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教学经验的结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91
颗粒名称:
教学经验的结晶
分类号:
G527.66
页数:
8
页码:
152-159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乐东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的经历。在杨生龙校长的动员下,作者提出了几点改革要求,以改善乐东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此外,作者还写了一篇论文参加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议论文竞赛,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关键词:
教学
教育
乐东县
内容
1980年,我被调到乐东中学,当时的校长是杨生龙,他年轻有为,很有朝气,对我倒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乐东中学缺少语文教研组长,杨校长就反复动员我做语文教研组长,希望我把乐东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抓上去。我知道这个任务很繁重,是苦差事。因为当时乐东的教育和全国各地一样,遭到十年浩劫的摧残,很多教师的心“冷”了,很多学生的心“散”了,乐东的教育倒退了。
1980年初,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了。不久,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广州成立,我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选派去广州参加成立大会,会后成了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第一批集体会员。
从广州回到乐东中学后,在县教育吴令智局长、杨生龙校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我这个语文组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针对当时乐东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改革要求:第一,教师要认真备课,订好计划,写好教案,才能上课;第二,每教完一个单元后,要测试,要写好单元教学总结;第三,规定作文次数:每学期初中生8次,高中生6次。批改方法不作硬性规定,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批改要有两次以上;第四,中段考和期考的试题由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评卷;第五,学期末,每位语文老师要写一篇总结或教学论文。当时学校刚结束动乱不久,在教学不够规范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这样做,乐东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就逐步提高了。
1981年初,上海出版的《语文学习》杂志,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议论文竞赛。乐东县教育局、乐东中学对此都非常重视,决定发动全校语文教师都参加竞赛。我根据自己近20年的教学实践,写了一篇题为《提高黎族学生语文水平的浅见》的论文,投给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社。没多久,就收到《语文学习》杂志社发来的教学论文清样,并通知学校和县教育局写公函证明。学校和教育局接到通知后,立即写出证明,盖上公章,寄回给杂志社。
1981年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社收到全国17个省市4000多篇来稿,经过评选委员会的评议,最后评出获奖论文3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在获奖的论文中,广东有2人获得三等奖。此后,杂志社将获奖的35篇语文教学论文,出版《语文教学论文》单行本,全国发行。
《提高黎族学生语文水平的浅见》全文如下:
黎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广东省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州内。由于黎族没有文字,他们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汉文,而他们平时使用的却是黎语。在汉文与黎语之间,当然有很大的距离,不仅语音不同,而且其构词方式、组词方式与汉语也多不相同。所以黎族学生要学好语文,就比汉族学生更为困难些。但是,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不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妨碍极大,因此提高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黎族同胞过去由于长期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他们多数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很多事物不仅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过,这就造成他们的语言不发达,词汇贫乏。比如极普通的“看见”这个词,有些地方的黎语只有“见”,而没有“看”,因此他们把“看电影”说成为“见电影”;至于“瞧”、“瞅”、“望”、“视”等,则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这些词;“鸟瞰”、“远眺”、“瞻仰”等也只能以“见”来代替。量词也极少,说“鸡”是“只”,说“鱼”也是“只”,说“牛”还是“只”,“只”成了万能的量词了。形容词也很少,什么“锦锈”、“绚丽”、“灿烂”、“斑斓”等,在黎语中是找不到的。其次是黎语的组词方式与汉语不同,如偏正词组的“鸡蛋”、“球鞋”、“黑鸡”,他们则说成是“蛋鸡”、“鞋球”、“鸡黑”;动宾词组的“吃完饭”,他们则说成“完吃饭”。这也给黎族学生学习语文带来困难。在他们的作文中,“帮我买一支笔毛回来”(帮我买一支毛笔回来)、“你完吃饭不”?(你吃完饭没有?)这样的句子是屡见不鲜的。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两点措施:
一、学好汉语拼音,大力推广普通话,缩小黎语与“汉文”的差距
实践证明,黎族学生凡是在小学汉语拼音学得好,普通话说得好的,他们的语文水平就提高得较快。这是因为他们经常使用普通话,逐渐地养成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习惯,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合乎汉语习惯的词语和句式。相反地,凡是在小学时汉语拼音学得不好,经常使用黎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方面发生的问题就很多,不是词序颠倒,就是句式不合。所以我们一定要十分强调学好汉语拼音,积极推广普通话,这是黎族学生也是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文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前,在黎、苗族聚居地的小学推广普通话较好,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较高;而在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强调“开门办学”,以劳动代替学文化,很多学校不再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而是用海南方言或者用黎语来代替,这当然就影响到语文水平的提高了。目前我们学校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比不上“文革”前,这就是明证。
