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船歌》自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洋船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42
颗粒名称: 《南洋船歌》自序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韩少功老师曾为我同一主题的作品作序推荐:从《找回南洋》到《再说找回南洋》,他以文明伸展的目光,将海南文化置身于南洋文化中来考量。他认为,广义的南洋文化,似乎也应包括中国岭南的一脉近海城乡,如香港、澳门、广州、海南等等。在中国人以前的俗称里,“南洋”既区别于欧洲“西洋”,也区别于日本“东洋”,但同是一个“洋”,显示出它也是一片现代化风生水起之地,曾先于沉闷和迟重的中国内陆,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文明革新运动。可是,曾经凯歌高奏的南洋时代远去了,海南也逐渐沉寂下来。海南历史在这里坍塌了,断层了。所有那个时代的记忆,都被历史遮蔽了。我们丧失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可是,就在我们自己遮蔽南洋文化的历史研究,淡忘对南洋诸地的集体记忆时,有一个国家的学者却一直在进行田野调查,从国家层面到情报部门乃至个人,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版了很多调查成果,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南洋文化的田野调查几乎成为日本政府的“国策研究”。有学者统计,日本政府及殖民机构对南洋华侨的调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调查内容之全面,都是世所罕见的。早在1925年,日本国会众议院的一位议员在调查南洋各地华侨与南洋的关系后强调指出:中国问题最近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问题,不仅应该从中国内地观察中国问题,而且应该从南洋这样跟欧美列强交错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1942年出版的日本情报局编写的《南洋华侨概观》更加直言不讳地说:南方建设之际,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正在成为南洋经济重大要素的华侨的存在。不了解华侨,就不能解决南方问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产物。但是,在学术研究意义上,至少可以说明:南洋文化的研究历来重要,在某些历史时期,它甚至是国策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中国亦如是。日本学者宏观意义上的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微观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历史的变迁和国运的转变,阻碍了学术界对南洋文化的调查与研究,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遗憾。但这并不是我们轻视南洋文化研究的理由。就在日本人南下南洋研究南洋文化的时候,海南学者、文化大师陈序经先生也对东南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今他的很多思想和观点仍不过时,对某些史实的叙述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确实,我们对于南洋诸国缺乏真正的了解,虽然我们的侨民遍布东南亚,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南洋文化的研究远远不够,我们欠下了历史之债,留下很多空白。现在,该是我们续上陈序经先生的文脉,对南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南洋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身处于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整个动荡的20世纪,100多年来与祖籍国一起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灾难。他们的文明视野和商业精神,他们与东南亚各国难以割舍的生命关系和社会关系,依旧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挖掘、整理和弘扬的。对他们的研究和理解,记录和写作,必将丰富我们的历史研究版图,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补史之缺、续史之遗、辨史之正误。
  “南洋”这个历史称谓曾是中国南方好几代人命运转折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起落的缘由。《南洋船歌》不仅唱着《星星索》,也是一部试图走进历史深处探寻南洋往事的口述历史文本,它与《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来》一起,构成了本人的南洋叙事三部曲。它有忧伤的旋律,也有欢快的调子。请让我以此献给我的海南岛,献给我的未曾远去的南洋,也以此回报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至爱亲朋。
  是为自序。
  蔡葩
  2019年4月10日星期三

知识出处

南洋船歌

《南洋船歌》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南洋船歌》是作家蔡葩继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来》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南洋题材作品,也是海南出版社“南洋风”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数年奔走南洋与海南之间,以口述史家的视野,女性心灵的敏锐,沉郁凝练的笔调,再现那些沉潜的往事,寻找那远去的南洋。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骑楼,舶来的百年老屋。那曾经水波荡漾的水巷口,是世界进入海南的门户,是中原文化、海南文化和南洋文化融合与碰撞、升腾与逾越的地方。百年风起云涌的浪潮,割不断的文化余脉,不会消失的民风与民俗,在本书中得以复活,为被遮蔽的历史提供一个独到的视角。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