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归宿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洋船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54
颗粒名称: 万物皆有归宿处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8
页码: 241-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没有哀乐,也没有哭泣,只有琼剧《张文秀》的经典唱段在静谧的大厅里回荡:“金乌欲坠隐西山/留余晖/映纱窗/景虽好/叹夕阳/倦鸟知还相呼唤/并翅投林影双双/愁满怀/空自怨/含珠泪/细思量/万物皆有归宿处/游子何故不还乡?”
关键词: 琼剧 王英蓉 海南文艺界

内容

没有哀乐,也没有哭泣,只有琼剧《张文秀》的经典唱段在静谧的大厅里回荡:“金乌欲坠隐西山/留余晖/映纱窗/景虽好/叹夕阳/倦鸟知还相呼唤/并翅投林影双双/愁满怀/空自怨/含珠泪/细思量/万物皆有归宿处/游子何故不还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追悼会。2011年7月7日上午,海南文艺界在海口告别著名琼剧演员王英蓉。
  一生都在唱戏的王英蓉,此时静静地躺在鲜花中,再也无法开口歌唱。只有那唱也唱不完的琼剧《张文秀》选段,在大家聚集与她送别的时刻,一遍遍地替她唱着,引人愁肠百结,泪花涌动。想想那些如珠似玉的唱词,似乎就是为王英蓉准备的:“万物皆有归宿处/游子何故不还乡?”此刻的王英蓉,就像叶落归根一样,已经回到了她灵魂的故乡。然而,对于热爱她的人来讲,她的归期还是太早了。头上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代表性传承人桂冠的她,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很多的梦想还没实现。2011年7月3日下午,王英蓉出人意料地,带着对亲人的万般牵挂,对琼剧艺术的热爱,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享年72岁。
  回想当年在海南,王英蓉是继著名琼剧名角红梅之后最让琼剧迷追逐的偶像,她的名字也传到了南洋。王英蓉婉约俏丽的外表、细腻真挚的感情、高亢却清脆明亮的唱腔,为她赢得了不同群体的追捧。尤其在《红叶题诗》中,王英蓉一出场,一开腔:“重门深锁幕垂帘……”一个锁在侯门人未知的大家闺秀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给人一种宛如凌波仙子的美好想象,王英蓉漂亮的扮相立即抓住了观众的心。当年王英蓉一出场,台下的欢腾一点不亚于现在的“粉丝”呼叫他们的偶像,只不过那时的观众要含蓄一些,他们将内心里的热爱化为学唱王英蓉著名的唱段,将她珍藏在记忆深处,一辈子难以忘怀。
  1955年,年方十六的王英蓉因扮演琼剧《张文秀》中的女主角王三姐而一举成名。1959年冬,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来海南视察工作,她和陈华主演的《红叶题诗》得到周总理的赞赏。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红叶题诗》剧组赴京为全国“两会”代表演出,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王英蓉还扮演了琼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朱红(即后来的吴琼花、吴清华),成为在舞台上第一个扮演吴清华的演员。她以《张文秀》和《红叶题诗》与其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王黄文、陈华、林道修、韩文华、红梅、陈育明、梁家樑等一代名伶,共同创造了琼剧的辉煌,把发端于草台里巷的琼剧推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2005年,与她同台演出过的一代艺人相继离去,年过花甲的王英蓉仍活跃在海南琼剧的舞台上。她的身上,浓缩着琼剧几十年的荣辱兴衰,从她的身上可以窥见琼剧发展的脉络。
