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时的趣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67
颗粒名称: 小学读书时的趣事
分类号: K296.6
页数: 8
页码: 035-042
摘要: 本文章主要描述了高坑村村民的教育理念和生活状况,以及萃英学校的情况。萃英学校在高坑村口伯松公的始居屋里,它是由上下两栋五间的客家老屋改建而成的。从大门口进去,是一个厅堂,厅堂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房,那是供老师办公用的。
关键词: 高坑村 萃英学校 生活状况

内容

1935年,我出生于五华县城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全村三分之二是山地,包括梯田在内的稻田也不足300亩,人口不过400人,全是姓高的,所以村的名字就叫高坑村。高坑村民几乎都是贫苦农民,他们除了种一点田以外,其余时间都是靠织土布来获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生活。生活是清贫的,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重视的。尽管全村每年出生的孩子不过10来个人,可是村里还是办有非常简陋的民办的萃英学校,村民还是积极地把孩子送去读书。
  萃英学校在高坑村口伯松公的始居屋里,它是由上下两栋五间的客家老屋改建而成的。从大门口进去,是一个厅堂,厅堂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房,那是供老师办公用的。厅堂后面是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天井,天井两边有两个厅,天井后面是3间比较大的房子,左右两间房,每间有30平方米左右,用来做课室,中间的那间房小些,空着,它正面墙上写有“礼义廉耻”4个大字,靠墙根的地方建有神龛,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凡是刚入学的小孩,都要由父母带着到孔子牌位前点烛烧香膜拜,这是极其严肃的事,一点也马虎不得。校门外面的墙上,写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大字,这大概就是当时的教育方针吧。整个学校面积不大,大约有180平方米吧。学校门前和旁边各有一块草坪,门前的那一块不大,很平整,是全校学生集会的地方,通常每周一老师都会在这个地方训导学生;学校旁边的那一块,面积虽然很大,但有点凹凸不平,那是孩子们游戏、玩耍的地方。
  学校招收村里的孩子上学,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上学的都是男孩子,没有女孩子,不是学校不招女孩子,而是村里人有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认为女孩子是赔钱货,迟早都要嫁出去,给她读书不合算。全校有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多的不过十二三人,少的只有七八个,人数合起来也不超过50人,可是教室只有两间,所以只好编复式班,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合在一起上课,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合在一起上课。课室里的桌椅板凳是各个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学校里有用来开会的国旗和孙中山、蒋介石的两张画像,还有一个手摇铜铃。学生集会或上下课都用摇铃来表示的。在老师房里还有几盒粉笔和点名册,其他还有什么东西我就想不起来了。学校里根本就没有教学设备,什么挂图、标本,什么仪器、模型,连名都没有听过,更不用说实物了,不过每个学生倒要准备一个算盘,因为老师要教学生打算盘。学校开设的科目只有两个:国文和算术。本来唱歌、图画、体育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科目,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但是我们却没有开。为了不压抑孩子们的天性,就每天下午安排了一节游戏课,没有老师教,由同学们自由活动。至于老师嘛,也只有两个:一个教国文,就是现在的语文;一个教算术,就是现在的数学。老师是由村民集资聘请来的,一学期也不过是一石几斗米而已。这就是萃英学校的概况。
  过去农村的孩子读书比较迟,通常要8岁以后才入学,有些甚至10岁了,才去学校读书。1940年,我6岁了,本来还不到入学的时间,因为父亲应聘在萃英学校里当老师,见我整天在家里没人管,淘气、顽皮,认为倒不如带我到学校里去,虽然不是正式入学读书,也可以在那里受到熏陶,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因此他拿出珍藏的马蹄钟给我保管,要我每天提着钟跟他出入学校。到学校后可以跟班读书,也可以不读书自己玩,但是不能跟同学们打架……我在家要看管弟弟妹妹,早就厌烦了,如今跟父亲出入学校,还神气十足地保管会自动报时的马蹄钟,让小朋友们羡慕我……这样的好差事,我当然愿意了。这就是我入学早的原因。
  那时每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集中在孙中山画像前,诵读“总理遗嘱”。这是学校开会时必要的形式之一。具体的情况是:由一个老师领读“总理遗嘱”——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是所至囑!”老师读一句,大家跟一句,直至把遗嘱读完。如果学校还有事情,就讲一下,没有什么事了,就宣布散会。每周一都是如此,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背《总理遗嘱》了,老师也就不再领读,改由大家集体背诵《总理遗嘱》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六七十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总理遗嘱》的大部分,你说怪也不怪?
