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教学改革创新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69
颗粒名称:
教学改革创新天
分类号:
G527.66
页数:
7
页码:
051-057
摘要:
本文记述1957年,九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健康地向前发展,校舍扩建,教师增加,学生也增加了两个班。学校新建了两间瓦房,一间是12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用房,另一间是综合性用房。
关键词:
教学
改革
教育
内容
1957年,九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健康地向前发展。
首先,校舍扩建了。学校新建好了两间瓦房,一间是12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用房,另一间是综合性用房。综合性用房的设计比较独特,中间有一个三四米宽的通道,通道两边的墙上设有通告栏,学校的布告、通知等就贴在那里。通道左右两边各有一间40平方米的大间:一间做学校会议室,室内有一张乒乓球台,不开会时可供教工打乒乓球;另一间做图书阅览室,里面有几个大书橱,书橱既可以存放学校不多的图书,又能把房子隔成里外两部分。里间的空间小,只可供图书管理员进去整理、摆放图书;外间比较大,有一张大桌子放在中间,桌子上放有学校订阅的十几份报纸杂志,桌子周围有长椅子,学生进去,既可以向管理员借图书,也可以坐在长椅子上阅读报纸、杂志。围绕这两间房子的是一米多宽的走廊,走廊的东西两边还各有3个小房间,做为教师宿舍。
为了凸显这座综合性用房,设计者别出心裁地为它设计了一米多高的台基,把整座房子抬高起来,并且把它建在学校的中心位置上。在它的前面修了一个成百平方米的花圃,建了一条长约300多米、宽约10米的校道,直接与黄流至三亚的公路垂直相交。如果你站在公路边看这座平房,倒像是一座楼房似的,足见设计者的高明之处。
此外,在综合房的东边正在兴建一栋与原来三间教室一般大小的房子,准备一间做物理实验室,一间做化学实验室,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在原学校厨房旁边,新盖的准备做饭堂的大茅草房也做好了,开学后就可以正式启用了。
其次,教师增加了。和我一起被分配到那里的老师有莫大鹉(语文兼图画教师),文昌师范毕业生,海南崖县崖城人;黄汉武(数学教师),琼台师训班数学科毕业生,海南崖县(现乐东县)九所地区中灶村人;郑龙光(物理教师),广雅师训班物理科毕业生,广东阳江人;辛锦德(物理兼动植物教师),广雅师训班物理科毕业生,广东澄海人;还有一个教体育的林老师,海南崖县三亚人,他很高大,篮球打得特别好,很抱歉,因为他在九所的时间不长,名字记不起来了。
再其次,是学生也增加了两个班,112名新生很快就报名入学了。这样全校就有两个年级260多个学生,20多个教职员工,初具中学的规模了。
顺便交代一下九所中学名称的演变。1958年是“大跃进”之年,下半年九所小学附中改称“九所中学”,系初级中学。1959年,它招了高中班以后,改为“乐东县第三中学”,直至1961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为止,也就是这一年遭到压缩,高中两个年级各一个班并入黄流中学,学校再改为“九所中学”,直到1967年“文革”“破四旧”时,改名叫“乐东县红旗中学”,时间不长,约一两年以后再改叫“乐东县九所中学”,直至现在。
众所周知,我国是在苏联的全力支持下,于1949年10月1日新建的共和国,经历了8年抗日战争又经历了3年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本想医治战争创伤,建设祖国,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发,7月,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英、土、法、加等15个国家的军队(号称联合国军)入朝参战,支持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公然干涉朝鲜内战。当时的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战火很快燃烧到鸭绿江边……于是我国欣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全民运动,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作战,经过2年零9个月的顽强奋战,终于在1953年7月迫使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从1953年开始,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实施。那是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宏大计划,苏联派了许多专家到我国各地指导建设,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学校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几乎都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就连评分也放弃了我们一贯采用的百分制,变成了5分制。
从1956年开始,中学语文课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课程改革试验,把语文课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分别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这都是照搬苏联的课程设置。为此选派专业人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内设立了专门的编辑机构,负责拟订两科的教学大纲,编写两科的教科书。文学科,在叶圣陶、吴伯萧的指导下,由张毕来担任主编,编出了初中和高中用的全套文学教材。初中教材按文学体裁分为故事、小说、散文等几部分,每部分主要是选文,并有介绍这类文学体裁知识的课文。每周文学课4课时,汉语课2课时。高中教材前两年按照文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选文之外有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课文,高中第3年讲授外国文学。
汉语科,在我国语言学大师吕淑湘先生的指导下,由我国著名语法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编出了汉语课本,主要用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它按照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顺序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每一章节都附有大量的练习作业。当时我国语法著作所用的语法体系很不一致,为此草拟了一个《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为编写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依据。
这套教材从在全国各地的实验来看,反映不错。从我一年来在九小附中的教学实践来看,尽管我是教学新手,没有经验,但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反应热烈,欢迎我的教学。特别是对汉语教学,学拼音,讲汉字,分析语法,学习修辞,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认为这套教材很好。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只用了两年,到1958年,这套教材又不用了,恢复了传统的语文课。