  2005年金秋十月,笔者在海南戏院大排练厅见到英蓉姐时,她依然身段苗条,声线清亮。虽然已是迟暮美人,但她跳跃着的眸子,她愿意人们称呼她为姐姐的“做派”,让我感觉她可亲可爱。年轻的一代已经难以想象,当年英蓉姐无论在舞台上还是生活中,都是海南那一代戏迷心中的甜蜜偶像,能看到美人的一颦一笑该是多么的高兴!曾有一个戏迷珍藏了这张王英蓉的小照几十年,那小照在他的相册里静静地躺着,那一头自然卷曲蓬松的秀发,高挺的鼻梁,灵动的双眸和白净的瓜子脸,每每看到,必会心微笑。英蓉姐对我说:“最近他将这照片还给我了,还开我玩笑说:‘我把青春还给你吧!’呵呵,青春是可以偿还的吗?不过这让我很高兴,因为这张小照让后来的人看到18岁的我是什么模样。”
  1939年,王英蓉出生在琼海大路镇。那一年日本人踏上了海南岛的土地。很少有戏迷知道这位善解人意、爽朗大方的俊女子曾经是一位孤苦寡言的独生女,她的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过世了。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母亲带着她改嫁他人,她就在母亲的新家小心翼翼地成长。她说,几岁的时候她就要放牛、砍柴,帮母亲做家务,她真正听到琼剧,是1953年她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琼剧演出占领了海南城乡演出的主要市场,下乡演出的剧团的演员们常常被围得身子都转不过来。王英蓉很羡慕台上那些长袖善舞、喜则欢笑、怒则发火、伤心则哭泣的演员,他们的尽情尽性让台下的王英蓉心生感动。人们发现,每一次剧团走后,王英蓉总是能够将昨日舞台的花旦或者小生的唱腔和甩袖的动作学得惟妙惟肖。她少女的眼神和身段因为唱上琼剧而变得不像她自己了,她像舞台上的那个唱也唱不完的美花旦。王英蓉说,她唱上琼剧就忘掉了一切。她放牛的时候对着牛唱,那牛似乎懂得她,草会吃得特别欢,不时还会“哞哞”地回应她,给她鼓励似的。只有琼剧能给王英蓉的心灵深处带来慰藉。
  1955年,16岁的王英蓉已经长成一个身材修长、温婉可人的姑娘了。这一年,她如愿考上了文昌县联合琼剧团,跟随著名的琼剧前辈谭歧彩学艺。幸运的是,她这一去,就学会了谭老师的拿手好戏《张文秀》。这位步入琼剧殿堂不久的无名女子以其纯美而浑厚的嗓音、传神的表演,将那个王三姐演绎得令人心旌摇曳,如醉如痴。《海南日报》当即发表周弘的评论文章,以少有的热情称其为“后起之秀”,王英蓉一夜之间成为戏迷互相谈论的女明星。
  《张文秀》这部戏说的是张家因家境衰落,书生张文秀寄读岳父家中,竟遭两襟兄的妒忌。他们诬他为盗,栽赃嫁祸,迫使岳父将张文秀驱逐出府。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王三姐赠银进京,三年后张文秀考取状元乔装归来,约三姐在书房相会。于是,一出精彩的戏围绕着“偷包袱”的几个场景展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该戏的主题是抨击嫌贫爱富的思想,颂扬纯真的爱情。在传统戏曲节目中,这个主题并不新鲜。可为什么这样一出内容有些老旧的戏剧经由王英蓉一唱,就能一举成名,并且至今仍传唱不衰呢?王英蓉说,这主要得益于她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同身受。出身贫寒的王英蓉十分理解张文秀的心境,同情他的境遇。作为剧中一名员外的女儿,王三姐善良、贤惠、聪敏,这也正是王英蓉本身具备的内质,这一角色就好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因此演绎起来非常贴切。角色与本色接近,王英蓉更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心应手,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当年,在琼剧院艺术档案馆里,英蓉姐和我一起翻阅档案馆为她珍藏的一本本老相册。她的手一张张地翻开那泛黄的剧照,还有与伟人们合照的照片,这记录着英蓉姐从艺几十年的值得追忆的桩桩往事。王英蓉从扮演《张文秀》中的王三姐开始,便成为琼剧舞台上一颗备受瞩目的明星,而且是在她如花的年龄!此后,王英蓉先后扮演了《红叶题诗》中雍容深沉的姜玉蕊、《宝莲灯》里的三圣母、《春草闯堂》里的春草以及现代戏中的刘胡兰和朱红等,她以独特的唱腔唱出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塑造了不同时代众多的艺术形象,声名远播的同时却也命途多舛,令人不忍回首。
