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同源 陈氏公会聚乡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28
颗粒名称: 同宗同源 陈氏公会聚乡情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192-1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文化中以姓氏为宗亲团体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新加坡出现的陈氏公会。这个团体不仅是陈氏乡亲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承载着陈氏先辈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新加坡早期华人组织同姓宗亲团体的背景和历史。
关键词: 陈氏公会 发展 海南省

内容

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凝聚力,除了相同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构成因素。其中,以姓氏为标志的同姓宗亲情感便是重要的部分。在我们海南,以姓氏为分别的各种宗亲祠堂随处可见。这种以同姓为宗亲的文化,在海外华人世界也得到不断的继承。
  在美丽的花园国家新加坡,楼房林立,街道交织,其中有一条街道令我们倍感亲切,它的名字叫“海南街”。不言而喻,这里随处可见海南人的身影,置身其中,不经意间总能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让人直把异乡当故乡。在这条“海南街”中,坐落着两栋并不引人注目的楼房,那就是“陈氏公会”所在地,它是陈氏乡亲在新加坡的同姓宗亲团体。
  岁月沧桑,“陈氏公会”不仅是陈氏乡亲们连接乡情的一个机构,它也浓缩了陈氏先辈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史。新加坡在莱佛士登陆开埠之初,便已出现络绎前来的中国人的足迹。初登狮岛的中国人,忙于生计,自顾无暇,并不懂得抱团取暖。随着离乡日久,乡情、亲情,渐渐弥漫心头。于是,各种根据地域或姓氏而设立的会馆、公会,便纷纷应时而生。新加坡早期的陈氏乡亲,追思祖宗恩德,感念陈姓同源,遂由陈行琼、陈有经、陈昌连、陈达儒、陈镜如等人为召集发起人,讨论组织了“琼崖陈氏公会”,这就是“陈氏公会”的前身。“陈氏公会”现任会长陈嘉兆,祖籍海南文昌,其父母20世纪30年代漂洋过海便落脚新加坡。
  父母重视华文教育
  1947年,陈嘉兆在新加坡呱呱落地。陈嘉兆少儿时期的新加坡,尚未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又有众多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贫穷年代的记忆里,扁担挑井水,黑夜伴油灯,始终是清晰的生活印象。
  “我父母是从中国来的,大概是1938年来的新加坡。我们家兄弟姐妹一共五个,四男一女,我1947年在新加坡出世。早期新加坡的生活水平非常低,我们住的是亚塔屋,那时候水电都没有提供,用的是井水和煤油灯。”
  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农业社会最向往的生活图景。少年时期的陈嘉兆和他的三个兄弟,不负长辈所望,先后进入新加坡著名的华侨中学读书。可想而知的是,这是一笔不轻的经济负担,他们的父母为此勒紧腰带艰难度日,坚持供养孩子们的学业。“我爸爸妈妈的收入非常有限,但是他们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他们束紧腰带都要供我们读完大学教育。”
  作为英属殖民地,推行英文学校是政府的坚强意志,而在以华人为主的土地上,华语学校是人们更为亲切的选择。在英语和华语学校并存的新加坡,华语学校曾经遭受严重的歧视,最为明显的现实,就是华文学校的毕业生在日后就业、升迁中比英文学校的毕业生会遭受更多的阻碍。事经多方长期的博弈,今日的新加坡才出现了英语和华语并存通用的格局。
  “早期有华校跟英校之分,我们全家人都是受传统的华文教育,被歧视得很厉害。所谓的被歧视是指读完书找工作难,工作后要升职不容易,因为新加坡的工作用语是英语,读华校的英文程度比不上英校的,就造成了华校学生越来越少。最终政府改革了教育制度,变成只有一种语言的学校,英语是第一语文,华语或者母语就变成第二语文了。”
