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少小情深永不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89
颗粒名称:
少小情深永不老
分类号:
K296.6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高良凯和本人(笔者)的往事,指出了我们两家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水平差异。高良凯的祖父和母亲都是教育文化界的名人,他的英语非常好,我们在一起,我经常向他请教英语。最终,我也参加了全校初中部的英语竞赛,获得了第三名,这段经历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关键词:
高良凯
往事
五华
内容
说说高良凯和本人的往事。
高良凯和我都是五华华城高坑村人,但我们小时的家庭环境却大不相同。
1936年良凯的祖父高琴櫵先生还在中央经济计划委员会里任职,住在当时中国首都南京市;良凯的父亲高懋璜先生岭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津浦铁路上做事,而他毕业于广州女师的母亲盛运蓉,就跟丈夫住在南京市铁路局里;1936年11月良凯就出生在南京市。而我则是1935年8月出生在高坑村上新屋光裕堂祖屋的上正间里。若不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良凯和我也许永远也不相识。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祖父的公职丢了,父亲抛下他们到四川找工作去了,母亲只好带着未及周岁的他跟随祖父撤退,由江苏入浙江再转到江西、湖南最后回到老家广东华城高坑村来居住了。良凯的祖父高琴樵精通古文,工诗词,尤善书法,享誉汕头、梅州等地,曾在平远、五华等多个中学任教国文和历史,可以说是著名的教育文化名人。1940年以后,高琴櫵回到五华一中教书,一家人住在高坑村老祖屋旁边的房子里。
良凯的祖父特别是母亲对良凯的教育可以说特别用心,从幼儿就开始了。最初是认字,后来是背书。先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后是唐诗、宋词……据说良凯三:岁时就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四岁时《唐诗三百首》就烂熟于心……村里人都赞誉他为“神童”。
而我的家庭景况特别是教育环境和良凯比起来就有天壤之别了。
我和良凯的出生前后也不过一年而已,两家的经济状况可以说差不多,在高坑村来说,同属于“小康水平”吧。我说的“天壤之别”是指文化教育方面来说的。第一,我的祖父高雅苍据说只读过小学四年级,13岁时即跟随他的祖父云田公到佛山当学徒做生意去了,后来我祖父学得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是在生意场上自学得来的,所以说他的文化基础、学问修养等根本不能跟高琴樵相比;第二,我父亲高梅光虽然比良凯父亲懋璜先生年轻6岁,但他只读了初中二年级就不读书了,以后在村里教了几年小学,就“投笔从戎”去考中央宪兵学校去了,虽然考上了,但复检时,又因身体不合格被刷了下来。而良凯父亲懋璜先生却是岭南大学法律系毕业生,他们的文化档次也相差太远了;第三,至于我们俩的母亲就更不能比了。良凯母亲是广州女师毕业生。良凯曾告诉我,他目睹过母亲帮助祖父批改过学生的文章,特别是祖父临近病逝那一年,几乎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是他母亲批改的,只不过母亲批改后祖父曾匆匆看过一遍,签个字而已。从这一事件中,就可以证明良凯母亲的文化水平之高,写作能力之强。而我母亲是从未进过校门、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从这些对比中,就足以证明我俩家庭教育的巨大差距了。
良凯和我虽说都同住在高坑村,但是我在读中学以前,是不认识良凯的。因为我们的房子不在一起。平时两家又没有什么交往,这主要是因为两家家长(祖父、父亲)的社会地位不同形成的。良凯的祖父是五华教育文化界的名人,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湖北省沙市警察局长、广东佛山、佛岗县府秘书、五华参议会秘书,最后任教于五华一中,所以他们平时结交的多是教育、文化界的人士或者是县政府的各类官员居多;而我祖父、父亲过去多是从事商业活动,兼营农业,所以与各地的商人小贩、乡村中的农民兄弟接触比较多,加上当时我们都是小孩子,平时都是和家人在一起,两家人都没有什么交往,我们两人就极少接触了。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俩不是在同一所小学读的书:我初小(1至4年级)是在村里翠英小学读的,高小(5、6年级)是在塔岗乡里的德义小学读的。而良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学宫里(五华县小)读书,因为成绩突出,小学6年就跳了两级,1948年他就考上五华一中了。
1948年本来我也考上了五华一中,但是因为家里穷,没有100多斤稻谷来交学费(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国民党的金圆券贬值,学费不收钱,改收稻谷),上不了中学,只好在家里一方面帮父母织土布、务农,另方面去德义小学复读6年级。幸好1949年3月五华在张日和、魏麟基、赖果等人的领导下,在中共东江支队的支持下,带着一批“土八路”把国民党赶跑了,解放了华城(当时五华县政府所在地)。五华一中没有受到什么影响,8月份在全县招生,我第二次考上一中,并靠人民助学金成为初一新生。而这时良凯已是初二学生了,但他还是住在高坑村的老房子里,每天和我一样走读。从高坑村到五华一中学校约2公里路程,我们经常结伴前往学校,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因为他家里有丰富的藏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等,都可以从他家里找到,借给我阅读,加上他的英语又特别好,我刚上中学,读英语感到困难,就经常向他请教,他更热心帮助我……总之,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还有一件是当年参加初中部英语竞赛得奖的事。
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良凯的英语好,我们又经常在一起,听他读、听他背,向他学英语,时间长了,慢慢的我的英语也好了起来。有一次,在良凯的鼓励下,我也参加了全校初中部的英语竞赛,良凯夺得了初二年级组的第一名,而我竟然也获得了初一年级组的第三
名。那是1950年的事,距今已62年了,但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良凯
相关人物
高琴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五华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