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侨心作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31
颗粒名称: 我用侨心作桥梁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211-2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华人华侨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海外的发展,以新加坡海南协会副理事长陈学汉为例,讲述了他搭建侨乡和海外青年交流桥梁的经历。
关键词: 华人华侨 文化传承 海南省

内容

社会学家把中国人的特性做了一个归纳,大致是聪明勤劳、善良友好、重视教育和家庭,具有浓厚的国家和家乡情怀。
  这些特性,无一例外地被离乡背井的华人华侨带到了异国他乡。因为聪明勤劳,身处异国的华人华侨在学习、工作和赚钱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因为重视教育和家庭,他们总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后代子孙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因为具有浓厚的国家和家乡情怀,他们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总是在成功和发达后千方百计地回报祖国和家乡。而因为善良友好,他们总是在祖国和侨居国之间扮演友好交流的民间使者角色,用拳拳侨心搭建友谊的桥梁。
  新加坡海南协会副理事长陈学汉,就是这样一位用炽热的侨心搭建新加坡和海南两地青年交流桥梁的民间使者。“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家乡的观念越来越淡,华人后裔很多都不会讲海南话了,所以我从1999年开始,尽量地把新加坡的学生带过来,让海南的孩子跟他们多交流、多了解,也会把海南的孩子带到新加坡去,让他们了解新加坡的教育。”
  逃避战乱下南洋
  “南洋”是明代、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称呼。而“下南洋”指的是中国人去南洋地区从事官事、经商、打工、迁徙等活动的统称。从阶层上,又可分为两大类:“官商类”和“民间类”。
  “官商”下南洋主要是朝廷官员和商人财团去东南亚从事外交和经商活动,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世人熟知的明代下西洋的郑和。这一类人群下南洋往往是主动的。而民间百姓下南洋主要是为了逃避灾荒或战乱而被迫去东南亚讨生活,近现代从南方沿海地区包括我们海南岛涌向南洋的中国人,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后来就成为我们通常说的华侨,或成为拥有当地国籍身份的华人。“我有必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内时常叫我们华侨,但是在50年代过后,很多人都变成了当地的公民了,加入当地的国籍,所以不叫做华侨,而是华人。”
  新加坡海南协会副理事长陈学汉,是出生在新加坡的琼籍第二代华侨。陈学汉的老家海南文昌市清澜镇的新井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贫穷,至少有三分之一家庭的男人,漂洋过海去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打工。“我爸爸10来岁就跟我的伯父下南洋到新加坡去打工了,多是在洋人家里当厨师。有了储蓄之后就回来成家,娶了我妈,后又回去南洋打工了,直到1939年他才把我妈跟我哥带去新加坡,我是1943年在新加坡出生的。”
  在新加坡长大成人的陈学汉,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熟练掌握了普通话、海南话、英语、印尼话等多种语言,人缘也相当不错,在职场很受欢迎。“我负责一个美国公司在全印尼的销售服务代理,做了差不多20年。”
  在长达20多年的职场生涯中,陈学汉与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许多年轻人结成了朋友,尤其是结交了许多华人华侨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在与这些年轻人交谈的过程中,陈学汉发现大部分和他一样在新加坡或整个南洋地区出生长大的华人华侨子弟对祖国和家乡几乎一无所知一片茫然,而新加坡和印尼当地的年轻人则对中国有很多误解甚至负面的认识。
  传播中华文化
  陈学汉虽不在祖国长大,但熟读中国历史,也从小深受父母教诲,他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他觉得有必要让新加坡和印尼的华人华侨子弟对自己祖国和家乡的文化有一个真实机会的认识。他为此制订了一个让新加坡和海南两地的年轻人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计划,因为工作的关系,后来他长年在新加坡和海南之间往来,这就给他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契机。
  “10多年前,海南省外事侨务办要办世界海南青少年的冬令营夏令营,我也帮忙找一些新加坡的年轻人参与,主要目的是加深他们的乡根情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一个在新加坡的国际基金会合作,资助新加坡青年成立远征团,出国去做义工。”
  在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和陈学汉的安排下,这些新加坡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了他们的家乡海南岛。当然,这些孩子不全是来自新加坡,也不全是海南籍的,也有一些是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来的祖籍中国其他省份的孩子,他们被安排在文昌抱罗镇劳动了三个星期,在劳动的同时也学习中华文化。
  “第一批把40多位年轻人带到海南,这群青年里面有工作的,有在大学里学习的,到文昌抱罗镇的一个百年小学,帮他们修复这个小学。主要是让新加坡青年了解农村、了解海南的生活,住在农村20天,跟海南的这些老乡一起工作,一起聊天交流,我们也把新加坡的文化带过来,相互学习。”
  在陈学汉先生的老家,文昌市清澜新井村的路口,立着两块芳名碑,上面分别记载着2002年和2003年,陈学汉带领两批新加坡青年和学生回乡修路的事迹。清澜新井村的村民至今还记得,当时新加坡青年和学生与村民们一起修路沟时劳作的热闹场面。当年新加坡青年学生与村民们一起修路沟时劳动的场面十分热闹,村里从来没有这么多海外青年学生下乡村一起劳动,村民们非常感动。
  “带了两批新加坡青年到我们老家去修路。每一期有30个到40个新加坡青年来,就住在我们村,跟村里面的人一起去干活,村里人很赞扬新加坡青年,大家都变成好朋友了,走的时候都舍不得,都哭了。”
