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重点学校错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92
颗粒名称: 办重点学校错吗
分类号: K296.6
页数: 5
页码: 161-165
摘要: 本文记述“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对“左”的错误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的抵制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取得一定进展,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
关键词: 重点学校 教育 文化大革命

内容

从1966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小组”最为严重的是在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炮制的所谓“两个估计”。这第一个估计,是说从全国解放到“文化大革命”这“十七年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统治”,是“刘少奇一伙网罗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教育部门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教育部门的领导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第二个估计,是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在政治上、思想上只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广大教师和十七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学校是“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场所”。这“两个估计”是经过张春桥、姚文元的修改定稿,塞到“全教会纪要”中,作为中央红头文件印发全党全国的。
  “两个估计”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描绘得漆黑一团,说成是“黑线统治”,把广大知识分子统统打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两个估计”像两座大山,长期沉重地压在教育战线上的几百万干部和教师身上,使他们直不起腰,使不出劲;这“两个估计”像两把利剑,高悬在知识分子头上,它随时都可能劈下来,顷刻之间就可以使你身首异处,命丧黄泉……
  1976年10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他做了两件最得人心的事:一件是彻底批判“文革小组”泡制的“两个估计”,恢复高考;另一件是狠抓教育,办好重点学校。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召开了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在会上对大家最关心的“两个估计”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地说:十七年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路线,不是修正主义路线,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对“两个估计”必须马上组织写作力量进行彻底批判。紧接着他召集教育部领导进行谈话,提出要彻底否定“两个估计”,立即恢复高考。9月19日,小平同志召集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再一次明确要否定“两个估计”。他说,所谓“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是错误的。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正是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领导我们彻底批判了“两个估计”,使我们知道“文革”前的17年,我们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我们广大教师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立了功的;更让我们放了心、壮了胆的是说我们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的身份定了性,把我们过去带的黑帽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换上了红帽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恢复了我们的主人公地位,从而使我们思想上得到了解放,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激发出我们教师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立即恢复废除十年的高考制度,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大学生。今天某些人仍然指责高考是“一张考卷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不合理、不公平”,那么请问,世上还有比考试成绩高低决定取舍更合理、更公平的方法吗?
  1977年,邓小平同志作了一系列关于恢复高考的讲话和批示,几乎每次谈话和批示都提要建设重点学校,前前后后约14次。譬如,1977年5月12日,他说:“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又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他提出要“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
  同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提出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
  当时全国各省、市、地、县都办重点中学,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早出成果,早出人才”。广东省政府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特地批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重点中学的意见》,对重点中学提出3条基本要求:模范地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生质量高。确定广东省要办重点中学16所,即华南师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梅县东山中学、汕头金山中学、北江中学、肇庆中学、湛江一中、江门一中、佛山一中、惠州一中、韶关一中、海南中学、海南自治州中学。广东的107个县都要办一间重点中学。
  1980年,乐东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办好重点中学的意见》,把地处县城的永红中学改名为乐东中学,并决心把她办成县重点中学。为此乐东县政府按上级的要求,从“保证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集中师资力量、生源优先录取”等四个方面向乐东中学倾斜,力求尽快把乐东中学办成县重点中学。
  乐东县是1950年海南解放后新建的纯山区县,县城在抱由镇,是黎族聚居的地方,地方不大,县城的规模很小,县政府各个机关还有学校、医院等分散在几条街道上。常住人口很少。平日里如果机关办公,学校上课,医院开门看病……街道上就显得非常冷清,没有几个人走动,说是县城,其实比海南汉区各县的圩镇还要差。1957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划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当时属于崖县管辖的乡镇——九所、乐罗、冲坡、黄流、莺歌海等,划给乐东县管辖,从此乐东县有了内区——山区(黎族聚居地)和外区——平原区(汉族聚居地)。但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乐东县内区和外区的教育水平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乐东内区(黎族聚居地)各地是从海南解放后才陆续建立小学开始办教育的,直到1956年乐东县城才在抱由小学戴帽的基础上建起了只有初中的抱由中学。而乐东外区(汉族聚居地)沿海一带的九所、乐罗、冲坡、黄流、莺歌海等乡镇,属于古崖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解放后中小学教育更是蓬勃发展,每个乡镇都建有中学。其中黄流中学是海南南部地区比较有名的重点中学。它是历史上长期自然形成的。现在一下子要改变这种现状,把重点中学搬到县城去,困难自然不小。但是乐东县政府倾尽全力,投入大量经费,完善学校的设施设备,对学校老化、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更新、维护和充实,茅草房的课室拆掉了,改建了瓦房甚至楼房的课室,图书馆、实验楼也建起来了,办学条件确实是改善了。与此同时,县政府把县里的许多骨干教师都调来了:你看,从乐东师范学校调回陈汉平来任数学教研组长,从黄流中学调来中学数学权威岑庆光、陈作平,中学历史权威麦秀丰,从九所中学调来高秋华,莺歌海中学调来李美钊,三平中学调来王康昌、罗绍良,尖峰中学调来黎伯元、梁日琴,还从其他中学调来袁广林、宁雄、雷灿羡等……总之,乐东县的教坛精英几乎都集中到乐东中学来了。为了安顿他们及其家属,从1980年开始,十年间县政府建了上万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最初是平房,后来是楼房,全面落实了教师安居工程,我们这些从县里沿海地方调进来的骨干教师,都住上了别墅式的前后有小花园的两层小楼房…
  乐东县委、县政府还适时调整了学校的领导班子,调黄流中学老校长孙基烈来任正校长,调县师范学校副校长吴令智来任政工副校长,调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林尤时来任教学副校长……切实加强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从教研组到各科室领导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制度,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力度,不管是新老教师都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经验,大家都要制订计划,参与培训,刻苦进修,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此外,还改革了初高中的招生制度。小学的优秀毕业生和初中的优秀毕业生经统一考试后,由乐东中学优先录取。各中小学校长和各乡镇书记必须保证自己管辖下的被录取的学生依时报名入学。县政府为了让优秀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还专门拨出专款给乐东中学,作为贫困学生的补贴,加以保证。
  由于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县教育局、各中小学和各乡镇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乐东中学的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各科组长和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乐东中学的教学工作逐渐走向正规了,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乐东中学也成了一间名副其实的县重点中学。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乐东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