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光裕堂的追忆与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寻梦》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66
颗粒名称:
光裕堂的追忆与传承
分类号:
K296.6
页数:
8
页码:
025-032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客家民居“光裕堂”的历史和人物记载。光裕堂是一座三进五间式的大屋,拥有上中下3个厅堂、12个房间,前后有两个大天井,左右有两个小天井,还有4个大小对称的南北厅,总面积达250平方。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是由15世祖玉标公、玉楷公两兄弟齐心合力、历尽艰辛才兴建起来的。
关键词:
光裕堂
高坑村
客家民居
内容
在高坑村,凡是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是看过《高氏族谱》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在村里寨顶山脚下有一座大屋,名为“光裕堂”。村里人通常都叫它为“上新屋”。为什么这样叫呢?一来有别于“光裕堂”旁边的那座“老屋”,二来也有别于它左下方的围龙屋——“下新屋”。现在“老屋”已基本拆完,只剩墙基了,“下新屋”则荡然无存了,它是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拆屋上山时全部拆除的,只有我们的祖屋“光裕堂”仍然挺立在原地,岿然不动。
光裕堂祖屋是一座三进五间式的大屋,拥有上中下3个厅堂、12个房间,前后有两个大天井,左右有两个小天井,还有4个大小对称的南北厅,总面积达250平方。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是由我们的15世祖玉标公(号云圃)、玉楷公(号云田)两兄弟齐心合力、历尽艰辛才兴建起来的。它是我们祖辈们安身立命之所,父辈们读书成长之处,更是我们儿童时玩耍游戏之天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祖宗的汗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祖宗的心血!2002年,我们光裕堂后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互助,通力协作,终于将光裕堂祖屋按原来的结构完整地修复好。过去村中的老祖屋有五六座,如今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虽然修复了,但已变得面目全非。从这一点来说,光裕堂子孙还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我们的圣殿还在,我们心中的根还在!
据《高氏族谱》记载:15世的玉标公(1834—1917)是如广公的长子,“清登仕郎”①,他高寿83岁才寿终正寝,“谥②孝友端睦”,据此可知,他为人孝顺、友善、端正、和睦,是一位品行正,有才学,威信高,能力强,会办事的人。要知道,在封建时代,不论是谁兴建大屋选择地址,都是非常讲究“风水”的,通常都要请名师来才能选定。我玉标公请的名师是谁呢?那就是曾为高坑村唯一的“大夫第”③选址的江西名师(高坑村的“大夫第”座落在成坑门口,是高腾霄④建造的)。这位名师架子大,一般的人是请不到的。玉标公花了大价钱,多次登门恳请才请来的。从选址、备料到开工兴建直至建成,前后花了三年时间。这三年里玉标公事必躬亲,日夜操劳,全力以赴,真可谓竭力尽智,终于完成了为子孙安居的大事。玉标公的婆姨姓陈(1831—1902),我们尊称她为陈老太婆。她比丈夫大3岁,聪明贤惠,吃斋信佛,勤俭持家,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和睦妯娌。遗憾的是陈老太婆没有生育,很多人都劝玉标公休妻另娶,可是玉标公不忍抛弃“糟糠之妻”,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她恩爱有加。陈老太婆72岁辞世,这时玉标公虽然68岁了,但身体硬朗,不显得衰老,有钱有地位,也有人愿嫁,可是玉标公就是不肯再娶,足见他们夫妇感情深厚,爱情专一,难能可贵,为后代做出了榜样,成为村中的道德模范。
玉楷公(1846—1913)是如广公次子,他比哥哥玉标小12岁,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顺畅成文,是“清国学生”⑤。但是玉楷公不像他哥哥那样投身仕途,而是跟人学做生意,搞活经济。由于他有文化基础,脑子又灵活,善于分析市场情况,判断往往及时准确,所以能赚钱,在兴梅一带可以说是经商能手,后来他到佛山发展,名震商界,显亲扬名。他曾为兴宁的大老板“刘霸堂”当师爷,赚取了很多财富,因而薪俸很高。其为人仗义疏财,在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当时在高坑村发了大财的是成坑里的高腾霄,其次就数玉楷公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玉楷公对其大哥十分恭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兄弟俩一个在家经营主事,一个在外挣钱养家,配合得天衣无缝,和睦异常。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光裕堂的兴旺发达,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玉楷公的婆姨——上“五代同堂”匾的张老太婆(1848—1933?1934?),是下潭村的大家闺秀,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温、良、恭、谦、让”,端庄贤淑,朴实纯厚,聪明能干,更为难得的是性格好,对上下左右、亲戚朋友、村中父老都彬彬有礼,进退有度。尤其要赞扬的是她善于教育儿孙。尽管她自己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懂得读书的重要,懂得教育儿孙的方法,所以她生的两个儿子展谋、展谟,都是“清国学生”,就足以证明。
展谋公不仅识“文”,而且懂“武”,当时村里的后生都学武术,“夏练三伏,冬熬三九”,士杰公⑥里的后生们都到“墩上”(德润楼)练功,那里请有武术教练做指导(“墩上”和“光裕堂”同属“士杰公派”,是亲房)。展谋公尤精棍术,他和成坑里的老武森⑦并称村中武术高手,可惜《高氏族谱》上对展谋公与展谟公的记述不详,缺少具体事例,只说了展谋公传下四男二女,展谟公传下一男二女,这五男就是构成光裕堂的五大家⑧。