  近几年来,这条路已经被市政府列入了村村通道路的建设,铺上了水泥,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此后,陈学汉多次组织及率领新加坡青年和学生,到海南中学、海南侨中、海口实验中学、国兴中学、万宁中学、海口市第九中学、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等学校进行交流,实施“青年远征团”志愿建设项目。“作为海南的子孙,我自己也回来祭祖,也把孩子带过来,了解海南的文化传统。”
  这几次将新加坡青年“带进来”的“青年远征团”志愿建设活动搞得非常成功,不但增进了两地青年的相互了解,更是让新加坡华人华侨子弟尤其是海南籍的华人华侨子弟,还有陈学汉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踏上祖国和家乡的土地,对祖国和家乡有了真实而全新的认识,并由此产生了身份认同感。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对陈学汉组织的活动表示极大的支持和感谢,认为这是圆了一个他们想做而没做成的梦。
  “新加坡现在没有华校,中文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基本上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学英语,比较西化,所以在文化和思想感情上跟我们老一辈就不同了。”
  把海南孩子“带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陈学汉又发现由于海南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南的年轻人对岛外的世界尤其是外国缺乏了解而显得见识肤浅贫乏。陈学汉又在心里谋划开了,光把新加坡的孩子“带进来”还不够,还得带海南的孩子“走出去”。把新加坡和南洋其他地方的孩子“带进来”是为了让外面的孩子了解祖国和家乡,增强他们的爱国爱乡意识,最后认祖归宗。而带海南的孩子“走出去”则是为了让海南的孩子见识世面,开阔视野,学习外国的长处,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与国际接轨大时代的开发建设积蓄能量。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带了几个新加坡的校长来,选了华侨中学、海南中学、文昌中学、海师附中、嘉积中学、国兴中学,从这6所学校中选择学生带出去。”
  由于当时海南的学校和海南的学生在经济上都还比较困难,而陈学汉希望带到新加坡去的海南孩子住在当地的学校,与当地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活动,面对面交流,全面感受和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这种交流其实相当于免费留学,因此在经费和名额上都有所限制,这就必然要经过考试和挑选。
  “2004年开始,新加坡的校长跟教育部就来海南,挑选学生,以全额的奖学金到新加坡去读书,读到高中毕业之后都是在新加坡或者去英美读大学,而且基本上都能拿到奖学金。”
  10多年来,陈学汉坚持用“带进来”“走出去”的联谊方式,沟通乡音乡情,致力于新加坡与海南之间的文化交流。2008年,陈学汉还利用新加坡基金600万元,带海南教育界50名英语骨干老师,到新加坡进行为期5个月的培训。
  为提高医疗护理技术,2009年,他又带海口地区158名医务人员分9批到新加坡学习医疗护理知识,学习时间最长的6个月,最短的15天。陈学汉认为,学习别人的长处很重要,古人尚且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师夷长技”就更显得弥足重要。“我有三个孩子,大孩子是在美国大学读的物理学博士,女儿是硕士,小的还在斯坦福大学读书。”
  陈学汉先生认为,今时今日的海南人,既要抱着谦虚的胸怀,通过“师夷长技”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又要敞开博大的胸襟,通过各种交流活动,传播精博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海南文化,光大其精髓,扩大其影响,这样才更有意义。“最近我们也把儋州的东坡文化带到新加坡的学校展览,让他们的学生也了解海南和中国的文化。”2014年,陈学汉被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椰岛友谊奖”。
  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第一次回乡是在5岁的时候,那时候海南还没有解放。我的奶奶说要看孙子,就把我带回来,现在还朦朦胧胧记得海南真的很落后。”
  近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中国的崛起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作为华人的一分子,陈学汉感到十分自豪。而家乡海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也让他倍感欣慰。
  “90年代回来跟现在完全不同,当时走老路要三个钟头,现在有高速路很快了。除了硬件,在软件方面,尤其是人文服务我们也要提升。”
  陈学汉说,虽然自己没有生在中国,他始终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是滚烫的中华血,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骄傲。也许正因为这份骄傲,让陈学汉先生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他除了坚持带领新加坡学生来海南和组织海南学生到新加坡学习交流之外,还致力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受村民的尊敬。用陈学汉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做这些事情,都是出于一个游子对家乡和对家乡人民的一份心。
  陈学汉现任新加坡海南协会副理事长,作为海南人,他是个十足的琼剧迷,他经常组织新加坡华侨当中的一些票友,将《原野》《赵氏孤儿》等名著改编成琼剧剧本,在海内外进行义务交流演出。2015年1月,陈学汉带领新加坡海南琼剧协会访问文昌市,并演出了经典琼剧《江山美人》,受到海南观众的好评。“我们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
  陈学汉说,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多做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把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中国,带来海南,让他们感染中华文化,感受已经崛起了的中国。而对于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他更是认为前景一片光明。
  10多年的奔波往来,陈学汉不断地把新加坡的年轻人带回海南感受中国文化和海南文化,让新加坡和海外的华人华侨子弟树立乡根情怀,又不断地带着海南的孩子走出去见识世面开拓眼界,陈学汉就是这样乐此不疲地在海南和新加坡之间搭建着友谊桥梁、文化桥梁和亲情桥梁。而在他往来奔波的身体里跳动的,是一颗炽热的侨心。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