖刻中文“肇庆府高要县掌教刘先生之墓”十三字,字大4厘米。左下款刻“同教立”三字,字大4厘米。这是尚属首次发现的用中文刻记的清代墓碑。在中国伊斯兰清真寺院内的教职人员通称为掌教阿訇(波斯语释音,原意为“教师”)。三亚羊栏回族寺院有“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务交流传统,这位刘先生是羊栏寺院于肇庆府高要县请进来主持教务活动的掌教。在方圆100亩的海滩上,还发现露出沙面的古墓碑有20座之多。我们还在部队旧仓库篱笆处发现用作垫篱笆的7块伊斯兰古墓碑。经了解,部队同志建仓库时,发现这里很多同样的珊瑚石墓碑。
羊栏回辉新村发现的这一伊斯兰史迹,无疑是宋、元、清代延续的古墓葬场,反映了羊栏回族定居者的烙印。
根据有关材料初步推测,三亚、陵水一带发现的伊斯兰教徒古墓群,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墓葬形式最原始、年代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阿拉伯穆斯林墓地。③我国早在西汉时期,海上交通就远达印度洋,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之中,是太平洋、印度洋、东亚、中亚和大洋洲以至东南亚之间的航运要冲。番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泽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食禀食为耦”④。而南海诸国蕃船来中国贸易,也必须途经海南岛。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海上风大浪险,漂流到海南岛振州江口(今三亚市崖城宁远河出海口),受到振州别驾冯崇债(冯宝、冼夫人后裔)⑤的厚礼供待,四个月后护送往崖州(唐代称琼山为崖州),途经万安州(今万宁市),受到大首领冯若芳盛情接待,安置于本府,这个冯若芳是个专营劫舟的大海盗,他“每年劫取波斯船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之住处也”。⑥又《太平广记》(卷二八六)载:“唐振州(今三亚市),民陈武振者,家累万金,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仓库数百。先是西域商船漂溺至者,因而有焉。”宋代西域、波斯、阿拉伯商人往来我国广州和沿海城市频繁,外国穆斯林在海南岛市舶、寄舶的也不少。宋、元、明各时期,都有番人落籍海南岛。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万安军的城东北有舶主都纲庙,往来的船舶必来祀。祭祀时忌用猪肉,众称蕃神庙。这是穆斯林的主要特征。⑦从上述史料看蕃人遭劫、蕃舶是外国穆斯林落籍海南岛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历史上躲避战乱,逃难而至之,是外籍穆斯林迁入海南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世纪及以后的几个世纪、越南北部与中部的交趾国(安南)与占城国长期对峙,战事时而发生。占城国的土著居民占族,是越南境内唯一的穆斯林,他们跟中国友好,遣使向中国朝贡,往来频繁,多向中国求援,以抵御交趾入侵。遣使亦由海道入境。⑧《宋史》卷489《占城传》载,北宋初期,交趾与占城交战频繁,“占城颇受痛,人民避于外”,占城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距离海南岛很近,逐到海南岛避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儋耳言,占城人蒲罗遏率其族百余众内附,言为交州所逼故也。”“宋端拱元年(988年)广州又言,占城夷人忽宣族三百一人来附。”⑨“熙宁中,番使辛押陁罗授怀化将军,乞统察番长司公事,诏广州裁处。其后户绝,遂立番坊。番人有居琼管者,立番民所。”⑩道光《万州志》记(元):“初,附马唆都右丞征占城时,纳番人降,并其父母妻子发海口浦安置,立营籍为南番兵,今存无几。其在崖、万者,亦皆元初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坊’、‘番浦’。”“番民所,在海口浦(即今海田)元籍南番兵立其长麻林,为世袭降四品印信,总管其番兵,今子孙尤有存者俱为疍人。”⑪清《崖州志》记:“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居大蛋港、酸梅铺海岸。”可见海南岛的海口、儋县、万宁、三亚以及陵水等地区史上的番民,相当一部分是躲避战乱而来的。
