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梦回天涯人未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05
颗粒名称:
梦回天涯人未老
其他题名:
捧读高秋华老师新著《天涯寻梦》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12
页码:
234-245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秋华老师是一位充满虔诚之心的中学语文教师,他在海南乐东中学工作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仍然坚持投身于教育事业。本文重点阐述了高老师的反思精神,他认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
高秋华
老师
教育
内容
启动电脑,点开邮箱,下载高秋华老师从广东中山发过来的书稿《天涯寻梦》。因为眼晴容易干涩肿痛,不能持久在电脑上阅读,只好将其拷入U盘,打印成厚厚的两册。
我是怀着虔诚的心情读完《天涯寻梦》的。书中许多熟悉的人物、事件、场景、情节和高老师对问题鞭辟入里的独到见解,撞开了我思绪的大门,激发了我飞翔的联想,掩卷思之,充溢全书的首先是高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高老师1956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广雅师训语文班,同年响应党的号召,满怀革命豪情,到祖国最需要的最艰苦的地方去,毅然决然地来到地处天涯海角的崖城中学。正当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废寝忘食地投身于教学工作时,一场恶性疟疾袭来,连续一星期高烧40。C,把他烧得神志不清,脑袋糊涂,学校只好发电报叫来他父亲接他到广州医治,然后回老家疗养。半年后,当他再回到崖县时,教育局已经把他调到九所中学去了。
高老师重新点燃热情,满怀信心地来到了九所中学,积极愉快地投入教学工作,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右”运动汹涌而至。本来刚参加工作又思想单纯的高老师,可以不用理会周围的人和事,继续沉迷于《林海雪原》的惊险情节,感受英雄的传奇。但谁叫他不把土豆当干部,竟然在整风学习班结束前一天的组里总结会上,给陈组长提意见。于是神通广大的陈组长经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之后,把他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团籍,留校监督改造,工资减半。
从此,高老师遭受政治打击,精神煎熬和肉体折磨的苦难拉开了序幕。他被剥夺了教语文的权利,只能教体育、音乐、美术等,每星期上12个班的体育课24节,还兼做学校的发电工和手扶拖拉机手。工资从转正定级时的58.85元降至29.43元。尽管1961年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上语文课的资格也没有得到恢复,工资也只是上调到每月40元。更为荒谬的是,打倒“四人帮”后,党中央为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昭雪,高老师到乐东县委查找档案时,竟然发现他的“处分呈报表”上只有“群众意见”,没有“领导审批”,也就是说别有用心的陈组长信口雌黄,给他戴上“右派”帽子,等到有机会摘掉的时候,却找不到帽子。这种滑稽的幽默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现在人们说起这些,往往只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这种滑稽的幽默,曾经让高老师们付出了多么惨烈的沉痛啊!
1960年8月,高老师用从学校借的800元钱,在老家举行简单朴素的婚礼后,带着妻子回到了九所中学。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小凤姨善于持家,加上高老师极受学生喜欢,学生们不时接济他,生活还算勉强过得去。可是后来孩子接二连三出生,两人世界变成了六口之家。这个大家庭首先碰到的是穿衣问题,在那凭票购物的年代,布票、粮票、油票等全部由国家统一发放,大人小孩标准不一样。高老师家小孩多大人少,布票不够用,缝制的几乎都是短褂,没有冬衣,好在九所地区长年阳光充足。即使这样,衣服还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直穿到破烂不堪,不能缝补为止。还有吃的问题,建国以来政治运动频仍,革命抓不起来,生产促不上去,国民经济萧条,人民缺衣少食,六口之家粮票发得少,每月40元工资要养活全家,何其难也!于是小凤姨常常利用工作之便,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回市场上别人不屑一顾的猪小肚或牛蹄,用客家人烧菜的方法处理后,便成了全家人的美味佳肴。同时高老师还请学生帮他编织了一口罾,每逢星期天或没有课的时候,就叫上8岁的儿子一起到鸭姆沟或荒塘里“扛罾”,在九所火热毒辣的太阳底下捞些小鱼小虾,聊以补充营养的缺失,即便被晒成非洲人,也只能这般营生。
4个孩子渐渐长大,一间宿舍早已容不下6个人。高老师征得学校同意,允许他在住房旁边的空地上搭建茅草屋。他请了十几名学生,借了两架牛车,利用星期天,上山砍木料割茅草,备齐了所需材料,又利用周末,请同学们帮忙,用一天时间盖好了20多平方米的茅草屋,从此茅草屋成了高老师和两个儿子的栖身之所。高老师想,这仅能遮风挡雨的茅草屋,顶多就住个三年五载,岂料一住就是10年!