  大学时代是人生腾飞的前奏,在陈嘉兆的记忆中,那也是他们家最难熬的时刻。有一段时间,由于他们三兄弟同时入读大学,数额巨大的学费压在父母的肩上,两位老人几乎难以透气,望子成龙的愿望又让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四处筹钱。每筹一笔学费,不知道要跨过几道门槛,赔过多少勉强的笑脸。苦去甘来,陈嘉兆兄弟几个相继参加工作以后,拮据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
  “最辛苦的时候是我们三兄弟同时在大学里面受教育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拿出一大笔的学费。但他们仍然想尽各种办法筹钱给我们修完大学教育。当我们几兄弟读完大学开始工作以后,生活水平也慢慢提高了。”
  大学毕业之初,陈嘉兆步入了教育界。经过几年工作,在获得政府奖学金之后,他进一步修读电脑课程,毕业后他重回教育界,从事了短期的执教后,他走进了企业界,最终就职于美国华侨黄家林的一家大型电脑系统软件公司。由于表现突出,他负责的业务范围涉及整个东盟地区。因此,他频繁出差于东盟各国之间,以致和家人聚少离多,只有双休日才能享受到家的温暖。勤奋的付出,良好的业绩,使他获得了公司的盛赞。
  “我一毕业就在教育界服务了几年,后来拿到政府的奖学金,去修读电脑课程后便到英华初级学院教导电脑课程了,过了一年我就离开了教育界,走进私人企业了。早期在美国的地质勘探公司负责电脑操作,后来转进另外一间美国公司ComputerAssociates,那是一间提供大型电脑系统软件的公司,老板是美国华侨,叫做黄家林。黄家林那个时候是美国最富有的华侨了。因为我的工作表现非常优秀,所以被他重视,最后我在公司里面负责整个东盟的业务,那个时候每个礼拜都要出差到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菲利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因为工作表现好,获得很多表扬。”
  早期大规模下南洋的人群,大都是迫于战乱和生计的底层民众,低学历和缺乏技能的状况导致多数人只能从事低端苦力职业。当他们站稳脚跟之后,随着“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的回归,他们的后辈通过高等教育逐步跻身于社会上层,在教育界、商界甚至政界人才辈出。今天的海外华人,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海南人比较注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子女在教育方面都非常成功,慢慢地我们海南族群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一家亲,成立“陈氏公会”
  在家庭生活中,陈嘉兆十分注重亲情,兄弟之间互敬互助,往来无间。也正是有了这种家庭中的亲情挚爱,才发展成为“陈氏公会”中博大的爱。“我们都是受华文教育,所以礼义廉耻方面就比较注重,兄弟之间彼此互相关爱、互相支援,我们每年都有聚餐,偶尔也互相拜访。”
  20世纪初期,大量中国人涌向南洋,他们大多是逃离灾荒的难民,独自一人,无依无靠。目睹亲人们的困境,“陈氏公会”正式宣告成立,其初衷是救助远道而来无处安身的宗亲,让他们免于遭受饥肠辘辘、居无其所之苦。
  “海南陈氏公会1935年正式成立,那时候有很多南来的海南陈氏宗亲,他们一个人无亲无故,来到这边以后,没有一个歇脚的地方,所以我们这里面的宗亲为了接济这些新来的移民,成立了这个陈氏公会。”
  “陈氏公会”就是远游他乡的宗亲们温暖的港湾,但凡去过那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味道。“陈氏公会早期的功能就是帮助这些人有个歇脚之地,同时帮助他们寻找一份工作。还有航海的海员,他们不需要租一个房子,因为你租房子要钱,但他们通常一两个月才会来新加坡一两天,所以我们提供住宿给他们,即所谓的公祠楼,让他们航海回来新加坡的时候不必去住酒店了,也有一个温暖的家了。”
  文昌老乡陈学博感慨地说:“来新加坡我就跟陈会长联系,他带我来这里住,感觉非常好,有一点像回家的感觉,因为这里的人都很亲切,没想到在新加坡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多陈氏的宗亲在这里,感觉非常温暖。”
  随着公会的发展,现任会长陈嘉兆进一步扩大公会的功能,他在公会开设了方言会话班,在那里,可以学习到地道的海南方言和歌谣,这无疑是对家乡文化的有效传承。
