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话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95
颗粒名称: 不堪回首话粮食
分类号: F327.66
页数: 4
页码: 179-182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解放后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其对农民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统购统销政策是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农民将粮食卖给国家,全国实行统一配给粮食的政策,导致粮食市场被国家垄断,粮食自由买卖被禁止。这一政策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灾害时期的饥荒情况加剧。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解体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政策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 粮食 粮食市场 国民经济

内容

解放前有粮食市场,全国解放后,一直到1952年各地还有粮店,有粮商做粮食生意,人们还能自由买卖粮食。但是——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城市人口增加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逐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粮食供应显得紧张起来,因而造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粮食统购统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负责人陈云同志1953年提出来的建议,10月2日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毛主席批准的政策。这就是政府用强制手段,要农民把粮食卖给国家,全民所需要的粮食都由国家供应。城镇人口每家一个粮本,大人、小孩供应粮食的数量不同,全家人供应多少粮食,都写得清清楚楚,居民就拿粮本到粮所去购买粮食;农村人口也是按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多少到生产队里领取口粮,此外每家还有一点饲料粮,多余的粮食全部都要卖给国家,同时国家严令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1954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还分别决定,对棉布、油料实行统购统销,对棉花实行统购。这样,粮、棉、油等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退出了自由市场,开始由国家垄断经营了。
  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农民除了交“公粮”之外,还要卖“余粮”。既然是“余粮”,本是“多余的粮食”,是农民除了口粮、种子、饲料粮以外的粮食,可是政府往往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饲料粮都强行收购走了,这叫做征“过头粮”。农民没粮吃了,国家又要返销给农民。这一“征”一“返”,粮食往返运输,那是多大的浪费呀,可是“过头粮”还是年年征,为什么呢?因为征购的多,返销的少;征购的粮价低,返销的粮价高嘛!
  1959年—1961年连续的自然灾害,造成我国“三年经济困难”,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400亿斤,可是征购就达到了1200亿斤,占三分之一强,这样农民怎么不挨饿呢?再加上1958年“大跃进”时的“放高产卫星”,《人民日报》就曾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2亩小麦创亩产7320斤的记录,广东省连县1.73亩中稻亩产60437斤。……只要有点头脑的人想一想,都不会相信啊!征粮过度又放粮食卫星,农村出现饥荒,导致饿死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解放前我们村地少人多,全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忍饥挨饿中过日子的。我记得1952年土改时,全高坑村人均水田只有4分多,还有极少的坡地,那时,我们家只有父母是劳动力,我们七个兄弟姐妹都在读书,尽管父母拼命劳动,粮食也是不够吃的。1954年以后,虽说参加了农业合作社,但是生产队里按工分分粮,我们家劳动力少,分的粮食就少,虽然孩子们在课余都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可是工分少,而且工分值很低,往往买口粮都不够。解放前我们村的农民,除了种田以外,还可以搞点副业(主要是织土布),有点经济收入;解放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后,没有土布织了,缺少了副业收入,单纯种田,尽管粮食亩产已经“超纲要”(按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定:我们在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亩产要达到800斤)了,但全村人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多数都是缺粮户,平时都吃稀饭,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有尊贵的亲戚、客人来了,全家才能吃上一顿干饭。
  1956年我出来工作后,开始的时候还寄点全国或广东的粮票回家,帮助家里解决粮食问题,后来我落难了,刚好又碰上“经济困难时期”,那时我们教师的口粮标准是每月22斤大米,1960年以后逐年减少,最少时每月只有15斤,过去还有2两油供应,那时也中断了供应。这样一来,九所中学老师很多人都患水肿病,这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专门配一些大豆给患病老师,粮食也从15斤增加到18斤,最后增加到22斤,这样才治好了水肿病。而我为什么没有得水肿病呢?原因是我上体育课,吃粮每月30斤,再一个是很多学生关心照顾我,他们经常带些番薯甚至大米到我家“加餐”,他们煮得多,吃得少,剩下的就归我享用了。50年前刻骨铭心的事,我还记忆犹新啊!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概是1974年或是1975年吧,在九所、冲坡一带,有辽宁、湖南等省“南繁育种队”来育杂交良种,这种三系水稻良种,按国家规定一斤可以换10斤粮食。于是我就带领孩子们去他们收获完后的三系育种田里拾稻穗,即使一串稻穗也捡起来。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拾到了50多斤良种,寄回家里,换回了500多斤粮食。父亲写信来说,增加了这些粮食,解决了大问题,全家人一年都能吃饱了。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我国社会立即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的两大阶层,吃“商品粮”的是城里人,吃“农业粮”的是乡下人。再加上当时实行的户籍制度,城里人和乡下人都是“世袭”的,“乡下人”要想变为“城里人”,由吃“谷”变为吃“米”,要么去当兵,被提拔做军官;要么读书,考上大学,户口迁出去,只有这样,“农业人口”才能变为“非农业人口”。粮食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带给农民的痛苦,大概是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始料不及的啊!
  要不是改革开放,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可能一直继续下去。1978年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人民公社解体,这才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真正增加了,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农副产品也大幅度增长。由于全国各
  地的存粮增多了,到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政策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云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