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域旅游:共建、共融、共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旅游革命》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全域旅游:共建、共融、共享
分类号: F592.7
页数: 13
页码: 314-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全域旅游在2018年被确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景点景区和酒店内外环境差距大,高品质旅游已成为趋势,全域旅游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品质旅游 景区环境

内容

“全域旅游,全新追求。”
  狗年伊始,国家旅游局就确定2018年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全域旅游,高潮再起。
  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这种景区、酒店内外两极分化,“里外两重天”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长期存在着。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注重品质。人们对旅游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旅游从高增长向高品质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2017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这是全域旅游第一次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
  很长一段时间,各地旅游业的主攻方向一般都是集中在建设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星星点点、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一时间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
  正是这些点上的突破,才为我们今天新阶段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现阶段的旅游业,逐步迈入了全民旅游的全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进行旅游战略的重新定位。
  全域旅游,应运而生。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它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曾对全域旅游概念这般解释:全域旅游就是各行业都无一例外地积极融入其中,所有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过去,我们老百姓建房子,不会考虑到当地旅游景观的需要,政府部门策划景区开发,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规划水利设施只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
  封闭的景点建设和景区经营,常常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
  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规划、来建设、来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
  眼下人们追求的,不再是景点门票的销量、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旅游质量的整体提高以及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
  二
  全域旅游的成败,关乎着区域旅游业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进了景区就拍照。”过去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对旅游的感官需求和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全面推进全域旅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缓解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早在2015年8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
  2016年,国家旅游局将海南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
  海南利用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这一契机,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来规划,实行点、线、面全方位推进,提出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通过精细规划设计,严格管控建设,努力把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景点都打造成精品,让海南处处是风景,为中外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2016年,刘赐贵就推进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开展做出指示:“推进全域旅游,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十三五’期间‘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迫切需要。”
  刘赐贵说:“我们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
  沈晓明省长的指示也很明确:必须把整个海南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规划。空间上注重的是“处处是景点”;产业上注重的是“行行有旅游”。
  沈晓明对于全域旅游的设想显得格外自信,但又不失严谨的布局和安排:
  一个是“旅游+”,注重的是把旅游景点做大做强;另一个是“+旅游”,注重的是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两者不可偏废。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围绕这两个方面,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更多故事可以讲。
  2018年2月25日,沈晓明在三亚调研时说,希望三亚做好“旅游+”文章,夯实产业基础。三亚提出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对“旅游+农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互联网”“旅游+海洋”“旅游+会展”“旅游+金融”有思考、有部署,我十分赞同。希望三亚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相应产业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地“点对点”开展产业招商,将这些“旅游+”落到产业项目上。
  沈晓明说,我有个畅想,今后到海南岛来旅游的游客,1/3在亚龙湾、海棠湾这些传统旅游点,1/3进入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还有1/3就在环岛旅游公路的珍珠链,比如环岛驿站、景点旁边。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客和景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岛内“一步一景,处处景区”。
  专家预计,随着全域旅游的快速推进,今后旅游目的地去中心化、旅游方式的去中介化、旅游传播的去媒体化,将成为旅游产业的三大趋势。
  沈晓明表示,“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试点省,无论是对本省经济发展,还是对全国全域旅游发展,都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
  因为,海南的兴衰荣辱,是中国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象征。
  三