关于16世展谋公、展谟公的事,我只知道这些。
听父亲说过,玉楷公在佛山当师爷时,带13岁的大孙子天爵(我的祖父)去当学徒,学做生意。由于玉楷公很受老板的倚重,他的孙子也不像一般的学徒要做很多杂役,只是跟着他读书、练字、打算盘……有祖父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又有实践的机会,再加上天爵公的聪慧勤奋,很快就脱颖而出,崭露头角,23岁时就为老板管理5家商行,当总经理。他精明能干,善于分析,判断准确,为东家赚了不少钱。东家给他的薪俸也很高,年薪成千大洋,最高时达到1200大洋。天爵公以祖父玉楷公为榜样,也带领弟弟天吉、天锡当学徒,学做生意,都顺利出师,只是天吉公在兴宁替老板“看布”,不幸早逝。天锡公在佛山等地当“师爷”,收入较丰。
天爵公是正直善良的,对穷人极富同情心。年轻时他在佛山、广州等地代人经营做生意能挣钱,对金钱问题看得很轻,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谁家有什么困难,求助于他,他总会解囊相助。即使到了晚年,我们家破落贫穷了,他还是这样,情愿自己用辣椒佐红薯过日子,拿皮衣去当铺典当,也要挤出点钱来周济他人。祖母对此有时会嘟哝几句,说自己都“泥菩萨过河”了,还……会立即遭到祖父的训斥,说人不是万般无奈,是不会向人开口的。亲帮亲,邻帮邻,做人就要这样。
天爵公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对自己、对儿孙的要求是非常严酷的。这大概与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毕竟他是学徒出身嘛,他遵从的是绝对服从长辈、师傅的教诲。刻薄点来说,他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人才”,“人都有劣根性,好逸恶劳,追求享乐,是他的本性。”看来,祖父是荀子“性恶论”的忠实信徒!
天爵公是嫉恶如仇的。他最恨那些偷鸡摸狗的赌徒懒汉。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志气,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他最瞧不起那些自甘堕落的人。他常说,人穷并不可怕,只要不懒,能勤俭持家,刻苦奋斗,总不会一生穷困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志气,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懒惰不勤奋努力,那么这个人将潦倒终生。
天吉公,英年早逝,我没有见过他。他的事都是我父亲告诉我的。父亲说:我这个叔叔非常聪明,是生意场上的一把好手。他在兴宁县当先生,替老板“看布”(商家收购土布时,先由先生“看布”,判定优劣,决定价钱后才交易),他检验土布,只用手一提,一摸,马上判断出布匹的重量、优劣,报出价钱。有人不服,要求用秤来称,结果用秤一称,和天吉公说的重量,分毫不差。又说他功夫好,三五个人近不了他的身。有几个牛高马大的染布师傅,见他不高大,精瘦精瘦的,就想欺负他,谁知那几个家伙还没有近他身,已被天吉公一顿拳脚打翻在地。可惜他38岁得了肺病,不多久就去世了。他有个儿子叫容光,据说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抽壮丁当兵抗日去了,最后不知所终。
天锡公,字雅言,我们尊称他为“雅言叔公”。他最初随兄长天爵在佛山学习做生意,后来长期在外为老板经营管理商铺,是经商能手。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生活严肃,作风正派,善于教育子女,比如其次子钧光,是光裕堂18世孙中最出色的人才。他初中在五华华西中学(德国人办的基督教会学校,教授德语),毕业后考入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毕业后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考入国防军医大学(校址在贵州安顺),军医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政府武汉军医院,任上尉军医。天锡公教育他,“云贵地区缺医少药,但药源多,你既然学医,就不要从军了,多为老百姓出力吧。”于是,他转入地方医院工作。解放后,他最初任贵州铁路医院院长,不久调入贵州省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兼任贵州省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和贵州省医疗杂志总编辑。他医术精湛,是主任医师。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精心培养的子女,个个成才。长子高凌,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评为副教授,后调到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任资金处处长。长女高萍,清华大学毕业生,现定居在澳大利亚。最拔尖的是次子高华,贵州医学院毕业后,考上大名鼎鼎的301医院中国心脏外科专家苏洪熙的研究生,后到美国维斯康星洲心脏研究所深造。目前他在美国拥有多项专利,他最尖端的技术是“植入手术扭力装置”,属世界一流产品。次女高小美,贵阳医学院毕业,定居澳大利亚。天锡公的子孙能如此出类拔萃,这和他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从教育角度上来说,天锡公是我们光裕堂后人应认真效仿的榜样。
天颖公是光裕堂17世孙中年纪最小的,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满叔公”,叫他的爱人为“满叔婆”。在我的印象中,满叔公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走起路来咚咚作响,好像地皮都要抖一样。他一生务农,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养了一条大水牛,耕田耙地绝对是一把好手,左邻右舍没有畜力的贫苦农民,都喜欢找他帮耕,因为满叔公从来不作奸耍滑,总是老老实实地做足功夫,说好“三犁三耙”,就决不会“两犁两耙”,而且田头地尾都犁到耙到,绝不会留有空隙。满叔公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是我熟悉的祖辈中,思想最纯洁、心地最善良、灵魂最干净的人,是值得光裕堂子孙永远缅怀和纪念的人!