二、狠抓词语教学,极大地丰富黎族学生的词汇,这是关键黎语本身的词汇是极其贫乏的,而一个人词汇不丰富,找不出恰当的词句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语文水平的提高当然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狠抓住词语教学。讲解词语,要充分运用黎语本身的语言与汉文对照,举一反三,以加深理解;至于黎语本身没有的词语、成语典故更要诸多引证,举例说明,务求弄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叫学生死记,即使他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住了,也是无法运用的。同时,
为了便于教学,最好按民族分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如此。
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上述两条措施,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的教学论文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议论文竞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不仅在乐东县、自治州各中学语文教师中,引起轰动,就是在全海南也属于破天荒的第一次。它不仅引起了海南语文教师重视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的兴趣,也推动了全海南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海南各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说它的现实意义还是蛮大的。
1981年暑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大家公推我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是领导全自治州九个市县的中学语文教师,研究、讨论、交流全自治州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82年暑假,我们在东方县八所中学召开第一次中学语文教研年会,全自治州九市县的语文教师代表40多人参加,与会代表观摩了几位教师的公开课,交流、研讨了好些教学问题,并且对大家提交的教学论文评了奖。
我撰写的《必须根据黎族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获得了一等奖。
全文如下:
我校学生特别是黎族学生,长期以来语文水平不高。根据统计,1980年,我校有43名黎族学生参加高考,语文成绩最高的45分,最低的19分,平均24分。去年我们改进了语文教学,情况有所好转,如去年我校有64名黎族学生参加高考,语文平均成绩37分,有3个人及格。这个成绩虽然还很低,但毕竟是可喜的进步。它说明一年来我校根据黎族学生的特点改进语文教学,其方向是正确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过去,我校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什么难于提高,它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是黎族学生天生的愚笨吗?决不是,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针对黎族学生的特点,脱离实际的结果。
大家知道,黎族学生大多数长期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与外界接触少,见闻不广,知识面窄,加上缺乏文化环境的熏陶,因而造成他们的语言不发达,词汇贫乏,句子简单,缺乏表现力。而且他们平时多使用黎语,按黎语的习惯去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而黎语与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语音不同,而且其构词方式、组词方式和句子结构等都与汉语多不相同。黎族学生学习语文,先要把黎语转变为汉语,再转化为汉文,就像汉族学生学习外语差不多,其困难是很大的。这就是黎族学生难于迅速提高语文水平的根本原因。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这个特点,突破这一关,才能迅速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为此,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按民族把黎族学生集中在一起,办民族班,选派黎族老师或懂得黎语的老师去教他们的语文。这些老师熟悉黎族的语言,了解黎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能以普通话为主、黎语为辅进行教学。教学中有时寥寥几句黎语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不仅能使黎族学生感到分外亲切,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透彻地了解词语、句式,深刻地了解课文内容,效果是很好的。以1981年初一班为例,他们入学考试时语文成绩很低。全班50人,只有一人及格——65分,大多数在25分至40分之间,最低的仅16分。有些人连普通话也听不懂,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很差,错别字多,句子不通,语意不连贯。个别人根本不懂作文。经过一年的学习,现在他们人人学会讲普通话,能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好些人能写简短的比较通顺的文章,错别字也大大减少了。其他各级民族班,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实践证明:办民族班是对的。