南海一带风高浪险,漂洋过海的番船抵御不住飓风暴雨的侵袭,漂流至海南岛靠岸避难而落籍。还有为了逃避关税而番泊载入,也是外国穆斯林进入海南岛原因之一。宋代虽从来未批准琼州设立市舶司,朝廷规定外国商船在广州等地市舶司交纳关税,这个禁令至海上贸易鼎盛时期的南宋仍未解除,而企图逃避关税的商船总是在市舶司所在地以外的海南岛假舶。
史籍记载,唐宋元间,海南岛上遗存不少清真遗址和番人地名,如海口东郊攀丹村,相传为唐时番疍人聚居之地,故《琼台志》(卷一)“琼山县境”图有“番诞村”的记载。⑫元时的“番民所”⑬,淳熙年间的(琼山)“神应港”⑭,还有万州的“昭应庙”⑮,“三石番神”⑯,陵水的“番坊港”⑰,崖州的“石三娘庙”⑱,“佛堂寺”⑲,“番坊港”⑳,黄流的“番人塘”㉑等。至今三亚、陵水、黄流一带还留有这些穆斯林生活和迁徙的足迹。在番岭坡古墓群、干校坡古墓群和土福湾古墓群的西南面约一公里处是“番岭”,番岭南面是河口港湾,这里海产丰富,避风水静,是理想的聚居地,崖县文物普查队在港湾坡上发现宋元波斯陶片、网坠等生活生产遗存,这些遗物告诉我们,这里曾是穆斯林村。古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见证,是民族活动的“活化石”。东起番岭坡,西至梅山、黄流莺歌海一带海岸,现在还保留许多带“番”字的地名,如藤桥东溪的“番岭”,龙海乡的“番园村”,村边至今还保留有“番人井”,村北面的峒田称“番人田”,崖城大蛋乡旧称“番坊”,梅山的“番园”,黄流的“番塘”等,这是史籍记载番客“散泊海岸”的见证。
海南地处我国南海之中,北接大陆,南邻太平洋岛屿诸国,自唐宋以来,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海南岛的商埠、港口是古代波斯、阿拉伯番船驶入中国大陆必经之地,所以有来自波斯、阿拉伯、占城的伊斯兰教徒落籍海南岛的史迹。三亚、陵水发现的伊斯兰教徒古墓葬的先民们,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驱者,在开发海南岛中作出了贡献。
(《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29日)
(2000年1月继发现古墓群再稿)
附注
[注释] ①黄怀兴:《我国宗教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三亚发现古代伊斯兰教徒墓群》(调查),《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29日。 ②《古兰经》经文,译者为福建泉州伊斯兰史迹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阿文翻译陈达生。 ③广东省文化厅1985年5月4日发自治州文化局函。 ④《汉书·地理志》 ⑤阮崇武:《民族夫人冼夫人》,《海南日报》1999年12月23日 ⑥真人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别题作《法务赠大僧正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戒坛院本和北川智〓本)。 ⑦《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函海第九函,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1935—1997排印本。 ⑧姜永兴:《广东海南回族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⑨《宋史·“交趾传”》 ⑩《岭南丛述·卷五十七番商》 ⑪《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七古迹琼山》 ⑫《冯仁鸿·海口市居民源流纵谈》 ⑩《乾隆三十九年(琼州府志)·卷十一建置》 ⑩《琼州府志·卷四舆地志六山川》 ⑮《道光八年(万州志)·卷四坛庙》 ⑩《道光八年(万州志)·卷三港湾》 ⑰《正德琼台志·陵水川类》 ⑩《正德琼台志·卷二十六坛庙崖州》 ⑩《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七崖州寺类》 ⑳《广东通志·山川略崖州》 ㉑《正德琼台志·卷六陵水川类》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番岭坡古墓群
相关作品
干校坡古墓群
相关作品
土福湾古墓群
相关作品
梅山八人轿坡古墓群
相关作品
水南三村番坊番人坟古...
相关作品
所三亚里(羊栏回新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