天耀公是忠诚老实的农民,他善良正直,虽说一生没有什么突出成就,但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只靠种几亩薄田,能把四子一女抚育成人,没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行的。
光裕堂18世孙是“光”字辈,共有15人,最有成就的是前面说过的钧光,教授级专家。其次是荣光,上世纪50年代梅州师范学校毕业生,是解放后我村最早的中学教师,他多才多艺,书法、美术是其特长。辉光,大学期间听从祖国召唤参军,从列兵开始,直升至团级干部,曾参加对越自卫战,荣立战功,后转业到深圳参加特区建设,是高级经济师。桓光,1963年初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在部队里表现突出,1967年被提拔为干部,在团司令部任保密秘书,1969年下连队,当代指导员,1970至1978年转为团司令部作训参谋,后转业到深圳某大公司当办公室主任,办事干练,乐于助人。此四人是光裕堂18世孙中的佼佼者。其他光裕堂18世“光”字辈的人,不论是做工的还是务农的,都能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都能教育好众多子女,为儿孙们做出表率。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的。
光裕堂的堂联是“光前骏业,裕后鸿图”。联语意思是“光大前人的宏伟事业,遗惠后代”,也可以理解为“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光裕堂的前辈们,他们兴建了光裕堂,开创了宏伟的的家业,开设了“合昌”店,他们的恩惠确实是泽被后世的。
我们从祖辈们身上,可以归纳出许多共同的好思想、好作风,比如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勤劳俭朴、礼貌待人、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等等,这些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今天,我们要特别提倡的就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要特别推崇的就是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光裕堂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祖国的兴衰强弱与我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新旧社会交替、变革最激烈的年代里,光裕堂的18世孙、19世孙,对此的体会应该是最为直接、印象最为深刻的,特别是上世纪“十年浩劫”时期,我们多数人政治受压迫、经济近崩溃、思想被奴化、权利被剥夺、心灵遭摧残……然而我们毕竟熬过了严冬,迎来了百花吐艳的春天。
如今改革开放已30多年,祖国正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复兴”的大道上迅跑,在“强国”的呐喊中疾进。我们光裕堂的后辈们,正奋力前进:农耕者,要科学种田,做到丰衣足食;务工者,要求真务实,勇于精益求精;从政者,要当好公仆,为人民服务;经商者,要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从教者,要倾心培育人才,还可著书立说,成名成家;悬壶者,须学贯中西,救死扶伤;求学者,应日有所得,月有所成,苦读十年成大器!总之,光裕堂的子孙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干一行,爱一行”,成为那一行业的高手能人,都能所谋遂意,发展超群!
附注
注释: ①登仕郎,正九品。清朝文官的封赠制度,从康熙初开始实行,文官设九品制,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即有两个等级)。具体如下: 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议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文官五品以上都称“大夫”。正六品为“承德郎”,从六品叫“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是“宣德郎”。正七品为“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是“宣议郎”,从七品叫“徵仕郎”。正八品为“修职郎”,从八品叫“修职佐郎”。正九品为“登仕郎”,从九品叫“登仕佐郎”。 ②谥,又叫谥号,朝廷或者官员给有地位的人死后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③大夫第,封建时代获得科举称号(如举人、进士等)或有相当官职的人家修建的住宅。 ④高腾霄,伯兰公房15世孙,官居“诰封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属于从四品文官,高坑村的大夫第座落在成坑门口,就是他兴建的。 ⑤清国学生,清代的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在那里读书的叫监生,清国学生就是朝廷办的学校里的学生。 ⑥士杰公,伯明公房的12世祖,是他兴建了墩上的围龙屋,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德润楼”。 ⑦老武森,人名,伯兰公房,成坑里人,武师,与展谋公是“发小”,密友。 ⑧五大家,特指“天爵、天吉、天锡、天颖、天耀”这五家人,他们构成了光裕堂。
知识出处
《天涯寻梦》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作者深情地追忆了故乡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家族的传闻往事和儿时读书的趣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玉标公
相关人物
玉楷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高坑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