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是我的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27
颗粒名称: 海南文昌是我的根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86-19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海南文昌的陈爱玲女士,她在困难的家庭条件下发奋读书,为了改变命运来到香港谋生,并在香港创业。她勤奋、刻苦,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不断努力,最终成为海南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和香港爱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词: 陈爱玲 创业 海南文昌

内容

如果要问这世上最难描述的感情是哪一种,也许有人会把乡愁列入其中。不管离开家乡多久,一旦触碰到家乡的味道,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地泛起绵长的记忆。
  “今天尝到的这个我们文昌话叫‘稞’,很好吃,让我回忆起了童年的生活。”这位因一道家乡食物感动落泪的女士就是香港海南商会的永远名誉会长,同时也是香港爱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玲女士,一位对家乡味道情有独钟的海南文昌人,目前定居香港。虽然每一年都会回到家乡,但这地道的美食还是勾起了她的回忆。
  发奋读书 立志改变命运
  容易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位有故事的人。陈爱玲的人生故事承载着满满的艰辛和女性特有的勤劳、果敢。1958年,陈爱玲出生于海南文昌抱罗镇先锋大队东边村,家中共有6个兄弟姐妹。20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被饥荒所笼罩,陈爱玲的家中也常常揭不开锅,不得不找番薯来充饥。尽管家中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但母亲对陈爱玲的教育从来没有耽误过。
  “我跟我妈妈说没有钱就不要读了,她说不行。她养猪,过年的时候就杀一头猪,卖掉就有一点钱了,但是还要买油买米吃,我读书的钱只能跟村里人借,我跟在她身后边去借钱。所以我是非常感恩父母的。”
  受到母亲的鼓舞,陈爱玲发奋读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学校还担任班干部。在她心中,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改变命运、回报父母。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流行香港淘金热。1979年,陈爱玲也跟着朋友到香港谋生,一开始她不得不暂时住在朋友家,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陈爱玲很快就想办法找到一份玩具厂的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挣的钱除了能养活自己,还能留存一部分寄回家。想到能为家庭减轻负担,思乡情切的陈爱玲咬牙坚持下来。
  “那时候晚上睡觉都是流泪的,有时候听到房东放的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一听到这个歌,我就很有感触,想念家里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生活,去了香港,真是很辛苦。但只要有机会,只要自己努力,没有生活过不了。”陈爱玲心里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后来,她在香港结婚,有了两个孩子,为了照顾家庭,她辞职在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手袋贴补家用。
  “有人给我介绍工作,也有看广告自己找的,又要照顾孩子,很累。但是为了生活,哪怕赚10块钱,都是一种进步,你要有这个耐心。”勤劳的双手能编织出美好的未来。陈爱玲不仅手法娴熟动作快,还技艺高超,同样的一块原料,她能做出超出预定数额的手袋。随着经验的不断提升,勤劳刻苦的陈爱玲开始琢磨与人合股开手袋加工厂。
  积累经验 开始创业之路
  “我说我要试一下,这是一个机会。”与朋友合伙办厂一年之后,陈爱玲积累了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当时的市场供不应求,陈爱玲瞅准机会,认为开厂需要的成本不大,自己完全可以另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陈爱玲果断撤股,开办属于自己的工厂。“合股做了一年多,我自己就租一个厂房,面积100平方左右,买了10部机车,有20多个工人。”
  创业不易,像陈爱玲这样的代加工厂比比皆是,竞争激烈。但是陈爱玲善于学习和抓住机会,她明白要做大自己的厂,必须要越过中间商,直接找到采购商。香港虽然被誉为遍地是黄金的地方,但竞争却比任何地方都要大,陈爱玲的厂要生存下来并不容易。陈爱玲心里一直想着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
  “我每一次拿他的货回来,又要拿回去给东莞的工人加工,那他的单是怎么来的呢?那时候我就坐在那里等老板给货,就看到这些客户。”经常置身于来自各国的客户群中,陈爱玲虽然不懂外语,但她的诚恳踏实总是能被记住。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一位外国采购商的名片,并意外地得到订单需求。陈爱玲利用平时积累的样板,成交了第一笔订单。
