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秋:根在海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21
颗粒名称: 陈文秋:根在海南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本文报道了旅泰华侨陈文秋的故事。陈文秋祖籍海南,父亲年轻时离开家乡到泰国打拼。陈文秋自小跟随父亲在泰国打拼,但父亲一直传授给他中国和海南的文化和历史,让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和家乡。现在他任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组织海南华侨捐助故乡灾区,并在泰国开设锯木厂等生意。故事体现了华人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陈文秋 人物传记 海南省

内容

在泰国51.3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生活的6800多万人口中,有600多万华人华侨,其中祖籍海南的华人华侨150万。有人把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比喻成风筝,无论飘到哪片天空,风筝线的另一端始终牢牢地系在祖国和家乡的土地上。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和重视“根源”的,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我们总是对人说“我是哪里哪里人”“我的根在哪里哪里”,如果你说不出你的“根”,就好比脚下虚空无依无靠,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空中翻滚,最后坠落于凄风冷雨中。而飘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陈文秋,就是一位身在异国他乡却把自己和家族的“根”牢牢地系在海南家乡的旅泰华侨。
  自小跟随父亲在泰国打拼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文昌市和省会海口成为此次台风的重灾区。台风过后,在如火如荼的赈灾救灾、重建家园的大交响中,一笔200万人民币的救灾资金从遥远的泰国第一时间汇至灾区。这是泰国华侨向家乡灾区捐助的救灾款。而组织这次募捐的,就是泰国海南会馆现任理事长、文昌籍华侨陈文秋。
  出生于泰国、说一口地道文昌话的陈文秋,言谈中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他说,“我的父亲告诉我,我们是海南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
  祖籍海南文昌、1938年出生于曼谷的陈文秋,本来对家乡没什么概念。然而父亲一遍又一遍的谆谆教导,让他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自己是中国人,根在海南。之后,他又一遍遍地教导自己的儿孙,他们是中国人,根在海南。父亲不但给了他生命,更给了他“根”和“家乡”的概念。在陈文秋的心中,父亲是一座山,更是一个传奇。
  “我父亲14岁从海南坐船到泰国,在茶馆里当服务员,每天挣1块钱,一个月30块钱,大约做了两年时间,便自己卖咖啡,到后来做木材生意,买地开锯木厂。”
  陈文秋说,当初父亲离开家乡,也是情非得已。20世纪20至30年代,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积贫积弱,海南岛更成为孤悬海外的孤岛,当时的政府毫不关心民众疾苦,原本物产丰饶的海南岛也成为民不聊生的贫穷凄苦之地。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许多国人只得离乡背井讨生活。当时的中国,东北有“闯关东”,西北有“走西口”,而南方沿海地区则是“下南洋”。陈文秋的父亲就是跟随着“下南洋”的潮流颠沛流离来到泰国。
  和许多出来讨生活的海南人一样,陈文秋的父亲也是通过在异国的打拼并稍有积蓄之后,回到家乡娶了媳妇然后再带到泰国生儿育女的。虽然离开了中国,离开了家乡,但父亲对祖国和家乡总是念念不忘,总是魂牵梦萦,总是牵肠挂肚。终于,在陈文秋出生后的第9年,他被父亲送回家乡念书。“9岁回到海口读书时,一年上学3个月,有9个月在乡下做工。爷爷回来后不到3个月就走了。”
  父亲送陈文秋回家乡读书的初衷,一则是圆自己牵挂家乡的梦,二则是对儿子开始“根”的启蒙教育,也就是让儿子不要忘了自己是海南人。然而随着爷爷的去世和对当时内战的惶恐,陈文秋又不得不回到泰国,成为父亲打工和做生意的帮手。
  “11岁又回去泰国,同父亲一起在锯木厂打工,每天大约挣1块钱,大约做了两三年,那时我十三四岁,就和父亲租火锯来做锯木厂,再做了两三年后就买了一块地自己开了家锯木厂。”
  家庭变故后吸取教训
  父亲非常勤劳。勤劳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做生意光勤劳是不够的,还得有文化,有智慧,懂策略,而这几点恰恰是父亲欠缺的。很快,父亲就尝到了苦果。“由于父亲经营不善,加上运气不好,在运作一批木材时被政府罚款,欠了100多万。”
  100多万的欠款,对于积蓄微薄的父亲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老实本分的父亲显然被这场灾难吓懵了。好在陈文秋的头脑还算冷静,他心里明白,父亲老了,作为长子,该是自己顶起这个家的时候了。于是他挺身而出。“我就跟人家说不要抓我父亲去坐牢,这笔债由我按每月3000块钱来还。”
  纵观中国人的家族发展规律,家庭的突然变故往往是成就家族奇才的机会和先兆。对于青少年时代的陈文秋来说,父亲当年生意上的失败,让他彻底明白,躺在祖辈和父辈的功德簿上坐享其成甚至睡大觉都是不对的,也是不现实的,要让家族兴旺,后辈子孙更应责无旁贷发愤图强。
  “在父亲生意的基础上,我开始创业,从做锯木厂开始起步,当时非常地辛苦,货郎也当过,搬木头上场当司机五六年,什么都做过。”陈文秋继承了父亲和中国人勤劳、节俭的好传统,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活他都干。“在三四十年前,你只要勤劳、节俭,再加上有些头脑就可以当老板。我用的都是那些勤快、主动的人员。”