第二,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尊重黎族学生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造成黎族学生既有强烈的自尊心,又有较严重的自卑感。这个独特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特别敏感,对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注意,教者稍不留神,往往引起他们的误解,甚至产生厌烦和怨恨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不喜欢听课,或不缴交作业,有的甚至不上课以示抗议。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去年我校有一位老师,开学不久教写作,有一个黎族学生,他写的文章很差,思路混乱,语言很不通顺。老师不知道他是黎族学生,在作文讲评时,以他的文章为例进行讲评,最后并且不留神地说:“这样的文章连小……”虽然当时老师意识到这样说不好,马上刹住了,但这半截话却严重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从此以后,他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一连几次作文,他都不交。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诚恳地向他表示了歉意,并在课堂上做了自我批评。这样才消除了他的怨恨心理,学习语文的劲头才重新鼓了起来。
第三,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学好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目前,全国各地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但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对于黎族学生来说,远不是要高雅优美的“阳春白雪”,而是要浅显易懂的“下里巴人”,还不能不顾基础差、水平低的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什么“高标准,严要求”,什么“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等,那是将来的事。目前还是“低标准,宽要求”,能做到“听得懂,说得出,读得顺,写得通”就差不多了。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要求,那不过是说大话,吹牛皮,对于提高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仅无利,反而有害。
要打好基础,我认为要切实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认真教好汉语拼音,大力推广普通话。黎族学生学语文,就一定要学好汉语拼音,学好普通话。。这是缩小“黎语”与“汉文”差别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他们语文水平的必要基础。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黎族学生平时运用黎语去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如果这一情况不改变,不养成经常使用普通话的习惯,那么写文章时,他们一定会用黎语的词语和句式去表达,而黎语与汉语差别大,这当然就影响到语文水平的提高了。如果他们的普通话学得好,怎么会写出“你完吃饭不”这样一类的句子来呢。
第二,突出地抓好字、词、句教学。一个人词汇不丰富,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句式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语文水平的提高当然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强调字、词、句的教学,把丰富黎族学生的词汇作为提高他们语文水平的关键来抓。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注意两点:(1)要十分强调朗读、背诵和默写。因为通过朗读可以练习普通话,进而掌握词汇,熟悉句式。黎族学生记忆力多不强,很多东西要多次反复才能记住,这就要强调背诵、默写。如果一个学期能背诵1()篇课文,初中三年就有60篇,再加上高中就有成百篇文章,有这些文章作基础,何愁语文水平不提高?(2)讲解词语、句式时,要根据黎语的特点,充分采用黎语与汉语对照的方法,以加深黎族学生对汉语词语、句式的理解,进而掌握一些规律。比如,黎语多单词,和古汉语差不多,而现代汉语多是合成词。黎语的构词法与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也多不同,如偏正式的构词法,汉语多是前偏后正,像“草帽”、“毛笔”即是,而黎语则多是前正后偏,成了“帽草”、“笔毛”了。黎语里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多是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汉语的“你家有什么人”?“你看见我的父亲”?黎语则变成了“家你有什么人”?“你看见父亲我不”?黎语的补语多用判断词“是”或用语气词“呀”来代替,如汉语的“这个人性格好得很”,黎语就成了“这个人性格好是”或“这个人性格好呀”。我们在教学时,就反复地把汉语语法和黎语的异同告诉学生,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三,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读多说。这主要是因语文教学中,“满堂灌”
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而提出来的。与其老师多讲那些抽象的理论,不如让学生多读多说,特别是对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黎族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就是我校近年来正在做的。实践证明,效果还好。当然不足之处或错误的地方肯定不少,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乐东县教育局长吴令智对我获得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比赛三等奖的《提高黎族学生语文水平的浅见》一文,推崇备至,他多次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推介、表扬,说它开创了我县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全国规模的比赛上获奖的新记录,说它是报春花,相信它一定会给我县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催生出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自治州中学语文教研会会长吴坤炳也对我的《必须根据黎族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一文作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对自治州中学语文教学做了十分精要的总结,对黎族学生的语文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自治州范围内各中学的语文教学如果能按此文提出的措施狠抓落实,黎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有极大的提高。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生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乐东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乐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