语文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用好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人们通常把它归结为“文”(语文工具)“道”(思想、文化)关系,主张“文”“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应当寓于“文”的教育之中。但是,说来容易做来困难。语文老师的思想认识不同,教学方法各异,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有相当完整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来说,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以识字为中心的启蒙教育,这时又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继续学习新字,并开始熟悉汉语的一些语言特点,为第二阶段做准备。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我是在解放前读小学的,所受的几乎全是传统的语文教育。一至四年级,在村办初级小学读书,五六年级才到乡办中心小学读书。由于我村里的儿童少,上的是复式班。所谓复式班,就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合成一个班上课,三四年级的学生合成另一个班上课,总之是一个老师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往往是一个班上语文课,另一个班就上算术课。前两年是集中识字教育,语文课读的是“人、手、足、狗、牛、羊”,写的毛笔字是“上、大、人、孔、乙、己”(描红)。老师首先就是教你认字,把要认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你读音,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没有什么解释,只是反复地读,直到老师用教鞭一指某个字,我们就能正确地读出某个字的语音来才换教新的字,再按上面讲的方法教我们。每到周末,老师就要求我们把一周来学的东西全部背诵一遍。其次教你写毛笔字,从“描红”开始。所谓“描红”,就是老师在学生的习字本上用红墨水先写上“上、大、人、孔、乙、己”这样笔划少、结构简单的几个字,然后让学生用黑墨水摹写老师写的红字,要求一定要一笔写成,不能中途停笔。对摹写字只要大体吻合即可,不要求绝对吻合,也不用补笔或修改。习字课几乎每天都有,周末老师都要检查,没有完成的,还要受到老师戒尺的惩罚。这种描红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领会汉字的基本笔法,感悟汉字的书写要领。它对我来说,真是终生受益的事,我要感谢当时教我的启蒙老师,正是他对我严格、规范的训练,使我的毛笔字、黑板字、钢笔字都还可以过得去。谢谢您,刘老师!教算术的老师,是先教我们认识并书写0至9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教我们背诵1至100的数目,再后来教“九九歌诀”,并一定要我们能做到倒背如流!入学的前两年,可以说学生是在认字、写字、背诵中度过的。小学三年级以后,老师对课文才有肤浅的讲解,同时有了联词、造句的训练,四年级以后才开始学写作文,由简单到复杂,最初也多是写孩子们熟悉的“我的外婆”、“我家菜园”、“夏收”、“秋种”的题目,老师要求要写真实的人和事。
儿童刚入学为什么要集中识字呢?这可能与汉字的特点有关。如果不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阅读和写作就无法进行。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是集中认字阶段。这是从传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很值得借鉴的。
在这里我想对我国的文字改革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包括蔡元培、钱玄同、胡适、黎锦熙、赵元任等人都认为传统的繁体汉字,有“三多”(字多、形多、读音多)和“五难”(难认、难读、难写、难记、难捡排),成为教育普及和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赞同简化汉字,或赞同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文字。
后来,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起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31年,他们曾拟制了一个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大声疾呼要改革汉字。1935年12月,包括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大力支持。毛泽东对拉丁化新文字十分赞赏。1936年至1943年春,在陕甘宁边区曾先后两次扩展新文字扫盲运动,使拉丁化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得到推广试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方言众多,造成了社会交际的严重障碍,制约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影响政令的畅通,因此文字改革的问题又提了出来。1951年春,有人主张“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如此主张正确吗?我国的方块汉字非得改成拼音文字吗?难道我们老祖宗创造的文字就像某些人所说的一无是处吗?当时我的心里就存在疑虑。经过50多年的思索、探究,今天我可以大声地说:不,我们的汉字有无穷的生命力,他完全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为我们服务!张孝纯先生在他的《〈中学生文字学〉序》里就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它由象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汉字很好认。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性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读音最美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诗文,读起来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
正因为如此,在1957年共产党整风运动期间,就有人指出:世界各国文字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东亚的中国形意文字体系,另一种是西欧的罗马拼音(拉丁字母)文字体系。“二者互有短长,无所谓轩轾优劣,更无庸是彼而非此”;“今之主张废除汉字,以拼音文字来代替的,主观上是为扫除文盲,普及文化,而客观上,则是自己毁灭祖国历史与文化,消灭民族意识,正是殖民主义者对被征服的国家所走的道路,至堪令人痛心的!”(王重言:《对于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商榷》,载《文字改革》1957年10月号)
60年前,汉字是不能像英语一样快速地打字,这成了非难汉字不能现代化的罪状之一,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度早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速度还在不断提高,可英文输入呢?却似乎停滞不前了。
汉字是灵活的,需要灵活的人使用;汉字是聪明的,有赖于聪明人的开发;汉字是充满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认识它的价值!为汉语汉字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汉字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信心而欢呼!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瞿秋白
相关人物
吴玉章
相关人物
林伯渠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茅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