  情倾《红叶题诗》
  王英蓉是一个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她一生最好的总结写在她所演绎的众多角色中。堪称中国地方戏曲经典的《红叶题诗》,不仅成就了王英蓉,也让琼剧达到它历史上的顶峰,此后很长时间,琼剧中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还没有超过《红叶题诗》的。2005年10月20日,我再次拜访英蓉姐,她穿着粉色的短上衣,粉色的七分裤,化着淡妆的她美目有神,似有百种情思,依然可见《红叶题诗》中那个千娇百媚却又刚烈坚韧的姜玉蕊之神采。
  经久传唱的《红叶题诗》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的一出悲剧。这出悲剧突破了一般的男女殉情的老套路,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这部剧讲的是礼部尚书姜华的独生女姜玉蕊,受到严格的封建闺范教育,知书达理,能诗善赋。一日有感于春,在一片红枫叶上题诗一首,将其投入湖水中。琼崖新科状元文东和因对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不满而迟迟不得封官。一日闲游湖中,拾得一片字迹娟秀的红叶,上面的题诗令其精神振奋,一扫连日阴霾:犹自深闺怯晓寒,暖风吹梦到临安。花娇柳软春如海,却爱天涯一叶丹。故事由寻找红叶的主人逐步展开。文东和到姜府为姜华祝寿时终于见到梦中仙子,彼此由于共同的爱国忧民思想而情投意合,暗以题诗的红叶为媒,私订终身。不料,他们本应完美的婚姻却因王朝七爷的毒手而面临生死抉择。迷恋“偏安”、骄奢淫逸的七爷强迫姜玉蕊做自己的王妃,情深似海的姜、文二人不屈于淫威,只好双双相携投入湖中。那湖面上曾漂浮着美人的诗行,此情此景,令人伤心断肠……
  回忆起当年演《红叶题诗》的情景,王英蓉眼睛湿润了。那曲调,那场景,那逝去的青葱岁月,都让人难再回首。海南剧作家钟少彪说,《红叶题诗》的故事,唐代时就有,宋时经张实改编为传奇小说《流红记》。故事大致内容是唐僖宗时,书生于佑在御沟中拾得宫人韩氏题诗的红叶,于是亦题诗于红叶之上。红叶顺御沟流入宫中,巧为韩氏所拾,两人各自珍藏拾诗,思念不已。十年之后韩氏被放出宫,两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经过几位琼剧剧作家石萍、戈铁(蔡兴洲)等的改编而成为琼剧的一出名剧。幸运的是,该剧得到当代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的修改润色,一改原剧中才子佳人的“红叶题新诗,流水寄佳期”的爱情路线。将时代背景由晚唐改为南宋,地点由长安御沟改为杭州西湖,男女主角的籍贯也改为琼州人氏了,戏剧风格则由喜剧改为悲剧。此剧经田汉略加点染,便饱含了强烈的政治、思想内涵,主题思想也获得了升华,面目一新,成为日后进入大学教材的经典名剧。
  好的剧本,必须要有优秀的演员来演绎它。王英蓉生当其时,并且她赶上了另一位琼剧表演艺术家陈华技艺娴熟的时期,二人搭档,相得益彰,使得《红叶题诗》的表演备受各界的关注,从而实现了多年来将琼剧拍成戏曲电影的梦想。王英蓉将温柔多情且禀赋刚强、高雅的姜玉蕊演绎得令人爱慕、催人泪下。她说,她是在理解人物思想的基础上,抓住姜玉蕊性格中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她刚强而有主见的一面,才能这样准确、细腻、传神地塑造一个执着追求爱情幸福、富于反抗精神的少女形象。所以,《红叶题诗》上演后,引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她的表演,至今仍被剧评家们引为范例,以教育后来者。