  《三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及《三亚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显示,三亚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的重点主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着手,点线面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三亚全域旅游建设同时从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着力。城区加快城市景区改造,优化城市交通线路,坚持把所有线路当做旅游线路进行提质改造,打造“旅游交通”。农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好山好水好资源,根据区位优势、地域特色、乡村文化进行规划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同时,加强山、海、河的生态修复与保护,重塑三亚河“河清白鹭飞”的胜景,大力开发一批连接周边市县的精品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亚从“点、线、面”着手。
  突出抓好“点”,为全域旅游夯实基础。一是以“双修”为突破口,形成了“两河九景十八湾”(三亚东西河、九大公园),建成了面向南海的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单位面积效益最高的三亚千古情景区和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三亚国际免税城;二是以规划建设8
  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为抓手,培育和发展“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城镇、村镇经济;三是以打造47个美丽乡村工程为亮点,推出一批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推动乡村品质提档升级。
  重点加强“线”,为全域旅游强化保障。一是加强海岸线、河岸线修复;二是优化旅游交通线路,开展了主干道景观提升工程,对重要道路沿线建筑进行夜景灯光改造;三是以绿道相接绕城高速公路、西环高铁与东环高铁,形成最美景观欣赏线路;四是加开三亚到崖城等串联景区的短途列车,调整公交线路;五是完善现有东环、西环高铁旅游体系,筹建旅游铁路和有轨电车游览系统,引进网约车,建立全域旅游多元化交通体系。
  积极推进“面”,提高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制定乡村旅游、家庭旅馆、邮轮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优化《三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三亚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强化旅游监管,全域实施治理,网格化监管,三亚旅游监管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实施“双修”“双城”计划,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山体的修复,加强绿地保护,建设湿地公园。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水果市场,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狠抓环境卫生,改善市容市貌,完备旅游标识、完善公共信息。
  四
  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三亚全力推进“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三亚深度开发个性化、精品化、高端化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和旅游线路,不断提升三亚旅游的竞争力和创富能力。以旅游业为核心,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为主要模式,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旅游业态和旅游服务,提升
  旅游品质。
  如今,从海洋走向乡村,从平面走向立体,三亚旅游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全新印象。
  三亚市市长阿东表示,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业的排头兵,不仅要打造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引领城市,更要建成“一带一路”国家旅游的门户和样板,成为我国泛南海智慧旅游的主要支撑区,更要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的模范试验区、先导区。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两年来,产品建设已经成为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空间,开放的“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要素型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各地普遍加大了特色餐饮、主题酒店、旅游民宿、房车营地、休闲绿道、旅游风景道、必购商品、文化体验产品等开发力度,两年累计投资超1000亿元。园区型产品开发如火如荼,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区、主题乐园、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纷纷成为创建单位产品开发的新选择,在建旅游综合体项目1500个,两年累计投资超900亿元。目的地产品日益丰富,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在建美丽乡村项目2500个、特色小镇项目1100个,两年累计投资超2100亿元。
  五
  西岛渔村火了。
  珊瑚石院墙的斑驳印记,海上书屋里的慢时光,文创馆里的清新悠然,民宿主人的淳朴热情……2018年“五一”小长假,正在进行“美丽渔村”建设的三亚市天涯区西岛渔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今年春节更火爆,村里的民宿天天满员。”三亚西岛渔村首家民宿“小康别苑”经营者黎小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西岛,在三亚湾西部的海面上,与繁华市区遥遥相望。曾经,岛上的一道围墙,把面积2.8平方公里的岛屿隔出两个“世界”。墙那边,是人头攒动的西岛景区,游客们上天入海,尽享动感与欢乐;墙这边,是世世代代靠打渔为生的渔村,村里的年轻人早早就外出打工,只剩下越来越旧的老房子。
  从那时起,三亚就开始思考如何将渔村的原生态之美发挥效益。为此,三亚市委、市政府将西岛社区打造“美丽渔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十镇百村”工程,将西岛渔村打造为融山、海、村、民为一体的“5A级海岛生活区”,实现景区与村庄的共建共享、渔民的转产转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西岛经济、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2017年11月28日,西岛渔村一期建成迎客,围墙的一扇大门正式开启,游客可同时饱览景区与渔村美景,景区与渔村采用一体化融合的方式,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这一天,我们盼了19年!”西岛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庆学有些激动。
  杂乱的菜市场,被改造成特色集市;海边的荒地,被改造成社区广场;海上书房、西岛文创馆、西岛门户广场、女民兵展馆、珊瑚科普中心等相继建成,为老渔村注入新活力。美丽渔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渔村原生态风貌,新增垃圾场、污水处理站、旅游标识标志……
  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娟在岛上待了两天。白天在景区里又是潜水又是坐摩托艇,玩得不亦乐乎,天色渐暗就入住民宿,尝尝渔民捕捞上来的海鲜,晚上听着海浪人眠。位于海边的海上书屋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紧挨着的三条船布置成书屋、茶室、船宿三种空间,港口的海浪让渔船轻摇,海风中夹着书香,美极了!”
  在新政策的激励下,村里200间闲置房屋被天涯区政府租下,逐渐被改造成发展民宿、文创、餐饮、特产集市等产业的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起“旅游饭”。曾经靠打渔为生的村民王身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的老屋被改造成的西岛文创馆,已经是美丽渔村的样板工程。“政府租我的房子15年,房租、分红吃得久咧!”