  我们最初读的国文,不外乎“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游戏真有趣”、“国旗,国旗,真美丽”、“小猫叫,小狗跳”之类的东西,老师把它抄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们念,念熟了,再串起来教我们读,大声地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为止。在小学读国文都是这样,老师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过多的讲解,却非常重视背诵,几乎每一课都要背,而且十分看重练习毛笔字,每天都有习字课,每个星期六老师都要检查背诵和习字本。
  我6岁时随父亲到学校上课,因为年纪小,没有具体编入那一个班,允许我自由地到任何一个班听课,耳濡目染,不到一年时间,我把一、二年级的国文和算术都背得滚瓜烂熟,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成绩比大我好几岁的人都要好。这让父亲和家里人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我祖父,更是常在亲戚面前称赞我,说我书读得好,有出息。其实我小时候读书、写字不错,是和我祖父的严格要求息息相关的。
  我祖父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他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人才”,为此他对孙辈的教育,往往是“说一不二”,不听就“打”。而我在孙辈中最大,顽皮,且个性倔强,有主见,祖父说的话也不一定句句都听,这就常常惹他生气,所以被打的次数就多,那小小的双腿,经常是伤痕累累……当然靠“打”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但严格要求没错。比如写毛笔字,萃英学校是十分重视学生练毛笔字的。孩子们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几乎每天都要练习毛笔字。当然老师是先教我们“握笔”,他没有讲什么道理,只要我们学他那样握笔就行。这虽然是很简单的动作,但要让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握笔,还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经过老师手把手的不断纠正、学生们反复练习才掌握好的,这花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以后教我们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开始“摹”字,就是现在说的“描红”。老师在学生的习字本上写上“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山水田、狗牛羊”之类的红字,然后叫学生把它涂黑。这样的过程大概要一至两年的时间。直到三四年级以后,才真正开始自己写字。
  我祖父非常重视我练字,几乎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习字本。有时我贪玩,忘了写,或者写得潦草,那竹鞭就会落在我的屁股或小腿上。祖父打人时,不仅不能跑,还要你站得端端正正,接受处罚。有时打得实在太疼了,忍受不了,逃走了,但是事后,他还要趁你不备时,突然打你,而且打得比前次更厉害。祖父打你时,还不准你出声哭喊,你的哭声越大,他的竹鞭下得越快,也越狠地说:“打死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祖父打人时,还不让人劝阻,我父母当然不敢劝了,但打得实在太狠了,祖母就会出来劝解,那简直了不得,祖父会圆睁双眼,怒吼:“你劝,你劝,我就连你也一块打!”吓得祖母也不敢出声了。在他的严“打”之下,到底是把我打“乖”了,把我的毛笔字打出来了,居然还“贴了堂”,在毛笔字比赛时,还得过第一名,受过奖哩。这时他又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哈哈大笑起来,那脸上明明写着:“棍棒之下出人才”嘛。但是,祖父也有慈祥的另一面。我的“九九歌诀”,就是在祖父的关怀下学会的。他用毛笔字端端正正地把“九九歌诀”抄在一张白报纸上,然后郑重地交给我,亲切地说:“孙子呀,学算术,‘九九歌诀’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读熟,记住它,一生都有用的!”是的,我记住了祖父的话,在小学学习乘法和除法时,利用它,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日常生活的计算中,它也帮了我的大忙啊。这时我就会想起祖父交给我的“九九歌诀”,想起祖父对我的谆谆教导,这是我小学时永远都不能忘怀的事啊!
  现在说说小学时我最遗憾的一件事。
  大概是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吧,那时我父亲已不在学校当教师了,教我国文的老师是一个60多岁的老先生,他检查背诵非常严格,凡是背诵得不那么流利的,不仅要罚你第二天重背,当场还要遭到他戒尺的责打。有一次,他检查我背诵,那篇课文有些地方我不熟,但我背诵的时候却念得飞快,不熟的地方就含混过去,假装背得非常流利,结果他不但没有发现我的错误,还大声地表扬我,说我书读得好,读得熟……这件事让我好生奇怪,难道他耳朵聋,根本没有听清我的背诵,只看我读得流利,没有停顿,就认为我书读得好,表扬我?为了证实我的猜疑,第二天我又重复了昨天的事,结果老师还是表扬我,这就证明了他耳朵聋,听不清。我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几个和我要好的小朋友,要他们按我的方法去做,结果他们都得到高分。直到有一次,一个经常背不熟书的,也学我的样子去糊弄他,装做背得很熟的样子,这引起了老先生的怀疑,他停下来,盘问了几句,那个人作贼心虚,脸红耳赤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最后把我供了出去,说是我教他们这样做的,让我也挨了一顿板子才完事。这事说起来,确实是我不对,弄虚作假,欺骗老师,该打!