  “第一就是开办海南会话班,让这些宗亲或者是乡亲们有一个地方可以学习海南方言,最近我们为一间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开办了一个海南会话课程,我们公会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也算做了一点点小贡献。除了海南会话班,我们还开办歌谣班,有一位叫陈垂良的宗亲,他不仅能够教导海南歌谣,其他地方的歌谣他也懂,我们就开办了一个各种方言的歌谣班,吸引了很多华人来报名参加。”
  人类漫长历史的记忆和流传,离不开浩如烟海的史书。在华人世界,有一种独特的书,那就是族谱。它是各个姓氏内部自我编写和流传,记载本姓氏先祖的起源、发展和迁徙历史,详细到后代子孙每个成员的姓名以及生活足迹的家族史书。作为会长的陈嘉兆,策划和主持编修了《陈氏族谱》,这是“陈氏公会”承办的又一文化盛事。此外,公会还添置体育设施,在传统节日举行团拜祖先事项,和其他琼籍团体联办海南美食节。一件件颇有创意的实事,极富时代气息,又大大丰富了公会的内涵。
  “我们也购置了兵乓球桌,让宗亲们在空闲的时候可以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每到传统节日,我们也都拜祭祖先,同时准备海南美食,最近也在跟海南会馆联办了一些美食节,过去两年我们办了两届了,目的就是传承海南的传统文化。”
  月是故乡明,热衷家乡事业
  饮水思源,“陈氏公会”始终没有忘记海那边远方的故乡,时常组织后辈宗亲回海南观光寻亲和祭祖,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我们每年都组团回中国祭祖,带领宗亲们游览海南名胜,已经连续做了差不多七八年,通常是在清明时节回来,也参加海南省举办的南洋文化节。”
  早在抗战时期,“陈氏公会”就深切地关注国内的战事,发动宗亲募捐物资,以实际行动援助中国军民。近期以来,公会热心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多次给家乡的学校予以资金帮助,培养更多的后代英才。“我们村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一间学校叫英敏小学,英敏小学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小学,我每年都回去捐钱给我们乡下的小学。”
  海内宗族一家亲。“陈氏公会”广泛和世界各国的宗亲加强联系沟通,举办大型的联谊会,得到了海内外亲人热烈的响应和热情的参与。天下的陈氏子孙后人,深深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的亲情。
  “除了跟海南省有联系之外,我们还跟马来西亚、泰国的宗亲联系。2015年,我们举办了一个世界海南陈氏宗亲联谊会,一共有一百多位海外的和几百位本地宗亲一起参加了这个联谊会,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联系,这样的活动我们准备每四年举办一次。”
  在“陈氏公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面貌更是突飞猛进地变化。同为炎黄子孙,每次回家的所见所闻,让陈嘉兆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我们非常开心,中国发展迅速,跟几十年前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使家乡包括方言在内的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对此,陈嘉兆和他带领的“陈氏公会”,身体力行,极力推广,进行着有益的尝试。“环境决定了语言的运用,父母不讲海南话,孩子根本也没有机会再讲海南话了。所以我们补救的方法就是开办一些海南话的课程,让这些愿意学海南话的人以及我们的后代有一个渠道去学习海南话。”
  跨越百年发展史,维系无数宗亲情。今天的“陈氏公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救助团体,它同时也是传播交流文化的使者,许许多多像“陈氏公会”一样的使者,构筑了和谐的大中华!“陈氏公会”的创办和发展宗旨,是一种爱的延续。因为爱得深沉,故乡在海外华人的心中从未离去,因为爱得博大,亲人乃至整个人类才能休戚与共,同享文明进步!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