  “去年春节,西岛渔村的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游客,但今年节假日里一出门就是游客。”黎庆学说,游客的到来,让村民感受到了旅游发展的脉动。
  前段时间,西岛渔村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在三亚市政府相关部门及西岛景区的支持下,海上巴士开通西岛站点,未来,游客若乘海上巴士从凤凰岛出发仅需15分钟就可抵达西岛。这让西岛景区总经理黄家奇尤为高兴:“随着西岛景区和社区的升级改造、资源开发,进出西岛客量突增,预测2018年客量将突破200万人次。”
  从一堵围墙的内外之别,到如今渔村与景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样的发展模式,或许就是三亚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注解……
  2017年起,三亚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十镇百村”工程建设,一个个美丽乡村迅速崛起,呈现旅游区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态势。
  文门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三亚“十镇百村”工程建设的美丽乡村之一。自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绿色村庄”、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名单。
  作为千年黎寨,“文门”二字寓有“文化之门”含义。因文门位于出山入海之地,与汉文化交融历史悠久。相传南朝隋初,冼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文门寨是歃血盟誓之地,成为琼南最早吸纳中原文化的古老村寨之一。
  在三亚看多了椰风海韵,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初见文门,无不为眼前这山清水秀、花果满山、古树参天、满目新绿的田园美景所陶醉。休闲小广场、果园、菜地,孩子们在文化室前追逐嬉戏、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文门村有一条850米长、半米宽,河卵石铺成的庭院经济观光小道,远道而来的游客定要走上一趟。
  沿着观光小道,一幅田园牧歌式农家画卷徐徐展开。槟榔树成排成行,椰子树、杨桃树、柚子树、石榴树、木瓜树、菠萝蜜树点缀其中,微风拂来,树枝哗哗作响。瓜果飘香引来蝶舞蜂飞,鸟声鸣啼婉转空灵。
  六
  2017年“五一”,焕然一新的青塘村以“彩虹部落、美丽青塘”为主题开园,为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呈上了一份成功转型的精彩答卷。
  两年前,海棠区的青塘村还是个“小猪满地跑”,拿不到台面上来的小村落。如今,在全域旅游的大力推动下,昔日破旧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依山傍水的亲子乐园,一到周末便游人如潮。
  农村变景区,农田变景点,农民变导游,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海南省“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亚格外强调村民的共建共享,助力村民深层次地参与。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三亚要加快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延伸。
  2018年1月,游客期盼已久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正式开园,让人耳目一新。
  水稻国家公园被誉为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后花园。公园以国际视角展示中国水稻科学技术发展,展示海南南繁地理优势,挖掘中国农耕文明、稻作文化,以新资源,新理念,新产品,新体验,探索全新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水稻国家公园董事长张海林介绍说,水稻国家公园一期规划面积3800亩,计划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正式开园之日,先期推出稻田花海景观、全球首个一比一恐龙科普基地、田野狂欢实景演艺、大型婚庆一站式基地,亲子乐园、稻田温泉景观、共享农庄村人易物线下体验基地、大型房车体验中心、稻田盛宴海鲜广场、禾下乘凉艺术造型游客服务中心十大亮点,以差异化创新产品打造三亚夜间市场,丰富三亚旅游业态。
  因为海南的气候适合水稻生长,水稻公园中很好地融合了南繁产业,引进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300亩育种基地、三亚南繁院150亩育种基地、沈阳周晓东600亩北稻南移再生稻实验种植,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稻种植业基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体验农耕文化,稻浪层层、稻花飘香,白鹭翔集,一场生动的水稻科普就此展开。
  说起水稻田,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无非是千篇一律的田地,很难和旅游联系到一起。经过水稻公园的升级打造,海棠区2000多亩田地焕发新生,成为融农耕乐趣、农庄休闲、亲子慢游、南繁科研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游览体验区。
  这里有精心设置的植物迷宫,引人入胜。儿童主题乐园童心园,等待孩子们去感受童趣。
  吃饭的场地起名为“稻田盛宴”,被绿树、三角梅和稻田所围绕。这是园区内郁郁葱葱的水稻田边“生长”出的一个农家主题餐厅,餐厅农家菜讲的就是一个“农”字,所有应季菜品都是自给自足。
  在稻田里观赏《田野狂欢》大型实景演出,令人耳目一新。
  《田野狂欢》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把演出现场直接搬到了田野中。这台以农耕文化、田园情怀为题材的70分钟大型实景演出,编排了春耕和插秧、太阳和月亮、水妹与春仔、稻草人和云彩、秋收和太阳等几幕场景。在节目中,会看到几十米高的太阳风车升起于田亩之间,会看到无数的太阳气球在舞台和观众席上翻滚,会看到天上的星河坠落田野,会看到水田里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会看到稻子从青葱长到金黄……
  这个景区内现有800多名员工,67%员工都是本地的村民,“不离乡,不离土,农民永远是业主”。
  水稻国家公园,既把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与产品都集中到三亚来形成农业技术高地,又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的吸引力,让游客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选择,也让村民有了更多收入,还给农产品、土特产提供大型销售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大好局面。
  七
  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变革。国家旅游局共批准了两批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总人口2.56亿,占全国人口的20%。
  2018年1月8日,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做《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时,布置下一阶段18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近年来,三亚利用全域旅游创建这一契机,精心规划设计,严格管控建设,努力把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景点都打造成精品,让海南处处是风景,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2018年2月27日,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在省旅游委调研时强调,要牢记海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以更加精准、更加配套、更加革命的举措,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具活力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抓手,以加快培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省旅游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知识出处

三亚旅游革命

《三亚旅游革命》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的宏大背景下,通过对三亚治理旅游乱象中一个个鲜活案例的深度解读,描写了三亚在旅游治理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改革方略,重点介绍了以三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调解委员会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四位一体”为核心的“124”旅游监管体系,揭示出三亚旅游市场秩序从“乱”到“治”的涅槃过程,展现三亚社会各界在治理旅游乱象过程中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胆识。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