  陈文秋也从父亲身上看到,光勤劳节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有学问。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陈文秋在创业的过程中,对此有了充分的体会。“现在要有学问才行,目前我的企业已有三四名博士。我用人时宁愿用一个付150块钱工资的员工,也不用一个拿100块钱工钱的人。试用3个月后不合格就淘汰。”
  在父亲打拼的基础上,同时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陈文秋开始发轫。这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这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蜕变过程,陈文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从最初子承父业的木材加工,逐渐拓展到塑料制品和房地产等诸多领域。今天,陈文秋旗下的TCK塑料饮瓶(集团)是泰国最大的塑料瓶生产厂家,而陈文秋也因此成为泰国著名的“塑料大王”,旗下的木材加工和房地产企业也是泰国企业中的佼佼者。
  不忘本,回馈家乡
  创业成功之后的陈文秋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根”。“我父亲对我说,文秋啊,要回家乡替阿爸捐钱修一条路,因为以前乡亲们出去赶集经过这条路时经常会被蛇咬,或会掉进水坑里把脚搞伤。你要是没什么钱就修一条土路,你要是有多一点钱,你就修一条红土路,要是再多有一些钱,你就修一条胶皮路,你要是钱再多了,就修一条水泥路。”
  陈文秋先生谨遵父亲的教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启动了捐助乡亲造福乡里的计划。“最后我就修了一条水泥路,花了一共600多万元人民币。”
  此外,他还捐资为270个村庄挖凿水井,做了许多造福桑梓的公益事业。30多年来,祖国和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悄然剧变,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陈文秋觉得很是欣慰。他说,每次回来,都有一种新的感觉,无论是家乡的建设发展,还是美景,都令我神清气爽。
  由于事业的成功和在团结泰国海南乡亲、造福海南家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2012年,陈文秋被泰国海南乡亲推选为泰国海南会馆现任理事长。
  泰国海南会馆成立于1946年,是泰国海南乡团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泰国九大华人社团中较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也是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理事乡团成员,宗旨是联合全体海南人及有海南血缘的后裔增进友谊,促进慈善及公众事务等事业发展,目前有会员8000多人。
  陈文秋执掌泰国海南会馆后,推动海南会馆做了许多联系家乡、造福家乡的好事和大事。海南这几年每次遭遇台风侵袭,海南会馆总是第一时间募捐救灾。陈文秋还多次率领泰国海南会馆企业家返回海南考察,为两地经济和商务合作牵线搭桥。而作为泰国的“塑料大王”,陈文秋本人已经计划在海南投资数亿元建设塑料厂。
  海口到曼谷的直飞航班也是在陈文秋主持的泰国海南会馆的推动下促成的。以前,泰国琼籍华人华侨回海南需要从广州转机,要花7到10个小时,而现在直飞,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
  “我现在是海南会馆的理事长,我知道现在政府要修一条路,从海口至文昌铺前,原来从海口机场到铺前的老路要走50多公里,现在只要20多公里。所以我想向国家在铺前征块地,建酒店等服务设施,让乡亲们参与入股,也让乡亲们能赚点钱。”
  陈文秋认为,海南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冲,要加强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交通互联互通是首要任务。在泰国有150多万琼籍华人华侨,有许多知名的企业家,他们都有回乡投资兴业的愿望,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力,过去因为交通不便,阻碍了泰国侨界企业家投资的步伐。现在,家乡的交通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发达了,华侨企业界的投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我希望中国和泰国之间能实现自由通航、落地签证,这样有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往来,互助互利。”陈文秋并非生在海南,但他明白,他的“根”在海南。
  正因为根在海南,他的父亲和他,都把海南人、把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泰国,并凭借这种传统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还是因为根在海南,在事业成功之后尤其是担任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之后,陈文秋更是以拳拳赤子之心回报家乡和祖国。这正是中国“根”文化的精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海外华侨华人辉煌的奋斗足迹和坚贞不渝的家国情怀,莫不缘起于中华这个“根”。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