  王英蓉说,一出戏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可依然还有那么多人记得它,这是一个演员一生最大的安慰。1962年,琼剧《红叶题诗》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此前的1960年,《红叶题诗》剧组已经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演出,获得高度赞誉,留下一段佳话。可谁也预料不到,倾注了国家领导人和琼剧优秀艺术家、电影工作者一片心血的《红叶题诗》在拍摄完成之后被禁演了。就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滔滔江水,此剧在国内遭禁的时候,却在新加坡等有海南人的东南亚地区火爆上演,许久未闻乡音、未听琼剧的海外游子,深深被乡音乡韵所感动。一时间,海外琼侨将王英蓉视为天仙歌神,报纸上空前热情地赞誉她为“海南的电影明星”,大洋彼岸的美国琼侨,也以大篇幅来刊登王英蓉的剧照。其中有一位女戏迷对王英蓉的表演痴迷不已,遂生越洋相认之心。岂料,这次相见却让王英蓉的后半生“节外生枝”,“海外关系”的阴影笼罩了她的生活,使她陷入了悲愤之中。可是,对这一切,王英蓉却说无怨无悔,脸上带着一如姜玉蕊面临死亡时无所畏惧的神情。
  “红叶题诗”这四个字已经饱含了太多的意义,即使是海南人,也很少看到这出被搬上银幕的琼剧。被誉为海南“红线女”的王英蓉,心中充满了感慨。
  “双红”名旦欲说还休
  看过王英蓉舞台表演的人,都对她韵味十足、吐字清晰、行腔自如的独特风格难以忘怀。她的声腔空灵而意境悠远,有时典雅大气,有时又哀婉深情,自由流畅,令人印象深刻。她顾盼有情的眉目加上修长袅娜的身材,创造了琼剧舞台上一代名伶的美好形象。然而,王英蓉不仅仅是在唱腔上赢得观众的认可,她做、念、打的功夫也不是一般的演员所能相比的。“那时环境单纯,几乎没有别的杂念,演员们一心只想把戏演好,不管吃多少苦,都没有怨言。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真正可以做到艺不惊人誓不休。那可不是讲假的啊。”英蓉姐说。
  与许多地方戏曲一样,解放后到“文革”爆发前,琼剧曾迎来她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跟这一代艺术家献身艺术、不惜辛劳的创造精神是分不开的。王英蓉回忆,当年她为了练习唱腔,早晨5点就洗漱完毕,急急忙忙小跑着到几里外的空旷地练唱腔,练打、做、念的底功。那时的海口郊外灌木丛丛,周遭环境清清冷冷,早晨起来,心里还真有点发毛。可想着郊外宁静,不会惊扰别人的美梦,她一个年轻的姑娘必须得在内心坚强起来,一心只想着唱戏,尽快将那些恐惧的念头驱赶掉。说到这,英蓉姐感叹:“当然,到郊外去练唱腔的不止我一个。那时演员自觉磨炼自己心性的敬业精神,自觉吃苦敢于担当的勇气,是当今很多年轻演员想象不到的。”
  王英蓉就是在无数次战胜自己的恐惧、失败的情绪中练就了一身功夫,在唱腔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假嗓”,改变了琼剧旦角历来运用“平喉”演唱的传统,突破了男女同腔同调的窠臼,给女主角创造人物形象拓宽了无限的空间。正如王韧先生所言:王英蓉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琼剧的女腔改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于是,舞台上的王英蓉像一只自由欢唱的鸟儿,她宽广的音域和浑厚深沉的音质,让她的演唱听起来高亢而不显得尖锐,这在名剧《红叶题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王英蓉打动观众的还有她内涵丰富的眼神。经过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以及从各类文艺作品和别人的表演中汲取的经验,王英蓉用心去体会不同的眼神所表达的意境,掌握了诸多眼神的表演方式。从“平视”“仰视”“斜视”到“侧视”“偷视”“转眼珠”等,她都能够“运转自如”,恰到好处地跟戏中人物的情绪、性格和戏中规定的情景相结合,让人在细微中感受到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丰富的眼神让她在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时游刃有余。所以在舞台上,人们看到她演绎了许多性格迥异、魅力独特的古代“佳人”形象,也创造了丰富的现代妇女形象,如她扮演的刘胡兰、红霞、阿螺、阿庆嫂等,这些形象都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红叶题诗》一起被称为海南琼剧“双红”的《红色娘子军》,剧中的女主角朱红(即后来同名电影中的吴琼花),就是由王英蓉第一个扮演的。姜玉蕊和朱红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在王英蓉的演绎下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琼剧《红色娘子军》一公演,立即获得了好评,与《红叶题诗》一起,成为琼剧的“双骄”,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追捧,王英蓉也被誉为“双红名旦”。
