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历历记犹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96
颗粒名称: 往事历历记犹新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
页码: 184-186
摘要: 本文记述高秋华回忆了在乐东中学时,穿衣方面供应的棉布数量少、品种单调,每年每个孩子都要做新衣服,而广东发给孩子的布票比较少。伙食方面,碰到的首先是粮食问题,国家供应的口粮不够吃,幸好我爱人管理学生食堂,能从学生那里买点高价米,解决了全家人不饿肚子的问题。住宿方面,学校分给我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地板还来不及平整,作者自己买了两包水泥,叫几个学生帮忙,自己当“师傅”打地板。后来,又搭建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茅草房,里面不仅砌有可供煮饭、炒菜的灶台,还可以放一张小方桌,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用餐。
关键词: 乐东县 九所中学 改善生活

内容

说说我们家在九所中学时的衣、食、住、行。
  穿衣方面:从1954年9月开始,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就决定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并且开始发放“布票”。全国各地发放布票的标准也不相同,有资料称:发布票最多的应该是冬季漫长又寒冷的哈尔滨,人均2丈4尺,可以做一套棉衣。北京市每人每年1丈7尺3寸,可以够大人做一套衣服,而且大人小孩一样多,全家人大小搭配着用,应该说还凑合。天津市每人每年1丈3尺。最糟糕是四川省,起初每人1丈5尺,还马虎,但是到1958—1959年每人降到7尺4寸,只能做一件上衣,而到1960—1961年竟然降到每人才3尺7寸,只能做一条短裤。我记得广东省大人每人每年1丈3尺6寸,小孩子比较少。总之,当时供应的棉布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调,用布票买到的多是蓝色或灰色粗布。当然质量好、色泽鲜艳的也有,但那是高价布,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
  1956年我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58.85元,应该说是不少的,因而也添置了几套好衣服。只是我的4个孩子都是在乐东县九所镇出生的,每年每个孩子都要做新衣服,而广东发给孩子的布票比较少,孩子小时还好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布票的使用也往往捉襟见肘了。不过,九所气候好,冬天也不太冷,不用穿棉衣也能过冬,同时我们遵循老一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教导,大姐大哥穿旧了的,老三老四接着穿,还是勉强可以对付的。
  伙食方面:我是1960年结婚的,婚后孩子一个个出世,到1971年,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两人世界”,变成了“六口之家”。我们碰到的首先是粮食问题。因为全家吃的是“商品粮”,我俩夫妇吃的是“教工粮”,每月26斤,“三年经济困难”以后,降为22斤。孩子们的口粮为9斤、13斤、15斤……(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按国家供应的口粮是不够吃的。幸好我爱人管理学生食堂,和学生的关系好,每月都能从学生那里买点高价米,这就保证了全家人不饿肚子。
  本来“商品粮”是配有食油的,但是1959年“经济困难”以后,食油的供应就断断续续,而且才一二两,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还得另想办法。当时我爱人管理学生食堂,经常去买菜、买肉的,她了解到九所人不吃“猪下水”,很便宜,五六分钱就可以买一个。因为“猪下水”上有一层薄薄的网油,把它剥下来煎成油,能解决家里吃油的大问题,所以她经常买“猪下水”回家煎油。再者,当时九所食品站经常杀牛,牛蹄也是没人买的。一头牛4只蹄,两三角钱就可以买到。我爱人把它买回来,想方设法,把它做成美味可口的菜肴,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为了改善生活,给孩子们增加点营养,1972年,我发动罗马大队的七八个学生,帮我织了一张渔网,九所方言叫“扛罾”,那是用两根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网的下端本来要用铅坠,可是我找不到铅,就拣来许多牙膏壳,把它熔化后做成一块块“铅坠”,装在渔网上,也挺好的。有了“扛罾”,星期天我就带着孩子们到十所村的鸭母沟或一些水塘里去捞鱼虾。那时我大儿子才8岁,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向父母撒娇,而我却要他同我一起拉“扛罾”,握紧竹竿,在水里拖来拖去,捞捕小鱼小虾。偶尔也捞到青蛙或大一点的鲤鱼,那简直把我们都乐坏了,有时捞到泥蛇、草花蛇,也把我们吓了一跳,其中的苦味,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恐怕是很难体验到的。海南的太阳是很辣的,我们在太阳底下抓鱼,往往连草帽都不戴,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衩,几个钟头下来,人也成了“非洲人”了。
  今天,和孩子们说起这些往事,他们都还记忆犹新。他们说,艰苦的生活锻炼让他们从小就体味到生活的不易,体味到父母的艰难啊!
  住宿方面,就不能不讲讲我搭建茅草房的故事。
  1960年我结婚了,学校分了间10平方米的瓦房给我们,要自己开伙了,没有厨房,只好在教室的走廊里,用三块红砖垒起的灶台上煮饭、炒菜,那是要等到放学以后才能进行的。我们就这样艰难地生活着,直到1962年我的大女儿出生。
  1963年,学校修建了第二栋教工宿舍,分给我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子刚盖好屋顶,地板还来不及平整,我就迫不及待地自己买了两包水泥,叫几个学生帮忙,自己当“师傅”打地板了。一间房怎么住一家人呢?我在房子中间拉上一块布,把它分成前庭和后院。前庭,放有一张书桌和两把椅子,是我备课、批改作业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院,除了安置大小一张床外,还搭了一个木架子,把家里的衣物放置在上面,这样安排就显得井井有条了。没有厨房,于是,我就发动学生帮我在房后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茅草房,里面不仅砌有可供煮饭、炒菜的灶台,还可以放一张小方桌,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用餐……这就是我在九所中学的家。
  1964年以后,孩子们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家……一间瓦房已很难容下我们“六口之家”了。于是我发动学生上山砍木条、割茅草在我住的平房旁搭建起一间2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里面放有两张大床,我和两个儿子都住在那里,直到1980年我被调去乐东中学时,才告别茅草房。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机构

九所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乐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