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考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86
颗粒名称: 取消高考的由来
分类号: G527.66
页数: 2
页码: 129-130
摘要: 本文记述自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取消了,全国各类大学都停止招生。1970年,中国恢复了推荐制度,从工农兵、解放军中选拔优秀青年作为新生,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然而,由于其学历素质不一,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全国共招收了82万工农兵大学生,但他们的学习时间短、文化程度差,效果不佳。虽然老师尝试改革教法并降低要求,但工农兵学员难以管理大学,更难改造大学。而对于工农家庭,由于经济能力和活动能力处于劣势,干部子弟上大学的人数远远高于工农子弟。
关键词: 教育 高考 高校

内容

从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取消了,全国各类大学都停止招生。
  1968年7月22日,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主席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主席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主席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另一个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主席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新生,招收新生的办法有了本质的变化,废除高考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中国又恢复了唐朝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主要是插队或回乡知青,也有少数劳动模范)、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团中选拔优秀的青年,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政府和师一级部队。
  我从有关资料获悉:1970年,北京大学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由8341部队的政委、兼北大党委书记的杨德中主持。会议特意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精神,重点指出: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由于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是由各地“革委会”推荐,其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本年度北大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北大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开课后,知识水平低的问题很快就显露了出来。一些人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一些人不会做课堂笔记。还有一些人上了几天课后根本就学不下去了。
  资料显示,从1970至1976年,全国总共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约82万人。他们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最长的三年),入学时文化程度又参差不齐,即使老师极力改革教法并且降低要求,学员也认真用功拼命学习,但效果还是不行……实践证明,这样来办大学是不行的。工农兵学员连自己都上不好大学,又怎么样管理大学,更何谈改造大学呢?
  还是看看现实情况吧,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粥少僧多的情况下,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一般的工农家庭和干部家庭相比,不管是经济能力还是活动能力,工农家庭都处于劣势,所以干部子弟上大学的人数远远高于工农子弟,也就不足为奇了。何况1970年以后,走后门逐渐成风,推荐、选拔优秀青年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选拔成了走过场、形式主义,在那种情况之下,没有什么背景的工、农、兵,又怎能获得“推荐”、被“批准”上大学呢?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