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教育弘扬中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17
颗粒名称: 圆梦教育弘扬中华文化
分类号: K825;G649.3
页数: 6
页码: 125-1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高学府——南方大学学院,并采访了管理这所学校的张文强先生。张文强先生是马来西亚华社知名人士,也是这所华文学府的领路人。他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提高华人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地位。本文从南方大学学院的创立、发展历程、张文强先生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文教育 南方大学学院 张文强

内容

在马来西亚素有南方文化摇篮之称的城市——新山,有一所名为“南方大学学院”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名字,它的创立标志着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整套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在华文教育领域,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以外华文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马来西亚华社知名人士、现任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琼籍华人张文强先生就是这所华文学府的领路人。
  学者风范,聚宝商界,谋福社会
  2017年我们来到马来西亚的新山,一行人虽然身在异国,却并无他乡的迷惑。与海南相似的地理和气候,随处可见的黄皮肤同胞,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来到了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南方大学学院。眼前的校园景色幽静宜人,身边擦肩而过的学子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管理着这所学校的是82岁高龄的张文强先生,精神矍铄的他颇具学者风范。为了学院的发展,他时常驻足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审视学院的各项制度以及发展规划,对一些事务甚至亲力亲为。
  “南方大学是在1990年办的,但是我从1994年就开始参与南方学院的董事会了,而担任这个董事长是从2006年开始,到今天已经将近11年。”
  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职责所在已经属于非分的理由,责任的自觉承担也许才是一个长者志在千里的不已壮心。晚年的胸怀,更是早年长远志向的写照。
  张文强,祖籍海南文昌,193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但他熟知父辈泪走南洋的历史,从小对命运怀着富有忧患的思考。
  “海南人来到这个地方很辛苦,所以我们海南人都是很奋斗的,我们才能够出头。所以,想要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生活地位,就要通过教育才能让他在社会上能够自立。”
  马来西亚的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海南的移民,而海南人则属于稍为晚来的一支。初来马国的海南先民,无所依靠,属于低廉劳动力的群体,挣扎在温饱的边缘。
  张文强家世清贫,改变命运的梦想鞭策着他求学的脚步。中学毕业后,他进入麻坡中化中学高级师范班攻读,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新加坡南洋大学。在追梦的求学路上,学费始终是张文强的重大难题,虽然获得亲友的救助、政府的扶持,还有自己工作的微薄收入,但家庭的重大变故仍使他的学业一波三折。
  “我读书的时候是很辛苦的,中学毕业以后我就去接受师资训练。以前是英国人的时代,但也有中文班,我读中文班毕业了就教书,白天教书、晚上读英校,后来进了南洋大学。但是不幸的是当我读到三个月的时候我爸爸就中风了。”
  父亲的重病使清贫的家境雪上加霜。身为长子的张文强,接过了家中顶梁柱的重担,不得不暂时中断了南洋大学的学业。为了维持生计,他四处寻找工作赚钱养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文强的教育背景使他摆脱了父辈卖苦力的宿命,他以优良的英语能力找到了一份英文诗歌翻译的兼职,这份工作不仅能提供给他养家糊口的收入,还足够支持他继续完成曾经中断的大学学业。1962年,张文强从新加坡南洋大学圆满毕业,并荣获学士学位。走出大学校门的他,凭着以往的社会阅历,有幸结交了很多事业上的朋友和伙伴,又凭借自己过人的营销能力和投资眼光,他在金融领域和房地产业大显身手,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一路来,都是朋友给我机会。我的很多朋友叫我投资房地产,就跟朋友投资,所以增值很厉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文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激励,随着财富的升值,他并不沉缅于个人生活的安逸享乐天地,他把眼光投向了更多的社会事业。1964年,他在昔加末南区的州议会竞选中获得胜利,1978年初,荣任柔佛州行政议员,同年普选再度获得连任。
  在民间机构团体,他历任柔佛州马华联委会主席、新山中华公会董事、新山中华商会董事、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副主席。1995年、1997年和1999年连续被推选为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他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在各方面的优良业绩,使他在社团中获得高度的评价。为表彰他服务社会的巨大贡献,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他“护国勇士”勋章勋衔。“我跟我的孩子讲,叫他参加社会活动,因为你经济好了却只照顾你自己是很自私的、没有价值的。”