  “我感觉到这里就是转折点,我的生意从这里开始了。”第一笔国际订单如此顺利,陈爱玲得到信心,乘势而上,开始发展国际业务,并登记注册香港爱丽实业有限公司。陈爱玲的事业逐步发展壮大。
  不管事业做得如何,家乡一直是她心底温暖的港湾,家乡的一草一木常常萦绕在她的脑海里。2003年,一通来自罗峰中学的校友的电话让她与故乡的联系更加紧密。
  捐资助学 回馈母校
  “罗峰中学有一位同学说学校的学生睡觉的宿舍不多,发动我们校友捐款,盖一个房子给我们的学生做校舍。”听到母校的景况,陈爱玲的心情沉重。刚刚经历过香港金融风暴,陈爱玲的事业也受到重创,结余下来的资金不多。平时勤劳节俭的陈爱玲没有考虑太多,从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中拿出35万捐助学校建校舍。
  “要是我们自己读书,没有地方睡觉怎么办?我是这样想的,所以我能够帮到多少,就拿出多少,把校舍盖起来。”罗峰中学的校友会接到陈爱玲的捐款,大受感动和鼓舞。校友们一致决定将新建的校舍楼以陈爱玲的名字来命名。
  校舍楼建成,1300多名学生的宿舍终于有了着落。2004年,罗峰中学举行120周年校庆,陈爱玲跟罗峰中学历届众多学子一样,回到母校参加这一盛典。回到曾经学习生活了6年的母校,学生时代的美好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但世事早已变迁。校园中、东、西、北四栋南洋风格教学楼,因年久失修被有关机构鉴定为危楼,已经被拆除,学校里仅剩下唯一的南教学楼,而仅存的南楼也被定为D级危房,面临坍塌的危险。看到母校的破败,想到学生上课的窘况,陈爱玲的心中涌起阵阵疼痛。
  “我小的时候,我父母跟我说过这个学校来之不易。我们家乡的人下南洋,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还很节约,从老挝运瓷砖,运水泥、钢筋回来盖这个学校,给我们这些乡里的人读书,这是一所华侨办的学校。”
  离家越久,思乡愈浓。陈爱玲深切地体会到先辈们从前紧衣缩食为家乡办教育的心情。在她的心目中,罗峰中学不仅仅是她的母校,更是凝聚着无数华侨华人先辈们对家乡浓烈的情感。2008年,陈爱玲被推举为海南省政协委员,成为政协委员的陈爱玲认真尽责,在政协会议中提出了不少反映民生的问题。虽然陈爱玲与罗峰中学校友会曾经多次商讨如何挽救母校,但因工程浩大、资金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悬而未解。如何挽救母校的命运如一直悬在心中的石头无数次敲击着她的心,2012年,陈爱玲决定在政协会上为母校递交提案。
  “2012年时,已有130年的历史了。这么历史悠久的学校,举目全国都不多,不能放弃,而且不能浪费了华侨的心。”
  2012年,陈爱玲在海南省政协会议上递交关于罗峰中学的提案,但是没有引起重视。接下来的几年,她不断整理材料,一而再地重新提案、坚持不懈。2015年,陈爱玲手握26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抢修修复文昌罗峰中学南教学楼的建议”,在会上话语哽咽,提案恳切,这位“较真”的政协委员的提案引起了在场政协主席于迅的高度重视。
  “常务委员都帮我签名,我就把我的签名和罗峰中学学校的历史和文件给于迅主席看,他看了之后马上就叫指导主任和办件主任来跟踪,特别跟踪我这个案件,指示一定要把罗峰中学重新盖好。”
  为了尽快抢修“百年老校”南楼危房,文昌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将该校南楼危房纳入“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建筑形状按照“原址原貌”重建,重建资金由中央财经专项资金解决。2015年,罗峰中学南楼危房重建工作顺利开展。如今,两年过去,罗峰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重建的南楼已经竣工。悬在陈爱玲心中的大石,终于可以放下。这所承载着无数华侨华人心血的“百年老校”终于以她应有的方式保留下来,见证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罗峰中学校长由衷感谢她的付出:“她对这里有很大的情感。对抱罗群众的子女,很关心。她也是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长大的,她也想让家乡的小孩能受好一点的教育。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觉得很难得。很少有这样一个情怀的华侨跟校友。”
  近年来,陈爱玲每年数次回到家乡文昌抱罗镇东山村,看望亲戚朋友,每次回来都要到罗峰中学走一走看一看。曾经在这里读书整整6年,学生时代的每一个精彩时刻,她都记忆犹新。“就是永远忘不了这儿,老家是我的根。我去到哪一个地方,海南文昌都是我的根。”
  在陈爱玲的创业理念中,知识和机遇是人生最关键的因素。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家乡的人们。自2003年捐助罗峰中学的校舍开始,陈爱玲个人先后为家乡海南的各项公益事业捐资达百万元,她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振兴罗峰中学做些事情,用正能量为社会做些事情。“在我一生之中,我的母校,社会的和谐,跟教育。还有机会是分不开的。没有知识,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一定要把教育教好。这就是我的心意。”
  就像陈爱玲说的,海南文昌是我的根。她对罗峰中学的付出缘于她对家乡浓浓的情意。我们相信由众多华侨华人守护的罗峰中学所传递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爱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文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