  说真的,在萃英学校读书是很枯燥乏味的,整天就是背书、练字、打算盘,既没有唱歌,也没有画画,更没有球可打,而小孩子充沛的精力当然就发泄在游戏上了。所以说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和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戏了。我们玩的游戏可多了,这里只讲最重要的几件:
  滚铁环——
  我们手里握着一段小竹竿,竹竿顶上插着一个u字形的铁丝钩,推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铁环(大多用木桶上的铁圈或铁丝圈代替)向前滚动,竹竿顶上的铁钩可以控制铁环的方向,既可直走,也可拐弯。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而且熟能生巧,把铁环滚得可快可慢还可停,铁环都不会倒。滚铁环主要以个人活动为主,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推着铁环向前奔跑,这样不但能够免去行路的单调,而且加快了行走的速度,乐趣无穷。在那个年代男孩子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
  滚铁环也可以进行比赛,可以比快,也可以比慢。先定好距离(50米或100米),如果是比谁跑得快时,几个人同时滚着铁环,沿着划好的线路拼命往前跑,最快者为胜;如果是比谁慢时,参加者必须保证铁环不倒,跑得时间最长者得胜。此外还有障碍跑(如绕树丛、过独木桥等)、4×100米接力跑等比赛。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对于人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健康,都是很好的运动,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上世纪四十年代,并不是像现在那样,在商场里可以买到毽子,所以毽子还是要自己做。我们利用坏橡胶鞋底,剪一个铜钱大小的毽底,中间割开两个口子,削一小竹片把它弯成u字形,插在毽底上,这就做成底座。然后找长长的阉鸡毛8根或10根按对称的方法扎起来,再把它安放在底座上,用线扎牢。如果底座太轻,可在底座上垫个小铜线,这样一只漂亮的毽子就做成了。
  毽子的踢法,根据脚的部位不同,主要有三种:一是用脚内侧踢;二是用脚外侧踢;三是用脚面踢。踢毽子时,思想要高度集中,要心到、眼到、脚到;动作要准确迅速,反应要灵敏,要瞬间完成踢的动作,毽子才能遂心顺意。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毽子吸引着所有人的眼球,调动着所有人的责任感,激发着所有人的进取精神,如果谁不小心造成毽子落地,大家一片哗然,一片惋惜。真是说笑有声,叫喊随意,气氛十分融洽、热烈。所以说毽子虽小,魅力十足。
  踢毽子也可以比赛,主要是比单脚踢还是双脚踢。单脚踢又比脚内侧踢,还是脚外侧踢,抑或是脚背踢,踢的次数最多的为冠军。
  跳绳——
  跳绳是一项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少年儿童身体正常发展,在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培养上都有良好作用。跳绳的配备十分简单,只需一条绳即可,所需的地方不大,而且参与人数不限,既可一人独跳,也可以多人混跳。跳绳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等多种方法。
  我们那时跳绳时主要是用一条长绳,首尾两个人同时摇动长绳,在环摆的绳索中参加跳绳的人依次跳入或跳出。跳绳人的跳跃动作要与绳索摆动的节奏合拍,可以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如果摇绳和跳绳人不合拍,绳子打到人或者被跳绳人踩住了,那跳绳人就要被罚去摇绳……
  跳绳也可以比赛速度,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先到者为胜。
  以上三种是我们在萃英学校游戏课时经常玩的游戏,除此之外,还有丢铜元、打石子、踢柚子、打仗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1944年以后,我离开萃英学校,转到塔岗乡的德义学校读五年级,一直读到小学毕业。德义学校是一间乡办中心小学,规模大,人数多,光老师就有10多人,学生就更多了,比如我们班就有50多人。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很齐全,不仅有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还有公民,而且有我最爱的音乐、图画和体育。
  在德义学校读书的三年里,每周一开纪念会时,我感到和萃英学校不同的是,除了背诵《总理遗嘱》外,还由老师带头呼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口号,并且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老师激情洋溢地向我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我们学会了许多抗日歌曲,什么《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们在太行山上》等都非常熟悉,到处都传唱不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我们五华县城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狂欢3天,进行热烈庆祝。这可是我终生难忘的盛事啊!
  在这里读书时还有件小事,是我五年级时写了一篇临堂作文《我的外婆》,竟然得到国文老师的褒奖,贴了堂。这件事对我来说,富有特殊意义,因为它让我对语文产生了特殊兴趣,从此以后开始了大量阅读课外书,当然还是古典小说,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等,既丰富了知识,也开拓了眼界……并对我以后考上师范学校,并最终成为语文教师,也是起了作用的。不过,这又是后话了。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机构

萃英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高坑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