  新兴的高等学府——南方大学学院
  坐落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士古来区的南方大学学院,是一所年轻的高校。它既向人们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色彩,又糅合着多元文化的气息。它的前身为南方学院,创立于1990年,是马来西亚第一所民办非营利性高等学府。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以及海外各地的华文中小学基础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但高等教育受各方面的制约难以有效继续展开。虽然马来西亚各地存在类似的尝试,但结果并不尽人意。为了能让马来西亚的华语中学毕业生减少远渡重洋国外求学的劳顿,更好地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1975年华社人士创设了宽柔专科部,至1986年,宽柔中学董事会正式向教育部申请在宽柔专科部的基础上成立一所民办学院。在华社人士的长期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9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创办了南方学院。
  “今天整个校园校舍建筑物基本都是华社捐赠的,大概一共捐助了一亿马币,所以南方大学的成功我们该归功于我们华社的大力支持,也归功于我们历届董事部领导人们的努力,才能够有今天。”
  2006年,张文强被推举为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他对学院发展的影响,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启了南方大学学院快速发展时期。当年,南方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南方人文艺季”,创设“南方人文精神奖——南方之鼎”,推出南院新形象及五大学部等一系列发展举措。2012年,高教部部长拿督斯里卡立诺汀亲自莅访,颁发升格大学学院邀请函。“今天的南方大学,我要把它办好,我是有这个愿景的。”
  如今,马来西亚成为全球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南方大学学院是目前东南亚地区唯一一所获得国家认证的华文大学。综合国情和地区情况,南方大学学院在中文系和中医系采用华语授课的同时,仍保留大量英语授课课程。此外,学院的教育理念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各色学生中输入忠孝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为国学的传播推波助澜。这是南方大学学院显著的办学特色。
  “除了中文系跟中医系是用华文之外,其他是用英文的,我们重视三种语言,还有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接受中华文化,不管他是马来人、印度人,他能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希望他们能够感恩孝顺父母,保持东方的价值观,这个是跟商业大学不同的地方。”
  借由华社的鼎力支持,2011年南方大学学院盖起了宏伟的中医大楼供中医系师生使用,并设立了南方大学附属中医院作为中医门诊和临床实习基地。中医系的纯中文授课,既是学院的特色,也是中医学术的真正回归。
  重温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程,每一段都是举步维艰的拓荒之路。在民办大学领域,还有更多的兄弟学校在不被认证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南方大学学院无疑是华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程。“我们的高等文凭是被政府全部承认的,我们跟其他大学一样,我们的学生出去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在政府部门工作。”
  从1990年至今,27年的成长之路,对一所大学也许只意味着刚刚起步,而对于包括张文强在内的创办者来说,是一段筚路蓝缕的千秋功业。南方大学学院不仅使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拥有了一体化的完善体系,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驿站,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面对着如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蓝图,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在推广经贸、科技及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的同时,自觉扛起了传播和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造就更多的儒雅之士。
  作为华社的一员和南方大学的董事长,张文强对南方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更好发展学校教育,他呕心沥血,如今虽已是82岁高龄,但张文强仍活跃在学校的管理层上。以他的年纪,理应不问俗务,安享晚年,履行自己多年前对家人的承诺,但南方大学学院的诸多事务,让张文强无暇顾及世界各地的美景。“过去我每年都跟我太太出国,这几年来她说你差不多三四年没有跟我出门了。”
  南方大学学院,不仅寄托着马来西亚华社的教育理想,更是见证着张文强执着的追求,肩负着中华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的重任。作为董事长,张文强不顾年事已高,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光和热,他的名字必将载入南方大学的光辉历史。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马来西亚
相关地名