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扬国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20
颗粒名称: 悬壶济世扬国粹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43-148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澳洲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林子强的传记。林子强祖籍海南文昌,出生于越南中医世家,移居澳大利亚后,面对中医行业混乱和政府的取缔,他奔走呼吁,最终推动澳大利亚成为西方第一个中医立法的国家。
关键词: 林子强 人物传记 海南省

内容

30多年,他载着冥冥中的使命坚持做着一件事情;30多年,他用强大的信念推动着中医的立法。他被称为澳大利亚中医立法之父,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中医立法的西方国家。他就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澳洲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林子强。祖籍海南文昌,出生于越南中医世家的林子强,自移居澳大利亚后,看到中医行业鱼龙混杂,地方政府几度要把中医取缔。于是,他挺身而出,没想到却从此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推动中医立法之路。
  “我叫林子强,是澳大利亚琼籍华人,我是一名中医,从事中医已经40多年了,在澳大利亚,我拥有自己的医馆。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在国际医学界,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澳大利亚,通过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30多年来共同的努力,澳大利亚已成为西方第一个中医立法的国家。传播中医文化,我责无旁贷!”
  2012年12月24日,在CCTV“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林子强与星云大师、成龙等10位来自世界五大洲不同文化领域的人一起获此殊荣。
  为“中医合法化”在澳奔走
  林子强,医学博士,祖籍海南文昌,出生于越南中医世家。外祖父在清末年间就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中医,后于战乱中来到越南行医。岁月日久,他想将一身绝技传于外孙。但那时年少的林子强兴趣却在习武和画画,对中医则是边学边玩儿。直到外祖父去世后,整理老人家的遗物时,这才发现那是一个巨大的中医宝藏。林子强从此潜心研读中医,对针灸的疗法尤其兴趣浓厚。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战火再次燃起。
  “越南排华,我就逃难坐上了小木船,船13米长,10米宽,坐了136人,差点沉了。大风浪后被救起,在一个大船里面逗留了8天,后有船送我们到印尼,在难民营里过了半年,最后澳洲政府派代表去接收难民,他们就把我收了。”
  经过大半年的流离辗转,林子强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功地考上了牙科技师。半年后,在一位当年老友的推荐下,他用针灸成功地治愈了一位多年患有肩周炎的澳洲妇女。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看似平常的患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儿,她便是澳洲ABC电视台的主播。母亲康复的喜讯,让这位女主播对中医的小小银针深感好奇,她带领的摄制组,很快就走进了林子强工作的牙科诊所。就这样,林子强的针灸术在当地迅速走红。靠着长期以来的积累,林子强顺势开起了自己的中医诊所。
  1973年中澳建交后,澳洲向当时还相对封闭贫穷的中国打开了友好的大门,中医得以登陆澳洲并日渐兴盛。林子强的中医针灸诊所借得天时,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求医者,日均接诊患者达40到50人。为了沟通和形成行业协作,林子强随后在华人社会牵头成立了中医协会。接着,他又赴中国南京中医大学深造,获得中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尽管中医在西方国家传播多年,仍然处于“无证驾驶”的尴尬境地。由于没有合法地位,除了针灸,林子强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公开行医,当地人甚至用“卖草药的”这个在英语中含有贬义的用词来指代中医从业人员。
  “我们曾经有两次面临立法取缔中医的危机,所以那时候我到处游说议会里面的人,议员和部长等等,发着不同的报纸,在社团组织发起群众运动,阻止法案的通过。”
  林子强口中的两次取缔事件,首次发生在1984年,澳洲社会发展部打算在议会讨论时取缔中医。林子强事先得到消息后,立刻千方百计找到一些同情认可中医的澳洲上层人士,在议会上极力狙击社会发展部的提案,使其论证未能通过。
  时隔5年后的1989年,澳洲联邦医药管理法出台之际,其中一项条款欲将中医再度扼杀。林子强获悉后,他一边通过电视台的采访,以家族和个人的从医经历,力陈中医的实际疗效和文化历史,同时找到各大社团领袖给议员们写信,他自己更是亲自联络并说服各大区的地方议员,为中医发声陈情。
  虽然两次危机都化险为夷,但林子强已经从中清醒地认识到,中医唯有在澳洲获得合法地位,才能避免随时出现的生存危机。为了促使澳大利亚政府承认中医,林子强制定了长远的行动计划。他首先在政府公立大学中创办中医系,力图以完备的理论和学术的权威构建大众的信心。在此之前,当地的很多中医师都出自私立学院的名下,而澳洲政府对这类学历并无合法认证。林志强为此瞄准了第一个突破口。