  2005年10月20日,英蓉姐在海南琼剧院排练厅走台步,那步履依然矫健、轻松,不像一个年过花甲的人。不久前在复排的琼剧《红色娘子军》中她还扮演“连长”一角,与年轻一代的演员一起重温旧日荣光。她说,不管琼剧如何衰落,她的心依然属于琼剧。虽然她对琼剧的感情复杂,因为她被它成就过,也被它伤害过,但灰冷的心最终还是为它温暖着。她不知道此生除了琼剧还有什么东西能让她倾注全部的热情,能够如此永久地占据她的心。谈话中,她对琼剧的发展现状忧心忡忡,对她那个年代所坚持的精神价值的失落感到迷茫。她不停地说起《红叶题诗》,那是她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她的才情,她的爱恨都装在这部戏所有的细节中了。
  王英蓉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此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会跟《红叶题诗》紧紧联系在一起。1962年12月,《红叶题诗》剧在广州拍摄完毕后,一道来自中央高层的批示宣告了《红叶题诗》剧后来一段时间的悲剧命运。首先,《红叶题诗》剧作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而被禁演,这出由海南老艺人王广华根据有关传说讲述,后经过戈铁(蔡兴洲)、石萍、杜桐、李门等反复加工,尤其是得到田汉先生修改润色之后,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优秀剧目,一夜之间变成了“出笼的毒蛇”。“文革”中,她和《海瑞罢官》《海瑞回朝》等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曾经得到周恩来总理等高度评价的《红叶题诗》剧却因政治形势的逆转而成为“反动”影片,这个突然的转变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以想象,在《红叶题诗》剧中扮演“佳人”姜玉蕊的王英蓉要承受怎样的政治压力。
  “和大家一样,我也受到一些冲击。那一年我已经怀孕7个月了,却不让我在家等待生产,我被迫到干校去劳动。好在我的生命力强大,孩子生出来还算顺利。”一直沉浸在往事回忆中的英蓉姐忽然变得情绪激动起来,她似乎有很多不平之语,显得有些欲说还休。但是,过往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太渺小,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只有自己不能忽略自己。所以,英蓉姐的喜怒哀乐皆有理由,她的青春,她的美好,她对好日子的向往永远留在舞台上、银幕中了。

知识出处

南洋船歌

《南洋船歌》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南洋船歌》是作家蔡葩继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来》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南洋题材作品,也是海南出版社“南洋风”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数年奔走南洋与海南之间,以口述史家的视野,女性心灵的敏锐,沉郁凝练的笔调,再现那些沉潜的往事,寻找那远去的南洋。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骑楼,舶来的百年老屋。那曾经水波荡漾的水巷口,是世界进入海南的门户,是中原文化、海南文化和南洋文化融合与碰撞、升腾与逾越的地方。百年风起云涌的浪潮,割不断的文化余脉,不会消失的民风与民俗,在本书中得以复活,为被遮蔽的历史提供一个独到的视角。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英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