在九所中学的24年中,高老师经历了炼狱般的人生磨难,但是无论经受多大的屈辱煎熬,高老师立志教育、献身教育的决心都不曾改变。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读过著名作家张贤亮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肖尔布拉克》,小说叙述一位长途运输司机在茫茫戈壁滩上的人生遭遇和感情经历。
“肖尔布拉克”是维吾尔语,汉语是“碱水泉”的意思。小说意在强调在碱水里浸泡过,吃过苦,遭过灾,经受过磨难的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都是咱们国家的宝贝。高老师就是在碱水里浸泡过的人。
其次是反思精神。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也称反省。这个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最先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洛克认为反思或是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而在我国当代史上,反思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含义。高老师对20世纪50至70年代,伟大领袖发动,全民批判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开展“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进行反思,从而在意识形态、决策层面和国民性等方面探究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背景中,深入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8年后的1957年,全国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引起了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马寅初在当年的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上做了“控制人口增长与科学研究”的发言,并且得到伟大领袖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
但是随着“反右”斗争扩大化,学术问题被上纲为政治问题,伟大领袖对待马寅初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要把马寅初当作“很好的反面教员”,对马寅初的批判立即升级为政治斗争和人身攻击。从此“人口问题”再也无人触及。1978年中央给马寅初平反时,我国人口已经接近10亿,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已突破了13亿大关。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目前已进入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列。2014年12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接受《新京报》记者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专题询问时透露,无论是用新标准还是用老标准衡量,我国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2013年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4.9%,远远超过联合国10%的传统老龄社会标准,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4.2%。“人口红利”消退,致使经济增长活力减缓等问题突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正在慢慢吞咽错批马寅初的苦果。
“错批一个人,增加几亿人”。问题的恶劣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批判迫害马寅初,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开强权打压真理,愚昧扼杀科学的恶例。
如果说因为“人口”问题受到打击的只是一个马寅初的话,那么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打击的就是一大片了。“反右”运动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55万多人中,后来事实证明,没有几个是真正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坑了460多个儒生,他的恶行便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千古沉重的话题。“反右”运动几十万人遭殃,一些人被监督改造,受尽凌辱;一些人被撤职流放,家破人亡,客死他乡。这种国家灾难,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心头之痛,难道只有高老师一个人在反思?