  “1993年,我在皇家理工大学开设了一个中医部,在全世界还是首创的。有了这些作为,政府才考虑立法保护。”中医部的建立,开创了中医正式出现在西方国家公立大学的先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医部已经初具规模,至今已输送了硕士生、博士生累计200人,并且以白人居多。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林子强和坚持为中医立法奔走的友人才有了游说政府的资本。虽然反对的声音一时还难以平息,林子强坚持耐心地一边澄清对中医的误会,一边邀请政府要员访问中国,加深他们对中医的了解和好感。经过长年的努力,为中医立法的曙光,终于在新世纪的门口呼之欲出。
  “西医工会极力反对,因为如果立法,地位是和他们平等的,他们就不大愿意,他们也不知道中医要在中国念五年的本科,才可以行医。所以我要经过很多努力去游说政府,带着政府高官、部长们去中国访问,来来回回也经过了二十几、三十年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
  2000年5月,维多利亚州正式通过了《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这是西方中医史上的第一部中医法,它使中医首次在西方获得了与西医相等的法律地位。从维州中医立法的成功经验,再推广到澳大利亚全国,这中间又经过了漫长的12年。几经努力,2009年5月8日,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会议批准将中医列入“全国医疗行业注册和审核计划”,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林子强也因此被媒体称为“澳大利亚中医立法之父”,并被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颁授“杰出贡献奖”。
  交谈中,林子强坦言,如果不是为了促使中医立法,在政坛一向左右逢源的他应该早已加入工党,或许还当上了参议员,那样的话收入更为可观,还会享有丰厚的退休金。但林子强说他从不后悔,因为自己做的是造福后代的事业。
  丹麦的中医文化践行者——潘辅伟
  在遥远的北欧大陆,同是中医师的潘辅伟,用着神奇的针灸疗法驱除了久治不愈的病魔,让西方人啧啧称赞,一根小小的银针,正将中医文化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精彩演绎。
  说起丹麦,人们很容易想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其中脍炙人口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至今仍是我国小学课本的入选作品,那个凄婉的童话故事,打动了几代人的心灵。而对于土生土长在海南
  的潘辅伟来说,丹麦还是难免过于陌生,直到他30岁的时候,远在丹麦的叔公才让他见识了天寒地冻的北欧风情。
  “那个时候丹麦刚好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员工,叔叔开了一个餐馆,叫我们去帮他,我就跟两个人去那边帮他。”
  早期落脚丹麦的中国人数量有限,总体学历偏低,大多语言不通,只能从事餐饮和服务行业,时间长了,在“老丹麦”中也出现了一些从事贸易的商人。在国内干过农机厂技工的潘辅伟,起初也从餐饮行业做起,认识了自己的夫人后,他对未来开始了新的规划。“针灸是我们的国粹,针灸慢慢地在丹麦流行起来,所以我就考虑转行,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进修,后来回来开诊所。”
  在丹麦,由于气候环境与国情和国内不同,看病都是采取预约的方式,这就需要一定的知名度作为社会基础。作为一个毫无名气的中医针灸馆,潘辅伟一开始的生意极为惨淡,他曾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后来,随着一些被医院诊断为疑难杂症病人的光顾,潘辅伟的诊所才开始有了客源渠道。
  “医院治不了的杂症,吃药也吃了很多,他们也想试试别的方法,所以有的时候你给他治好了,他觉得很惊奇,所以针灸现在在国外还是很流行的。”几根针,搭个脉,望闻问切的,这些在外国人眼中就如同中国功夫一般神奇。针灸的极大优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副作用,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扎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疗法,而是对人体血脉运行的精准把握。在密集的药物治疗之外,针灸是一支巧灵的“点睛之笔”,这也是不少丹麦人看好针灸的主要原因。
  “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人是一个老太婆,五六十岁被车撞,在医院治疗了5年,但是脖子不能动,就来找我。我给她扎针,第一次扎她脖子就开始动了,很神奇,我给她扎了10次,全部好了。她老公是过敏性鼻炎,服了30年的药也不好,我就给扎了一次,他后来打电话说不吃药了。”
  多年的行医经历,让潘辅伟积累了不少人脉,日子悠闲而惬意。由于丹麦是高福利的国家,潘辅伟在从事了17年的针灸诊疗后选择了退休。平日里,他偶尔会给老朋友扎扎针,也顺便和他们交流中医心得,谈谈传统的观念。他说,针灸让他找到了快乐,治病救人使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中医药“走出去”,离不开华侨华人这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华人中医执业者正是中医走出国门的最好的使者和桥梁。一直以来,经过无数中医师的坚守、发展和推广,中医常以奇迹般的疗效让人大开眼界,逐渐受到大众的追捧。中医药来自中国人几千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医理论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它们无可估量的价值不容也无法抹黑。世界从来都是多元化状态,也许,中西医学乃至中西文化的并包共存,才是人类和平幸福的长远之计。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子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