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师训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73
颗粒名称: 我们来自师训班
分类号: G41
页数: 4
页码: 074-077
摘要: 本文记述作者回忆了自己和郑龙光、辛锦德等人在广东省初级师资训练班学习的经历,以及1957年来到九所任教的故事。他们都是从广东省各中等师范学校出来的,经过培训后被分配到九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任教。九所中学很快发展成为一所完全独立的中学,同时,作者也回忆了在九所的教学、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点点滴滴。最后,作者告别了自己在九所的24年青春岁月,同时也祝福九所,承诺用最好的礼物奉献给它。
关键词: 师训班 教育 学习

内容

应罗天虎等同学的邀请,我和郑龙光、辛锦德等一起“摇橹罗马港”,韵味悠长。细说起来,我和他们俩是师出同门——都是从广东省初级师资训练班出来的,要不是1957年他们俩由广东省教育厅分配来九所任教,我们就无缘相识了。
  广东省初级师资训练班是广东省教育厅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广东各地中学师资紧缺的需要而创办的师资速成班,简称师训班。1954年试办第一期,只有语文科和数学科两个班,学员是省内7间中等师范学校,即广州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校、老隆师范学校、梅州师范学校、江门师范学校、雷州师范学校和琼台师范学校从当年毕业生中推荐出来的,学习时间一年,办学地点在广雅中学,故又称广雅师训班。最初分配到海南的文昌师范当教师,后来调到海南中学当校长的邹福如,就是广东师训班第一期毕业的学生。
  为什么选择在广雅中学办师训班呢?
  广东广雅中学,前身为广雅书院,1888年由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它与湖北自强书院、两湖书院(武汉大学前身)、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并称为中国四大学府。广雅之定名,取义“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广雅之办学,旨在培养“知识广博”、“品行雅正”之人才:
  广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追求革命真理,为民族振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广雅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为祖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广雅中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时任校长卢炽辉先生是广东省著名的教育家,省教育厅正是考虑到“广雅是造就名师、培养英才的沃土”,所以就任命卢校长为师训班的班主任,同时通知中山大学、华南师院选派教授、讲师,再加上广雅中学本身的老教师组成教师队伍,负责师训班的教学工作。学员吃宿都安排在广雅中学内。1955年办第二期,仍是语文、数学两科,语文三个班,数学两个班。张建琼和我都是第二期师训班的学员。建琼是琼台师范学校推荐的,学数学;我是老隆师范学校推荐的,学中文,都是再通过省教育厅严格考试后才进入师训班的。1956年办第三期,郑龙光和辛锦德就是这期物理班的学员,他们也是经过一年的严格培训,毕业后满怀革命豪情,响应祖国号召,听从广东省教育厅分配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任教的。还有1957年办的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后来分配到九所中学任教的陈海帆,就是最后一期广东师训班的学员。
  1957年我们都很年轻,20刚出头,热情似火,来到九所这个刚办一年、一切都在草创之中的九所小学附设初中班,我们没有轻视它,反而更重视它,认为这里正是自己大有作为的地方,学校孙有瑄校长也非常重视我们这些新生力量,认为我们是从广州来的,眼界宽,见识广,年纪轻,不保守,有干劲。所以很多事情都放心让我们去干,家庭访问,我们跑比较远的村庄——九所地区的新庄、山脚、赤公、抱荀村;分配功课,我们争挑重担,没人教动植物,辛锦德主动承担,没人教汉语,我也挺身而出。总之,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无论分内分外,我们都热情地去做,并且尽量把它做好。前面述及,那时我校的学生年纪比较大,有些学生和我们年纪相仿,我们大也大不了几岁,因此跟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
  当时我教汉语拼音,教学上需要留声机,以便上课时播放《汉语拼音方案》,供学生学习拼音之用。为方便使用,孙校长就把学校唯一的留声机交给我保管。这就给我们年青老师提供了娱乐条件——听唱片。那时没有什么文娱活动,连电影也很难看到,于是我们的娱乐就是经常聚在一起听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而更多的是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歌唱祖国》、《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二郎山》等歌曲,久而久之,这些也就成了我们经常高唱的歌。也许有人会说,怎么我们都喜欢军歌呢?我想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当时青年们的一种心声、精神面貌的反映吧!
  九所小学附中很快就发展成一所完全独立的中学——九所中学,那时九所已划归乐东县管辖,并由初级中学发展成为完全中学,属乐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曾改为乐东县第三中学,文革时叫红旗中学,文革后改回九所中学,高中一直办到1980年代初。1957年和我一起调进九所教书的几个人,最早离开九所调到别的学校去教书的是莫大武,大概是1959年或者是1960年。其次是调去当学校领导的郑龙光,大约是1970年代初期,是乐东县教育局把他调到冲坡去创办冲坡中学的。紧接着是辛锦德被调去乐罗中学任教。黄汉武和我继续留在九所任教,我俩共同见证了九所中学不断发展的历史。
  1978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提出全国重点中小学要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1980年,乐东县政府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把县里的许多骨干教师都调到位于县城的抱由中学(永红中学)去,创办乐东县重点中学——乐东中学。8月21日,我接到通知调往乐东中学任教,爱人也随同调往乐东中学任出纳。于是,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任教了24年之久的九所中学,前往乐东县城。
  九所,我的第二故乡,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九所度过的。那里既洒过我的辛酸泪,也流过我的赤诚血;那里既有我痛苦的呻吟,也有我欢乐的歌唱;那里既有我蹒跚的脚步,也有我奋进的身影。九所呀九所,您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我,您用慈祥的双手扶持了我,您用激励的眼光鼓励了我,您就是我这个远方游子的母亲呀,我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给我的智慧,给我的勇气,给我的力量。如今我要离开您了,请祝福我吧,我要用最好的礼物奉献给您。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龙光
相关人物
辛锦德
相关人物
罗天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