“反右”运动的盲目胜利,让领导者认为“思想政治之花”必然会结成“经济建设之果”,接着到来的“大跃进”,好大喜功,浮夸造假,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全国大饥荒。
历史进入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它是我们国家、民族的10年空前大灾难、大浩劫。它摧毁了国家秩序,践踏法治,破坏民主,大搞个人崇拜。
高老师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类人身上,一类是造反者,一类是受害者。造反者一类,高老师选择比较熟悉的教育方面的白卷先生张铁生、日记大王黄帅为典型。
“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在打倒、砸烂、批臭、踏上一只脚的口号声中不断深入,“白卷书生”张铁生,“反潮流英雄”黄帅应运而生,成为“江青集团”的马前卒。
受害者一类,高老师选择九所公社医院医生、九所中学学生和教师为典型。当“文化大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时候,普通人的命运也如同那些革命元勋一样,随时都会发生戏剧性变化。九所公社卫生院梁惠珠,一个美丽端庄、气质高雅、医术高明的医生,无端惨遭批斗、辱打,悲愤难消而香消玉殒。原九所中学学生陈毓富,不相信刘少奇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认为伟大领袖受了坏人的蒙蔽。他便天真地给伟大领袖写信,结果信件成了反革命的铁证,遭批斗、毒打、判刑、劳改。九所中学高锡章老师,性格温和,为人友善,与世无争,教书育人,精通中医,乐意为大家服务,不知道是谁揭发他曾经参加过“三青团”,唱过一些妹呀兄呀的民歌,结果惨遭造反派枪杀。
站在当今的历史高度,审视“文化大革命”,有研究者指出,它肆意践踏民主和法制,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冤假错案遍地;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损失巨大;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因此“十年浩劫”结束后,被称为20世纪中国良心的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最好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让人们永远不再把“牛棚”描绘成“天堂”,把惨无人道的残杀当做“无产阶级的大革命”,让我们国家不再发生一次“文革”,因为第二次的灾难,就会使我们民族彻底毁灭。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1945年黄炎培与伟大领袖在延安窑洞里关于历史周期率的那段著名对话。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伟大领袖听后,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但是1957年以后一场比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使国家秩序惨遭破坏,民主严重缺失,极权政治肆意横行,这种历史的悲歌,应该时刻引起后人的警醒和反思。
其三是悲悯情怀。悲悯情怀是指对人间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对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以大智大慧的胸怀和充满情感的心境怜悯同情他们。
高老师1935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高坑村,经历过日寇侵略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代,从小亲眼目睹百姓的贫穷和苦难,感受人间的悲伤和不公,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播下了同情怜悯的种子。
高坑村地少人多,1952年土改时,人均4分多水田和少许坡地。高家八九个孩子在读书,只有父母是劳动力,尽管父母拼命劳作,粮食还是不够吃。后来参加了农村合作社,但是家里劳动力少,分的粮食就少,即使全家小孩也经常参加生产队劳动,但工分值很低,口粮还是不够吃,这种忍饥挨饿的日子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景况,在高老师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滋生了他的悲悯情怀。
在《天涯寻梦》中,高老师不止一次写到粮食问题。因为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基本上都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他对20世纪50年代末实行“统购统销”、征“过头粮”、“大跃进”放粮食卫星,致使农村出现严重饥荒,饿死数不胜数农民的状况,心存余悸,心生悲悯。今天,中国人口已突破13亿,其中9亿农民,是占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改革开放30余年,粮食问题已经解决,再也不会出现缺粮饥荒的现象,但是在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各种坑农伤农害农事件却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据《中国经济周刊》载,河南新乡征数千亩耕地建别墅,菜王村村民靳修峰于2013年3月24日写下遗书后,自杀于被毁麦田现场。靳修峰在遗书中写道:“国家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生命线,政府领导置百姓生存权于不顾,肆无忌惮地从农民手中强取豪夺良田。我们投诉无门,上访不解决问题,走投无路,愿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和百姓利益,哪怕我们的生命能使你们再把手伸向珍贵的耕地时有一丝觉醒,也是值得的。”
据《新京报》2014年12月24日报道,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开发市中心一处土地项目,为迫使被拆迁户就范,数人以“艾滋病拆迁队”的名义进小区骚扰居民,称“不搬走就感染你”。居民张振铎的儿子报警,并向出警的民警指认自称患有艾滋病的5男1女。当晚,他家里朝北的窗户遭到枪击。
据《新华网》兰州2013年8月21日电,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宋家滩村千余村民因集体土地所建市场被拆迁,起诉省、市、区三级政府。这种起诉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试想想,在一般情况下,人民会起诉自己的政府!
国家三申五令,严禁强征强拆,并采取严厉措施保护农田耕地和百姓权益,但是中央的真经到了下面歪嘴和尚的口里,却变成了官商勾结、横征暴拆、巧取豪夺、与民争利、贪腐成风,置百姓的生命和利益于不顾,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看来,无论历史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农民都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谁来保护农民权益,谁来同情和怜悯农民兄弟!
其四是从教心得。高老师近50年的从教心得,可以用4句话1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对祖国的爱、老师之爱、同学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塑造了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激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翻译《爱的教育》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影响世界一百余年,高老师近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也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教育如何改革,师爱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高老师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雨露,能让干枯的小草发芽;爱是空气,早已弥漫了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高老师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课堂艺术,是对师爱的最好的诠释。他诚心诚意地关爱学生,善于激励学生,认可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学生的苦衷和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注学生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在他的课堂上都能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高老师近半个世纪的讲台生涯,都是从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出发,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爱之以心。因为高老师知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时刻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他们向上攀援,学生就会产生追求上进的力量,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凤凰浴火般的涅槃。
高老师对学生爱之以心,自然也会收获丰厚的回报。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之初,高老师也数不清教过多少届毕业生了,但是每年教师节,他都能收到雪花般的贺卡和问候电话、祝福短信。这些贺卡、电话、短信,有的出自古稀之年的学生之手,有的则带着浓郁的而立之年的青春气息,每当这时,就是高老师最快乐的时刻。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名言十分准确地说明了感情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只有饱含感情才会彻底进行。感情丰富的教师善于同学生沟通,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感情枯涸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教育有很大的盲目性,教育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心理学研究证明,感情是双通道的。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必有教师。假如师生感情好,学生就会打开接受教育的闸门,让教师的话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的心田;假如师生感情不融洽,甚至抵触对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话心生反感,甚至进行曲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学生动之以情呢?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诚挚的感情。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必须怀有诚挚的感情,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否则,教师的情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毫无感情可言,就谈不上动之以情。高老师在他的教学笔记中写道:“教师对学生的诚挚感情,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外,体现在与学生日常的交往、接触当中。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就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被关爱被感动的满足和快乐。”
其次,教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高老师经常以他的教学经验告诫我们,学生最害怕老师冷漠、讥讽的面孔。特别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尤其如此。反之,热情的教学态度,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其三,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仪态表情。要优化学生心理,沟通学生情感,仅有教学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仪态表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部分,丰富的仪态表情可以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老师上课很注重仪态表情,常常通过目光、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语调变化等来表情达意,收到“寓教于情”的效果。
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一个好老师,不仅在讲课时要把书本里的道理讲深讲透,以理服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清道理,让学生信服,使真理在学生头脑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切忌强迫命令、以力服人。
高老师当教导主任时教育一位吸烟学生的事例,让人印象深刻。当时高老师任教的班上有一位烟瘾很大的学生,班主任多次做工作都没有效果,问题反映到高老师那里,高老师便找这位学生谈话。高老师不是简单的用校纪校规警告他,而是首先谈了自己如何为烟瘾所害,现在得了支气管炎,经常咳得厉害,同时,也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并且,请这位学生监督他,自己开始戒烟。那次谈话之后,这位学生再也不吸烟了,高老师也戒除了吸烟的习惯。
这次谈话之所以成功,一是高老师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二是现身说法,以身作则。这样就能引起这位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其思想发生转变。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动之以情,有时要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一个人特别贫穷,但他却虔诚地供奉道教的先祖吕洞宾。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临到他家,看见他家贫穷破败,不禁心生怜悯,于是伸出一根手指头,指向庭院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立刻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吕洞宾问:“你想要它吗?”那个人拜了两次回答道:“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修炼成仙的真道。”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的是你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一般的教师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优秀的教师能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学生所面对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显然会挂一漏万,只有给予学生“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让他们到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高老师授予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高老师给学生规定阅读书目,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学生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设计多种符号,在书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指导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性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来读书,记录文章篇名、作者、期刊名称、期数、页码,以便需要时翻检。(6)剪贴法。即要求学生把好的文章、片段,甚至考试时作错的题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二是指导学生准备考试的方法: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考场分数。高老师编写的《现代文阅读比较》、《文言文阅读法》、《文言虚词记忆法》、《高考作文法》等,曾经让许多学生受益,我们也用于高考复习好些年。
梦里寻他千百度,心中伊人春永驻。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高老师坐在电脑旁,敲击着记录他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不凡人生经历的文字时,往往神思飞扬,心潮澎湃,人又仿佛回到了日夜魂牵梦绕的乐东。
2014年12月30日改毕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文史
责任者
高秋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